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知识百科

苏丹(苏丹的详细介绍)

更新时间:2023-07-17 01:55责任编辑:张小海关键词:苏丹

苏丹(苏丹的详细介绍)

苏丹共和国(阿拉伯语:???????????????;英语:RepublicoftheSudan),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南毗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等气候灾害。苏丹国土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为非洲面积第3大国,世界面积第15大国。首都喀土穆。苏丹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曾被失败国家指数列表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苏丹有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中文名称:苏丹共和国

英文名称:TheRepublicofSudan

简称:苏丹

所属洲:非洲

政治体制: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领袖:总统:奥马尔·巴希尔

人口数量:3958万(2016年)

人口密度:22.7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主要民族:黑人、阿拉伯人

主要宗教:伊斯兰教-逊尼派

国土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

GDP总计:955.84亿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人均GDP:2415美元(2016年,国际汇率)

国际电话区号:+249

国际域名缩写:sd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人类发展指数:0.414(2013年)

1、国家概况

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南毗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等气候灾害。苏丹国土面积1886068平方公里,为非洲面积第3大国,世界面积第15大国。首都喀土穆。

苏丹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曾被失败国家指数列表评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国家”。

2、历史沿革

古代时期

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在苏丹居住。

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古埃及的一部分。

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了库施王国。

公元1世纪左右,麦罗埃王国繁荣昌盛起来。麦罗埃地处东非的交通要冲和贸易枢纽,同埃及、埃塞俄比亚、印度、西亚等地都有贸易来往。在麦罗埃出土的中国铜鼎,说明当时麦罗埃王国同中国也有文化交流。4世纪,麦罗埃的统治者们发生内讧,削弱了国家的防卫力量,曾一度被强大起来的阿克苏姆国家所征服。

6世纪中叶,从埃及传入基督教,并成为麦罗埃国家的正式宗教。不久以后,麦罗埃分裂为两个基督教国家:穆库拉和阿罗亚。前者以东古拉为都,故又称东古拉王国;后者建都索巴。后来,穆库拉国并入埃及,阿罗亚暂时保持独立。

早在公元前后,就有一部分阿拉伯人从埃塞俄比亚进入努比亚,建立殖民点。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以后,在8世纪中叶曾侵入努比亚,直到13世纪时才最终征服努比亚全境。从此,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在努比亚广为流行;伊斯兰教逐渐排斥了基督教。努比亚日益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

公元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在15世纪出现了芬吉和富尔伊斯兰王国。公元16世纪被并入地跨昔日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势力范围。

近代时期

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苏丹扩张。

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1885年建立了马赫迪(即“救世主”)王国。

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

现代时期

1953年苏丹建立起自治政府。

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

1969年5月25日,尼迈里由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

1985年4月6日,达哈卜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共和国。1986年4月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出任第一总理。

1989年6月30日,巴希尔军事政变上台,成立“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简称“革指会”)。

1993年10月,革指会解散,巴希尔改任总统,并在1996年3月和2000年12月的总统大选中连任。

巴希尔1989年上台后,解散议会、内阁及地方政府;取缔一切政党,停止一切非官方新闻机构的活动。

199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南方部分省除外)实行伊斯兰法,以《古兰经》和《圣训》作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针和政策的准则。

1996年3月,苏举行首次总统和议会选举,巴希尔当选总统,原全国伊斯兰阵线(简称“伊阵”)领导人图拉比当选议长。

1998年6月,苏颁布新宪法,明确规定言论、结社自由和政治协商等原则,承认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确立了独立、开放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同年底政府制定并通过《政治结社组织法》,约30个党派注册成为合法政党。

1999年底,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图拉比随后宣布退出执政的全国大会党(由“伊阵”演变而成),另组建反对党-人民全国大会党。

2001年2月,图拉比领导的人民全国大会党与加朗领导的南方反政府武装签署谅解备忘录后,苏安全部门逮捕了图拉比。

2004年,苏丹政府先后于3月和9月挫败由人民全国大会党策划的三次政变;同时继续奉行全国和解政策,积极寻求与北方反对派和解与对话、与南方反政府武装和谈。

在美国和政府间发展组织(简称“伊加特”)的直接参与下,苏政府与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的和平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双方于2005年1月9日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至此,长达22年之久的苏丹内战宣告结束。苏于7月9日起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由北南双方联合执政,巴希尔继续任总统,SPLM主席加朗就任苏第一副总统(加于7月31日坠机身亡,其副手基尔继任)。9月,民族团结政府成立。10月,南方成立以SPLM为主的自治政府,基尔任主席。苏政局基本稳定。

