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当前位置: 校园网 > 知识百科

我国第一颗原子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谁

更新时间:2023-07-28 10:35责任编辑:林小花关键词:中国,原子

我国第一颗原子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央广网推出《党史声音日历》,用声音带你穿越百年时光。

【党史上的今天】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研制核武器,发展原子能工业,是国家独立、民族自强的重要保障。

为了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195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提出了中国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1955年3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向全党发出要“钻现代化的国防”“钻原子能”的号召。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强调,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

1962年,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成立,我国优秀的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均投入到原子弹的研制中。研制原子弹任务十分艰巨,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科研人员用计算尺、算盘,进行理论计算工作。饥饿难耐的时候,有的人拿酱油冲一杯汤,有的人冲一杯糖水。“加餐后”立刻又埋头科研工作。

1964年1月,高浓铀235研制成功;5月1日,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加工出合格的原子弹部件;6月6日,青海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成功进行了一比一模型爆轰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用事实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

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中国人民所表现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向前。

中国原子弹之父是谁

钱三强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脊梁”级人物,可以说,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为国家国防事业贡献了终生。

每当人们提到钱三强,总是会竖起一根大拇指,他是中国人民最为尊重的一位历史人物。

对于这样的伟人,人们或许会好奇他的后代如何。

往上看,只能说是“虎父无犬子”,他的父亲是著名国学大师钱玄同,这可是“五四”期间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

钱玄同

这位历史中熠熠生辉的父亲也给儿子起了一个“钱秉穹”的名字,希望他能“手握苍穹,控制宇宙”,可以看出对儿子的希望是相当之高了。

可后来,钱秉穹在上学时的时候,由于和周丰一和李志中的关系很好,三人的友谊非常深厚,钱秉穹排在第三,“三强”的外号渐渐叫开,也就改了名。

虽没沿用父亲给的名字,可钱三强的贡献却早已超乎父亲意料。

1992年6月28日,78岁的钱三强因病去世,那么作为他的孩子,他们的现状如何呢?

钱三强的儿子,同样是优秀的物理学家

如此杰出的夫妻,自然少不了各路家长的争相崇拜。

人们的好奇心已经从他们转移到了他们的子女身上,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育有一对子女,儿子名为钱思进,女儿名为钱民协。

从名字中便能看出,钱三强夫妇对于他们还是抱有极高的期望。

可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父亲,这对姐弟也一直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这样的孩子,从小承受的就要比别人多。

70年代,儿子钱思进被组织安排到山西插队,他原本的打算是投身于祖国科研事业,可当时这种转变,令他一度茫然,只能去找自己的父母倾诉。

父母非常理解儿子的遭遇,千言万语汇聚成了了一句话:只要是对祖国有益的工作,你就要去做。

此时的钱思进也真正理解到了,父母身上不仅有渊博的学问,还深谙为人处世之道,这句话也在一瞬间点燃了钱思进,无论面临怎么样的现实,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据钱思进本人回忆道,他从小就住校,当时每周还是六个工作日,母亲只有周日的晚上才能回家,她回家后也没有闲着,总是会检查姐弟俩的作业,跟他们探讨数学问题。

当时的邻居们也总觉得,要不是“钱三强之妻”的名号摆在这里,大家还都以为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太太。

可钱夫人何泽慧同样也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有“中国居里夫人”的头衔,她和钱三强师出同门,在1936年一起毕业,两人真的是“门当户对”,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学霸。

而钱思进,就是他们苦心培养的儿子。

成长中的钱思进从学校来到农村插队,最初他很不习惯,不过时间一长,他竟也觉得“插队”是一件能够增长见识的事情,在这里,能够和贫下中农有很多接触经历,这些都对成长非常有帮助。

在插队的期间,钱三强曾给他写了一封几十页的信,钱思进总结起来说:“父亲告诉我,人生的道路都是要靠自己去走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这些也一直被我记在心里。”

而父亲的激励,也让钱思进在今后的人生中充满了动力和希望。

一路走来,钱思进始终心怀家国天下,对于过往的一切经历表现得十分温和。

插队结束后,他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学习。

虽然科研之路晚了几年,但钱思进心怀感恩之心,并且全神贯注于学习之中。

皇天不负有心人,1980年,他得到了赴美深造的机会。

对于自己的科研之路,他走得坚定且执着。

虽然身处海外,但钱思进一心牵挂着祖国。

于是在2003年,离开祖国二十年多的钱思进选择回国,并入职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继续从事着高能物理研究,在工作期间,他还带领全组共同在北京大学建立了计算网格站点。

