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将——国民党的末代军长们生平简介】(下)
发布时间:2021年4月18日责任编辑:李大生来源:新华网
【第八十五军军长:吴求剑】第85军是汤恩伯手中的两支主力之一,可以说汤氏的一家一当,就是靠着这个番号走上发达之路的,该军历任军长皆都是汤氏骨干,其战斗力自不用说,仅次于13军之后。不过这个军自从汤恩伯系统瓦解后,就成了无主的孤儿,在中原到处游荡,一直到淮海战场的覆没。重建起来的85军,和汤恩伯是没有任何关系了,甚至和陈诚和胡宗南都没有关系,这也难怪于这个军重建没多久就被裁撤了。吴求剑,字虬剑,湖北黄梅人,生于1902年9月。吴求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起先跟着陈诚混,结果陈诚在21师被副师长赶走,吴失去了靠山,就回到军校教学弟去了。北伐胜利后,吴求剑找关系进了警卫军系统,并且跟着部队参加了一二八淞沪抗战。吴求剑毕竟是警卫军的外来户,起先只能当当参谋,但是在一二八的时候,身为参谋的他竟然带起士兵和日军打冲锋,结果战后立功,被张治中给提拔上了团长。抗战全面爆发时,吴求剑跟着孙元良的部队,也就是警卫军分编出来的88师重新回到上海战场和日军交锋。据说四行仓库本来是要他带部队守的,可孙元良要找他下达命令时,吴求剑正好挂了彩,这才选了谢晋元去当仓库指挥官。这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反正就是有这么一说吧。总之,吴求剑从上海撤到南京,正巧碰上升任72军军长的孙元良要扩编补充旅,孙氏左看右看,自己的部下就剩下一个吴求剑还生龙活虎点,干脆就让吴来当旅长吧。于是吴求剑从上校团长升任少将旅长,挤身于将官之列。南京保卫战中,吴求剑是拿出劲来和日本人拼命了,他亲自登上城墙指挥部队反击,可惜火力不行啊,被日军轰炸了几次,编制不全的补充旅就不行了。吴求剑是怎么从南京突围,目前笔者没能找到相关史料记载,总之,吴求剑突围后就丢了官,被送到南岳游干班去训练了,毕业后带了一阵游击队在陕南游荡,一直到率部编入汤恩伯的85军193师,这才当了师参谋长,并由此成汤系干部。在抗战中后期,吴求剑和日军交手的机会不多,哪怕是在豫中会战的时候,已经当上暂16师师长的吴求剑也只有带着部队撤退的份,这到是把吴求剑给憋死了,长官不作为,害的自己没机会上阵杀敌,唯一能做的就是“撤”,不爽的很!吴求剑从郑州撤防后,正碰上新任第29军军长孙元良。想当初吴求剑跟着孙军长在上海和南京打过鬼子啊,听说29军要赶到贵州去打日本,保护陪都。这可是个光荣出彩的任务,吴求剑马上请求跟29军出征,经过孙氏保举,汤恩伯同意了吴的要求,调他为29军副军长。就在吴求剑兴高采烈的赶到独山时,日军放了几枪就撤了,虽然吴求剑感到失望,但是29军独立“击退”日军,成功拱卫陪都的事迹足够他消受一辈子了。于是军长孙元良得了青天白日勋章,吴求剑也是勋赏不断,还不时的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整一大名人。命运对于吴求剑来说,似乎有点不公平。汤恩伯失势了,立功的29军也在抗战胜利后被裁了,他本人失去了靠山,只得被送进了第17军官总队当个空头将军。在内战的大部分时间里,吴求剑的戎马生涯和国防部高级参谋这个职务结缘了,这一结就结到1949年。话说85军在淮海战役覆没,重建是必须的,考虑到85军老人的感情,国防部打算找个原来汤恩伯系统的人来当新军长,这找来找去,看中了吴求剑。这时候的85军中,23师已经成立了,110师也有了一半,吴求剑只需要去到职就能形使军长权利了。可85军的人不听他啊,尤其是110师,继淮海战役战场起义后,又起义了一回,这师长还都姓廖,吴求剑郁闷,虽然110师不听他的话,但自己毕竟是这个师的直接上级啊,110师的起义总有责任要担。吴求剑本想自己主动去广州请罪,以承担起当军长的责任,这样部下也能服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离开军部,副军长谭乃大就动员85军的23师和216师跟着他跑,等到吴求剑反应过来,部队都跑没影了。国防部在福州召开整军会议,就问吴求剑你的部队呢?什么?都跑没影了?得,那就猜了吧,85军的部队全部缩编为一个216师编给74军,旋即又并入51师,于是85军的历史就此划上了句号。吴求剑本人调任福建绥靖公署军官团副团长,这团长就是在衡阳出了名的方先觉。国民政府迁台后,吴求剑挂着国防部部员的名义一直到退休,此后移居美国,于1995年1月在洛杉机病逝,享年93岁。【第八十七军军长:段沄】国军历史上的第87军一共成立过两次,这里要说的是在内战期间由青年军扩编出来的87军。当年国军在东北放了一个整编第207师,在华北则有一个整编第208师,这个师就是87军的来源。整208师和整207师的地位有些许不同,这主要是在东北比207师要能打的部队还有许多,而在华北就不一样了。自从傅作义当上华北剿总总司令后,中央军在华北的地位是一落千丈,有些靠山不硬的中央军甚至到了要看杂牌军的脸色的地步。整208师就不同了,有太子撑腰,在塘沽仍然维持他的英雄本色,当傅总司令是空气。天津丢了之后更是完整的撤到上海,又顺利撤到舟山,七、八十年代的台军高级将领中,不少都是由87军干起来的。段沄,字湘泉,湖南衡阳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毕业。段沄自打军校毕业后的仕途就十分的坎坷,因为他一开始跟的是程潜。第6军在北伐战争后期就像只过街老鼠一样,被友军打的到处流窜,最后落得个瓦解的命运。部队都没了,段沄的日子就难过了,想来想去,投靠了何键。何键的部队虽然是湘军,可并不把程潜的湘军当自家人看待,这段沄在4路军的日子也就可想而知了。抗战爆发后,段沄为了谋得出路,自告奋勇的去师管区征兵,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带着征来兵的补充到中央军去,这样自己就能归黄埔军的队了。段沄的命实在不太好,抗战的大半年都在师管区和补训处耗着了。不过段沄有耐心,他继续等着,终于,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中央军的95师正好需要一批补充兵,段沄奉命带部补充,他自己也在95师留了下来,当了少将副师长。这人需要的就是机会,你能抓住了,那多半前途似锦了。段沄自打进了95师是埋头苦干,很得师长罗奇的赏识,到内战爆发时,罗师长就把师长的位置传给了段沄。95师先是去了台湾补充装备,弄了一个全付日械,随后奉命到华北去打解放军。段沄是个能打仗的主,95师在抗战的时候得了一个“赵子龙”师的名号,段沄就带着子龙师在华北到处奔波,还真给他打了几个漂亮的仗。尤其是固安和胜芳的两次攻坚战,跟是打出了95师的名头,所部官兵也是号称打遍华北无敌手,自己的部队连挺机关枪都没丢过,骄狂的狠。95师的骄狂,一方面和段沄带兵的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华北无劲旅有很大关系。基本上内战爆发初期的华北,主要就靠第4师和第22师等几支少数中央军嫡系部队撑着,其他部队多为杂牌,即便是中央军也被解放军打的没了脾气,这就更别提收编过来的伪军了,这95师想不出头都难啊。国防部见95师屡立战功,就给部队换了美式装备,段沄也被调升为整编第208师师长。有的朋友或许会问了,95师师长调208师师长,这不是平级调动嘛,怎么用了一个“升”呢?这主要和华北的部队番号混乱有关,内战之前国防部要整编部队,结果由于内战爆发了,华北和东北的部队都没整编,偏偏调到华北和东北的青年军在1946年9月的时候都整编了,其中辖有两旅四团制的整编第208师就来了东北,到了段沄接师长的时候,整208师已经扩编为三旅九团制的甲种师了,这和当年的甲种军没啥区别,而95师只是一支三团制的未整编部队,你说这能不叫升官吗?1948年9月,国防部下令各整编师、旅都改回原来的军、师番号,整208师就给了一个87军的番号,所属三个旅改称师,段沄就当了87军中将军长,此时87军奉命守备沽。段沄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军长,如果国府的“戡乱”形势大好,那当个兵团司令官是迟早的事了,可偏偏国军不争气啊,东北、徐蚌两次会战,国军精锐多数覆灭,华北地区的中央军也是岌岌可危。随着天津的丢失,北平的被围,塘沽守军势单力孤,总算是占着港口,有机会撤到南方去。于是当北平丢失的消息传来后,段沄就奉命带着87军完整的撤到了上海,并在之后的上海保卫战中起了不小的作用。上海丢失前夕,87军残部奉命撤到舟山,虽然已经是残部了,但在撤到舟山的国军各部中,以实力排名计,仍能为列第四,也算是不容易了。段沄在87军抵达舟山不久被调到台湾当台湾防卫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在当时的局势下,坐上这个职位可说是绝对的重要。解放军如果打台湾,那党国的命运就全靠台湾防总里面的这帮指挥人物了。然而,就在段沄志得意满的时候,他在1952年8月突然被保密局逮捕了,罪名是“知匪不报”。这事不仅把段沄的同僚弄的某名其妙,就连段沄自己也是不得要领。自己和共军打了这么多年,怎么到头来我自己到和“匪”沾上了关系被关起来了?段沄想申诉,可是申诉无门。就这样被关了一年半,在判决书都没下情况下,于1954年2月3日被押赴刑场枪决,同时被枪毙的还有他的亲哥哥和堂兄。【第八十九军军长:刘伯龙】第89军是由浙江地区的保安部队组建起来的,其目的是用于在日军占领区内积极开展游击。不过89军自打成立开始就没顺利的执行过这个使命,因为游击区内不只是有日军,还有伪军和最令89军头疼的新四军。几拨人打来打去,一会你赢,一会我输,反正这89军打了七年抗战,鲜有胜迹,于是在抗战胜利后被裁撤就不是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了。89军的再次重建,已经是1949年的事情了,为了填补大量在前线损失的部队的作用,国防部在后方开始了大建军运动。其中89军的番号给了贵州,不过这支贵州子弟兵没能给国防部长脸,反而几次打了国防部的脸,先是枪毙军长,后又宣布起义,估计把这个番号拨给贵州的负责人知道后,肠子都要悔青了。刘伯龙,贵州龙里人,生于1904年。刘伯龙是黄埔三期的高才生,这里说的高才主指口才。由于刘伯龙的嘴上工夫实在了得,自打毕业之后就在从事党务和政务工作。不得不承认,刘伯龙的工作能力是十分优秀的,要不然蒋中正也不会让他当上清党委员会委员和黄埔同学会的纪律股股长,专门干起特务工作来了。虽然刘伯龙的业务水平不错,但他并不甘心上级这么使用他。刘伯龙想带兵,他想着方的要成立自己的武装。