从2006年6月起,苏政府与东部反政府组织“东部阵线”开始在厄立特里亚首都阿斯马拉举行和谈。双方签署了《原则宣言》等文件,为和谈取得实质性突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地区主要反政府组织“公正与平等运动”2010年2月23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正式签署解决冲突和实现和平的框架协议,为结束举世关注的长达7年的达尔富尔地区武装冲突及人道主义灾难创造了条件,也为双方最终签署全面和平协议带来了希望。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正式成立。

3、行政区划

全国共设17个州,分别是:喀土穆州、北方州、尼罗河州、红海州、卡萨拉州、加达里夫州、杰济拉州、森纳尔州、白尼罗河州、青尼罗河州、北科尔多凡州、南科尔多凡州、北达尔富尔州、西达尔富尔州、南达尔富尔州、中达尔富尔州(2011年底新设)、东达尔富尔州(2011年底新设)。

4、地理环境

位置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南毗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

地形

苏丹境内四周高,中间低,东北面有红海山脉,西部有穆尔山区,南部为努巴山区。

水文

苏丹的主要河流是尼罗河,自南向北穿过全境。

气候

苏丹位于北纬9度和北回归线之间,全境受太阳直射,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干旱而炎热是这个国家气候的基本特点。

苏丹国土广袤,南北东西气温差异很大。全国可分为2个气候区:南部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干燥的热带草原气候区,北部则是高温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气候干燥,多风沙。

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年平均气温在30℃以上,4-7月为最热的季节,一般日间气温40℃,酷热季节气温可达50℃,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但在个别高海拔地区,寒冷之时气温亦可低到0℃左右。

5、自然资源

有铁、银、铬、铜、锰、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丰富的自然资源。

2013年,全国共查明主要矿物资源储量:铁约3亿吨,铜900万吨,铬70万吨,银约9000吨,石油约5亿吨。森林面积约640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23.3%。在林业资源中,阿拉伯树胶占重要地位。水力资源丰富。有200万公顷淡水水域。

6、人口

3420万(2012年)。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7、国家象征

国名

苏丹共和国,国家的名字源自于阿拉伯语“Bilad-al-Sudan”,字面意思为“黑人的土地”。

国旗

苏丹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靠旗杆一侧为绿色等苏丹共和国国旗苏丹共和国国旗腰三角形,右侧为三个平行且宽度相等的宽条,自上而下依次为红、白、黑三色。红色象征革命与进步,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属非洲黑色人种的南方居民(注:南部地区已于2011年7月9日独立,成立南苏丹共和国),绿色象征北方居民所信奉的伊斯兰教以及繁荣、幸福。

国徽

苏丹国徽图案简洁,线条明快,中心图案是一只左望的苏丹特有的沙苏丹共和国国徽苏丹共和国国徽漠鹭鹰。雄鹰的双翅与身体,正好化作苏丹的六大行政区。国徽上下各绘有一条白色饰带,分别用阿拉伯文写着“胜利属于我们”以及“苏丹民主共和国”字样(1985年4月,尼迈里政权被推翻后,国名再次改为“苏丹共和国”)。甘于忍受一切艰苦,为了荣誉,不惜生命的苏丹人,定将以双手、勇气和信心,使国家千秋万代长久兴盛。

国歌

《我们是上帝和我们土地的军队》

艾赫默德·穆罕默德·萨利赫作词,穆尔谱曲。

我们是上帝的兵,祖国的兵,我们无所畏惧,勇于牺牲。乐于忍受一切艰苦,为了荣誉,不惜生命。祝愿祖国苏丹,千秋万岁永兴盛,向各国示以周行。苏丹儿女,挺身而起,肩负保卫祖国的使命。

首都

喀土穆,位于白尼罗河和青尼罗河交汇处,由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三个镇组成喀土穆省,形成于15世纪,是苏丹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

8、政治

宪法

1973年4月苏丹实行首部宪法,1985年4月废止。同年10月颁布过渡宪法,1989年6月30日废止。

1998年6月30日,苏颁布并实行新宪法,规定苏丹是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国家,国家实行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非中央集权制;总统是国家主权的最高代表,军队最高统帅,拥有立法、司法、行政最高裁决权,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议会为立法机构;司法独立;确立言论、结社自由原则和政治协商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平等相处,南北方公民与义务平等。

