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德作文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德作文 篇1
《弘扬中华美德》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的名人具有的优良品质,他们不仅是事业上的巨人。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在以前,我不懂得如何在学校与同学相处,所以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而且时常还会斤斤记较,一点也不大度。我们都知道姚明叔叔是篮球场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他校小的时候也和同学发生过矛盾,但他却经长忍让,不欺负弱小。我以后也要学习他那种为人处事都十分大度,不斤斤计较的态度。
同样,我们不光要在学校里重视中华美德,我们在家里也要注重美德,刘翔是我国的一名田径运动员。他也有一个家,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关心,长大以后也回报自己的父母。
现在我们虽然还没能力回报父母,但我们可以在平常为父母捶一捶背,洗一次脚。以前我在家中是一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家务都是父母替我做,什么也不会,一天到晚娇生惯养,要是父母不在身边了,我又将怎样去生存?所以我从六年级开始就帮助父母做一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来可以锻炼我们的动能力。二来可以为父母减轻负单。
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该具有。我们应该把这种美德保持下去。
美德作文 篇2
大家好,我是吴嘉乐,我从小就有极强的上进心,对自己严格要求,努力将我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将我的好习惯发扬光大,在心中种几颗美德芽,至今,它还在还一点一点地萌芽……
努力学习“芽”
这棵“芽”长得较高,因为我总会在上课积极发言、注意力集中,全心全意融入到这堂课的內容中,专心致致地听老师讲课,就算旁人在大声嚷嚷我会悄悄提醒他们,生怕沒有理解这课的內容,这这一切为了什么?仅仅为了成绩吗?不,这是为了将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成大器呀!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长大后能有什么大作为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这一句话更是在激励着我们好好读书。有一次,下课时同学们基本都出去玩耍游戏了,我刚在位置上津津有味地看书,利用空闲时间看书也是一种自学呢!因此,这棵“芽”才自然而然地长这么高。
助人为乐“芽”
这棵“芽”非常茁壮,瞧!小时候,我和妈妈去逛街,在上一座桥时,一位老伯伯吃力地蹬着装满西瓜的三轮车,一边还卖力的吆喝着:“卖西瓜咯!便宜卖喽!”此时,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老伯伯头上渗出了几颗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下滑,脸通红通红的。我想:“这么多的西瓜,肯定很沉重吧!再说,这么热的天气,人怎么受得了呢……"妈妈凝视着卖瓜老伯,又望了望我,我从妈妈温柔似水的眼神中似乎看出妈妈眼神中透着言语:嘉乐,快去吧,老伯气喘吁吁的,多辛苦啊!我心领神会,三步并两步地追上去,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推,三轮车明显快了一点,老伯伯回头看到我,冲我笑了笑,下了桥,老伯伯和蔼可亲地说:“小朋友,谢谢了。”我害羞地点了点头,飞奔到妈妈身边,我为我自己也感到了骄傲。你能想象这棵芽有多壮了吧!?
爱护环境“芽 ”
这棵芽渐渐在长大,它播种略迟了。以前,我总不那么爱护环境,总想:“世上这么多人都乱扔拉圾,多我一个人又会怎样呢?”可是现在才如梦初醒,若每个人都怎么想,都乱扔垃圾,都没有环境意识,那地球岂不是变得到处都是垃圾了吗?噢!那多么恐怖!零食包装满地铺,易拉罐满地滚,塑料袋满天飞,地球又脏又臭。不行,不能这样,我们要有环境意识,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污水,不砍伐森林……这棵芽也在不停长高,长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芽能长成美德之花,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
美德作文 篇3
鸟儿衔来树枝、枯草,把它们一点一点累积起来,足够了,便组成了温暖、舒适的巢。我想,美德的积累就应如此,一点点再一点点,我们才会拥有完美的品质。
犹记那一个给了我深刻教育的日子。
春天总是那么爱打扮,这儿有一丛争奇斗艳的花,那儿有几颗刚吐新绿的树。蝴蝶不可能压抑的了自由的心跳,于是和着春风摆弄着身姿。我正为一道难题而焦躁,非常不耐烦,于是便出门散心。
大自然真是个好家伙,无私地将娇艳的春天赠予我们。漫步在春色满园的街道上,心情格外爽朗。“让难题统统消失吧!我没耐心、没时间、没精力!”我祈祷。
“唰唰”,耳边传来扫地的声音,这位“老师”,一名环卫工人出现在我眼前。她哼着小曲儿,快乐地扫着街边的尘埃。我惊讶于她的耐心,做如此枯燥的事她竟能如此快乐。不一会儿,她就扫起了一个灰尘堆。可风这野孩子顽皮地吹散了它。我想,可惜了这美丽的好心情,这会该变糟了。可她哼着小曲儿,又重新将灰尘聚拢起来。我叹服她的耐心,还有她的好心情。我想,我该回去好好做题了。
耐心是种美德,它能将任何困难变美好。而这位拥有了她的女工人,因为她的耐心,使她自己与这美好的春天相融了。
美德是海底的珍珠,而“耐心”试着珍珠的一颗。这些珍珠藏在人生的海里,当我们一颗一颗地拾起它们,串成一串时,我们就拥有了这无价之宝。
美德作文 篇4
新的时代,新的名词,新新人类。如今的社会,涌现出一批“新颖时尚”的“啃老一族”。这些游荡在街头巷尾的无业青年甚至中年人,正一点点吞噬着父母的养老钱,以满足自己永远填不饱的胃口和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
敬老,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真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敬老吗?
