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百科

孙悟空原型-谁是孙悟空的真正原型?历史上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吗?

admin 知识百科 2023-05-16 00:57:18
  谁是孙悟空的真正原型? 
蔡铁鹰 
随着美猴王孙悟空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热门候选,媒体上关于孙悟空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近来有人重提旧话,说山西有早期的唐僧取经壁画,上面有毛头毛脑的猴行者,因此孙悟空应是生在山西;也有人说当年有个曾经与玄奘法师取经有点关系的甘肃人石磐陀是孙悟空的原型,孙悟空应是甘肃人;还有人称福建发现了有个叫齐天大圣的神以及他兄弟姐姐一大家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根据福建当地民间俗神塑造的,因此孙悟空的祖籍在福建…… 
谁真正有资格做孙悟空的原型? 
蹉跎千年始长成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事件,发生在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
  当时俗名陈光蕊、法号玄奘的僧人为了探求佛法的真正精义,冒死违反了朝廷当时禁止百姓擅自西行的规定,从凉州(今甘肃武威)偷渡出关,在印度周游一百三十余国,刻苦求学十七年后载誉回国。 玄奘回国后,受到了极大的崇拜,关于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也相继出现了。
  最早的取经故事都和玄奘在西域的艰险途程有关,如火焰山、深沙神、金毛鼠、车迟国等等,大家都熟悉的火焰山故事最为典型,《西游记》中说,西方有八百里火焰山,遍地烟火,其实这就是对新疆自古烧到今的煤田自燃大火的描写。 大约距今1100年前(晚唐五代时期),在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东西文化的交汇处敦煌一带,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已经很多,特别是在寺院里,已经将这些故事作为宣传材料,编成了一本具有教材性质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其中第一次提到了一个“白衣秀士”装束,帮助唐僧取经的得力助手猴行者——这当然就是最早的美猴王了。
   再往后,大约在900-1000年前(宋、金时期),关于唐僧的取经故事随着佛教的传播渐渐进入中原,在山西一带被当地文化所吸收,成为当地早期戏剧的重要题材。在这个时候,猴行者第一次被称为孙悟空,他的师兄弟猪八戒、沙和尚也现身在故事中。 进入元代,也就是大约在700年前,有位叫杨景贤的编成了杂剧《西游记》(这是第一次被命名为《西游记》),这里的故事既继承了原来佛教的形式,又融进了道教的内容,具体地说,就是将中国本土的齐天大圣猴和取经故事原来的孙悟空猴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新的形象“齐天大圣孙悟空”。
   最后,吴承恩在小说《西游记》中完成了美猴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石磐陀没资格 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取经,可不像《西游记》描述的那样风光。玄奘启程时,正是大唐帝国建国之初,西域尚未完全平定,因此朝廷有令,一切人员西行均要经过批准,擅自西出视为通敌处理。
  玄奘先到凉州(今武威)等待时机。在凉州得到当地佛教领袖的帮助,在两个小和尚的带领下抄小路到了瓜州(今安西),所幸瓜州的官吏都信佛,撕毁了追捕玄奘的文书,私下将其放出关口,送往敦煌。 当玄奘正在敦煌的寺院门前徘徊为面前的大沙漠犯愁时,一个身体强壮、容貌恭敬的西域人跑来礼拜,自称名叫石磐陀,愿意受戒拜玄奘为师,并满口答应作向导,护送玄奘过关。
  玄奘转愁为喜,赶忙叫石磐陀备置马匹、衣物和其它旅途用品,为着不被关上的守军发现,他们于半夜踏着薄霜,悄悄地出发了。在休息时,石磐陀突然跳起来,提着刀慢慢向玄奘走过去。可是,到距玄奘十来步的地方又心神不安地徘徊起来。玄奘看见石磐陀的举动,晓得他有了异心,就喃喃地念起佛经、诵起观音菩萨的名号。
  石整陀见此情景,只得转身走回去躺下。天亮后赶路,石檠陀开口便说前途艰险,要玄奘返去,玄奘当然不肯听从。又走了几十里路,石磐陀停住,跳下马,转身对玄奘说:“师父,弟子实在不敢再往前走了。我家里有老有小,触犯了王法怎么向家中老小交代? 师父还是同我一起回去吧?”玄奘说:“我知道你的难处,不强留你。
  你自己回去吧!”但石磐陀说:“万一师父被守军捉住,供出我的名字,说我为你引过路,那我一家老小还是活不了啊。”玄奘被他缠得没法,只得立下一人承担责任的誓言,拿了些银两,又把他骑的那匹马送给他。石盘陀这才跨上马,向来路走去。 这是一个与玄奘相伴仅仅三天的所谓徒弟,除了有名无实的“受戒”之外,石盘陀哪一点也不能与孙悟空相比,左看右看看都是反派角色,怎么会是孙悟空的原型? 佛教的护法猴神 孙悟空为什么是猴子而不是其它?哪儿来的?这是所有喜欢孙悟空的人都会问的,也是研究者关心的。
   胡适当年在《西游记》研究刚开始的时候曾提出孙悟空的原型来自印度的“外来说”,他介绍说印度有一部长篇史诗叫《罗摩衍那》,故事中有一个神猴叫哈罗曼,正直仗义,神通广大,也有一大帮随风呼啸“孩儿们”,他就是孙悟空的原型。但胡适的观点也就是说说而已,因为从古到今没几个人知道印度的哈罗曼,直到八十年代中国才有了中文本的《罗摩衍那》。
   但是胡适确实给了我们启示:古代的孙悟空不可能与印度的神猴发生直截的联系,是不是可以通过西域的文化发生间接的联系?专家们发现西域一带古丝绸之路上确实有许多与猴有关的文化现象: 首先,现在西部、西南、西北一带的许多少数民族如苗、彝、藏、土家等共同的祖先都是古代生活在青海一带的古羌族,他们共同的祖先传说都是猴,都崇拜无所不能的祖先神猴; 其次,西域一带佛教曾经很盛行,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输入内地。
