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甘蔗的作文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甘蔗的作文 篇1
也许是甘蔗的鲜甜,我们小孩子特别爱吃。也许是常吃甘蔗能清洁口腔,保健牙齿。妈妈总会成捆地买给我们吃。
我与弟弟吃甘蔗都是吃现成的:妈妈把甘蔗刨好,切断,分给我们。妈妈给我们吃的甘蔗总是甜甜的。
一天,妈妈又给我们刨了一根甘蔗,切断,放在水果篮里。我随手拣了一节又粗又长的吃。只咬了一口,觉的水多,但不甜,还带有一种咸味。于是,我去问妈妈。妈妈说:“甘蔗没有两头甜,你吃了一节稍头甘蔗,当然不甜。”“稍头怎么会不甜?”我又问妈妈。妈妈边洗衣服,边含糊其词地回答我:“甘蔗稍头当然会不甜。”
只读了初中的妈妈,当然讲不出甘蔗没有二头甜的道理来。我只好请教无声的老师——《十万个为什么》。在那儿我找到了答案:甘蔗除了把养料消耗在自身的成长外,多余的养料积聚在根部。由于甘蔗生长过程中多半把养料转化成糖分,所以积聚在根部的养料就更甜。甘蔗稍头有大量的叶片,叶片在光合作用的同时,要蒸发水分,所以甘蔗上部水分多,糖分少,甘蔗稍头就不甜了。(安泰文学www.wz-aetna.com)
找到了答案,又多了个知识,我的心真是比吃甘蔗还甜。
甘蔗的作文 篇2
我对甘蔗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三十年如一日。每次品味甘蔗,记忆的味道便涌上心头……
那是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一农家校园门前七零八碎的甘蔗壳散落一地,雨水顺着屋檐往下倾泻而下。屋檐下,一个身着新衣服的女孩正津津有味地吃着甘蔗,旁边放着两个装满甘蔗壳的箩筐;在她旁边,女孩的弟弟穿着破烂,不断地啼哭,或许是风雨之声淹没了弟弟的啼哭声,弟弟双眼通红姐姐仍旧不给弟弟哪怕一小截甘蔗。
都说母爱如水,在弟弟的生命之中,母爱只是一个模糊的词语,和雨滴一样,落入记忆的土地上转瞬即逝。弟弟哭,不为别的,只因为母亲的不公平,从小到大,一个声音一直在弟弟心中呐喊:为什么每次母亲总是视姐姐如掌上明珠,视我如地上泥土。姐姐要啥,母亲给啥,给姐姐买一大堆甘蔗,而我只能眼馋啼哭。
冰雹般的雨中,一个浑身湿透的络腮胡大叔,挑着几根没有卖完的甘蔗匆匆走向姐弟二人的家门口避雨。见弟弟眼圈红红的,大叔放下肩头的担子,走到弟弟身边摸了摸弟弟的头,满脸关切地问:“是不是妈妈不在家,所以哭了?”弟弟怔了怔,在衣角擦了擦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妈妈一直在家,却又一直不在家。”大叔十分不解,一个小小的孩子说出这么惊人的话语!于是,蹲下身子,用双手蒙住火柴划出的火苗点燃了叶子烟,问起了弟弟的故事。仿佛遇到多年故友,弟弟向大叔倾吐了压在心底的无数不平。
雨越下越大,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划进听故事的人心里。物极必反,大叔陷入沉默。沉默片刻,大叔将剩余的甘蔗从架子上卸了下来,拿出削皮刀,将其中一根最长的甘蔗削成几小截,再次摸了摸弟弟的小脑袋,将甘蔗递到弟弟的手中……
没有花盆的花,依旧可以顽强开放;没有母爱的我,依旧可以顽强成长。多年以后,在大街小巷闲逛时,我仍旧会买上一截甘蔗,却再也吃不到络腮胡大叔的那截美味的甘蔗。偶尔我还会想:是否在告别童年的时候,我还告别了别的东西,只是当时我不知道,只是当时我已惘然。
甘蔗的作文 篇3