我曾经认为,世界发展了,科技进步了,观念当然也跟着进步了。终于,我发现我错了。在我们极力推崇敬老的时候,同一时间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现实问题。
小a告诉我她的故事,我听后为之一震,我从没想过在如此进步的现代社会还有这样的思想。
小a的爷爷奶奶有6个子女,除了一个先天夭折的男孩和一个收养的儿子,总共有4个孩子。这造成了这个家庭复杂的关系和祖辈重男轻女的思想。小a的父亲就是其中一员。从小a平时的态度来看,她似乎十分怨恨爷爷。原来,小a有着一段不堪入耳的回忆。小a一年级的一天,和自己的亲弟弟还有一个表哥在爷爷家里玩。当时年幼的弟弟还不懂事,只是在一旁看着。表哥因为处在爷爷的溺爱中,十分胆大,竟然在房间里玩起火来,一个不小心,烧着了爷爷的东西。爷爷在怒火之中相信了小a表哥说小a玩火的谎话,决定惩罚小a。我万万没有想到,原来在当时,还有这种残酷的,类似于古代家规的惩罚方式——用沾过水的竹条鞭打。小a的父母迫于长辈的压力不敢出来为小a辩解。本就生活在爷爷重男轻女阴影下的小a从此对爷爷更加憎恨。
小a的叔叔是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啃老族”,因为下岗,每月只有一点可怜的低保,而这根本无法满足嗜烟成性的他。于是借着自己父亲的宠信,常常从父亲那里要钱,还与小a的父亲同居同住。本来应该是各付生活费用的,可小a的叔叔却可以依照小a爷爷的“通行令”分文不付,成天在小a父亲的.家里大吃大喝……
小a的爷爷奶奶因为重男轻女的思想,对家里的男孩都十分宠爱。特别是小a的弟弟,爷爷经常带着小a的弟弟出去玩,而不曾带着小a;逢年过节,幸运的时候小a还能收到来自爷爷的XX元压岁钱,而弟弟每次都能收到8000元的压岁钱。我安慰小a说,算了,至少你爷爷心里还是有你的,不然连XX元都收不到。小a苦笑者说,那只是因为旧思想的牵制,不然,他才不会给我钱呢。大概在小a的眼里,爷爷就是圣旨,只要爷爷有稍微的偏袒,家里就会出现许多的不公平。
小a希望有人替她分担痛苦,又不希望太多的人知道自己的过去,于是只对几个要好的朋友倾诉她的不平。
因为对爷爷的不满,长大的小a常常对爷爷冷眼相待。而已经年迈的爷爷,似乎有些神志不清,常常在小a一家吃饭的时候闯进来,在客厅里神神叨叨地念叨些什么,搅得一家人不得安宁。本来成绩就不怎样的小a更加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听罢小a的故事,再看看小a故作轻松的神态,我怎么也轻松不起来。我无法相信在我眼前的竟是这样一个童年曾经饱受痛苦的同龄人。虽然曾经听说过许许多多敬老的故事,甚至还有照顾已经年迈的仇人的故事,但是我想,无论一个人多么的宽宏大量、气度非凡,对于年幼时别人造成的心理创伤也都无法轻易抹去,更何况是精神和肉体的双重伤害。在我看来,小a能够在这个家庭里平静地生活,并每天微笑着面对同学和老师,实属不易,要让这样一个初中的学生,摆脱痛苦的回忆,无怨无悔地尊敬曾经给她造成创伤的老人,谈何容易!
<1><2>
美德作文 篇5
星期六,我和妈妈买完文具后,妈妈带我到哥哥家串门。
快到门口的时候,我远远看到伯伯蹲在田间小路上,手里不知在做些什么。不一会伯伯回来了,我走过去问伯伯:“伯伯,您刚才在田间小路上做什么呀?”伯伯指着篮子里的草头,说:“把路边的草头弄回家。”我往篮子里一看,有一大把连根拔起的草头。“那您为什么不用剪刀直接剪一把呀?这样拿回来还要再把它的根剪掉,多麻烦,多浪费时间呀!”我疑惑地问道。伯伯笑着回答道:“这些草头是长在田间小路上的。我若不把它们拔回家,等到长满野草时就不好找了,只能用锄头把它们和草儿一起除掉,这样不就是浪费吗?况且城市里的人还吃不到这么新鲜的草头呢!”说完伯伯就坐下来,仔细地挑拣着篮子里的草头。听了伯伯的话,我体会到农民伯伯们既勤劳,又节俭。他们珍惜劳动的每一点成果,从不浪费。
顿时,我觉得很惭愧。我喜欢吃零食,所以经常要求妈妈给我买一大堆好吃的,但我总是吃了大半后把剩下的零食随意地丢掉,一点也不感到惋惜。还有就是我的衣服,每次感到不时髦的时候,就不愿意再穿了,直接去买新的。家人看到了,都心疼地说:“你太浪费了,太不珍惜我们挣来的钱。”奶奶也经常说:“我像你真个时候,穿的全都是布满补丁的衣服。”……
经过这件事,我深刻认识到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uowen/huatizuowen/gongdezuowen/202201/1786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