  我们现在了解的佛教,宣传广结善缘,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叫显宗;但在很长的时期内,西域佛教特别盛行密宗一支,密宗,顾名思义,就是充满神秘气氛如咒语、手印等的一宗。密宗有点像中国的道教,神特别多,而且动物都能成为神,因此密宗的护法神中有许多像猴子; 再其次,古代的西藏和印度也保持了较为频繁的文化交流,西藏信奉佛教,而且信奉密宗——严格说藏传佛教包括现在的达赖、班禅都属于密宗,而我们在西藏又发现了有印度《罗摩衍那》传播的痕迹,那些猴形护法神、哈罗曼的故事与藏族人本身崇拜的猴混合在一起,都可能传入敦煌一带。
   这些都有可能渐渐的被吸引到唐僧取经的故事里,最后成为创造孙悟空的灵感。 道教的齐天大圣猴 最近,福建在一座山顶的小庙里发现有一座齐天大圣的石雕像,还有一个通天大圣的牌位、一座齐天大圣姐姐的石像,因此有人认为孙悟空的老家就在福建。
   这位齐天大圣的家族与美猴王有关系吗?有。但与福建并无太大关系。 鲁迅说过,孙悟空受过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的影响,举的例子是淮水水神无支祁(巫枝祗)。无支祁故事出在唐代,大意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把作怪的水神锁住镇压在龟山之下,到唐代时人们无意中把无支祁从龟山下拖了出来,才看清这位大名鼎鼎的水神是一个双目发光的大猴。
  鲁迅认为这个猴子就是孙悟空的原型。 唐朝以后,各地都有许多猴精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这些猴精不太可爱,恶劣刁顽,而且好色,喜抢人妻女,但神通广大挺让人怕,有点像社会上的地痞青皮。“三言”的《喻世明言》中有一篇“陈从善梅岭失浑家”,讲的就是猴精齐天大圣抢夺人妻的事。
  有人怕就有人拜,传说中的猴精渐渐也就都成了道教的神圣。道教是一个多神教,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拜神,而且随时可以造神,多了几个猴精没多大关系,但等级制度还是要遵守的,按照道教的制度,高等级的是神、是仙,普通的则称圣,猴精之类的山精水怪当然只能称为圣——大圣、小圣。
  到了元代,这些猴精就成了杂剧《西游记》中所说的“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这么一个家族,渐渐的也就有了偷仙桃、闹天宫的事。 元末明初,杨景贤将唐僧取经故事改为杂剧时,把原来取经故事中的神猴孙悟空和民间猴精齐天大圣合并,创造了一个佛道合一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福建发现的齐天大圣石雕像,证明了民间确实早就有了猴精齐天大圣家族,也就是证明孙悟空确实受过道教文化的影响,但就此宣称孙悟空是福建人则显得草率。 最美还是花果山的猴 如果说孙悟空最早是西天传来的神猴,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营养来自中国传统的道教,那他最后的成熟却是因为得到了儒学的熏陶。
   有一点也是大家不太了解的:以前所有的取经故事都比较粗糙,是吴承恩最终在小说中造就了不朽的美猴王孙悟空。 吴承恩究竟做了什么? 首先,古老的取经故事主要是宗教宣传,无非是说佛的法力有多大,神的道行有多高,是吴承恩为《西游记》灌输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儒家思想,具体说就是明确了治国、修身、齐天下这些人生事业和其中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凶残、善良与邪恶的定位,尽管形式还是讲神怪故事,但在故事中已经完成了传统的道德教育。
  比如,《西游记》中有个比丘国,国丈(鹿精)要用一千一百个小儿的心肝为国王治纵欲过度的病,这事看起来非常荒唐,但其实正是吴承恩生活的那个时代——明代嘉靖皇帝的真实写照。嘉靖皇帝在位45年,有一大半时间不上朝躲在后宫修道,所谓修道,一是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二是炼壮阳药供其淫乐。
  壮阳药虽然没有用小儿心肝,但用了小男孩的晨尿,用了小女孩的月经,为了采集女孩的初潮月经,这位嘉靖皇帝曾从民间征集了近千名14岁以下的幼女进宫,专门供他使用。对于这么一位皇帝,吴承恩不能直接指责,但通过故事他进行淋漓尽致的批判,这就是一个儒生的责任感,对于《西游记》来说,这就是故事的精神灵魂;而孙悟空义无反顾的管了这件本来与他无关的“闲事”,也正是他可爱的地方。
   其次,吴承恩具有天才的滑稽幽默和奇妙无比的想象力,这和传统的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吴承恩才华盖世却不能出将入相。但在《西游记》的神话故事中,他的才华得到了畅快的发挥,把孙悟空从刁顽、无赖、好色、地痞一样的猴精大圣,改造成正直、刚强、顽皮、可爱的花果山美猴王,幽默诙谐处处不在,正用得上“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天下花果山太多,一定要问美猴王的花果山在哪儿,吴承恩已经说得很清楚——海边。海边的花果山只有一个,在连云港。吴承恩的家淮安与连云港比邻,在连云港的朋友也多,有时也在山上饮酒谈诗,你说《西游记》的花果山还能是哪儿? 原载《扬子晚报》2004年9月29日“扬子广角” 。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hishi/2023-4664.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s://www.wuliandi.com/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