2002年4月,全国大会党协商会议就修宪问题作出决定,取消总统任期两届的规定,可连选连任。2005年7月,巴希尔总统签署了成立苏丹民族团结政府的过渡期宪法。过渡期为6年,过渡期内苏丹保持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建立南北两套立法系统。南方成立自治政府,北方保持建立在伊斯兰法基础上的政府机构,过渡期后南方可行使民族自决权。

南苏丹独立建国后,过渡期宪法已不再适用。苏丹国民议会正在讨论制订新宪法。

议会

根据1998年颁布实施的宪法,国民议会为苏丹国家立法机构,75%的议员由直选产生,25%由社团、组织间接选举产生,议长由第一次议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议会任期4年。第一届苏丹全国议会于1996年4月1日成立,共有议员400人,议长为哈桑·阿卜杜拉·图拉比(HAssanAbudullaTurabi)。1999年12月,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罢免议长图拉比。2000年12月,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2001年2月5日,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塔希尔(AhmedIbrahimAl-Tahir)当选为议长。2005年8月31日,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过渡期国民议会,塔希尔连任议长。2010年4月,苏进行了包括国民议会在内的全国大选,塔希尔再次连任。南苏丹独立后,原南苏丹籍议员自动离职。2013年12月,法提赫·伊扎丁(Al-FatihIzzalden)当选议长。当前,苏国民议会共有354名议员。根据1998年颁布实施的宪法,国民议会为苏丹国家立法机构,75%的议员由直选产生,25%由社团、组织间接选举产生,议长由第一次议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议会任期4年。第一届苏丹全国议会于1996年4月1日成立,共有议员400人,议长为哈桑·阿卜杜拉·图拉比(HAssanAbudullaTurabi)。1999年12月,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罢免议长图拉比。2000年12月,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议会。2001年2月,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塔希尔(AhmedIbrahimAl-Tahir)当选为议长。2005年8月,苏选举产生新一届过渡期国民议会,塔希尔连任议长。2010年4月,塔希尔再次连任。南苏丹独立后,原南苏丹籍议员自动离职。2013年12月,法提赫·伊扎丁(Al-FatihIzzalden)当选议长。

政府

政府由总统直接主持,不设总理职务。2005年9月20日,由北南双方联合执政、其他党派参政的民族团结政府成立,并于2007年12月、2008年2月、2009年5月、2010年6月、2011年12月和2012年6月五次改组。

2014年,政府主要成员如下: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OmarHAssanAhmedAl-Bashir)、第一副总统阿里·奥斯曼·穆罕默德·塔哈(AliOsmanMohammedTaha)、副总统哈吉·亚当·优素福(AlHajAdamYousouf)。总统助理5人:纳菲阿·阿里·纳菲阿(NafieAliNafie)、穆萨·穆罕默德·艾哈迈德(MusaMohammedAhmed)、贾拉勒·优素福·达加尔(JalalYousifAl-Degair)、阿卜杜拉赫曼·萨迪克·马赫迪(Abdul-RahmanAl-SaddiqAl-Mahdi)、贾法尔·萨迪克·穆罕默德·奥斯曼·米尔加尼(JaafarAl-SaddiqMohamedOsmanAl-Mirghani)。

政府部长31人:总统事务部长巴克利·哈桑·萨利赫(BakriHAssanSalih)、内阁事务部长艾哈迈德·萨阿德·欧麦尔(AhmedSaadOmer)、国防部长阿卜杜拉希姆·穆罕默德·侯赛因(Abdul-RahimMohamedHussein)、内政部长易卜拉欣·马哈茂德·哈米德(IbrahimMahmoudHamid)、外交部长阿里·艾哈迈德·库尔提(AliAhmedKarti)、司法部长穆罕默德·巴沙尔·杜萨(MohamedBusharaDousa)、财政和国民经济部长阿里·马哈茂德·阿卜杜拉苏勒(AliMahmoudAbdul-Rasul)、农业和灌溉部长阿卜杜勒哈利姆·伊斯梅尔·穆塔菲(Abdul-HaleemIsmailAl-Mutaafi)、石油部长奥德·艾哈迈德·贾兹(AwadhAhmedAljazz)等。

政党

截止至2014年,苏丹全国约有30余个政党进行了登记。主要有:

