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滕文公上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3:18 孟子译文

第一篇 滕文公上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文言文全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全文翻译

有一个奉行神农氏学说,名叫许行的人从楚国到滕国进见滕文公说:“我这个从远方来的人听说您施行仁政,希望得到一所住处,成为您的百姓。”

滕文公给了他住处。

许地的门徒有几十个人,都穿着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织席子谋生。

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弟弟陈辛背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也进见滕文公说:听说您施行圣人的政治,那么,您也是圣人了,我们都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抛弃了自己以前所学的而改学许行的学说。

陈相有一天去拜访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他还没有掌握真正的治国之道。贤人治国应该和老百姓一道耕种而食,一道亲自做饭。现在滕国却有储藏粮食的仓库,存放财物的仓库,这是损害老百姓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够叫做贤明呢?”

孟子说:“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种庄稼才吃饭吗?”

陈相回答说:“对。”

“许先生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吗?”

回答说:“不,许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许先生戴帽于吗?”

回答说:“戴。”

孟子问:“戴什么帽子呢?”

回答说:“戴白帽子。”

孟子问:“他自己织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回答说:“因为怕误了农活。”

孟子问:“许先生用锅和甄子做饭,用铁器耕种吗?”

回答说:“是的。”

“他自己做的吗?”

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的。”

孟子于是说:“农夫用粮食换取锅、瓶和农具,不能说是损害了瓦匠铁匠。那么,瓦匠和铁匠用锅、瓶和农具换取粮食,难道就能够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烧窑冶铁做成锅、甑和各种农具,什么东西都放在家里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一件一件地去和各种工匠交换呢?为什么许先生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回答说:“各种工匠的事情当然不是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同时干得了的。”

“那么治理国家就偏偏可以一边耕种一边治理了吗?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况且,每一个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都要靠各种工匠的产品才能齐备,如果都一定要自己亲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领天下的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的人脑力劳动,有的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通行天下的原则。

“在尧那个时代,天下还未太平,洪水成灾,四处泛滥;草木无限制生长,禽兽大量繁殖,谷物没有收成,飞禽起兽危害人类,到处都是它们的踪迹。尧为此而非常担忧,选拔舜出来全面治理。舜派益掌管用火烧,益便用烈火焚烧山野沼泽的草木,飞禽走兽于是四散而逃。大禹疏通九条河道,治理济水、源水,引流入海;挖掘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泅水,引流进入长江。这样中国才可以进行农业耕种。当时,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前都不进去,即便他想亲自种地,行吗?

“后稷教老百姓耕种收获,栽培五谷,五谷成熟了才能够养育百姓。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道理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尧说道:‘慰劳他们,安抚他们,开导他们,纠正他们,辅助他们,保护他们,使他们创所,再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品德。’圣人为老百姓考虑得如此之难道还有时间来亲自耕种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那些把耕种不好田地作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发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为天下发现人才却很难。孔子说:‘尧做天子真是伟大!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够效法天,他的圣德无边无际,老百姓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赞美他!舜也是了不得的天子!虽然有了这样广阔的天下,自己却并不占有它!’尧和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只不过用在耕田种地上罢了。

“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一切来改变边远落后地区的,没有听说过用边远落后地区的一切来改变中原的。陈良本来是楚国的人,喜爱周公、孔子的学说,由南而北来到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他可以称得上是豪杰之士了。你们兄弟跟随他学习几十年,他一死,你们就背叛了他!以前孔子死的时候,门徒们都为他守孝三年,三年以后,大家才收拾行李准备回家。临走的时候,都去向子贡行礼告别,相对而哭,泣不成声,然后才离开。子贡又回到孔子的墓地重新筑屋,独自守墓三年,然后才离开。后来,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孔子,便想用尊敬孔子的礼来尊敬他,他们希望曾子也同意。曾子说:‘不可以.就像曾经用江汉的水清洗过,又在夏天的太阳下曝晒过,洁白无暇。我们的老师是没有谁还能够相比的。’如今这个怪腔怪调的南方蛮干,说话诽谤先王的圣贤之道,你们却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向他学习,这和曾子的态度恰恰相反。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沟飞出来迁往高大的树木的,从没听说过从高大的树木飞下来迁往由暗的山沟的。《鲁颂》说:‘攻击北方的戎狄,惩罚南方的荆舒。’周公尚且要攻击楚国这样的南方蛮干,你们却去向他学习,这简直是越变越坏了啊。”