话说蒋中正去南昌指挥围剿红军的军事时,刘伯龙就自告奋勇的说要效仿德国党卫军一样,给领袖成立党卫部队,老蒋还真就答应了。于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南昌行营别动总队就这样成立起来了。抗战爆发初期,别动总队被抽调出去不少部队上前线了,比如在华北作战的34师和118师都是别动总队分出来的,而且这两个师和日本人打的还都凑合。刘伯龙见自己的部队表现还行,就又自告奋勇的说要带部队参加远征,老蒋又一次答应了刘的请求,别动总队就被改编为新编第28师,轰轰烈烈的去打日本鬼子了。这刘伯龙对于军事指挥实在是一窍不通,新28师刚上战场,就被日军打的淅沥哗啦,刘伯龙没了脾气,那些曾在刘伯龙当纪律股股长的同学们也乘机攻击他。总算是老蒋考虑刘伯龙是个能办事了,就给打发到中央军校去当教育处长了,这一当就当到内战爆发,后来又调去当战地视察官,算是与权利斗争没了关系。刘伯龙并不甘心就这样混下去,他要找机会。1949年1月,机会光顾了刘伯龙,刘伯龙想借这个机会来证明他对于指挥军事是有能力的。不过刘伯龙可能太过于抓紧这个机会了。他虽然被国防部任命为第89军军长,有了一个军的指挥权利,但是他却没有考虑到他的上级谷正伦,和他的下级师、团长们是否会买他的帐。刘伯龙不管这些,他一到贵州,就利用他的贵州人的关系到处招兵买马。按说积极招兵对党国来说是件好事,可刘伯龙却把兵都招成他自己的私军了。这是怎么回事呢?89军初成时,是定为两师制的乙种军编制,但全军只有四千来人,缺员太多。就在两个师长盼着他刘军长能把招来的兵拨给他们时,刘伯龙到好,把招来的兵给编了三个独立师和一个警卫旅,全部军官都由他自己任命。这下可好,不仅不把地方大员放在眼里,甚至把国防部都给忽悠了。刘伯龙这下搞了多头,于是谷正伦和89军副军长兼第328师师长张涛等人一合计,得出一个结论——杀!刘伯龙被杀的原因其实还有其他诸多原因,但是最最主要的还是与他不听谷正伦的命令并想把谷赶走有关,再加上他的下级也想当军长,就自然而然的成了冤大头了。为什么说刘伯龙死的冤呢?因为他是被“目无法纪、残暴好杀、克扣军饷、图谋不轨”的罪名被杀的,这前两条还说的过去,这后两条就有点和刘伯龙没关了。不管如何吧,国防部承认了刘伯龙的罪名,于是在1949年11月18日这一天,刘伯龙被张涛骗到晴隆,给逮捕枪毙了。刘伯龙终究没有等到证明自己具备军事才能的一天,就这样被不名誉的枪决了。【第八十九军军长:张涛】张涛,原名张伯春,贵州绥阳人,生于1909年2月12日。张涛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兵科。历任军校警卫连排长、宪兵团连长、军政部部长侍卫官等职,属何应钦的亲信。1933年长城抗战时,何应钦前往北平主持军委会军分会大计,张涛随行,由于忠于职守,又被提拔为侍从副官主任,逐渐成为何应钦的亲信。抗战军兴后,张涛调任140师上校团长,这是他首次正式参与实战。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张涛身先士卒,多次击退日军的猛烈进攻,何应钦为此亲自过问140师军官的战后嘉奖,又把张提升为副师长。不过由于张涛和师长李棠素有矛盾,最后他没能成为140师师长的接班人,于1942年调回军政部,当了特务第2团的少将团长。1944年12月,何应钦改任陆军总司令部,张的特务2团就跟过去改编为警卫团,张仍任少将团长。抗战胜利后,张带着警卫团前往南京维持秩序,并保证了国府在南京受降事宜的顺利进行。何应钦去美国后,张涛的警卫团被改编为重庆绥靖公署警卫团,他随部移防重庆。在此后四年内战中,他再未开赴前线。1948年底国府扩编新军时,他的警卫团作为基干扩编为328师,他也由此得以升任久违的师长一职。如果不是他在抗战期间和李棠有矛盾,或许在抗战胜利时已经是师长也未可知。1949年2月,张涛的328师被编入89军序列。然而部队刚刚归还建制后,张涛就和军长刘伯龙之间发生了矛盾。因为张涛和当时的副师长项荣还都表示不愿意让一个没有军事指挥能力的人来指挥他们,这事被刘伯龙知道后自然没有好果子吃,首先刘军长就断了328师的补充兵员,此外还表示愿意提拔张涛当副军长,要把张架空。张涛对于刘伯龙的把戏心知肚明,加上他有谷正伦的支持,不仅当上了副军长,还仍然兼任师长一职。这样一来,张、刘间的矛盾更加激化,终于导致了1949年11月的晴隆事件。张涛以捕刘有功,升上了89军军长。但是张涛的军长位子还没坐热呢,解放军就已经进入贵州境内了,整个贵州能作战的部队屈指可数,而他的89军刚刚经过动乱,军直部队急需重新定编,如此情况何堪重任?加上主持黔政的谷正伦在发表任命后又离开的贵州,一时间贵州军政无人主持,张涛对党国乃至自身的出路都产生了疑问。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张涛考虑再三,决定带着89军起义,以求获得新的出路。既然有了目标,重新整顿89军的事情也就刻不容缓,毕竟带着战斗力完整部队和带着一支残破不全的部队投靠解放军的政治资本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涛既然下定决定带部队投靠解放军,自然要说服部下才行。他于12月1日召开全军团以上军官会议,商讨89军的出路问题,这重点自然是死战还是起义了。会前,张涛首先说服了328师副师长兼982团团长王光炜,并要他在会上投赞成票。未料当时的会议气愤十分紧张,因为大部分军官仍心向国府,就连张涛一手提拔的983团团长蔡世康也不例外。他首先发言表示反对,并主张89军应该以战国田横守义不辱为学习榜样,要军长张涛率领所部坚持到底,随后副军长兼343师师长项荣还也表示支持蔡世康的主张。这样一开,大多数人都开始赞成抵抗到底,甚至有的认为可将部队带到缅甸,在异域坚持游击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果会议不欢而散,结果并没有向张涛所想的那样发展。会后,张涛决定单独找目标做思想工作。他首先带着王光炜去找蔡世康,但蔡仍坚持原先主张,并表示如果军长不愿意带着他坚持到底,请求自带983团去黔北打游击。张涛自然不答应,便耐心的劝说蔡世康,原先在会议上势单力孤不便发言的王光炜也乘机进言,并搬出了张、蔡间的老关系,终于使蔡改变了主意,同意跟随张涛行动。蔡世康的问题一解决,向无主见984团团长黄德升也随便在张、王、蔡三人的说服下同意一起行动。这样一来,势强的主战派只剩下一个师长魏锡龄,也只能痛哭一场后改变主张了。张涛见328师已取得一致意见,而343师新任师长项荣还又是原来328师的副师长,起义已经不成问题了。张涛心里有了底气,就和解放军第5兵团取得联系,表示了起义的意愿。1949年12月7日89军在贵州普安发出起义通电。1950年6月,89军分别编入解放军驻黔各部,张涛本人离开军界,先后担任过贵州省体委副主任、省政府委员、贵州民革副主委等职,于1972年7月3日病逝。【第九十军军长:周士瀛】第90军是胡宗南的三杆枪之一,作为胡系部队主力中的主力,90军一直承担着尖兵的任务。抗战的时候,胡系部队大多驻防陕西未与日军交战,难得的几次出击任务,90军就占去了大半,并且在晋南独立作战月余,收复失地数十,可谓是胡系军队中战功较为卓著的部队之一了。到了内战,90军更是被用做左钩拳,承担了大部分进攻任务。遗憾的是在经过瓦子街一战之后,90军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军长严明阵亡了,失去优秀领导人的90军也就逐渐走向了下坡路。周士瀛,字格平,浙江吴兴人,生于1911年。周士瀛是复旦大学毕业后再考的黄埔军校,就学期间学的是交通兵专业,此后又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五期深造,在军中素有“全能军官”之说。再加上他个子高,脸型又好,怎么看都是一表人才,这就很自然的成为多方派系争夺的焦点,周士瀛的选择是跟随自己的军校学长——胡宗南,大家都是黄埔出来的马,说不准能混的更好呢。周士瀛确实是个人才,不仅参谋业务做的出色,而且还能带兵打仗,在胡宗南的部队具备如此才能者实在不多。可惜的是周士瀛是军校八期毕业的,胡宗南不能越过那么多的军校前辈破格提拔他,尽管如此,八期出身的他还是在抗战后期当上了预备第1师的上校团长,并跟随师长陈鞠旅参加了他戎马生涯中最值得称道的战斗。当时日军的一号作战把在河南的国民党部队打的落荒而逃,胡宗南就命令部队去增援,没想到派出去的部队也是大多战败,只有预备第1师等少数不能仍能坚守阵地。而在坚守阵地的各部队中,又只有预备第1师和另一支杂牌军第39师打出了成绩,这其中又属周士瀛带的预备第1师第3团战果最为辉煌。什么战果呢?他在1500高地歼灭了日军的一个中队。在全国败报如纸片般的飞向重庆的时候,这么一个振奋人心的战果对鼓舞民心士气都有着重要作用。于是周士瀛的名字闻名全国了,他的战果也被媒体越说越神,甚至被些说书人给讲成了歼灭日军逾万的结果来了,好不夸张。鉴于周士瀛此功来的及时,让他去当师长就是不想当也难了。内战中的周士瀛指挥94师在华北与解放军打了三年,北平的和平解放,迫使周士瀛跟着李文等人扔下部队去南京报了道。这时候原90军军长陈子干因不是胡宗南的亲信,被胡调去第7兵团前进指挥所主任了。胡宗南对于继任军长的人选思来想去不得要领,正巧周士瀛从北平出来的消息被胡知道了,于是胡宗南大笔一挥,举荐周士瀛来当90军军长。对于带领90军,周士瀛显的信心十足。在他心目中,94师还没和解放军决战就结束了历史,作为94师的末代师长实在脸上无光。这回胡先生、胡长官、胡学长不计前嫌,反破格提拔自己当军长,一定要发挥出以往90军的光荣一面,不辜负胡宗南的期望。可他没想到,西北地区的局势胡宗南已经控制不了了,他更不会想到,自己不仅是94师的末代师长,还要当上90军的末代军长了。随着胡宗南一声令下,汉中被放弃了,周士瀛遗憾的带着90军退往了四川。到了年底,胡宗南在成都布置完“突围”命令之后去了海南,周士瀛原以为能拼死一搏,没想到各路友军大多心生他念,有的还没开打就投靠解放军了。如此军队又如何能完成胡长官要求部队突围到西昌的命令呢?不出意外,周士瀛带着90军突到邛崃就再也突不动了。再往后,负责突围的第5兵团司令官李文命令部队向解放军投诚。长官都投降了,自己还撑什么呢?降了吧。周士瀛和李文等高级军官在坐了一年铁窗生涯之后,神奇般的经香港逃回了台湾。在那里,周士瀛仍然受到党国的重用,先后出任过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第二军团参谋长、澎湖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官、“国防部”战地政务局局长、第1军团副司令官、陆军总司令部参谋长、陆军供应司令部司令。