(1)全国大会党(NationalCongressParty):苏丹执政党(简称全国大)。前身为苏丹全国伊斯兰阵线,由穆斯林兄弟会演变而成,1989年政变后成为执政党。1998年起用现名。1999年10月召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巴希尔总统任全国大主席,哈桑·图拉比为秘书长。2000年6月,全国大召开协商委员会会议,决定免去图拉比全国大秘书长职务。9月,易卜拉欣·艾哈迈德·奥马尔(IbrahimAhmedUmar)当选全国大秘书长。2005年11月,全国大二大召开,巴希尔总统连任党主席。2009年10月,全国大三大召开,巴希尔总统再次连任。

(2)乌玛党(UmmaParty):由苏丹伊斯兰安萨教派第二任教长阿卜杜拉赫曼·马赫迪于1945年1月创立。1956年7月起开始走上执政舞台。该党领袖萨迪克·马赫迪(SadigAlMahdi)曾任苏丹总理(1985-1989)。1989年,现任总统巴希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以乌玛党为主的政府。1996年12月,萨迪克带领部分乌玛党领导人逃亡厄立特里亚,后转至埃及。2000年11月,萨迪克结束流亡返苏,并开始参与苏政治事务。2011年底,其子阿卜杜拉赫曼·马赫迪被任命为总统助理。

(3)民主联盟党(DemocraticUnionistParty):成立于1967年,由民族联合党和人民民主党合并组成。在苏注册登记的民联党为民联党辛迪派,领导人为谢里夫·宰因·阿比丁·辛迪(Al-shariefZainal-AbdinAl-Hindi),该党部分成员在联邦政府中担任部长职位。流亡埃及的穆罕默德·奥斯曼·米尔加尼(MuhammedUthmanAl-Mirghani)领导的国外民联党曾参与组建了包括加朗反政府武装在内的反对党组织联盟"苏丹全国民主联盟"。2001年,国外民联党副主席艾哈迈德·米尔加尼结束12年的流亡生涯返回苏丹。2002年,巴希尔总统、塔哈副总统及外长穆斯塔法等分别与流亡埃及的反政府联盟主席、民联党主席米尔加尼进行接触和对话。2011年底,民联党入阁参政,党主席之子贾法尔、民联党分离派领导人贾拉勒被任命为总统助理。

司法

苏丹设高级司法委员会。下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院。

2014年,首席法官为贾拉勒丁·穆罕默德·奥斯曼(JalaldinMohamedOsman),总检察长欧麦尔·艾哈迈德·穆罕默德(OmerAhmedMohamed)。

政要

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1944年1月1日出生于苏丹北部尼罗河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6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瓦迪西纳军事学院,1966年毕业后先后在西部军区、空降部队和独立第八步兵旅服役。曾获苏丹指挥参谋学院军事学硕士学位及马来西亚国家军事学院硕士学位。1989年6月30日发动军事政变前任第八步兵旅准将旅长,政变成功后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兼总理、国防部长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并晋升为中将。1993年10月改任总统。1996年、2000年在大选中两次当选。曾于1990年11月和1995年9月访华。2005年4月出席亚非峰会期间,同胡锦涛主席进行了会晤。2006年11月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

9、军事

军力

苏丹武装部队建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后,军队实行苏丹化。8月1日为建军节。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18-30岁的苏丹人必须有31个月的服役期。

2013年,武装部队总兵力约为2万人,由陆、海、空及防空军4个军种组成。苏还组织和训练军事部队性质的民防军,估计有10万人。

军校

军事院校主要有最高军事学院、参谋指挥学院和军事学院。

军费

2004年军费开支约4.65亿美元。

10、外交

外交政策

苏丹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反对西方强权政治,主张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密切同非洲国家的合作,重视同中国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苏丹致力于睦邻友好,积极改善同美等西方国家关系,外交更趋灵活、务实。

截止至2013年,苏已同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外关系

对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

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当今世界在政治、战略、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均处于失衡状态。新的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世界局势很不安宁,世人无安全感。世界经济正向大型经济集团化的方向发展,主张阿拉伯和非洲地区集中自己的资源,建立牢固的地区经济联盟和共同市场,走一体化的道路。

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主张在国际大家庭广泛参与的基础上,以联合国宪章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以维护世界的安全与稳定,根除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

关于反对恐怖主义:拒绝并谴责恐怖主义,认为国际社会必须对恐怖主义采取统一立场。呼吁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概念做出明确界定,反对将恐怖主义与某一特定的文明挂钩,以及在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强调国际反恐战争应以国际法为基础。

