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儿时凑光读书的日子散文
我们都听过或者学过《借光读书》的故事吧,其实我也有过类似故事主人翁匡衡那样的经历,至今想起还感慨万千。
记得是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我们学校的教室里才装上了电灯泡,我才结束了凑光读书的日子。之前的三年,早上晨读我一直都是凑光。
80后的我们上小学时,跟现在的孩子上学的时间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孩子都是吃过早饭7点多才去上学,而我们那时5点多就得去学校晨读,晨读一阵子后接着上一节课,然后再放学回家吃早饭。
5点多,夏天还好,天亮得早,不用灯坐在教室里也可以看见读书。冬天就不行了,冬天天亮得晚,5点多时教室里还漆黑一片呢。
每到冬天早上晨读的时候,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就带上蜡烛和火柴,用火柴点着蜡烛,将蜡烛熔化出液体,滴几滴在桌角上,然后再把蜡烛焊在上面,这样就可以在明亮的烛光下读书了。
我的家庭条件是不允许我这样做的。我们家里晚上都是靠煤油灯取光,点煤油灯比点蜡烛省钱。即使是煤油灯,屋里不完全黑下来,母亲也是不舍得点着的,点蜡烛对我家来说更是一种奢侈的行为。
怕同学们笑话,我总不能端个煤油灯去学校里,所以冬天早上晨读的时候,我只能凑着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的烛光来读书。
可是由于家里没有表,母亲都是凭着鸡打鸣来估摸时间,喊我起床上学。没有个确切的时间点,怕我上学迟到,母亲只能尽早地让我起床,因此,我常常都是提前好长时间去学校。往往我都来到学校好久了,那些有蜡烛的同学还没有来。我急着读书,却苦于没有光,只能干着急地等着。不过,后来我突然想到了一个特别好的办法。
我从家里准备了一个酒瓶上的金属盖带去学校,然后趁午休或是课间的时候,挨个地把那些点蜡烛的同学课桌角上的残留蜡烛油,用刀片一一地刮下来,收到酒瓶瓶盖里。有时候收集得多,装不完,就装在衣服的口袋里。然后放学拿回家,等母亲做饭时,我坐在灶前,一边帮她烧锅,一边把瓶盖里的`蜡烛油凑着从灶膛里窜出的火苗把它们烤熔化,再趁着它们熔化的状态,揪一点棉絮捻成一个小灯芯把灯芯插进熔化的蜡烛油里。这样,第二天晨读,我就可以点着自制的小灯读书了,就不用焦急地等别人的蜡烛了。
不过,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外号“抠王”。一开始,同学们取的这个“抠王”的“抠”是动词,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了形容词。甚至还有几个调皮的男生又把这个外号演变成了“抠油大王”、“抠门大王”。每当下课或是放学的时候,他们就会跟在我后面大声地喊“抠油大王”、“抠门大王”,并相互炫耀着,他们给别人起外号的技艺有多高超。
没人理解我难堪、无地自容的心情,我低着头红着脸快步地逃离着他们。现在已记不清当时我对他们有没有愤怒,我想是有的,只是被自惭形秽的浪潮给淹没了。
幸好,这一现象最后被我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发现了,王老师严厉地批评了那些同学。
王老师代我们数学,同时也每星期给我们上一节自然课。王老师批评了那些同学过后,又在一节自然课上表扬了我的发明,说我是个节俭又善于动脑的孩子。那节自然课结束后,王老师又给我们布置了作业,就是要求我们班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我发明的那种小灯。
这就好了,每个人都做了,他们就没有资格嘲笑我了。从此,那几个嘲笑我的男生不但不再嘲笑我,他们还主动帮我抠他们桌角上的蜡烛油,甚至有时还干脆做好小灯送给我。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但是我们的感情并不匮乏,正是由于那艰辛的生活,才让我感受到了那些真挚纯朴的感情!这就是患难见真情吧!现在的孩子吃穿用度应有尽有,是体会不到这种感情了。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danyuanzuowen/gaozhongdisance/202203/275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