陈相说:“如果听从许先生的学说,市场价格就会统一,人人没有欺诈,就是打发一个小孩子去市场,也不会被欺骗。布匹丝”绸的长短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麻线丝绵的轻重一样,价格也就一样;五谷的多少一样,价格也就一样;鞋子的大小一样,价格也就一样。”

孟子说:“各种东西的质量和价格不一样,这是很自然的,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甚至相差千倍万倍。您想让它们完全一样,只是搞乱天下罢了。一双粗糙的鞋子与一双榆致的鞋子价格完全一样,人们难道会同意吗?听从许先生的学说,是率领大家走向虚伪,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注释

(1)神农之言:神农氏的学说。神农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常与伏羹氏、燧人氏一道被称为“三皇”。神农氏主要的功绩是教人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叫“神农”。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多托古圣贤之名而标榜自己的学说。“农家”就假托为“神农之言”。

(2)许行:农家代表人物之一,生平不详。

(3)踵(zhong):至,到。

(4)廛:住房。氓:移民。

(5)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穿粗麻衣,靠编草鞋,织草席谋生。衣(yi),动词,穿;褐(he),粗麻短衣;屦(ju),草鞋。

(6)陈良:楚国的儒士。陈相、陈辛:都是陈良的学生。

(7)饔飧: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

(8)厉:病。

(9)釜:金属制的锅;甑:用瓦做的茶饭器;爨(cuan):烧火做饭;铁:指用铁做的农具。

(10)舍:相当于方一言“啥”,即什么东西、一切东西的意思。

(11)宫中:家中。古代住宅无论贵贱都可以叫“宫”,秦汉以后才专指帝王所居为宫。

(12)大人:这里指有地位的人,与下文“小人”相对。

(13)路:指奔波、劳累。

(14)敷:遍。

(15)瀹济漯:瀹济漯(yue):疏导。济漯(ta):济水和漯水。

(16)后稷:相传为周的始祖,名弃,尧帝时为农师。

(17)树艺:种植。

(18)契(xie):人名,相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

(19)放勋:尧的称号,放是大,勋是功劳,原本是史官的赞誉之辞,后来成为尧的称号。

(20)劳之来之:劳、来都读为去声,劝勉,慰劳。

(21)皋(gao)陶(yao):人名,相传为虞舜时的司法官。

(22)易:治。

(23)倍:同“背”,背叛。

(24)治任:准备行李。治,整治;任,负担。

(25)秋阳以暴:秋阳,周历七八月相当于夏历五六月,所以这里所说的秋阳实际相当于今天的夏阳。暴,同“曝”,晒。皜皜(hao):光明洁白的样子。

(26)鴃(jue):伯劳鸟。

(27)戎狄膺,荆舒是惩:引自《经•鲁颂•闷官》。膺,击退;惩,抵御;戎秋是北方的异族;荆、舒是南方的异族。

(28)市贾不贰:贾通“价”;不贰,没有两样。

(29)五尺之重:古代尺寸短,五尺约相当于现在三尺多一点。

(30)倍蓰(xi):倍,一倍;蓰,五倍。后文的什、百、千、万都是指倍数。

(31)巨屦小屦:粗糙的草鞋与精致的草鞋。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节》评析

统治者除了要养、教人民外,还必须懂得“正名”。本章记载了陈相抛弃儒家学说信奉许行的学说以后向孟子宣传许行的学说,受到了孟子的批评。“正名”学说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对齐景公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须各自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君主要象个君主,臣子要象个臣子,父亲要象个父亲,儿子要象个儿子,并遵循各自的行为规范,才能符合各自的做人的标准。

那么,正了名以后,责任也就明确了,责任明确了,事情也就好做了。这个“正名”原则就是承认事物存在的差异性,孟子就是根据这种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异性来反对许行的“齐物论”。人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的探索和思考,人们终于意识到只有依靠群体生活;不但抗击天有不测风云的自然灾害,抗击其它生物的侵害需要依靠群体,而且种植和创造生活资料也必须要依靠群体。因此群体生活便成了人类生活的保障,并由此而产生了群体意识。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就要维护群体,为群体的利益而活着而劳动,而付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这就是人类由自然存在向自觉存在而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然而群体意识的产生,却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族的不同、氏族部落的不同、生活方式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语言表达的不同,而形成思维方式的不同。既然思维方式不同,对世界的认识也就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不同,这就形成了宗门、宗派、宗教的不同。这些不同也就导致了人类之间冲突的产生,因为为了维护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掌握有一定武装力量的人们就想要去压制别人,甚至于是压迫和消灭不同思想的人。个人之间也是这样,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思想意识观念,不可能有绝对相同的思维方式,如果因为一点意见不同,就打击、压制别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样就不是最佳行为方式,就必然使自己很快走向衰亡。既然人与人之间都有这么多不同,那么世间万事万物更是有着千差万别了,孟子正是根据这种思想才不厌其烦地劝说陈相,放弃许行的“齐物论”。