关于安理会改革:支持安理会改革,认为安理会改革应在联合国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应通过协商一致作出决定。苏原则上支持非盟统一立场,主张吸收非洲国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的工作应增加透明度和民主,奉行公正、客观的原则,批评动辄以制裁解决争端的做法,反对双重标准。

关于人权问题:主张各国应通过合作客观地探讨解决人权问题,反对在人权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的做法。强调各国有权选择各自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反对某些国家以人权为借口向别国施压,干涉别国内政。

关于中东问题:承认巴勒斯坦国,认为巴人民享有自决权和建国权。坚决反对以色列建立隔离墙,主张以色列应撤出所有阿拉伯被占领土。要求国际社会和安理会向以施压,敦促以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实现地区安宁和稳定。

关于伊拉克问题:反对美英对伊动武,强调国际法的权威性,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内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当前伊拉克问题。呼吁保证伊领土完整,尽快解决伊国内安全和人道状况恶化问题并恢复其行使主权。

同中国的关系

两国于1959年2月4日建交后,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2006年中苏关系发展顺利,重要互访有: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部长助理吕国增访苏(1月);苏丹总统巴希尔(11月)、苏丹总统助理纳菲阿两次访华(5月、9月);苏丹外长阿贾维尼(5月);苏丹国防部长侯赛因上将(3月);苏丹财政和国民经济部长哈桑(7月);能源矿产部长贾兹(9月)。

2006年中苏贸易额达33.54亿美元。随着中苏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入,苏丹已成为中国在非洲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伙伴,中国是苏丹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第一大投资来源国。自从埃塞航空公司签署北京泛源国际运输服务有限公司为核心代理后,中国与苏丹经贸交流日益频繁。中苏经贸合作已经从单纯的向苏提供援助,发展为以石油合作为龙头,电力、水利、路桥、港口、电讯、农业、工业、服务业、贸易等各行业广泛合作的良好局面。

同美国的关系

1952年,美在喀土穆设联络处,苏丹独立后升为大使馆。

1967年,苏丹为抗议美支持以色列对阿拉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同美断交。

1972年复交。

1989年巴希尔政变上台后,因推行激进的内外政策,两国关系急剧恶化。

1993年,美将苏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

1996年发生埃及总统穆巴拉克遇刺事件后,美推动安理会通过对苏制裁决议。

1997年,美宣布对苏实行单方面制裁。

1998年8月美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发生爆炸后,美称苏卷入此事,并指责苏生产化学武器,用导弹炸毁了苏首都喀土穆的希法制药厂。

“9·11”事件后,苏积极配合美反恐,两国关系较前改善。

2001年9月底,在美默认下,联合国取消对苏制裁。11月,美开始介入苏南方问题,设立苏丹问题特使,颁布《苏丹和平法》为达成和平协议设定时间表,并召集苏政府与SPLA代表赴美磋商。

2003年10月,美国务卿鲍威尔亲赴双方在肯尼亚的谈判现场,敦促双方加快谈判进程。

2005年1月,在美及“伊加特”的斡旋和推动下,苏政府与苏丹人民解放军在内罗毕正式签署《全面和平协议》。6月,苏外长伊斯梅尔访美,向美提出了一系列旨在改善两国关系的要求和建议。7月,美国务卿赖斯专门就达尔富尔访问了苏丹。11月,苏丹第一副总统基尔访美。美副国务卿佐利克年内四次访问苏丹。

同埃及的关系

1974年两国制定一体化计划。

1976年签订共同防御协定。

1979年后尼迈里公开批评埃以和约,导致双方撤回大使。

1981年两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1995年6月刺杀穆巴拉克总统未遂事件发生后,埃指责苏涉嫌此案,两国关系一度恶化。苏埃关系进入全面正常化阶段。

2004年1月、7月和12月,苏总统巴希尔三度访埃,6月,埃总理访苏,两国政治、经贸等各领域关系全面发展。

2005年6月,苏丹政府与反对派联盟签署开罗协议后,巴希尔与穆巴拉克进行了会晤。此外,两国还在达尔富尔问题上保持着密切的沟通。

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

双方曾因相互支持对方反对派而长期交恶。

1996年7月非统组织第32届首脑会议期间,巴希尔总统与埃塞总统梅莱斯举行会晤,双方均表示愿意和平共处,和平解决边界争端。

1998年埃塞同厄立特里亚发生武装冲突后,苏、埃关系明显改善。苏埃关系进入全面正常化阶段,两国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埃塞对苏和平进程予以支持。

