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树的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描写树的作文 篇1
我们家乡的小蜜枣远近闻名,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春天,那枣树才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芽,好像才刚刚睡醒是的,一阵微风吹来,嫩黄色的小芽随风舞动,好像在给我们打招呼呢。才过好一阵,枣树才长出那绿绿的新叶。
夏天,绿绿的叶子仿佛把枣树装扮的更加好看。蝴蝶飞过来,好像在赞叹枣树的美丽。人们在枣树下聊天、喝茶、饮酒、下棋,你看他们玩的多开心呀!
秋天,枣子成熟了!它在绿叶的遮挡下,仿佛就是一个个含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那调皮的孩子们用长干把枣子打下来,个个津津有味品尝着香甜的枣子。丰收的枣子,有的拿出去卖,有的留着自己吃,还有的.运到各个城市,让那里的人们品尝咱们家乡的小蜜枣。
冬天,大雪覆盖着枣树,好像一床白色的大被子。枣树打了个哈欠,一阵微风吹过来,仿佛是摇篮曲,枣树安静的听着,一会儿就睡着了。枣树,做一个漫长的好梦吧!风娃娃告别它……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枣树,我热爱家乡的枣树。
描写树的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在长陔乡韶坑村,那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我的家乡有一棵高大而又粗壮的银杏树。
春天,银杏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一阵春风温柔地吹来一把把小扇子,把春天的美丽带来了。
夏天,树上的叶子长得葱葱茏茏,许多村民坐在银杏树下乘凉,有的小孩子在树下玩耍,有的大人坐在一把把石椅上说说笑笑,下雨时人们把门关紧,有的人住在这棵树旁边就不用关门了,这是因为树把雨和风沙挡到了。
秋天,一片片像扇子一样的叶子变黄了,这时树上变长满了白果。白果吃也是可以吃,但是不能吃得太多,如果吃得太多的话就会恶心、呕吐,因为白果是一种很宝贵的药材,所以一次只能吃两三个呢!深秋时分,黄色的银杏树落叶在空中飞舞,树底下铺上一层厚厚的黄色地毯。
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光秃秃的树上积满了白雪。每年12月的时候,村民给这棵银杏树穿上厚厚的衣裳--稻草。到了春天村民又把衣裳脱掉,这是表示人们对这棵银杏树的关爱。过春节的时候,人们在除夕晚上的时候,到树下放鞭炮,说说笑笑,祝贺这棵银杏树又长了一岁,谢谢老银杏树给我们带来快乐,向这位老爷爷许愿--小孩子学习进步,天天向上。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老银杏树,它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岁了,这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贝。它的粗和长你知道吗?我来说说吧!它有6个大人伸开双臂手拉手围起来那么粗,有我家4层楼那么高,这棵树够大吧!你要是想来观赏这棵树的话,就赶快来吧,我当你的导游,这里有十分热情的村民,热情欢迎全国的人来到这里旅游,不光有古老的银杏树,还有许许多多的古代建筑呢!你看我的家乡美不美呀?记住了有一棵银杏树是在我的家乡哦!
描写树的作文 篇3
风,吹绿了草和树,吹红了花,也吹起了我童年的味道。这种味道是奇妙的。它,是甜的,是美好的,不管童年有多远,它依然是美妙的。在我的世界里,童年已经时光穿梭般地流逝了,许多记忆都已经消失了。但有些回忆在我的脑海中永远抹不去,那,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些美好的记忆。
记得那时,我才三岁半,每天无忧无虑地生活着。
那时候,我就已经可以看懂一些图画多的书了。我最喜欢看的是姐姐的美术书。我经常想:颜色那么多,像小精灵钻进了图画中,它们是怎么跑到里面去的呢?于是,我拿起了我“五彩缤纷”的“画笔”,开始了我“伟大”的“杰作”。
那时候正值酷暑天,我跑到大树下,照着书上的样子,在大树阴下的黄土地上画了起来。
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叶子沙沙作响,好像在给我唱歌伴奏,又好像在对我画的画发出赞叹声:“你画得真漂亮啊!”我抬头一看,那叶子是多么翠绿而又明亮啊,明亮得刺眼。 有时不想画画了,就埋下头来玩积木。树上的叶子依旧那么翠绿而又明亮得刺眼,我当时觉得那是很美,很美的。 小孩子吃过晚饭,便缠着大人给我们讲故事。大人们讲的故事对当时的我们来讲,是有趣的;对现在的我们来讲,是有深刻意义的。
落日的余晖洒在了树叶上,它们变成了金黄色。抬眼,能望见满树温柔的金黄色已经悄无声息地沉睡了。
描写树的作文 篇4
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绿的嫩芽,有些树百花齐放,有些树上鸟儿成群,小熊舍不得砍。
夏天,他们走进森林,小树枝叶茂盛,长成了一棵棵参天大树,小熊舍不得砍。
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硕果累累,一片片树叶落下来,像一只只金灿灿的蝴蝶,美丽极了,小熊舍不得砍。
冬天,他们走进森林,大树穿上了雪白的衣裳,银妆素裹的,小熊舍不得砍。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wtc/zhiwu/202112/971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