在最近的十几年时间里,钱思进一直都在从事着高能粒子物理实验的研究工作,这个项目承载着几千人的心血。

自从投入到物理的实验中,人总是会显得格外渺小。

相比于宇宙的历史,整个人类文明都显得沧海一粟,如果能够在一个科学家有生之年发现一个重大的收获,对他而言,可以说是死而无憾。

2012年7月,钱思进所在的团队发现了希格斯玻色粒子,这是几十个国家上百个单位共同的成果。

2013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希格斯和恩格勒两位老教授,他们的发现是物理学中公认的“五十年来最大发现”,如果没有钱思进团队过去三十年奠定的基础,就没有两位老教授的继续发现。

对于当代物理来说,每一位科学家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物理学是整个人类的事情,他也为自己团队的贡献而感到自豪。

当钱三强过世以后,钱思进和母亲以及彭恒武先生拿着父亲生前所获得的勋章来到父亲墓前,对着墓碑念下了授勋词。

钱思进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不能总是想着向社会索取。”

如今,钱思进依旧在北京大学进行着高能粒子加速器CMS的实验,是当之无愧的物理专家。

钱三强的女儿,颇有妻子当年的感觉

作为钱家的后人,儿子非常优秀,女儿自然也不例外。

1949年,钱三强的女儿在出生,取名为“钱民协”。

钱三强的女儿,和自己的母亲关系十分亲密,她也秉承了母亲的志愿,认真学习、积极研究,从北大毕业后,也曾前往法国和德国的科研实验室进行深造和学习。

姐弟俩的成长经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动荡之际,她也前往了陕西的农村地区,弟弟钱思进后来还回忆道:

“我当时没有什么经验,就也特别希望插队的时候能去陕西的干校,能和母亲和姐姐有个照应”。

在优良的家风熏陶下,姐姐也从小都是个学霸,各门学科成绩都非常优秀,母亲总是辅导她的功课,当时大部分女孩子都选择文科,可她选择了理科。

1977年,钱民协不负父母重托,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科研之路走的一步一个脚印,并在1990年拿到了中科院化学所的博士地位,成为了顶级的化学家。

都说“物化不分家”,钱家的姐弟,一个攻读物理,一个攻读化学。

从1989年开始,她前往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晶体研究所和法国马赛国家科研中心生物大分子晶体实验室等多个全球顶级机构学习,并最终学有所成。

对于这样的高科技人才,国外肯定是要以巨额工资当橄榄枝留下的。

姐姐的选择,也和弟弟一样。

她也选择回国发展,直到今天,她依旧在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多人才。

姐弟俩也在“拼爹”,不过这种“拼爹”和我们以往的想象不同,他们“拼爹”,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父母的名声和威望。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他们从来不会去说自己的父母究竟是谁。

母亲也经常告诉两个孩子:“你们要去走一条独立的路,这样才能取得成绩。”

钱民协的坚强,始终离不开母亲的教育。

母亲最为艰难的时候,甚至还被安排打扫实验室的厕所,可这些都没有让这位女强人败下阵来。

五年后,她重新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发现中国的科研领域十分空缺,她马上拼尽自己的全力,去大力支持中国科研发展。

当国家想为两位科学家正名的时候,钱三强和何泽慧表示:“中国的物理学发展,不是我们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集体的智慧结晶。”

在钱三强离开人世后,何泽慧也不愿意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当中,一直守护着这套从1955年便开始居住的老房子里,直到90多岁的年龄,她还坚决拒绝配车,宁愿自己去坐公交。

而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何泽慧的出身比普通人高了不仅仅是一截,她是名门之后,家族曾富甲一方,苏州的一处园林,都是何家私宅,也被她拿出来捐给国家。

这是真正的中国贵族。

这样的母亲,也让钱民协大受影响,她和母亲当初的选择一样,在国外学成后便马上回国,带着满身的本领继续从事着科研工作。

毫无疑问的是,钱三强一家人,是中国科学史发展以来最为出色的一家人,在两代人的努力下,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势头。

当年,钱三强在研究原子弹的时候发现了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这一巨大的发现直接推动了中国物理学界的快速发展。

如今,子女们也紧紧跟随着父母的步伐,虽说想要超过父母的成就已经变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然而他们在实验之外,始终站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不仅能够掌握出色的物理知识,还同时具备一颗赤忱的爱国之心。

一家四口所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可他们从不骄傲,对待科研依旧是一丝不苟,这才是真正值得令人学习的科研精神。

来源:历史人物简史

校园网——收录全国各地学校网站。
网站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4-2023 www.15033.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 闽ICP备20230055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