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赞美荷花作文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赞美荷花作文 篇1
炎炎夏日,一切静悄悄的。却有一股清新正含苞欲放。
清晨,我来到钵池山公园散步。刚进去,一阵风扑面而来,伴随着的是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这感觉让我既熟悉又陌生。我便循着清香走到了小桥上,低头俯视 望 :池塘中,一片片荷叶层层叠叠,千姿百态。远看,一片绿色跃然于眼前,给人一种透心凉的感觉;近看,又像一只只耀眼的翡翠盘,触手可及。在这片“海洋”中,一枝枝荷花亭亭玉立。有的像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两颊绯红,带有十二分羞涩;有的荷花,似乎怕生躲在“伞下”悄悄地打量这个世界。 突然起风了,水面上泛起阵阵波光。河旁柳树在“沙沙”作响,荷花随风摇摆,荷叶则成了陪衬。这场景让我不禁遐想起来:一位位仙女身袭白裙朴 扑 素高雅,在翩翩起舞,舞姿曼妙,脚步如蜻蜓点水般轻柔……
回到家,我仍意犹未尽。回想着今天所看到的荷花一行字涌现于脑间,“出淤泥而不染”。
荷花虽生长于淤泥之中,但它却不受这污秽之物的沾染,人不也应该如此,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的高洁的品质?
赞美荷花作文 篇2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正是赞美荷花的品质。荷花虽然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它并没有被脏兮兮的.淤泥所感染,还有些冰清玉洁的韵致。荷花的美丽不禁让我们折服,为它赞美。
荷叶在荷花的旁边,那一片片荷叶清秀、修长,它围绕在荷花周边,可是荷花也不相让,那粉红的花瓣,宛如玉石、琥珀雕琢而成,显得是那么可爱、诱人。
南宋时期的诗人杨万里在送自己的朋友林子方时在西湖也赞叹过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听到了这句诗,就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有一天,我 和爸爸、妈妈去西湖欣赏那里的风光、景物。当我们快到那里时,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这真是“黑云翻墨未遮天,白云跳珠乱入船。”可是湖那边却烈日当空,真 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大雨之后,荷花在太阳的映照下特别红艳,但是它仍旧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它仍旧有那扑鼻的芬 芳;仍旧有冰清玉洁的韵致······
池塘中盛开着洁白的荷花、粉红的荷花,它们汇聚在一起竞相开放,细嫩的叶柄举着几片粉红的花瓣,它们个个张着小嘴,眨着小眼,仰着小脸,那么娇小,那么玲珑,那么可爱。
赞美荷花作文 篇3
有的人喜欢纯洁的栀子花,有人喜欢既高贵又华丽的牡丹,有人喜欢粉红的樱花,而我喜欢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荷花远看有点像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花瓣白中带粉,像婴儿的肌肤,又滑又嫩,还十分梦幻,十分讨人喜爱。炎炎夏日,偶尔会吹来一阵阵清风,为酷暑带来一丝清凉。荷花在池塘中微微摇曳着,好似一位姑娘在池塘里戏水、嬉戏。几片粉红的花瓣慢慢地飘入水中,像小池里的一叶扁舟,缓缓地划着,在水中留下一道淡淡的痕迹。几只蚂蚁偷偷地从荷叶上跳到了花瓣,真像一位老翁在划船呀!过了一会儿,它们累了,躺在花瓣上。正好,给了它们一个安全、可靠的庇护所。
荷花生长在盛夏时期,六月的骄阳使她们苏醒,使她们开出耀眼的花朵。可是荷花的花期十分短暂,到了秋天一朵朵美丽的花儿便无声地枯萎了,只留下那成熟的莲蓬和十分硕大的莲藕。这时,说明秋天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荷花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有许多用处呢!
荷花浑身都是宝,莲蓬里可以取出莲子,做成香甜可口的莲子粥,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莲蓬还可以晒干,作为家里的装饰品。莲藕可以炒来吃,脆脆的,十分可口,还可以做藕汤……还可以做成香气迷人的荷叶鸡……
荷花有婀娜多姿的身姿,有十分美味的果实,它全身都是宝,更可贵的是它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要为它点个赞!
赞美荷花作文 篇4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就不免勾起我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每到夏天,池塘里就长满了挨挨挤挤的荷叶,荷叶上开满了漂亮的荷花,美得让人啧啧称赞,叹为观止。
荷花不但长得这么漂亮,而且她结出的果实也非常地好吃。荷花的果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莲蓬”,既可以药用,也可以用来泡茶。品茶时,若把眼睛放在茶杯口,让茶的热气沁入眼内,可以让眼睛保持清亮,心里就会觉得十分地舒畅。
荷花不懂得炫美,她只知道要让自己做得更好。夏季来临时,荷花纷纷抬起头,池塘边除了荷花还是荷花。她们懂得谦让,和平共处,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荷花有这么高尚的品质,我真应该向她们学习。
荷花出生地是那么肮脏,可她的品德是那么高雅素洁,怎么能不令人敬佩呢?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wtc/zhiwu/202112/101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