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否还记得,今年4月,上海卢浦大桥一个17岁少年跳桥。男孩与妈妈发生争执,妈妈突然将车停在了桥中间,不一会儿,男孩从车里冲出,纵身一跃,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了。妈妈没能拦住她的孩子,崩溃地捶着地面,失声痛哭。那天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浏览评论,看到的却是“孩子真是娇气,受一点挫折就要自杀”,“这孩子平时被宠得太厉害了吧?谁长这么大没被骂过两句?”我的观点不同,他可能仅仅是受了一点挫折,被骂了两句吗?他很有可能被语言暴力很久了。有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为什么人们只重视身体伤害,而如此忽略语言暴力呢?
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的精神和心理遭受侵犯和损害。人们可能更在意身体伤害,对语言暴力不以为意。其实,语言暴力所具有的伤害性不比流血骨折来得小,可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心理学家曾说过:“语言暴力真的会变成一把凶器。”这一点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尤甚,当孩子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还在形成的时候遭受语言暴力,这凶器会染上更多的血泪。
遭受语言暴力后,青少年或是变得敏感焦躁,或是和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或是误入歧途,跌入深渊,甚至有的过早地结束生命。一男子小时候,因成绩不好,经常被母亲骂“就知道吃”。后来,与同学发生争执并遭到对方辱骂“就知道吃”,他积压许久的怨气爆发了,最后将对方眼睛打瞎;泰国一少年遭父亲辱骂,绝望下开枪自杀;孩子在与父母争执后,跳楼、跳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可每次有媒体公开报导这类案件时,评论总将矛头指向孩子。
我承认,在许多家庭,长辈骂孩子实在是太司空见惯了。我们都知道“废物、丢人、猪脑子、蠢货”等词是不好的,但很多家长会很自然地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些话,他们以为这些话无关紧要,殊不知,这些不好的词可能已经在孩子心里刻下一道又一道的伤疤。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过:“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因此,在我们保护自己不受语言暴力伤害的同时,要柔化自己的语言,好好说话,万万不能拿它去贻害他人。如果大家不幸遇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和社会,请一定要及时与对方沟通,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当然,我还是希望大家永远不会遇到。
我的讲话到此,谢谢。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zwtc/xushi/252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