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角(刘禅一句“乐不思蜀”换取九十万黎民免于战争苦难值不值)
刘禅即蜀汉第二任皇帝,史称后主,字公嗣,乳名阿斗。
古往今来,一本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把蜀汉后主刘禅编排得简直一无是处,是个典型昏庸无能的君主,就连正统的《三国志》对刘禅也是颇有微词,民间因此有“扶不起来的阿斗”之俗语。
真实历史上,刘禅果真是“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吗?
有人会认为,刘禅之所以能稳坐皇帝位置,完全是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之功劳。
事实并非如此,刘禅在位四十年,是三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在位十一年时,诸葛亮就去世了,倘若刘禅是昏庸无能之辈,他怎么可能会继续稳坐皇位二十九年呢?
作为君臣,刘禅对诸葛亮很敬重,事之如父,但并非没有矛盾,在处理人事上也并非毫无主见。
当时,杨仪和魏延两个人互怼,都声称对方要谋反,刘禅权衡利弊,最后决定舍弃魏延,使蜀国内战的风险大大降低。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深知丞相权力过大,将直接影响帝位的稳定性,于是宣布废除丞相制,将这一职位一分为二,以费祎为尚书令、大将军负责政务;
以蒋琬为大司马,掌管军事,二人相互制约,而刘禅得以“自摄国事”,彻底解决了蜀汉事无巨细,大小政务均决于丞相的政治局面。
诸葛亮当年出兵北伐,做为皇帝的刘禅是持反对意见的,但诸葛亮固执己见,结果大军北上遭遇失败,劳民伤财,将士疲于战事,民众怨声载道。
诸葛亮病逝,刘禅立即下诏,停止消耗国力的北伐军事行动,使得蜀国民众得以修生养息,相对稳定发展了近三十年。
刘禅最为饱受诟病的是不战而降,且在亡国后醉生梦死,乐不思蜀。刘禅之所以选择不战而降,因为他看清了时局,三国大势所趋,蜀汉的无谓抗争只能是百姓遭殃。
司马昭评价刘禅:“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
实际上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痛,在人口平均寿命二十几岁的三国时代,年近六旬的刘禅已经属于高龄老人了,他不可能再像年轻人一样呈一时之匹夫之勇了。
已经参透人生的老皇帝能够被封为安乐县公,在洛阳安然度过余生,六十四岁寿终正寝,不失为一种理智的选择。
还是魏晋时期的史学家张璠说的比较中肯:“刘禅懦弱,心无害戾。”不管后来人如何评价,当年人口数量九十余万的蜀汉人们没有遭受战乱之苦是铁的事实。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hishi/2023-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