春节的一天,我和妈妈在街上逛,突然看见街上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装着满满一车长长的粗壮的甘蔗,皮色米黄透亮,真诱人。我看见过绿皮甘蔗、紫皮甘蔗,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黄皮甘蔗,看得我口水直流。我急忙跟妈妈说:“妈妈,My mouth is watering,我可以买根甘蔗吗?”没等妈妈回答,我便跑向了那辆三轮车。
三轮车旁站着一位老爷爷,他的脸布满皱纹。看见我,他便笑着问我:“小朋友,你要买甘蔗吗?”我点点头,问道:“甘蔗几块钱一根呀?”“二十块。”老爷爷答道。“那我就买一根吧。”老爷爷听完我的话,便挑出一根甘蔗削了起来。可当他削到一半的时候,老爷爷皱起了眉头,然后摇了摇头,毫不犹豫地把甘蔗扔在了一旁,又挑起一根又长又粗的甘蔗削了起来。我纳闷起来:老爷爷为什么把削好的甘蔗扔了呢?不一会儿,新的甘蔗削好了,只见他麻利地用绞甘蔗机将甘蔗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装进袋里递给我,这时我注意到了他的手。他的手很粗糙,手指上还有许多裂痕,也许是岁月和艰辛那个小偷,偷走了他曾经拥有的美好。看着他的手,我忍不住问:“爷爷,你为什么把那根削好一半的甘蔗扔了呢?”爷爷回答道:“因为那根甘蔗有两节已经发红了,发红的甘蔗已经霉变,吃了会中毒的,所以不能卖给你。卖甘蔗虽然是小本生意,但我们也不能昧着良心赚钱。如果我把坏的.甘蔗卖给你,这样赚来的钱我心里也会不踏实的。”听了老爷爷的话,我突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情。
付完钱后,我急忙打开袋子,拿了一小节送到嘴里,一咀嚼,那甘甜的汁水就顺着喉咙溜进我的肚子里,再遍布全身。老爷爷的甘蔗真的很甜很甜……
甘蔗的作文 篇4
渐浙沥沥的雨,时疏时密。凉凉的风,伴着门的“吱呀”声,悄悄地挤进候车室。这时从门外走进一个小女孩,十二三岁,打着赤脚。细细的眉毛,水灵灵的大眼睛,一个大斗笠倒在背后。她穿着一件大红色的、肩上打着补丁的灯芯绒上衣,小辫上系着两截红毛线,毛线大概只打了一个结,剩下的一大截伴着她的走动微微晃着。她的肩微耸,给人一种怯懦的感觉。挎着的篮中,装有二三十根1尺多长的甘蔗。
她的眼睛不停地望着椅子上的每一个人,似乎在问:“买甘蔗吗?”我走过去问她价钱,她怯生生地说:"5分。”我说:"3分1根,就买5根。”她茫然了。这时,邻座的一个穿着喇叭裤的小青年,边说甘蔗“连3分钱也不值”,边不停地翻动甘蔗。猛然,我见他把两根甘蔗装入袖口,我惊诧地看着他。但我明白这种人是惹不得的,便什么也没说。突然,小姑娘对着小青年叫道:“你是小偷!”小青年狠狠拧了一下她的小脸,并威胁说要“揍扁”她。
可小姑娘一点也不怯懦,大声说:“你偷了姐姐的钱包l”我一惊,一摸,钱包果然不见了。我愤怒地盯着他,他正想溜走,小姑娘一反常态地奔上去抓住他,还不停地喊捉贼。我猛然醒悟,也冲上去抓住他。扭送了小偷,回到候车室,看见小姑娘正在拣地上的甘蔗。她头发被弄乱,松散的辫上只剩一根毛线了。脸被拧过的地方有些肿。我激动地抱住她,说要把所有的甘蔗买下,并要送她回家。她看了我一眼,说声“不”,抓起一斗笠,提起篮子就跑了。我追出时,只望见那娇小的身影和地上的一串脚印。
甘蔗的作文 篇5
我的家乡在温岭城北,我爱家乡的甘蔗,乡亲们也都亲切地亲它为“红孩儿”。
每年立冬一过,正是甘蔗收获的季节。田间、埂头上的公路边,随处可见的是乡亲们在红绿相间的甘蔗园中忙碌,一片丰收的喜悦的景象。家乡的甘蔗汁盛个儿大,非常畅销。你瞧,不远处,一捆捆甘蔗正在装上汽车,运往祖国各地繁华的都市呢!