第二篇 滕文公上
《高二 国学诵读》

高二 国学诵读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

一、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梁惠王上》)

【译文】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农业生产的事是不能延缓的。‛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

【注释】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丘民:人民。赵岐《孟子注》:“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也。”

【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

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

【注释】老吾老:敬爱自己的老人。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敬爱。幼吾幼:爱护自己的孩子。第一个“幼”字作动词用,爱护。运于掌: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做事容易。

【译文】(孟子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梁惠王上》)

【译文】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译文】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

【注释】梓匠:木匠。轮舆:造车轮的工匠。规矩,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圆规、曲尺画图。巧:灵敏,灵巧,技术精巧。

【译文】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

孟子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赏快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注释】乐民之乐者:第一个“乐”为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个“乐”作名词,快乐。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孟子答道):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尽心下》)

【译文】仁者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注释】无耻:没有羞耻心。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

【译文】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评析】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指出知耻才能免去耻辱。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养自己,能使天下太平。

三、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尽心上》)

【注释】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

【译文】孟子说:‚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下混乱黑暗,不惜为道献身。没听说牺牲了道去迎合别人的。‛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

【译文】看到一个国家的礼制,就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听了一个国家的音乐,就能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德教。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

【注释】至:极,最。

【译文】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 ‚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

【注释】成德,使品德养成。财:同“才”。私淑艾(yì):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淑,善。艾,治。

【译文】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化育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注释】轫(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译文】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然是口废井。‛

【评析】孟子教导人们持之以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注释】东山: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

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注释】日月之食:日食月食。徒:只,仅仅。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

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曾子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公孙丑下》)

【译文】曾子说过:‚他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注释】无故:无灾患。怍:惭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讲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尧、舜。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引用一位勇士的话)他,是个大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滕文公上》)

【译文】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

【评析】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第三篇 滕文公上
《高二国学诵读 (3)》

高二 国学诵读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必读书了。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告子下》:“人皆可以为尧舜。”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认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要成为尧,成为舜,成为贤,成为圣,关键是要去“做”,若能事事处处都按照尧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为尧舜了么?

一、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梁惠王上》)

【译文】古代的贤君与民同乐,所以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农业生产的事是不能延缓的。‛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尽心下》)

【注释】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指国家。丘民:人民。赵岐《孟子注》:“丘民犹言邑民、乡民、国民也。”

【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梁惠王上》)

【注释】老吾老:敬爱自己的老人。第一个“老”字作动词用,敬爱。幼吾幼:爱护自己的孩子。第一个“幼”字作动词用,爱护。运于掌: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做事容易。

【译文】(孟子说)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护别人的孩子。(这样)天下就可以在掌心中随意转动(要统一它就很容易了)。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梁惠王上》)

【译文】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故曰: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译文】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

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

【注释】梓匠:木匠。轮舆:造车轮的工匠。规矩,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圆规、曲尺画图。巧:灵敏,灵巧,技术精巧。

【译文】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梁惠王下》)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快乐。‛

孟子问:‚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同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同很多人一起欣赏快乐。‛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

【注释】乐民之乐者:第一个“乐”为意动用法,以„„为乐。第二个“乐”作名词,快乐。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接见孟子,孟子答道):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乐,同天下人一起乐,忧,同天下人一起忧,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不会有的。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尽心下》)

【译文】仁者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尽心上》)

【注释】无耻:没有羞耻心。无耻之耻:把没有羞耻心当作是一种耻辱。

【译文】孟子说:‚人不能没有羞耻心。把没有羞耻心当作羞耻,那就不会有耻辱了。‛

【评析】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指出知耻才能免去耻辱。

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君子所把握住的,是修养自己,能使天下太平。

三、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尽心上》)

【注释】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

【译文】孟子说:‚天下清明太平,道能被我施行;天下混乱黑暗,不惜为道献身。没听说牺牲了道去迎合别人的。‛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

【译文】看到一个国家的礼制,就能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听了一个国家的音乐,就能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德教。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

【注释】至:极,最。

【译文】孟子说:‚我能识别各种言论,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 ‚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说清楚啊。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尽心上》)

【注释】成德,使品德养成。财:同“才”。私淑艾(yì):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私下拾取以修养自身。淑,善。艾,治。

【译文】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化育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注释】轫(rèn):同“仞”。古代七尺(或说八尺)为一仞。