周士瀛在台可谓是仕途顺畅,他罗列是胡宗南系统中仍能继续得到发展的人。1972年退役后,周士瀛改行经商,在多家电子电器公司当过总经理,把当年在复旦大学的所学又全都翻了出来。周士瀛去世于九十年代,具体时间不详。【第九十一军军长:黄祖埙】第91军在国民党的中央军中属于一支边缘化的部队。自从抗战以来就一直在河西戍守边疆,鲜有参战机会。可能是太平淡了,谈这个军的人就少了,再加上91军参加的少数的几次战役,也都以失败告终,历任军长又都默默无闻,这就更不为人所知了。观其历史,可以归纳出八个字,那就是“战力不足、戍守有余”。顺带一提,91军对保护玉门油田的完整性还是有些贡献的。虽然那时候国民政府还不可能去发掘这样一块油田,但是91军戍守期间剿匪有力,为新中国能完整的开发出这样一块大油田,是有苦劳的。黄祖埙,字伯笙,浙江浦江人,生于1900年10月16日。黄祖埙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科,他从排长一步一个脚印,作为一名队职军官,该干的他全没拉下。要说指挥部队作战,黄祖埙经验实足,但要说到人际关系,黄祖埙是一窍不通。他先后跟过胡宗南、李玉堂、黄杰、李仙洲等黄埔一期的老大哥,可都待的不长久。可毕竟黄祖埙能打,虽然游走于各派之间,但仍能不断的升官,区别是升的慢了一点。抗日战争爆发时,黄祖埙在李仙洲的21师当副师长。当时21师奉命开赴山西与日军作战,黄祖埙也就跟了去,这一去就是五年。黄祖埙作战勇敢,很快就调升为第46师师长。升了官是好事,但对黄祖埙来说就是噩梦来袭了。46师奉命留在中条山和日本人打游击,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黄祖埙打了三年多,实在是打的撑不下去了,才奉命率部撤到黄河以南,清点人数,全师一万多人,能活下来的连一半都不到了。和46师一起打游击的45师更惨,师长累趴,副师长饿死,全师能过黄河的连一千人都不到,适才是惨不忍睹。熬过了最难过的几年后,黄祖埙就过的比较舒坦了。他先后当过27军和76军副军长,大部分时间都在后方休息。哪怕是内战爆发,他也奉命在西安留守。应该除了在第2师当校级军官围剿过红军外,他和中共应该没什么血海深仇。到了1947年8月,黄祖埙调升为整编第23师少将师长,这个整23师就是之前也就是之后的91军。由于91军一直在西北承担驻防任务,黄祖埙仍然过的十分悠闲。好日子终究是会到头了。到了1948年,胡宗南已经不能维持西北局势了,除了战败还是战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是完整的部队都得拉出来和解放军打了。黄祖埙的好日子就此到头,他的91军从1949年开始和解放军交了两次手,都以失败告终。到了这个时候,黄祖埙本人已经没了战意,他手下的师、团长们也都有自己的打算。这样的部队已经无法承担作战任务了,于是胡宗南就把91军调回河西,并且还象征性的升黄祖埙为河西警备司令,其实能指挥的部队还是只有一个91军。黄祖埙已经打算离开部队了,他不想留在河西等死,但要他投靠解放军,他也不愿意,思之再三,他化了个装,带着几名亲信南下,就在他好不容易的翻过了无数大山、脚都起泡的抵达云南丽江时,被解放军抓了个正着。黄祖埙成了俘虏,可他并没有像大部分国民党将军一样等到特赦的那一天。因为在1951年2月4日,黄祖埙在重庆经过公审,被判处了死刑。【第九十三军军长:龙泽汇】第93军是滇军在抗战中成立的第四支军级部队。这个军成立于抗战后期,虽然没有和日军交手的机会,但是光荣受降到是有这个军的份。相比起来,另一支由滇军扩编出来的新编第3军到是在抗日战场中立下不少战功,可到抗战胜利时却被裁了。93军没有被裁,而且还被调到东北投入到内战的前线中。总的来说,93军在东北的表现还是可以的,虽然构不上反共到底这一说,但至少不像60军那样富有“戏剧性”。不过重建之后的93军却走上上了60军的道路,这也说明了国民党中央要靠地方军来维持局面,是根本不可能的。龙泽汇,云南昭通人,彝族,生于1910年。龙泽汇是龙云的侄子、卢汉的内弟。有了这两层关系,龙泽汇在滇军中的发展可谓如鱼得水,而且还特别的安全。自从龙泽汇在黄埔军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后,就回到龙云的警卫团当干部。抗战爆发后,龙泽汇虽然跟着滇军去打日本人了,但是一直都被安排在军部、集团军司令部、方面军司令长官部当参谋、教育、补给工作,特别的安全。而且靠着这个资历,竟然在抗战胜利的时候当上了暂编第22师少将师长。对于一位实战经验全无,且长坐办公室的将军来说,放中央军那是绝对不可能当上师长的,可在滇军就可能了,谁叫他和龙云、卢汉都沾亲呢,想不当师长也难啊。龙泽汇不仅当师长不难,而且还被内定为93军的继任军长了。这一方面和他的身份有关,另一方面和他能带部队有关。龙泽汇不像许多富家公子一样吃喝完乐空挂师长名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是能打仗的。自从93军开进东北,龙泽汇的暂22师经常被用做先锋和解放军硬拼,战功就这么积累起来了。就在一切“风调雨顺”的时候,龙泽汇在1948年5月接到了升任93军副军长的任职令。这放大部分人来看,那就是龙泽汇离军长的宝座不远了。可放龙泽汇自己来看,是老大的不愿意,当副军长就没兵权了,天知道什么时候军长卢浚泉愿意让位啊。他撂下一句话就收拾行装回昆明去了,什么话?我生病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话放大多数军人是必须遵守的。可龙泽汇不用,因为他身份特殊,何况还是在滇军部队里呢。不过这个决定到是救了他一命,使他躲过了和93军陪葬的命运。龙泽汇回到了云南,等到93军覆灭的时候就想着要重建这个军,而且心想军长的继任人选肯定是自己了。可没想到,国防部不批,当军长的愿望落空了,只能屈就于一个小小的保安旅长,连师长都不如,这将军当的可真够憋屈的。不过机会还是光临了龙泽汇,因为解放军强渡长江,国民党军队接连败退。国防部为了撑起西南半璧拉拢滇军为党国效力,最后又把93军的番号发给了卢汉。军番号有了,卢汉就拿现成的保安旅扩编为军,这军长自然就由原任旅长龙泽汇来当了。这一起一落,还真够考验人的。可卢汉不是傻子,国民党大势已去,自己何必要做陪葬品呢?于是就积极与中共联络,准备起义了。卢汉的这个决定,龙泽汇表示绝对拥护,毕竟他在国民党军队中混迹多年,这情况也是深有体会的,既然姐夫要起义了,自己这个内弟自然得支持。于是在和中共地下党的积极接触下,龙泽汇于1949年12月9日率部在昆明起义。起义后的93军被改编为解放军暂编第13军,龙泽汇仍任军长。此后在云南的国民党中央军对昆明发起反攻,龙泽汇的暂13军构成了防守昆明的中坚力量,并成功击退了国民党部队。此后暂13军解散,龙泽汇也专到云南省人民政府任职,他先后出任过省林业厅厅长、省体委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省民革主委等职,于1991年3月3日在昆明病逝,享年82岁。【第九十六军军长:于兆龙】第96军源自杨虎诚的陕军,抗战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日军打游击,十分的艰苦。抗战胜利之后,96军被裁,番号转给了中央军。这96军在抗战的时候已经很惨烈了,自打被中央军给要过去了,更惨,被解放军歼灭一次,重创一次,比人家陕军还不如。于兆龙,字瑞图,山东滨县人,生于1898年。于兆龙是标准的行伍军人,由于能干被长官提拔到参战军军官教导团里受训,这才走上了军官的道路。后来他跟了张宗昌,于北伐时期跟随徐源泉反正,官拜上校团长之职。于兆龙这个人还是很好学的,他知道要在军队立足必须要有深厚的军事学识,于是他报名考了中央军校的高等教育班,随后又考进了陆军大学特别班,有了两个学历,至少在台面上说的过去了,对他今后在杂牌军中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这不,抗战打到一半的时候,杂牌军的将军们大多回老家种田去了,于兆龙到成了第44师中将师长,跟着26军军长丁治磐继续在前线扛着。丁治磐也是旧军官出身,和于兆龙一样,起初都不是正规军校出来的人,但两人都很好学,自打归属了中央之后,都有了不错的学历。两人相见是心心相惜,互相合作,到是开创出26军内部空前的团结局面,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的时候。抗战胜利了,国民政府开始了裁军,杂牌军自然就成了首要目标。总算26军在抗战时有点苦劳,在1945年的广西大反攻中也立了点战功。于是部队被保留了下来,但是丁治磐和已经是副军长的于兆龙都成了裁员对象。这个结局两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于是疏通各种渠道,终于没有沦落到去南京哭陵的地步。于是丁去了绥靖区当副司令官,于兆龙则跑到山东当矿区警备总队长去了。这个职务虽然不是正规军,但是油水不少,到也自在。时间一晃到了1948年,国民党的败局逐渐呈现,大量部队的被歼不仅使长坐办公室的将军们出来带兵,像于兆龙这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杂牌军将领也被请出了山。他被国防部任命为整编第45师中将师长,这个整45师在1948年9月又改称第96军,于兆龙就这样当上这支和自己无任何渊源的96军中将军长,值得说明的是,这个96军可是中央军哦。96军参加了徐蚌会战,但是被解放军打成了残废,但至少躲过了被歼的命运,于是他收容残部去守长江。但还没喘口气呢,解放军又要渡江了,于兆龙只得带着96军继续南撤,这一撤就经过浙江、江西,跑到了福建,途中副军长萧续武还带了一部分部队在永春宣布起义。副军长做的出这事,可他于兆龙却做不出,当年还跟着徐源泉时,他在湖北没少和红军打,这血债可是一笔一笔的,干脆还是带着残部继续撤吧。经过清点,96军还剩下5000来人,两个师的架子至少还能撑的起来。紧接着,老蒋在福州开军事会议,决定裁军精编,96军兵少,和同样兵少的106军并编为一个军,番号仍叫96军,于兆龙留任军长。96军活下来了,这应该是件喜事,可人家106军军长王修身可不愿意啊,他拖延着不办。等到解放军攻打福州时,这个106军仍然“顽强的存活着”,于兆龙也拿王修身没办法。结果两个军在福州城下双双报销。于兆龙比较幸运,既没阵亡也没被俘,历经艰难抵达台湾后还被任命为台湾中部防守区副司令官。一个杂牌军将领到台后还能荣任此职,于兆龙这辈子也算没白活了。因为和他同批参加国民革命军的同僚们,这时候只剩下他还在军中服务了。1963年12月,于兆龙在台北病逝。【第九十七军军长:蒋当翊】第97军的历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悲剧”。