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性学三论在线阅读 性学三论弗洛伊德
李银河做的序。她对这本书的评价:
第一句是:弗洛伊德这本书不仅在性学领域非常重要,而且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句话:书中有一些观点振聋发聩,完全原创且已成经典。
第三句话:书中的一些论点虽然已经被证伪或遭质疑,但是从了解性学发展史角度来看还是值得关注的。
一、性冲动、性变态、精神病
同性恋/性倒错:性冲动与性对象无关
性倒错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有很多种说法,Freud认为这些说法都没阐明性倒错的本质。
也有人提出过双性理论,也就是雌雄同体,解剖学是认可的:早期的人类是双性的,在进化过程中,单性逐渐占据了上风,然而这种生理上可被证实的雌雄同体与心理上的雌雄同体并没有紧密的联系。
那么性倒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Freud引入“性对象”和“性目标”两个概念。Freud认为性冲动可能与性对象无关,也就是性倒错者的性冲动与他们的性对象无关。
为什么这样说,举两个例子。首先,在性对象上,一些男性性倒错身上依然保留着男性的心理特征。其次,在性目标上,在男性性倒错者中,手淫往往才是这些人的性目标。
从而,Freud认为性冲动可能与性对象无关。性生活所需的冲动是不受高级精神活动控制的冲动之一,对象的形式和价值都是次要的,在性冲动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些别的东西才是最根本的。
精神病源自性冲动,是性欲的宣泄
当然这个说法后来被证伪:性冲动不是精神病的唯一源头。
Freud认为患有歇斯底里症的人往往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性压抑,精神分析证明歇斯底里症是由过多的性需求和过强的性阻碍之间的对峙所引起,精神病不能消除矛盾,但是可以使得原欲得到转化,借由精神病得到宣泄。
每个人都有点性反常
论点1:精神病患者往往拥有反常的性行为(精神病患者=反常性行为)
论点2:精神病人的发展过程其实与正常人无异,“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神经质”(每个人=精神病患者)
所以:性变态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可能每个人都有点。(每个人=精神病患者=反常性行为)
(这一段的逻辑很绕,作者能翻译出来也是很厉害)
既然每个人都有点性变态,那么就不妨从童年时期找一下性变态的根源。
二、幼儿性欲三阶段论
Freud认为幼儿性欲的表现主要是吮吸,并从中发现幼儿性行为的基本特征。当然这本书尝试将性的概念拓展,有点泛性主义,原版序中说到精神分析所拓展的性学概念与柏拉图说的“爱”类似。
幼儿的性冲动作用对象是自身,孩子的嘴唇像一个快感区,快感区的满足和食欲的满足同步产生,这个时期还没有性对象,处在自体享乐阶段。
而后随着儿童的成长,幼儿性欲从口唇期过渡到肛门期、生殖器期。
三、原欲、性兴奋、性对象
性兴奋由原欲产生
有人认为性兴奋与性产物有关,但是相当程度上无关。因为被阉割的男性也会有性兴奋,一些疾病摧毁了男性精子的生成,却也没有使这些人的原欲和性能力受到损伤。
性兴奋到底是怎么产生的?Freud引入原欲的概念。
性对象的选择
知道了性兴奋的产生原因,那么性对象是怎么选择的?Freud认为孩子吮吸母亲的乳房是所有情爱关系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寻找性对象就是在找回那种熟悉的感觉。
婴儿时期的性对象是看护人。有些人可能不认同孩子对看护人的眷恋和重视是性爱行为的表现,但是在谨慎分析之后,两者之间呈现一致性,事实上,在看护人眼中,孩子也成为性对象的替代物。一些父母如果对孩子过分疼爱,会使得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能缺爱,或者不能从较弱的恋爱中获得满足。
Freud也认为受到乱伦等的制约下,成年后性对象会发生转移,但是会有原始性对象的影子。
四、禁欲与精神病
性是美的本源
Freud认为“性是美的本源”,Freud将人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归结为人类性欲的源头,当原欲受阻时,那股冲动升华至精神领域,创造出艺术与美。
他认为各种性冲动的一个优势就是:其对象可以发生转移,却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强度的减弱,基于“性是美的本源”,这种优势为文化行为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也就是说因为性对象是可转移并且不会削弱的这种现象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禁欲会导致精神病
人类性冲动的产生不是出于繁衍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得一定的愉悦感。随着人的发育,性冲动逐渐从自体享乐期转为对象之爱。
许多权威人士认为禁欲不难,然而想要去克制性冲动的强烈愿望会使得多数人变得有些神经质,或者做出一些让健康受损的事情。
禁欲与儿童的性早熟
原欲的升华能力是有限的,承担着繁衍后代重任的女性,期初,襁褓中的婴儿还能被当做他们性对象的替代品,但伴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婚姻的失望无处释放,她们终生难免被严重的精神病缠身,在现代文化现状下,婚姻已不是能够消除女性精神痛楚的万能药。
患有精神病的女子在自己丈夫那里得不到性满足,就会将自己对爱的需求转嫁到孩子身上,对他们百般呵护,这恰恰会造成孩子的性早熟,父母的糟糕关系又在孩子的情感生活中掀起波澜,使得他们过早的年纪过于强烈的感受到了爱、恨、嫉妒。孩子的性欲被过早的唤醒,严格的家长又不能容忍,两者之间的矛盾足以使得孩子面临精神病折磨的危险。
于是,一个问题,我们为文化的性道德做出了如此多的牺牲,这真的值得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hishi/2023-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