2005年4月,巴希尔总统参加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东非首脑会议”,并会见了埃塞总理泽纳维,双方决定将部长级会议提升到首脑级会晤。12月,苏第一副总统基尔访问埃塞。同月,埃塞总理泽纳维访苏。

同厄立特里亚的关系

苏曾长期支持厄的独立运动,但1993年厄独立后,两国反目成仇,时常发生边界冲突。

1994年厄宣布与苏断交。

1999年,巴希尔总统同厄总统伊萨亚斯两次举行会晤,并签署和解协议,决定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苏丹和厄立特里亚相互指责对方支持各自反政府武装,两国关系持续紧张。

2005年5月,苏丹总统巴希尔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在的黎波里举行了会晤。10月,厄特代外长欧麦尔访苏,提议改善两国关系。12月,苏第一副总统基尔、外长阿贾维尼、苏总统顾问萨拉丁相继访问厄特,两国关系出现积极改善势头。

同乌干达的关系

苏乌双方曾因相互支持对方反政府武装而长期交恶,并导致1995年断交。

1999年巴希尔总统与穆塞韦尼总统在内罗毕会晤,签署关于恢复两国外交关系、不以武力解决争端和停止支持对方反政府武装的协议。

2000年9月,经埃及、利比亚调解,苏乌关系基本实现正常化。

2005年5月,乌国防部长访苏。

同肯尼亚的关系

苏与肯之间有领土争端,肯长期同情与支持苏南方反政府武装。

巴希尔执政后,与肯就两国边境地区现状达成谅解,签署了安全协定,两国关系得到显著改善。肯与埃塞、厄、乌干达组成“伊加特”四国调解委员会斡旋解决苏南方问题。

在肯的积极斡旋下,自2003年9月起,苏第一副总统塔哈与SPLA领导人加朗在肯举行了多轮政治谈判,并与2005年1月在肯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

2005年5月,苏丹和肯尼亚签署两国武装部队关系协议。

同利比亚的关系

尼迈里时期,两国关系紧张。

1975年和1976年,苏丹发生两起有利比亚背景的未遂政变,苏同利断交。

1978年两国复交。

1981年因乍得问题,苏再次与利断交。

1985年苏发生政变,利率先承认苏丹新政权。

1989年巴希尔执政后,两国正式签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安全和思想等方面实现全面统一的一体化协议但无实质性进展。苏反对美借洛克比事件对利的制裁。

1997年后,利积极调解苏与埃及、乌干达和厄立特里亚等国关系,还在苏政府与反对派之间进行斡旋。

2001年5月,利领导人卡扎菲访苏。利积极支持苏政府为实现苏和平所作的努力。两国外长互访频繁。

2002年3月,巴希尔总统赴利参加萨赫勒-撒哈拉国家联合体首脑会议。10月,苏总统助理穆巴拉克赴利出席两国一体化最高委员会会议,以加强双边经贸合作。

2004年11月,巴希尔总统访利。达尔富尔问题发生后,利积极斡旋并于2004年10月和2005年5月就达问题主持召开了两次小型非洲首脑会议。

2006年2月,在利召开了解决苏丹、乍得问题的小型非洲首脑会议。

同沙特的关系

尼迈里执政时,两国关系密切,沙特是阿拉伯国家中对苏援助最多的国家。萨迪克执政期间,沙对苏同利比亚、伊朗发展关系不满,冻结了对苏的经援。

1989年后,巴希尔为改善和发展与沙关系,两次访沙。在海湾战争中,苏因支持伊拉克,得罪了沙特、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另外由于苏曾一度支持沙特反对派分子本·拉登,沙断绝对苏的一切援助。

1995年后,苏主动修复与沙关系。

1996年起,沙开始恢复向苏提供少量经援。

2000年,巴希尔总统访沙,苏沙关系恢复正常。

2002年,沙提出中东和平新倡议后,苏表示支持。6月,巴希尔总统访沙。6月、12月,苏、沙两国外长实现互访,成立部长级混委会,并签署了政治、经贸合作框架协议,沙支持苏政府的和平努力并积极在苏投资,沙特发展基金会向苏麦罗维大坝项目提供贷款1.5亿美元,2005年3月,沙内政部长阿卜杜·阿齐兹访苏,两国在反毒品走私和安全合作签署了协议。9月,巴希尔总统访问沙特,与沙国王阿卜杜拉举行会谈,双边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11、经济