听乡亲们介绍说,家乡的甘蔗的种类多,由于家乡的土质好,种植的甘蔗清甜爽口,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糖分。尤其是紫皮甘蔗,不仅肉质软,而且水分又多,咬一口真是甜水直流,人见人爱。甘蔗既能除热生津,消痰止渴,又可补中益气,助脾健脾,而且吃甘蔗的过程也是一次难得的洁齿过程,能增进牙齿健康。
春天是种植甘蔗的好季节,种植甘蔗的时候,我们总是能见到勤劳的蔗农忙碌的身影。他们忙着松土、挖沟,把一支支快发芽的种甘蔗横躺在预先挖好的横沟里,等小绿芽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后,他们会不停地给甘蔗苗浇水、施肥、除草、治虫,精心又呵护。
过一段时间,小苗渐渐长高了,慢慢地长成一节一节强壮的甘蔗。随着天气的转热,乡亲们会把甘蔗节上的“长衣”小心而又轻柔地脱下,让它们露出一节节苗条的身躯。微风拂来,一根根甘蔗婷婷玉立,健壮的身子纹丝不动,甘蔗梢上的片片长叶宛如少女那一条条绿色的长辫子,迎风不停地翩翩起舞,还会发出沙沙的舞步声呢!
现在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也是甘蔗成熟的季节,更是勤劳的蔗农们丰收的季节。每当放学路过甘蔗地,我们总是能听到乡亲们爽朗的笑声,听得出来,那是蔗农们丰收的喜悦。
关于甘蔗还有一段美好的传说呢!相传三国魏文帝曹丕非常爱吃甘蔗,他觉得甘蔗不仅能健身益寿,而且能醒脑清神,荡开思路。每当他和臣下议事时,总爱手执一根甘蔗,边吃边议。有时还会顺手拿一根甘蔗做手杖,竟到了不可一日无此物的境地。早在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对甘蔗也是情有独钟,他把甘蔗从梢头吃起,由梢入根的吃法,诗意地称之为“渐入佳境”吃法,说这才是吃甘蔗的行家!
如今,甘蔗成了家乡农民致富的一种农作物,城北年年种植甘蔗的乡亲越来越多。近年来由于引进良种,重视科学管理,甘蔗越种越好,价格越卖越高,据说还有很多甘蔗通过了加工保鲜还不断地打入超市呢,这样的收入就更可观了。
正如蔗农们常诵的那句劳动号子:甘蔗生长节节高,生活滋味步步高。我想,正是因为有了勤劳的蔗农,正是因为有了家乡的甜津津的甘蔗,才为家乡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这般无限的甜蜜。
甘蔗的作文 篇6
我的家乡在泽国,我爱家乡的甘蔗。
细雨如丝,一根根甘蔗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秋天到了,各根甘蔗长熟了。成片成林的甘蔗挺得笔直的,像一个个士兵,守护着美好的家园。
甘蔗长长的,粗粗大大的,和竹子一样,身上穿着紫红色的“衣服”,一根根须就像老爷爷的胡子,它的茎很细很细,特别是它的叶子,层层叠叠挨挨挤挤的。后来甘蔗长大了,它们把甘蔗林遮得严严实实的,密不透风。
它的味甜甜得很好吃,记得有一次,妈妈买回了许多甘蔗,我拿了一根吃了汁后,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拿了许多根吃,结果吃了多少都不知道了。
我家乡的甘蔗不但好吃又很甜,可以做成白糖,它的蔗还可以做卫生纸用。
如果大家也想吃的话,就到我的家乡来吧。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s://www.wuliandi.com/zwtc/zhiwu/202112/986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