头回成立就被八路军打的落花流水,落的一个撤消番号的命运。第二回成立,又在广西被日本人打的落花流水,再次被裁。第三回好不容易撑过了几年,还在临城小小的露了回脸,但最后却更加悲剧,就连师长被活埋的惨剧都发生了,一年里还死了三个师长。这在国军,尤其是中央军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恶劣事件了。蒋当翊,字芝山,湖南零陵人,生于1908年12月30日。蒋当翊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是汤恩伯手下的一名得力部署。不过一开始蒋当翊和汤并不认识,一直到他担任89师辎重兵营营长时,才开始和汤恩伯有了接触。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当翊在南口和台儿庄与日军撕杀,这才引起了汤氏的重视。到了1944年,他被调升为新组建的97军副军长。当时的军长是汤恩伯的另一亲信王毓文。97军各部队的来源十分复杂,既有中央军,也有各路杂牌游击部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33师师长段海洲。段是学生军出身,后来跟过石友三和孙良诚,不仅和日军作战经验丰富,人事斗争也是一把手,要不然也不能在杂牌军中混了那么多年后成了汤司令的部下啊。当王毓文卸任军长之后,段海洲就想竞争这个军长,但结果还是由蒋当翊升了军长。蒋当翊接管了97军,就对97军内部开始了大改组。首先是副军长王秉钺被赶走,紧接着82师师长由蒋的黄埔同期同学潘笑清接任,原师长辛少亭为97军副军长仍兼新29师师长,但实际指挥权由比较听话的副师长王应亭负责。一场争夺军长的闹剧就此收场了,97军也接到了整编为师的命令,却没想一场更大风波来临了。1946年7月,内战已经全面爆发,刚刚经过人事异动的97军又立即被曾经驻防在临城外围的友军—解放军给包围了。一开始,解放军对97军是围而不攻,但到了8月就开始以小股部队试探性进攻,又过了一月,临城内外已是枪声袅绕。好在国共休战期间,蒋当翊已经在城内囤积了大量的粮食,他相信,只要坚守待援一定能取得胜利。在经过了一年之后,97军终于盼来了援军,蒋当翊孤军坚守临城的光荣事迹也被大肆宣扬。蒋当翊取得了临城大捷之后,觉得可以对自己指挥的另一支杂牌军—新29师开刀了,他想办法把辛少亭给赶走,可没想辛少亭有些背景,结果辛走的同时,蒋当翊自己也被部下攻击,什么克扣军饷啊,虐待士兵啊,盗卖军用物资,不管有没有这罪名吧,全都端出来了。蒋当翊见事情无法收拾只得借口去中央训练团受训,离开了97军。蒋当翊再回97军的时候,内战已经到了快结束的时候了。这时候的97军经过几次人事纷争,更显混乱,尤其是已经当了副军长的段海洲已经和中共有了联系,并准备策划33师起义。不过事情没成功,只是把33师师长莫国璋活埋了事,随后溜之大吉。可怜莫师长到职才几天,就死于非命。这样以来,97军到了非改组不可的地步了,在国防部的监督下,副军长、参谋长、师长都换了人。蒋当翊本以为经此调整总能暂时稳定军心以便开赴前线为党国效力,但是随着程潜、陈明仁在长沙的异动,华中剿总又命令97军撤往广西,但须以一个师的兵力掩护第1兵团主力后撤。蒋当翊为保住实力,仅以33师98团在新宁布防阻击,无疑将这个团送给解放军。该团的三个营长孙家祥、魏钦明、邹玉珠见状,便立即带领部属发动兵变,他们驱逐团长郭复谦,动员副团长管守宏领衔宣布战场起义,投奔了解放军。97军的另两个师,82师和暂1师风闻33师生变而生异心。蒋当翊不仅没能通过改组稳定军心,反而使部队更不受约束了。1949年11月,暂编第1师撤至广西兴安地区时终于发生了异动。该师第2团团长牛坦清联合第1团于22日在桂林宣布战场起义,师长叶蔼青无奈只得率领师直投奔33师的97团,两部合兵一处继续南撤。另一方面,82师在南撤时一路遭到解放军追击和堵截,部队损失较重,在撤抵南宁附近时,被解放军包围,被迫投诚。剩下的97军残部3000余人在蒋当翊的指挥下继续南撤,沿途遭到解放军截击,副军长郭文灿又被俘虏,最后仅剩1200余人撤入越南境内,于1950年1月被补充进17兵团。97军的历史就这样结束了。军长蒋当翊在部队编并后撤往台湾,以国防部高级参谋的身份继续服务于军队。1954年1月曾递补为国民大会代表。1990年5月1日去世,享年83岁。【第九十八军军长:刘劲持】第98军无疑可列为抗战中最为艰苦的部队了。这支由陕军演变而来的部队被国府布置在中条山区坚持长期抗战,而且还是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坚持,实在难能可贵。这个军为抗战而献身的官兵也不在少数,仅将领方面就有武士敏等五名为国捐躯。98军遭到日军重创后,部队归胡宗南收编,于是成了胡家军中的一支,该军虽然在军官构成方面都换成了黄埔系军官,但是其综合战力却始终无法得到提高,最终沦为被裁之军。内战初期的98军,被李默庵的突击总队要了过去,但初上战场就被解放军歼灭,由英美教官训练和武装起来的部队得此结局,也实在让人大跌眼睛。于是这个番号又重新被胡宗南要了回去,并奉命担负地方守备任务。到了内战末期,胡宗南本想依靠这支新军来支撑起安康地区的局面,可仍然让他失望了,98军不仅不禁打,到最后还走上了起义的道路。刘劲持,浙江青田人,生于1904年。刘劲持是黄埔军校六期交通兵科的高才生,后来还在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一期深造,成为起草淞沪会战作战方案的参与者之一。刘劲持在从军之后,应该不属于任何派系,但因缘际会,使他在自己的任职经历中与陈诚和胡宗南两派都有着一层关系,也得此之助,刘劲持在抗战期间虽然大部分时间都从事于教育和参谋工作,但仍屡得晋升,风光的很。抗战胜利后,刘劲持被安置在国防部第5厅当处长,经过他的再三请求,他终于得到了下野战部队的机会。不过不是上前线指挥部队,而是奉命在后方负责建军。他的职务是整编第26师中将师长,由原来的整编第93旅为基础扩编。就在他千辛万苦的把部队组建起来后,国防部却又不让他当整26师师长了。理由是刘劲持建军素有成绩,现在前线有三个残军要重建,分别是整32师、整57师和整70师,三个师长让他任选其一。刘劲持万般无奈的离开的整26师,并且选了当整57师师长。为什么选这个部队呢?很简单,整32师和整70师都是杂牌军或者是中央军旁系部队,只有整57师是绝对的中央嫡系部队,不选这个师那就是傻子了。1947年10月,刘劲持正式在重庆到职,开始精心负责起整57师的重建事宜。国防部对于这个师的重建是颇花费了一些心血的,对于刘劲持的要求一律照准,甚至还很珍惜的不让这个师去前线。于是刘劲持在重庆一住就是一年,随后又奉命开赴安康驻防,归胡宗南指挥,这一住又是一年。两年过后,解放军打了过来,根据胡宗南的命令,已经改称第98军的刘劲持部得负责起安康的守备全责,而且必须打到最后一兵一卒。刘劲持虽然和胡宗南有一些关系,但严格来说并不属于胡系将领,相反他和裴昌会到是关系不错。他明白自己在胡系中的地位,胡宗南这么安排等于是让98军当炮灰了。他并不愿意就这样走完一生,但他毕竟无门无派,想要脱离此是非之地谈何容易,想来想去也只有套裴长官帮忙了。当时裴昌会是7兵团司令官,98军的直属上级,在裴氏的一再请求下,胡宗南答应让98军在前线撤下来。刘劲持得之后,有如抓着救命稻草般的一退千里,直接跑到大巴山去了。98军虽然暂时脱离了危险,但是刘劲持明白,一直退并不是办法。就在徘徊无望之计,胡长官来了命令,要刘劲持和17军、76军做最后殊死一搏。就在三位军长就出路争论不休时,裴长官来电报了,要三个军参加起义。对于这个要求,刘劲持是极力表示赞成的,周文韬也默认了,只有薛敏泉不答应,既然意见不能一致,那不如大家各走各的。于是刘劲持带着98军残部于1949年12月26日参加了第7兵团的起义。刘劲持起义后被安排到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当军事教员,转业后先后定居在山西和浙江,并出任两省参事,后来又陆续当选过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民革副主威、民革中央委员等职,1988年4月12日在杭州病逝,享年85岁。【第一○○军军长:杜鼎】第100军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第74军的姐妹军。不过100军初成时还只是一支杂牌军,通过与日军的交手以及74军人事的新安排,这个军的战斗力直线上升,并得到了美械的待遇。徐蚌会战的解决,可以说是完全改变了100军的优秀历史,因为重建后的100军没有机会等到表现的那一天,就在接连的败退中瓦解了。杜鼎,字卓九,湖北枣阳人,生于1907年11月18日。杜鼎毕业与黄埔军校长沙分校第六期步兵科,由于他是湖北人,而鄂军在北伐战争时都归顺了桂系,于是杜鼎在军校毕业后就进入了桂系的第19军当教官。桂系反蒋失败后,杜鼎投归中央,从连附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工作。后来他所在的独立旅编进了第1师,杜鼎成了当时在第1师当团长的张灵甫的部下。抗战爆发前夕,张灵甫因为多种原因投了王耀武的第51师,杜鼎跟随而去,出任营长。后来51师编入74军,杜鼎也就成为了这支虎贲军的战将了。抗日战争中的杜鼎也算是员赫赫战将了。74军的历次会战,他一个都没拉下,尤其是艰苦的常德保卫战,当时他所服务的57师只突出来300来人,杜鼎就是其中之一。1945年湘西会战的时候,杜鼎报了常德的仇,他指挥一个团在青岩击退了日军一个联队的连番进攻,并以此功升任副师长。按说这样发展下去,杜鼎离当上师长就不远了。可偏偏事与愿违。74军是一个团体,可团体内部又分若干个小团体。王耀武管74军的时候,大伙都以王马首是瞻,可王耀武在抗战胜利之后调2绥区去的时候,74军的三个师就马上分成了三派。其中51师和58师自成一体,57军则是骑墙派。杜鼎看不惯74军内部的这种氛围,就找王长官申请调到2绥区去服务,暂时离开了74军。这一离开74军,当师长的可能也就没了。杜鼎到山东报了道,王耀武任命他为山东省警备第2旅少将旅长。到了1947年5月整74师被解放军歼灭的时候,国防部为了重建整74师,以警2旅改编为整编第57旅,杜鼎担任旅长。这个旅名义上归整74师序列,但实际上一直由王耀武直接掌握。后来王耀武见整74师一直没重回他的怀抱,就以自己的权利把整57旅编给了整编第32师,杜鼎升任整32师少将副师长。不久全国陆军的整编师、旅都恢复军、师番号,杜鼎在这个时候调到74军当副军长,可他还没到职呢,74军就在徐蚌战场第二次报销了,于是杜鼎又被调到新建的100军当副军长。1949年5月,100军军长周志道卸任,杜鼎升上了军长。