综述

苏丹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苏丹经济结构单一,以农牧业为主,工业落后,基础薄弱,对自然及外援依赖性强。

1997年,苏政府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实行财经紧缩政策,严格控制公共开支,限制依赖银行借贷开支比例,减少货币发行量,重点扶持优先发展的战略项目,利用石油出口带动经济复苏,通胀率和赤字均明显下降,经济状况趋向好转。

1998年和1999年,苏政府均按期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受到该组织好评,并于2000年恢复其会员国的投票权。

主要经济数据(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GDP):525亿美元

人均GDP:2415.01美元

货币名称:苏丹镑(SudanesePound,SDG)

汇率:1美元≈8.186苏丹镑

通货膨胀率:25%

农牧业

农业是苏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作物主要有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大多数供出口。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年均产量约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80%。

工业

基础薄弱,主要工业有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近年来苏政府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石油、纺织、制糖等工业。1999年,苏石油开发取得较大进展,成为石油出口国。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原苏丹58%石油储量被划归南方,苏石油产量大幅减少。

财政金融

苏丹共有银行26家。苏丹银行建于1959年,为苏中央银行。其它均为商业银行,其中双尼罗河工业发展银行和喀土穆银行属于国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苏列为无力偿债和不宜提供贷款的国家,于1993年8月停止其会员国的投票权。为加快经济复苏的步伐,巴希尔政府于1993和1996年分别发布新经济法规,实施一系列经改措施,一方面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实行市场经济,鼓励外国投资,发展农业,促进出口,另一方面大力推进私有化进程。

对外贸易

外贸在苏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3年苏对外贸易总额为100.8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1.45亿美元,进口额为59.41亿美元。中国、日本、阿联酋、沙特、印度、埃及、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欧盟是其主要贸易伙伴。

近几年进出口情况如下(单位:亿美元)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进口

96.91

100.45

93.5

66.45

59.41

出口

78.34

118.75

86.5

45.48

41.45

差额

-18.57

-18.3

-7

-20.97

-17.96

旅游业

苏丹1991年接待外国游客约2万人次。由于南部长期战乱,资金严重短缺及遭受安理会制裁,旅游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首都喀土穆仅有五星级宾馆1座,4座高级宾馆。床位约1200张。

12、文化

礼仪

苏丹有手抓饭吃食的习惯,妇女不戴面纱。苏丹人民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友人相遇,特加紧是老朋友久别重逢,彼此握手拥抱,亲切问候。从个人问好一直到对方的家属、亲和朋友等,历数分钟之久。

按照苏丹的商务礼俗,冬天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访问政府机关或大公司须先约。持用英文、阿拉伯文对照之名片会有帮助。苏丹商人几乎都会说英语。销售姿态宜低。对方迟早会向你要求,千万小心对方客记的信用。首次与苏丹人做生意,务必要求对方开出不可撤销信用证。报价最好用苏丹镑报CIF价,勿报FOB价。对方敬咖啡或邀请你至咖啡馆坐坐,不宜拒绝,否则,他会认为是有失面的事。应邀至苏丹人家中参加晚宴,一定只有男性参加。切记带份礼物给对方,不要给他的太太带礼物。

饮食

苏丹的阿拉伯人以高梁、玉米、小麦、牛羊肉为主要食品,他们保持着自己伊斯兰的传统,忌吃猪肉,不吃怪形食物,不喜欢吃红烩带汁的菜,不饮酒。

苏丹的努比亚人喜欢吃在铁板上烙成的高梁面饼。副食主要是秋葵叶、药豆以及牛羊肉。他们爱饮用高梁、麦子或椰枣酿制的啤酒。

南方黑人以高梁、花生、秋葵荚、药豆、薯类为主食,还吃牛肉、羊肉、野味、鱼、蜂蜜。黑人的家常便饭是高梁面稀粥,里面掺上牛奶、肉汁或熟肉块。他们爱喝用高梁酿制的啤酒和烧酒。

苏丹贝贾人爱喝鲜奶或炼乳与高梁面混合而成的“奶粥”,也爱吃煮肉和烤肉,但不喜欢吃蔬菜,也不吃鱼、蛋和飞禽之类的食物。牛奶和高梁酿制的啤酒是他们的主要饮料。

宗教

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使用者占总人口的60%。通用英语。7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属逊尼派,主要居住在北方,南方居民多信奉原始部落宗教及拜物教,仅有5%的人信奉基督教,多居住在南方和首都喀土穆。

