山地城市交通规划新思考 | 南京城交院和重庆通拓交通联合发布两江协同创新区交通规划项目
当下重庆
网红之城、魔幻之都
未来重庆
除了固有的3D魔幻
还将释放出她巨大的发展潜力
日前、由南京城交院和重庆通拓交通联合编制完成的
两江协同创新区交通规划方案
成功出炉
未来的两江协同创新区
将弱化小汽车出行、构建宁静化街区
以公共交通+步行为主导,实现90%以上的绿色出行
人行道不依托城市道路
单独布置、自成系统
建设需求响应式新型公交
还有水上巴士可以耍
带上你的好奇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 ? ? ? ?
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
位于两江新区龙盛片区、御临河东侧
紧邻铁路东环线龙盛站
核心规划范围6.8平方公里
两江协同创新区
将集聚30家以上的海内外一流高校和高端研发中心
200余家知名孵化机构和创新型领军企业
超过2万名科技创新人才
200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平台
营建一个开放、共享、协同可持续的
创新型科研园区
园区内人员
以科学家、研究者、学生(博士及硕士)、管理者、技术人员为主
科研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将由7个产、学、研、生活功能混合组团
以及城市、组团、社区3级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全方位服务
从而即可在协同创新区内部
实现科研人员间全天候、全时段的共享、联系、交流和交往
为了支撑上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实现
园区内交通
将形成以慢行交通为主体
需求响应式公交为补充
打造高品质、全覆盖、绿色智能的交通体系
实现90%以上公交+步行的绿色出行
规划高质量的慢行网络,营造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
区别于传统道路的人车共断面型式
协同创新区内85%以上的人行道空间
不再依托于城市道路、独立于车行交通
实现快慢分离、绿色安全的交通运行模式
同时通过构建
环湖观光、滨水活力、崖壁体验3条绿道环线,总长30公里
纵向联络步道20条,总长9公里
形成多模式、多层级、全覆盖、高集约的步道系统
实现园区步行5分钟、地块到达率90%以上
信步山景,慢赏湖光
实施公交优先策略、大力发展新型公交
未来两江协同创新区
主要构建2种公交模式
一是园区内部,特需定制的新型响应式公交
动态班次、动态线路、动态站点
为民众提供及时响应、定制个性化的公交出行新选择
二是园区对外,通过3条轨道线路、6座站点
轨道站点500m覆盖率达到75%以上
实现与外围城市组团的快速联系
分层分级、独立成网、依山就势、顺势而为
打造高效低冲击的生态路网体系
分层分级、独立成网方面
构建外围“井”字型过境通道、减少穿越型交通、实现宁静化园区
园区内构建“3横3纵”的次干路系统
总长17公里
联系园区内外,保障高效疏散
构建“1环4横4纵多联络”的支路、公园路系统
总长28公里
实现短距离交通的 “门到门”式服务
依山就势、顺势而为方面
内部次支路布线、提倡顺应地形、蜿蜒曲折
减少土方填挖,保护自然地貌
总体路网密度达到10.4公里/平方公里
依托明月湖,打造水上巴士,畅享湖光山景
构建水上的士、水上巴士和水陆两栖巴士
串接两岸重要设施
保障两岸交通的无缝衔接
可环湖游,也可半湖游
畅享两岸风光
建设智慧诱导、智慧停车、智慧公交,无人驾驶试点示范
为园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绿色、智能的出行服务
结语:该交通规划方案,充分尊重园区场地原有地形特质、突出生态特色,呼应各种山地因素和契合园区人群的使用需求,助推协同创新区打造成为高端、国际、智能、生态的高品质生活新城区。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