可这时候100军所在的湖南并不太平。由于解放军已经渡过了长江,湖南地方势力已经开始酝酿起义了。同年8月4日,程潜和陈明仁等军政要员宣布起义,杜鼎这位小军长没得选择,只能跟着署了名,可他自心里就不愿意。结果起义才过了两天,黄杰以国防部的命令来拉拢起义部队,杜鼎是率先响应的高级将领之一,他马上把100军主力给拖走了。杜鼎对党国无疑是忠心的,可谁叫党国气数以尽,失去大陆是迟早的事。杜鼎个人再怎么努力也只有带着部队南逃的份。1950年2月,杜鼎带着残缺不全的100军在广西平而关被解放军歼灭,杜鼎只身突围而出,退往越南找黄杰归队。杜鼎在越南滞留半年后前往台湾报道,但从此之能空挂国防部中将高级参谋的名义走完其军旅生涯。杜鼎在1967年退役后改行经商,并出任过多家公司的董事长,此外他还潜心研究学术,当做大学的客坐教授,于2003年10月病逝。【第一○三军军长:王中柱】第103军是在内战的最后一年才成立起来的,这个军有点类似于空架子,找国防部好说歹说才弄来两个师归入名下,但这两个师却又都另有任务,还是等于一个光杆司令部,这样的部队,就不用去评价其战斗力了。王中柱,字震聩,湖南祁阳人,生于1904年。王中柱毕业于黄埔军校三期步科,起初在14师服务参加了北伐,后来加入了土木系,但却始终不能挤身于核心团体,他属于一位边缘化的土木干部。抗战爆发的时候,已经是上校团长的王中柱参加了淞沪会战。在这次会战中,王中柱率部英勇奋战,两处负伤仍不下火线,这次表现到是让陈诚注意到自己系统中的这位不起眼的角色,于是就把他提拔为少将旅长,之后还送入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深造,这算是对王的栽培之意吧。王中柱在陆军大学毕业后出任预备第4师少将师长。这个师长期担负地方守备任务,是土木系的后备力量。后来陈诚要吞并75军,就把这个师编了进去。王中柱到75军后秉承陈诚的意思,以预4师为根据地,开始渗透75军的另两个师,到了抗战胜利的时候,军政部命令预4师并入16师,这在名义上看是要裁撤预4师,实际上却是让预4师改用16师的番号,而原来的16师则是留精去弱,选强壮者补充新16师的缺额。可能是王中柱的动作太大了点,引起了75军一些老人的抗议,陈诚为了缓和75军的矛盾,就把王中柱任为75军副军长,后来又把他调到第9补给区当副司令,使75军老人无话可说,并最终达到了吞并该军的目的。王中柱对于75军的土木化可谓功劳不小,但他却没能因此荣任75军军长一职,不免有些灰心丧气。不过陈诚给他安排的新岗位倒也不错,毕竟是补给区的负责人,他和同为土木系的司令朱鼎卿互相合作,掌握着整个华中地区的各部队补给事宜,权利之大可谓空前,差使的油水也是源源不断。这也算是陈诚对于这位著有苦劳的部下一个奖赏吧。徐蚌会战的失利,使国军失去了大部分精锐部队,于是国防部在后方开始大力扩建新军。王中柱得到机会,开始了活动,并如愿以偿的得到了103军军长的任命状。103军的番号是到了,可部队还没来源,根据国防部的编制,103军定为乙种军,但开始只有一个195师归入名下。可问题是这个195师始终只存在于纸面文件上,王中柱是一个兵都没看到。等了两个月,王中柱等不下去了,这就亲自跑到国防部要部队,这才又要到了一个新成立的234师,这个师虽然不满员,但至少是有了四千来人了。有了一个师的王中柱并没有满足,因为他是军长啊,堂堂军长就指挥一个师?这算什么事?经过再次争取,国防部又把新成立的347师编给了103军,至此,王中柱心满意足的回了军部。好景不长,随着战事的发展,347师又被调走了,103军也奉命从广东调到云南。为此王中柱把234师师长等指挥官先派到云南去成立前进指挥所,结果人派去了,部队却走不了了,因为解放军打进广东了,王中柱奉命指挥只有一个师、而且还是一个师长不在情况下与解放军作战。主官不齐,军无斗志,103军很快就在洪江地区被解放军击溃,王中柱见不能再有作为,干脆收拾行囊,以其平身继续所得,去香港安家了。王中柱于何时去世不详,目前仅知1995年仍在世。【第一○六军军长:王修身】第106军来自于伪军,追述其历史可从郝鹏举担任汪伪的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开始谈起。由郝鹏举一手编练起来的这支伪军轮番的换着主子,可谓倒戈之王。郝鹏举最后一次从解放军那叛变失败被俘之后,残部就被国防部收编为一个暂编师。可别小看这个暂编师,是两旅六团制,规模和整编师一样。于是在1948年9月的时候,这个暂编师改用了106军的番号。106军的这个部队自打郝鹏举死之后就反复多变,尤其部队内的军官和士兵组成十分的复杂,既有中共地下党,也有国民党的死忠者,于是这个军在接下来的历史中也是命运多变,坎坷的走完了最后一步。王修身,字新民,河南项城人,生于1904年。王修身是行伍出身,跟着冯玉祥的西北军发家致富,官拜少将师长之职,而且还是冯玉祥的特务师师长,身份与其他将领有所不同。不过王修身和大部分西北军将领一样,都在中原大战后投了中央,他的部队被改编为第32师,并且投入到围剿红军的先头部队之中。抗战爆发时,王修身带着32师也投入到抵御日本侵略的战争中。淞沪一役,王修身动员全师与日军拼命,这个师最后打到只剩下500人才撤出战场。32师的表现感动了军委会和军政部,这支没有像其他被打残的部队一样被撤消番号,反而受到照顾令王修身带去后方补充新兵,并把这个师编入到由直鲁联军演变而来的26军去了。王修身到26军过的并不舒坦,虽然他的部队和26军其他部队都是杂牌军,可是派系不同,一个是直鲁军,一个是西北军,杂牌与杂牌如果不能互相合作,那剩下的也就是互相倾轧了。王修身苦苦维持自己的部队,最后仍不免被高他一等的26军军长丁治磐赶下台,挂了一空头的副军长之职,他的32师也就离开了他的掌握,成了丁军长的附庸了。抗战胜利后,王修身一度赋闲,当过训练团的主任也干军官总队的总队长,最后以国防部部员的身份度过了内战的大部分时光。要说王修身的再度出山,和解放军的捷报以及106军的内乱是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国防部需要建立新军,一方面106军的内乱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国防部一考察,正巧106军有西北军成分,王修身去当军长正合适,于是王部员在坐了三年的冷板凳后复出了。王修身到了106军也头疼。这个军本来就两个师,282师师长张奇带着部队起义了,就只剩下一个281师了。那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一个师变成两个师。好在282师有一个团没跟着起义,王修身就拿这个团为基础,并且从国防部那里申请过来一个新兵总队,于是282师的基础有了,新兵总队长吴剑秋当了新任师长。可王修身前脚把282师成立起来,后脚281师就在江防战役中被打了一个残疾,师长顾贯云是顾祝同的亲戚,王修身动他不得,干脆保他为副军长,把新成立的282师编进281师,由吴剑秋当了281师师长。不久吴剑秋外调96军,部队就由副师长陈永灿接管。至此,王修身经过几个月的折腾,106军还是只有一个师,而且还不满员,别提有多难受了。他更没想到,福州军事会议决定把106军裁撤,王修身调6兵团副司令官。这下王修身不干了,他对前来接收部队的96军军长于兆龙表面客气,实际推三阻四,一再拖延部队并编事宜。于兆龙拿他也没办法,谁叫王修身现在是6兵团副司令官呢,官大一级压死人啊。于是106军拖到解放军进攻福州的时候都没结束,再往后,解放军打过来了,也就不提编并啦,大伙一起齐心御敌吧。这时候党国内部矛盾又显现出来了,96军应该和106军互相合作的,可在部队编并的问题上两位军长弄的很不高兴,干脆大家各管各的抵抗,结果被解放军各个击破,全都落的一个溃败的结果。王修身带着281师残部好不容易经厦门抵达台湾,但这回他保不住自己的部队了,国防部派着部队监督他把281师并入212师。日本投降后,王修身在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部供职。未久,调任106军军长,奉命固守江防,驻徽州外围宁国。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顺利渡过长江,王修身带兵败退到福建,被提升为第15兵团司令,于福州、厦门等地收容败退散兵。在人民解放军进攻福州时,王修身被蒋介石派飞机接往台湾,终老台岛。【第一○九军军长:邓春华】第109军是国防部于内战末期成立的为数不多的一支堪称精锐的部队。之所以在精锐前加一个“堪称”,那是因为这个三师制甲种军有一个师是具备丰富作战经验的部队,还有一个师是国防部根据美国军制试点训练并装备的新式军队,有这两个师坐镇,109军能差到哪去呢?但事与愿违,109军和大部分友军一样,在解放军面前是那么的脆弱……。邓春华,原名邓世仁,字君实,广东儋州(今属海南)人,生于1900年2月25日。邓春华是黄埔一期的老大哥了,但到了内战后期仍然只是一名军长并不是因为他没本事。邓春华在军校毕业后的初期经历并不坎坷,和一批一期精英一样,北伐胜利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上校团长了。在围剿红军时期,他也是屡次得到提升,在抗战胜利前夕官拜第93师少将副师长。打完抗战的头两年后又升为中将师长,可谓前途似锦。眼看着离军长的位置就一步之遥了,命运之神却和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在1939年和日军的一次激战中,邓春华指挥93师在黄冈遭到日军重创,他本人也是身负重伤,落了不少身体上的隐患。这样一来,他就只能退居二线,担任替前线送兵的任务了。他先后当过补充兵训练处处长、师管区司令、训练处处长等职。从1939年下半年开始到1949年初,他都一直干着这些差使。1949年1月,国防部要练新军,把那些坐办公室的都给拉出当军、师长了,可还是不过用。再一排查,发现邓春华不错,又打过仗,又有练兵经验,打和练的本事都具备了,人才啊。于是任命他为第109军副军长,做了军长钟彬的副手。后来钟彬调去西南当宋希濂的第14兵团司令官了,109军军长的位置就交给了邓春华。邓春华新官上任,就奉命去攻打蓝口,因为蓝口有部队宣布器乐了。邓春华和副军长葛先才一商量,各带一个师去打,可是两人都没想到,这个胜券在握的战斗,竟然被起义部队和解放军游击队打的落花流水,邓春华郁闷了,精锐之师也这么差?不能啊……无奈之下,他只得率部退守河源再找机会。可邓春华再也没有找到机会,不久之后解放军大部队即攻入广州,国防部这时候又命令邓春华抽调321师另作用途,邓春华只能指挥两个师去和解放军拼命了。邓春华到是想作殊死一搏的,可没想到154师打了没多久,就在两个副师长的带领下宣布战场起义。这一突发事件让邓春华吃惊不小,慌乱间急忙带着196师后撤,一路撤到海南。