禁忌

苏丹是一个忌讳颇多的国家,外来人须尽量熟悉和尊重。贝鲁族人忌讳直呼女性的姓名。这个民族妇女的地位比男人高,如果有人当着一位贝鲁族男子直呼他家中女眷的姓名,他会当场大发雷霆,造成宾主双方都很不愉快。苏丹的贝贾族有一些特殊的禁忌:日常生活中,忌讳打骂儿童。

男孩不得提及母亲和姐姐的名字;7岁以上的儿童不得与母亲同宿,女孩必须与外祖母一起住;已婚男子为了回避岳母,白天不得待在家中;夫妻二人的枕头不得放错位置,否则,就意味着夫妇二人感情不和。

13、社会

教育

1988年6月,苏丹教育部决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费的规定,小学仍为免费教育。各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发展较快。全国人口的41%为文盲,25%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2003年全国有中、小学校13559所,综合大学6所,独立的高等学院14所,专科院校23所。在校学生约497万人,其中大学生约24万人,教师约13万人。喀土穆大学建于1902年,是苏丹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

媒体

主要报刊有《今日新闻报》、《消息报》和《舆论报》,均为阿文日报。《新地平线》为英文报,《今日苏丹》为英文月刊。

苏丹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1971年5月成立,在内罗毕、摩加迪沙、恩贾梅纳、开罗、吉布提设有分社。现已同法、德、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摩洛哥、叙利亚等国的通讯社以及中东通讯社、塔斯社、新华社等建立了交流和业务联系。每日出版阿、英文新闻电讯稿各400多份。在印度、美国和联合国派有记者。

苏丹国家广播电台,设在喀土穆以北的恩图曼镇,建于1940年,用阿、英、法、索马里等语言对国内外播音。在国内共有9个发射台,每日除用阿语播放19个小时的节目外,还用英、法等语言广播3个半小时。朱巴等城市建有地方广播电台。朱巴电台主要用英语向南方播音。

苏丹国家电视台,设在恩图曼,建于1963年12月,每天用阿、英文播送节目约8小时,同各阿拉伯国家和一些外国电视台有业务交流关系,收视观众约1000万。瓦德迈达尼和朱巴等地建有地方电视台。

卫生

截至2004年,苏丹全国拥有334所医院,比2003年增加两所。医疗中心为964所,而2002年为1012所。2003年的初级医疗机构为2401所,兽医院为1612所,医疗器械所为1129家,综合医生为6193名,牙医244名,药剂师674名,护士17174名,医生助理6730名,X光机105台,血库78所。

交通

铁路:2013年,总长5978公里。

公路:2013年,11900公里,其中4320公里铺有沥青。

水运:2013年,有远洋商船10艘,总吨位12.2万吨;内河航线总长5310公里,有轮船300多艘。苏丹港是苏丹的主要商港,年吞吐量800万吨,承担着90%的进出口运输任务。

空运:空运在苏丹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苏国内90%的运输系通过空运进行。2013年,苏丹民航局有大型喷气客机10多架,全国共有民航机场63个,喀土穆、苏丹港、卡萨拉、朱巴、朱奈纳机场为国际机场。

海港:苏丹港是主要海港,喀土穆-苏丹港铁路是对外联系的要道。

14、旅游景点

苏丹是非洲野生物,鸟和尼罗自然风景等具有旅游投资价值方面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苏丹的气候呈现各种各样的气候条件,红海地区气候成年适中,尤其是在类似Erkwiet夏季旅游地的高地,气候适宜。

苏丹有连绵700多公里的红海海岸,尤其以小船-划船、划水、潜水、水下摄影等许多旅游项目为代表。

苏丹也享有古文明遗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这些遗产集中在北部地区,包括Al-Nag的Al-Musawarat,Karima,Merowie,Al-Berkal,Dongola和其他地方。这些地区和其他一些地方仍在出土金字塔和庙宇的遗迹,也证明了这里的古代文明。

苏丹中部包括:SennarandSinja,这里有古代Al-Funj王遗址。在首都,东部和西部的Mahdi洲拥有许多古代遗物。了其它地区的值得国外游客了解这个国家历史的古代遗迹,这些古代遗迹反映了苏丹人民的光辉和历史。东部Sawakin地区,红海,存在大量古代遗迹,显示苏丹重大历史阶段的存在。

以上内容就是苏丹的详细介绍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苏丹的相关知识,请收藏本网站!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