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高校学子直面扶贫干部,扶贫精神涤荡年轻心灵
脱贫攻坚决胜年
“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
“很高兴,我采写的扶贫干部口述故事通过了专家们的初审。”这个暑假,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范飞相当忙碌,他报名参加了“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跟随着老师谢治菊教授奔波于贵州黔南州和毕节市多个区县开展广州对口帮扶的调研,并对一线扶贫干部进行口述访谈。该校还有多支“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三下乡实践队,像范飞一样在广东梅州、江西赣州、西藏林芝、四川甘孜等地做着扶贫干部口述访谈工作。▲5月8日,广州社科联协同市文明办、市协作办组织召开“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工作协调会。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自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全国扎根一线的千百万扶贫干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为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尤其是今年在抗疫和扶贫的双重压力下,这些故事更加精彩。为生动讲好我国扶贫脱贫故事,今年5月,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协作办联合推出“攻坚2020:一线扶贫干部口述故事”征集活动,由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承办(详情点击征集活动 )。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10多个省区的上百篇口述稿件,近日经过专家初评,有60篇作品入选第二轮评审。
口述故事彰显扶贫干部担当奉献
“我们希望通过口述故事写作的方式深度挖掘不为人知的脱贫攻坚故事,向社会大众展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扶贫干部形象。”广州市社科联负责同志表示,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让扶贫干部拥有个人记忆的珍藏,更是一种历史记录和精神传承,对脱贫攻坚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彰显精准扶贫的制度效能、凝练精准扶贫的中国经验、总结精准扶贫的中国精神。
▲广州大学三下乡实践队在贵州罗甸县进行脱贫攻坚调研。
据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谢治菊教授介绍,口述访谈中受访的扶贫干部既有梅州、清远、茂名等广东省内地市的,也有贵州、西藏、江西等省区的;既有长期扎根贫困村落的本地干部,也有支教支医的挂职干部;他们有的奋斗在西藏高寒雪村、有的深耕在贵州贫穷山区;有年轻热情的“90后”,也有年长实干的“70后”......我国的扶贫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效,与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分不开,更与这些有情怀有担当的一线扶贫干部分不开。
扶贫干部故事
▲王卡(背包者)在向村里老人了解情况。
梅州扶贫干部王卡说自己“就是抱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去(扶贫)的,不是去享福的”,他坚守最偏远的径口村5年,帮助村庄修路、修水坝、翻修破旧小学,还推动建立起了梅州市首个农民夜校及梅县区首个村一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点,成为扶贫先扶智与扶志的新阵地。
扶贫干部故事
▲援藏干部朱思敏(右一)向波密群众介绍服务卡用途。(朱思敏供图)
援藏干部朱思敏忍受着身体上的高原缺氧反应,4年来走遍林芝市波密县10个乡镇84个村,累计行程37000多公里,“拼着一股劲”在产业扶贫、督导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就业创业培训等方面牵头实施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帮助波密县成为西藏自治区13个优秀县之一,顺利脱贫摘帽。面对辛苦努力后的成果,他说“内心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因为工作成效突出,朱思敏被授予波密县“优秀共产党员”、林芝市“十佳援藏扶贫干部”、西藏自治区“三等功”期满考核优秀荣誉称号。
每一个扶贫干部的口述故事都十分感人。他们真实、朴实地回顾扶贫历程,既讲帮扶工作的艰辛,也讲收获成绩的喜悦,每个故事各有特色,但无不体现出责任、担当、奉献等共同的扶贫精神。
——谢治菊教授
大学生直击扶贫接受思想洗礼
▲贵州民族大学学生杨正莲在采访安顺市帮扶干部申慧民。▲华南理工学生唐茂琦(左图)、广州大学学生黄碧容在对扶贫干部做访谈。
此次征集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广大扶贫干部、高校师生的热烈反响,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10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年轻学子们与扶贫干部面对面对话,深入田间地头直击扶贫日常,收获的不仅仅是“心灵的感动”,更是“灵魂的洗礼”。广州大学行政管理171班陈郯同学谈体会时说:“在与扶贫干部们深入交谈后,我才真切感受到脱贫攻坚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很多干部为扶贫事业舍小家为大家,无论条件再困难也想方设法为村子找出路,为村民谋福祉。他们的扶贫精神和使命感、责任感,让我无比敬佩。”“此次访谈经历更坚定了我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决心与信心”也成为范飞和其他参与活动学生们的共同心声。
▲谢治菊教授(右)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帮扶干部做深度访谈。▲广州大学三下乡实践队的学生们在听扶贫干部介绍情况。主办方也非常看重此次活动的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广州市社科联负责同志表示,社科理论界承担着育新人的使命和责任,要不断创新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责任、担当、奉献、探索、吃苦、实干等为内涵的扶贫精神,正是培育青年学生积极进取、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等优秀品质的鲜活教材与生动案例。“年轻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贫困地区,亲身感受扶贫工作的苦与乐,既锻炼了调研实践的个人能力,也接受了深刻的思想教育,这与教育部倡导‘要让课程思政成为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相吻合,对激励学生们爱国爱党爱人民、增强四个自信、形成正确三观具有重要的价值。”谢治菊教授透露,新学期,广州大学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扶贫密码》的公共选修课。
接下来,入选作者们将根据初评专家意见认真修改完善口述故事,主办方将于9月中下旬再邀请专家进行终审和等级评定,最终评选出优秀稿件结集成书出版。
来源:市社科联学会部、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编辑:李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