1949年12月,109军被国防部撤消番号,部队缩编为暂编第19师,编入暂编第7军序列。邓春华本人则调为海南防卫军第3路副司令官,司令官是和他一样都在1949年才当上军长的一期同学容有略。此时的邓春华已经放弃了死战的想法,他在1950年4月带着全家老小撤往了台湾。一个月海南解放,海南防卫军编制撤消,邓春华调任高雄要塞司令,没过多久又调为国防部高级参谋,并在这个岗位上走完了剩余的军旅道路。1978年9月,邓春华因病去世,离过80大寿只差一年。【第一一○军军长:向敏思】第110军的成立,得益于土木系干部罗广文的极力争取。但罗广文之所以争取到这个军的番号,更多的是为了壮大自己,并发展为一个独立系统,110军就充当起了罗广文的打手。但是罗广文的做法注定不能被国防部所认同,结果110军被拆的七零八落,还没和解放军怎么打就被拆跨了。向敏思,字利锋,湖南永顺人,土家族,生于1907年1月19日。向敏思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他和罗广文一样都是土木系的干部,但在地位上,要差的很多,而且从向敏思此后发展路线来看,这时候他和罗广文并无太多的交集。向敏思更亲近土木系的另一位骨干方靖,抗战的大部分时间里,向都跟着方,并在方氏的麾下征战数省,立过不少战功。向敏思也就从团长逐步升到师长的位置。到了抗战胜利之时,向敏思已经当上了79军的少将副军长,成为军长方靖的左右手了。要说向敏思和罗广文有交集,那已经是内战末期的时候了。罗广文是日本陆士毕业的,这就注定他在土木系中很难有更深一步的发展。从他当上18军军长之后,当来当去,也就是个军长级别的职务,再往上升,那就是被贬到四川去当编练司令官了。对于罗广文来说,练兵也好,至少能乘机培养自己的骨干,说不定将来能发展为一个和陈诚并驾齐驱的派系呢?罗广文找出收罗得力部下,这就找到了向敏思。向敏思是79军副军长,可军长方靖在这个岗位上渡过了整个内战时光,方不升,向就接不了军长,这等啊等,一等就是三年,可把向敏思等的花都泄了。罗广文的邀请,正好满足了向敏思的升级愿望,况且大家又都是土木干部,便欣然应命。向敏思顺利的当上了新建的110军少将军长,可是不久之后他就发现了罗广文准备单干的企图。对于向敏思这样出身黄埔又是土木资深干部的将领来说,这可不是好玩的事,他想脱离,但是战局的发展又不能如他所愿,向敏思只能硬着头皮干下去。时间一长,罗广文就对向敏思不放心了。干脆,110军的三个师,一个师给了72军,一个师归79军,剩下一个师虽然归向敏思指挥,但是还没等110军根据命令退到郫县呢,唯一的这一个师就在富顺被解放军歼灭了。成为光杆司令的向敏思只得带着军部撤到了郫县。堂堂少将军长,现在连个团长都不如,真够寒酸的。在西南国军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向敏思最终还是选择了跟随罗广文,走上起义的道路。1950年10月,向敏思将部队全部移交给解放军改编,自己去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54年转业后定居山东济南,先后出任过山东省政协秘书长、副主席、省参事室参事、省畜牧厅副厅长、农业厅副厅长等职。1974年9月26日在济南因病去世。【第一一一军军长:刘万春】第111军是傅作义以自己的几个补充兵训练师为基础成立起来的新军。这个军在绥远财政的支持下,俨然一付傅氏亲军的表现。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傅作义在绥远的势力就只能靠两支部队来维持,其一是张世珍的第7师,还有就是这支111军了。刘万春,字寿山,河北泊头人,生于1900年10月20日。刘万春起初并不是傅作义的部下,甚至可以说他的戎马大半生都没有在傅氏麾下效力。他在保定军校第九期步科毕业之后服务于北洋陆军,北伐战争的时候跟着顶头上司刘春荣参加了国军,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军人,官拜上校团长之职。其后刘春荣拥护阎锡山反蒋,刘万春也跟随符合,一直到刘春荣被部下枪毙,失去靠山的刘万春就跟着另一位上司马延寿投靠了阎锡山,由此加入了晋绥军。抗战初期,刘万春所在的独立第7旅在忻口战役中被日军大残了,旅长马延寿没了部队,就此赋了闲。身为参谋长的刘万春不愿就此终结自己的军人事业,他选择了投靠傅作义。但他毕竟是杂牌出身,而且还不是一开始就从晋绥军中混出来的军官,傅作义就安排他当了73师的少将参谋长。傅作义自从进入绥远抗战之后,就有着脱离晋绥军这个团体的意思。阎锡山为了限制傅作义,想方设法的把傅的军队都拖回山西,这头一个就把目标对准了73师。毕竟73师的大部分军官都是跟着阎会长混出来的,会长一发话,哪有不听的道理,师长刘奉滨二话不说,带着73师返回山西。这时候的刘万春到是没有跟随同行,他看出自己在晋绥军中充其量就是个当参谋长的命了,相反傅作义正需要壮大,部队又极缺干部,自己跟傅反而能受到重用。刘万春的这个想法是对的,傅作义见刘愿意继续跟随自己,马上就让他当了骑兵师的师长,并从此进入了傅系团体的核心。刘万春虽然成了傅氏麾下的战将,但是那些一开始就跟随傅作义的老人们可并不认同这为半路出家的同伙。刘万春心里也清楚自己的实际景况,干脆夹着尾巴做人,傅长官指哪就打哪,毫无怨言,对于那些傅家军的老人也是从不招惹。就这样,刘万春依靠着自己的战功逐步高升,到了1949年当上了第9兵团副司令官兼第111军军长了。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傅作义对中共表示愿意以自己的地位和威望策动绥远和平解放。常年跟随傅作义并掌握绥远军政大权的董其武表示愿以傅长官马首是瞻,到是另一老将——第9兵团司令官孙兰峰老大的不愿意。位于广东的国防部察觉到了这个情况,就由部长徐永昌亲自出马去拉拢孙氏,同时也把策动对象瞄准了并不是傅家军嫡系干部的刘万春。在解放军还没有发起渡江战役之前,绥远的军官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愿意为党国尽忠的。这首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孙兰峰和刘万春。然而当解放军入席卷之势突破江防,并一路南下,国军纷纷溃败的情况下,刘万春和孙兰峰都犹豫了。看来这党国是没几天寿命了,蒋总统的日子也过不了几天,那么自己究竟应该何去何从呢?虽然有着徐永昌的亲自拜访,并对孙、刘两人封官许愿,但毕竟自己的命才是最重要的。思来想去,刘万春终于在董其武主持的签字通电起义的当天,加入了起义人员的行列。绥远和平解放后,刘万春的111军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6军,军长仍他担任,这个待遇可是没有多少国民党军官能得到的。然而就在刘万春准备带部队参加朝鲜战争之前,他在一次军事会议后被逮捕了,理由是他的一名部下在由香港返回时被发现是特务,根据交代,这名李姓特务的指示者就是刘万春!作为局外人,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刘万春究竟是不是这么干了。因为大部分傅系老人在写回忆时都认定了这个事实,到是刘万春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为自己开脱。不管事实究竟如何,刘万春在被关押审查了六之后,也就是1957年被宣布无罪释放,但仍需要接受劳动教育,一直到1975年12月才获得真正的自由。刘万春获释后定居北京,并当选过政协委员,于1992年因病去世,享年93岁。【第一一二军军长:赵秀昆】在国民党军队的历史上,第112军这个番号出现过两次,但存在的价值却都十分可笑。这第一次成立,是专门给陕西驻军当补充兵用,堂堂野战部队竟然沦落为补充兵机关,实在让人莫名其妙。这第二次成立,是以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的两个独立师临时编成的,而这两个独立师自从在国防部的编制上划归第112军序列到两师结束时,使用是被长官公署当独立师用,弄的这个军形同虚设,弄的军长都不愿意提自己曾经当过这个部队的长官了……赵秀昆,字玉峰,河北景县人,生于1912年。赵秀昆并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他先在张宗昌的部队当过学兵,后来又在商震开办的河北军事政治学校工兵科就学,要说其出身,到是和晋绥军挂了钩。1930年阎锡山反蒋失败后,赵秀昆投了中央,在铁道兵团服务。赵秀昆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报名考了陆军工兵学校,其后又读了陆军大学,这才算是具备了一些立足资本。抗战爆发时的赵秀昆,当过教官、参谋,但始终和野战部队无缘。对此,赵秀昆十分苦恼。正巧陈诚的54军新建,军部正缺干部,赵秀昆就自告奋勇的愿意去54军当参谋处长,由此跨入了土木系的大门。多年的历练,使赵秀昆的参谋业务做的十分出色,不仅军长霍揆彰十分赞赏,就连陈诚也知道了赵秀昆的命令,于是赵秀昆被调到18师当参谋长,开始负责起制订师级规模的作战计划。此后他又先后当过18军参谋长和18师副师长,于1944年调青年军服务,担任第203师少将参谋长。内战爆发的时候,赵秀昆是整编第203师第1旅少将旅长。要说当上野战部队长了,赵秀昆也算是得尝所愿了,但他在整203师过的并不愉快。因为这个师被胡宗南掌握,部队里的人大都换上了胡系干部,在这种情况下,身为土木系干部的他怎能好过?这个时候,曾经在抗战期间当过18军军长的罗广文正在收拢人才编练新军,而赵秀昆正好当当过罗的参谋长,赵干脆就去投效罗长官,出任第7编练司令部的参谋长。罗广文能当上兵团司令官,并拥有六个师的兵力,和赵秀昆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当罗广文兼任上108军军长的时候,赵秀昆又被罗氏保荐为副军长,此后罗广文当上了第15兵团司令官,赵秀昆又兼了这个兵团的参谋长。身兼三职,赵秀昆在罗氏集团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到了1949年11月,想继续坐大的罗广文又从国防部弄来了112军的番号,为了犒劳赵秀昆对编练新军的贡献,罗广文就保荐他当了军长。对于这个任命,赵秀昆是十分的高兴,可是当他刚把军部组建起来时,两个原本拨归他指挥的部队全都不理他,这可把赵秀昆气的半死,就去找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理论,要求两个师归建。公署也有一套理论,说是战事紧张,这两个师一个守江防,一个守飞机场,都十分的重要,等到战事结束后,一定要这两个师归还建制。赵秀昆一听郁闷了,等战事结束?那还要112军干嘛?干脆,这个军长不当了,还是做回自己原来的参谋长吧。于是这个在国防部档案中有着明确番号和建制的部队,实际只成立了一个徒有其名的军部,就立刻解散了。1949年12月25日,赵秀昆跟随罗广文在四川郫县起义了。他在西南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被派到解放军的南京军事学院任教,于1970年离休。此后他定居于安徽安庆,并先后任过省政协委员、常委,后来又被聘为安徽省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据闻,赵秀昆至今仍然在世。【第一一四军军长:沈策】第114军的历史和第112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区别是第一次成立的112军是被打散后当补充兵用,而114军则是把所属师的番号换了以下拨给别的军指挥。至少,这个军的军长还是当过几个月的实名军长,这点要比112军的军长好许多。沈策,字健新,浙江仙居人,生于1908年。沈策是黄埔军校第六期交通兵科以及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三期的高才生。在胡宗南的系统中,文武全才的人并不多,沈策正好是其中之一,所以颇得胡宗南的赏识。一般情况下,参谋业务出色的人可以走参谋长养成路线,教育水平出色的人可以走教官教育路线,作战指挥出色的人则可以走上总司令的培养路程。沈策到好,参谋、教育、指挥三不误,可能胡宗南是真想把沈策培养成全才将领的缘故,他在抗战的时候先当参谋长、后当军校教官、再调野战部队当师长,八年下来,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没经历的也经历过了,可谓人中极品。内战爆发的时候,沈策指挥整编第78旅参加了进攻延安以及之后一系列的战斗。在同中共作战期间,沈策能够认真研究解放军的作战规律和军队高级将领的指挥艺术,并写出许多经验总结给胡长官看。对此,胡宗南是一口赞扬之词,但看过之后貌似都没采纳。可能是胡宗南要沈策专心带部队再做新的培养吧,总部的事情还有由专职参谋长来负责,于是沈策也就不多说了,埋头干着野战部队的指挥职责。就这样,沈策在1948年升任了第76军副军长,最后又被提拔为114军中将军长。这个114军辖两个师,士兵来源全部都是陕西军管区负责,军官则从第1军和76军抽调。沈策对于能当上军长是十分满意的,这一方面证明了胡宗南对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自己是有能力的人才。于是他加紧部队的编练,希望能把114军带出一个令胡长官和友军都刮目相看的水准。然而,就在沈策踌躇满志的加快新军编练的速度时,胡宗南给他来了一个新的命令。沈策看完这个命令差点没吐血,原来是胡宗南在和解放军的作战中损失了太多的部队,为了补充前线的损失,他挖空心思的调集部队补充前方,调来调去,看见沈策编的两个师精神面貌和官兵素养都不错,就打算把这两个师换个番号给编到前线野战军去。胡宗南不是没有考虑过让沈策带部队上前线,但是转念一想,沈策还没有指挥过一个军作战的经验,贸然送上去,万一有个好歹,得不偿失,还不如把部队交给一直在前线作战的军长比较放心。至于沈策本人么,还是调回来当自己的副参谋长吧。命令都下了,沈策还能怎么办?他只能任命的去西安当了副参谋长。此后他虽以自己的经验所得制订出一些不错的作战计划,但形势已和1946年大不相同,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最终他跟着胡长官退到了西昌。西昌这个原本被赋予希望坚守半年的地方,面对解放军的攻势,连半个月都没撑下来。胡宗南是坐着飞机跑了,他和参谋长罗列没这个待遇,只能靠自己的两条腿突围吧。罗列和沈策跑到了彝族聚居区,结果被彝族人扒个精光,赤身裸体艰难行走。罗列历经艰险成功跑回了台湾,沈策就没那么幸运了,他被解放军俘虏了。原本已经打算挨解放军枪子的沈策没想到自己能活下来,所以在一开始对解放军的态度很不好,时间一长,他发现解放军没有枪毙他的意思,于是就安心接受改造,并在1975年得到了特赦。此后他在女儿的安排下移居美国安度晚年。2002年,思家心切的沈策准备重新回国,并自愿放弃美国国籍。2005年10月22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沈策在北京安然去世,享年98岁。【第一一八军军长:方暾】第118军的成立,一度被国防部和负责鄂西防守的宋希濂所倚重。遗憾的是,118军也不能幸免于人事斗争的磨难,最终被拆的支离破碎,战力大打折扣。方暾,原名方祖俊,字曙熹,湖北罗田人,生于1905年12月1日。方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抗战胜利后又在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三期镀了层金。北伐战争的时候,方暾在陈诚的21师服务,立过些战功,可惜因为陈诚被21师的黄埔生赶走了,这就给支持陈诚的方暾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军阀混战以及抗日战争中,方暾基本上都是在湖北省的保安部门任职,他既无实际兵权,也不能上战场与日军撕杀,就这样默默无名的度过了八年时光。总算方暾在抗战后期当过师管区司令,这也或多或少的为前线输送兵员出过一份力吧。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方暾一度得面对退役的境地,好在南京的难友们弄了一次哭陵事件,这才使他幸运的进了陆军大学,从而免于退役的困苦境地。但在陆大毕业之后,他也只是当了名陆军总司令部的少将高级参谋而已。不管如何,至少是在军队里混下去了,这点总比那些退役无饷导致穷困潦倒的将军们要好出不少。徐蚌会战的失利,给了方暾复出的机会。国防部要增编新军,方暾的三期老同学兼好友陈希平被任命为118军军长,陈就找方暾联系,说愿不愿出任副军长。这对方暾来说,还算是条不错的出路,当即同意赴任,当了陈希平的助手。118军并不太平,因为这个军的三个师长都是宋希濂的老部下,他们都不买陈希平的帐。宋希濂也是希望自己掌握这个军,并在118军正式成立后不久,就把其中一个217师编给了124军,给了陈希平一个下马威。陈希平人生地不熟,只能吞下这个苦果,没想这么一来,54师师长和298师师长更看不起陈。堂堂一军长,而且形同一个光杆司令的陈希平干脆辞职不干,跑香港安家去了。军长走人了,那么由谁来继任军长呢?宋希濂为了安抚国防部方面,提出由副军长方暾来继任。一方面方暾是顾祝同的老部下,另一方面方暾也短暂的在宋氏麾下任过参谋,由方任军长,不仅能使国防部批准,也能使方对宋感激之余还能听命于他,一举两得。方暾为了能保证自己的地位,也是极力向宋希濂靠拢,以期争取到对编制内两个师的绝对指挥权。而宋希濂见方暾听话,干脆大笔一挥,又把鄂西保安师和一个临时拼凑的新编第10师拨给方暾指挥,让他担负起龙山的守备重责来。1949年10月,解放军进攻龙山,方暾这时候还一心为党国效忠,他指挥部队打退了解放军先头部队的几次进攻。宋希濂见战果不错,一度使他认为龙山能为拱卫西南的重要屏障。没想前脚刚放心,后脚方暾那边就支持不住了,因为解放军的大部队开过来了,118军四个师的防线瞬间即被突破,方暾只得带着残部跟着宋希濂一路退到四川。当他带着部队抵达郫县清点之后,才知道堂堂一个军,只剩下8000来人了。方暾觉得撑不下去了,按照现在的情况,西南丢失也是迟早的事,自己又不能脱离这个是非之地,东南的友军还能撤到台湾,自己在西南,要想过去谈何容易?不久,他知道了自己的直属上司——第14兵团司令官钟彬战败被俘的消息,这使他对前途更为失望,无奈之下只的先依附于第20兵团司令官陈克非。12月23日,陈克非召集的手下的军长们开会,说他已经决定起义,这个消息对方暾来说没有什么感觉,自己的前途根本没有选择途径,与其等死,到不如同意起义,还能有一个出路。就这样,方暾带着118军残部于12月24日跟随第20兵团起义了。方暾起义后,部队仍维持了半年光景,此后整个20兵团缩编为解放军第167师,由于方暾在起义之后表现不错,被任命为这个师的师长。后来167师裁撤,方暾就转业到武汉,先后当过省文史馆研究员、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协常委、省民革常委等职,于1984年1月1日在武汉病逝,享年80岁。【第一一九军军长:王治歧】第119军的来源主要是甘肃的地方保安部队,这支十分纯粹的甘籍部队对于出省作战显的十分的不愿意,以致胡宗南两次调119军出战,都以失败告终。王治歧,字凤山,甘肃天水人,生于1901年。王治歧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老大哥了,作为一期生在1949年才当上军长实在有点混不开的感觉,但这也是王治歧本人的一种无奈。他在军校毕业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保安部队任职,先是浙江省保安团长,后调到甘肃省当保安旅长。抗战的时候好不容易当上了野战军的师长,但却在中条山被日军打的体无完肤,于是他就只能再回到甘肃去当保安处长,这一当就当到了内战后期。托国军在前线大量被歼的福,王治歧以自己处长的地位争取到了119军的番号,于是他拿保安处的部队成立了这支乙种军,辖两个师。119军成立后不久,就奉命投入到反攻咸阳的战斗,但是军内士兵大都不愿意离省外调,拖拖拉拉的,等到胡宗南反攻失败的时候,这个军才刚刚离省,但战斗都已经结束了,还是回去吧。1949年9月的扶眉战役,119军还是这样,但这回119军是出战的主力,王治歧只得严令部队出动,但兵无斗志,加友军也无必胜之心,119军就被解放军打的落花流水,狼狈的逃回了甘肃。这样一来,胡宗南也就不再指望119军能干些什么了,干脆带着主力退到四川,不管远在甘肃的部队怎么活了。胡宗南虽然不管甘肃了,但是他不会轻易放弃甘肃,他派赵龙文为代表去负责甘肃的军事。对于王治歧来说,他是甘肃省政府的代主席,照理甘肃军队应该都由他来指挥,可赵氏的到来,使他的这个希望落空了。一直到了11月下旬,赵龙文才离开了甘肃。但这时候解放军已经逼入甘肃,王治歧根本没办法维持局面了。这时候的甘肃政局十分动荡,许多人都已经作了起义的打算,比如119军副军长蒋汉诚就是这么决定的。作为军长,王治歧还想继续为党国尽忠,但自己的部队孤悬西北,胡宗南的主力根本不可能来救援他,继续抵抗无益于自取灭亡,于是在副军长的软硬兼施之下,王治歧也同意了起义。12月9日,119军在武都正式通电起义,加入了解放军。119军起义后改编为西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3军,部队由蒋汉诚指挥。王治歧则脱离军队出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后来又先后当选过甘肃省民革副主委和民革中央委员,于1985年8月11日在兰州病逝,享年85岁。【第一二○军军长:周嘉彬】第120军和119军的性质是相同的,都是甘肃地方保安部队编组的,区别是120军有不少经历过抗日战争的骨干,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从这点来说,120军可能要比119军能打。之所以说是可能,这仅仅是从理论上来判断,因为在实战上,120军和119军一样,从无胜绩可谈。周嘉彬,字尚文,云南昆明人,生于1906年。周嘉彬并不是黄埔军校本期毕业的学生,他只在干训班受过训,但他有才,甚至引起了军校教育长张治中的重视,并将他招为女婿,此后更是把他送到德国陆军指挥学院深造,这在国军将领中也属异类了。周嘉彬在德国深造毕业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是胡宗南第7分校的一位知名教官。那个时候张治中还是党国重臣,胡宗南为了讨好这为老师,显示提拔周嘉彬当了7分校的副主任,后来又调他到野战部队——暂编第52师当师长。如此待遇,就连胡宗南的嫡系部下也眼红。暂52师当时是封锁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之一。周嘉彬受到张治中的影响,对于反共并不积极,到是对部队宣扬抗日精神,弄的部队屡次呈请上前线杀日寇。最后弄的胡宗南也头大,干脆把周嘉彬调到80军当副军长,就此供养着。得,您别干事了,安安稳稳的当副军长安薪水吧,总算也对得起张治中老师了。周嘉彬毕竟是个想做事的人,在张治中的安排下,他在内战中期当上了整编新编第4旅的旅长,这是国防部编练二线兵团的产物。后来和周嘉彬同驻甘肃的王治歧弄到了119军军长的位置,周有不甘示弱的通过张治中的关系,弄到120军军长的宝座。好景不长,不到半年,张治中就在北平和中共和谈时滞留下来了。这个消息可把周嘉彬给慌乱了一阵,弄不好自己会受牵连,他急忙找胡长官表示自己为党国效忠的决定。正碰上胡宗南也需要人为他效力,就这么混过去了。当胡宗南的主力退到四川后,甘肃的守军就被解放军给分割起来了。这时候120军的起义呼声很高,可周嘉彬却左右为难,一方面他不愿意跟着共产党,一方面又碍于老丈人张治中的面子。考虑再三,周嘉彬干脆脱离部队,避居香港。我既不起义也不死战,这总可以了吧?最后120军是在参谋长宋耀华的率领下通电起义了。周嘉彬原想就此在香港终老一生,可经不起张治中和自己老婆的一再要求,再加上共产党既往不咎的政策摆在那里,于是他在1950年9月去北京报道了。不出所料,周嘉彬在北京受到了优待,他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后来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于1976年4月病逝。【第一二二军军长:张绍勋】第122军是宋希濂极力争取到的一个番号,同样是扩大宋氏势力的一个砝码。该军人事多出自宋的起家部队第36师,装备也都是全付美械,使其实力一度受到了国防部的关注。张绍勋,字粹精,广东怜廉州人,生于1909年。张绍勋是黄埔五期步科的毕业生,他长期在警卫军系统中服务,后来跟随宋希濂去了36师。在抗日战争中,张绍勋几次遭遇险情,比如南京突围和进攻龙陵,前者是死里逃生,险被日军俘虏,后者是率部进攻,结果身负重伤,以其经历写本传记是绰绰有余,因为张绍勋的抗战生涯真是太富有传奇色彩了。如此种种,张绍勋都能一一化解,可说是命大之极,他也依靠着战功逐步升至整编第42师少将副师长。1949年2月,在宋希濂的争取下,国防部批准了组建第122军的计划。军长人选起初由周磐担任,这是一位与宋希濂毫无关系的保定军校毕业生。对于这个结果宋希濂不能认同,他就想方设法的把周磐给保荐为兵团副司令官,于是在1949年4月的时候,张绍勋从新疆调到湖北当上了122军的少将军长了。第122军一直担负大庸地区的守备任务,当时这个军辖有三个师,但在张绍勋到职时,346师因为人员不足被裁了,所部官兵全部补充122军的另两个师——217师和345师。本来按照国防部的打算,在湖北的宋希濂集团是准备打一次进攻战的。可是就在宋希濂完成部署准备发起进攻的时候,解放军先打了过来。这一手让宋希濂措手不及,带着主力急忙后退,把个122军留在大庸殿后。张绍勋是宋希濂一手提拔起来的军官,对于宋的命令从无不遵的道理。于是他指挥所属两个师在大庸死战不退,张绍勋是打算战至最后一人,好让宋长官的主力安全撤退,可他的部队不争气,尤其是345师新建不久,许多士兵还没有作战经验,于是从345师有了缺口开始,122军整个崩溃了。到了这个时候,张绍勋也就只能收拢残部边打边撤,但这回他的命不好,解放军突入军部,张军长成了俘虏。122军残部后来在副军长丁树中的指挥下撤到了西康,部队补充给了124军,这个结局至少在纸面上是没有被解放军歼灭的部队了。但张绍勋本人却没有再现抗日战争时期的幸运经历了,他本人先是被送入中南军政大学学习。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后他被判处八年有期徒刑,但这个八年似乎没了尽头,因为他一直被关了十二年才得到获释的口头自由。之所以说是口头的,那是因为张绍勋在被名义上释放之后,仍然被关在宁夏的石咀山从事劳动改造。再往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可怜的张绍勋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以“历史和现行反革命罪”被宁夏石咀山市革命委员会判处死刑,并于1971年1月6日公开执行。【第一二四军军长:顾葆裕】第124军是少数几支内战后期成立且能支持到最后的部队之一。这个军几次遭到解放军的打击,都能从出重围抵达西昌,使胡宗南也不得不重视起这个部队。无奈国军此时兵员枯竭,胡宗南就是想给124军补充都难,这才把一个122军的残部补给124军,可是杯水车薪,124军仍不免在大陆上的最后一役中走向了重点。顾葆裕,浙江松江(今属上海)人,字介侯,生于1907年2月18日。顾葆裕本来考的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结果因为年龄不达标,只能等一年后再考。这个情况换做是别人,早就虚报年龄进去了,顾葆裕却不愿意这么干,他说凡是都要实事求是,尤其是年龄,怎么能随便更改呢?由此可见顾葆裕为人正直,且不愿为达到目标而施以欺骗手段。顾葆裕在军校四期步科毕业的时候曾经想报名参加空军,结果又因体格不符而被迫放弃,于是他返回陆军从基层干起,在警卫军系统中服务。抗战爆发的时候,他跟随36师奔赴战场与日军作战,并积功累升至预备第2师少将副师长。前任师长陈明仁调71军后,这个预2师就由他接管了。此时正值远征军第一次出过作战败归,日军一路追击并侵入滇西,情况万分危机。幸得36师及时赶到,这才稳住了局面,而在36师调防后,与日军对峙的部队就是顾葆裕指挥的预备第2师了。顾葆裕指挥部队在腾冲地区与日军相持了两年,终于等到了反攻的那一天。他指挥所部英勇作战,在攻打来凤山的时候身负重伤。鉴于顾葆裕的表现,不仅国民政府颁发勋章于他,就连美国政府也颁发了一枚勋章。抗日战争胜利后,顾葆裕调任暂编第58师师长,远赴新疆戍守边防。后来暂58师所属的78军整编,顾葆裕就改任整编第78师的少将副师长了。到了1949年2月,顾葆裕的老上级宋希濂出任川湘鄂绥靖公署主任,顾得宋氏之邀,辞去副师长一职,前往就任绥署参谋长。不久宋希濂要把新成立的124军掌握到手,就用计把军长赵援赶走,改由顾葆裕来接任军长。第124军的成立,多得益于白崇禧,虽然124军主要以中央军系统的人员组成,但在白氏的插手下,也安置了不少桂系人马。宋希濂可不管部队是谁的,只要有机会就抓,他就想办法把桂系的军长赵援弄臭,使白崇禧怀疑赵有通共之嫌,逼得赵援辞职避难。遮掩一来,宋希濂有机可乘,把部队抓到手了。部队既然到手,部队中的人事宣恩仓促还击,遭到重创,顾葆裕只带着223师残部勉强突围。124军突围的时候其实是分为两路的,顾葆裕这一路是以223师为主,另一路则是以副军长吴峻人为主,这主要是124军的零散人马。由吴副军长带的这一路跑到四川新繁,见到没有出路,干脆就挂起了124军代理军长的牌子宣布起义了。而由顾葆裕带的124军本路人马则艰难的向成都方向的国军主力靠拢,结果成都守军全军覆没,顾葆裕就改变方向突围到了西昌。其实抵达西昌的124军总共也就2000来人,要承担作战任务谈何容易。好在四川、云南解放军之后解放军并没有立即对西昌展开进攻,胡宗南就幻想着拉拢地方彝族来补充兵力,可招募彝人也没那么简单啊。干脆,还是先整理现有部队的番号吧,于是122军的千把来人补给了124军,顾葆裕总算是有了将近4000人的兵了。解放军毕竟不会给胡宗南做稳西昌的机会,1950年3月,西昌战役开始,顾葆裕的124军元气未复,仓促上阵,被击溃也就成了定局。部队没了,顾葆裕却不想当共产党的俘虏,他经过化装昼伏夜出,从水路逃到了香港,并在1951年成功抵达台湾。在那里,他被捧为西昌突围的英雄,并仍然受到重用。顾葆裕抵达台湾的当月,就被任命为伞兵总队总队长,此后又出任过陆军总司令部战略计划委员会委员、第2特战总队总队长、预备训练司令部副司令官等职,于1958年2月25日在台北病逝。【第一二五军军长:陈开荣】第125军是58军这支独立化滇军的分支,该军自打成立起就跟着鲁道源一路南逃,其战斗力也就不多做评价了。陈开荣,字小卿,云南广南人,生于1907年。陈开荣是滇军军官出身,他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第十九期步兵科。在当时的军阀混战时期,云南籍军官未必会一直效忠于滇军军阀,这陈开荣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云南广西连年征战,这陈开荣打来打去最后投靠了新桂系,并在广西生根,替李宗仁、白崇禧效命了。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开荣还只是一名中校团附,但他在上海的无畏冲锋中,身中八弹,仍坚持不下火线,使白崇禧注意到了这位不得重用滇籍军官。等他伤好后提拔为团长试试吧,正是白崇禧的这句话,对陈开荣今后的仕途发展帮助不小。陈开荣也就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