【译文】孟子说:‚做事,好比打井,打了六七丈深还没打到泉水,仍

然是口废井。‛

【评析】孟子教导人们持之以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行百里者半九十。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尽心上》)

【注释】东山:在今山东费县西北。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公孙丑下》)

【注释】日月之食:日食月食。徒:只,仅仅。

【译文】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

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

曾子曰:“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公孙丑下》)

【译文】曾子说过:‚他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尽心上》)

【注释】无故:无灾患。怍:惭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值得快乐的事。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讲人性天生善良的道理,句句都要提到尧、舜。

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引用一位勇士的话)他,是个大丈夫;我,也是个大丈夫,我怕他什么呢?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滕文公上》)

【译文】君子的道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道德,好比是草。风吹到草上,草必定倒伏。

【评析】以身作则,上行下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尽心上》)

【译文】困窘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五、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上》)

【译文】《诗经》上说:‚周虽是古老的诸侯国,接受天命革新。‛这是讲的文王。您(滕文公)努力实行吧,也以此来更新您的国家。

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滕文公上》)

【译文】在那时候,大禹八年在外,三次经过自己家的门口都没有进去。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滕文公上》)

【译文】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告子下》)

【译文】曹交问道:‚人人都能成为尧、舜,有这说法吗?‛孟子说:‚有的。‛

孟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滕文公下》)

【译文】孟子说:‚一个有志气的人,不怕死后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了脑袋。‛

【评析】一个志士仁人为了理想抱负,不怕牺牲自己。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

【注释】淫、移、屈:朱熹注“淫,荡其心;移,变其节;屈,挫其志。”

【译文】孟子说:‚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端正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志向时就与人民一起去做;不能实现志向时就独自坚持这些道理。富贵不能迷乱我的心智,贫贱不能改变我的操守,威武不能屈服我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滕文公上

六、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心这个器官是会思考的,思考就能得到(善性),不思考就得不到(善性)。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告子上》)

【译文】高明的工匠教人手艺,一定要用圆规和曲尺;学手艺的人也一定要使用圆规和曲尺。‛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离娄上》)

【注释】患:毛病。

【译文】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孟子说:‚一个人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离娄下》)

【译文】孟子说:‚有德行的君子,是不失掉婴儿般纯真天性的人。‛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尽心下》)

【注释】宝:意动用法,以„„为宝。殃:灾祸。

【译文】孟子说:‚诸侯的宝物有三样:土地,人民,政事。把珍珠美玉当作宝物的,灾祸必将落到他身上。‛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离娄下》)

【注释】伤:败坏,伤害。

【译文】孟子说:‚可以拿,可以不拿,拿了就伤害了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给了就伤害了恩惠;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了就伤害了勇敢。‛

【评析】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权衡。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

【译文】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评析】孟子本章强调仁爱,并且指出了如何施予仁爱。“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别人有了困难,我们是否施以援手了;别人遭遇了不幸,自己是否感同身受?

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离娄下》)

【译文】舜是人,我也是人。舜给天下的人树立了榜样,影响可以流传到后世,我却仍然不免是个平庸的人,这是值得忧虑的。

大学

《大学》与《中庸》虽只是《礼记》中的两篇,却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南宋朱熹将它们与《论语》、《孟子》合成《四书》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相传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评析】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这里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找准自己的位置)

【注释】道:说、言的意思。

【译文】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精神。君主贵族们能够以前代的君王为榜样,尊重贤人,亲近亲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泽,享受安乐,获得利益。

【评析】这一段发挥“在止于至善”的经义。首先在于“知其所止”,即知道你应该停在什么地方,其次才谈得上“止于至善”的问题。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

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注释】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苟:如果。新:指精神上的弃旧图新。作:振作,激励。维:语助词,无意义。

【译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三、修身在正其心者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先正心)滕文公上

【译文】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齐家先修身)

【译文】所以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养自身。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译文】一家仁爱,一国也会兴起仁爱;一家礼让,一国也会兴起礼让;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犯上作乱。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仁爱;桀纣用凶暴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随着凶暴。

中庸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的。《中庸》是儒家又一重要经典,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它的价值远远超过《大学》。程颐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朱熹说:“《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人,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注释】辟:同“譬”。迩:近。卑:低处。翕(xī):和顺,融洽。耽:安乐。

【译文】君子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

第四篇 滕文公上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举例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举例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语感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总结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编辑本段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崤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滕文公上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第五篇 滕文公上
《中国文化中的德育内容》

二、德育内容: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没有讲求仁德的人会遗弃他的父母,没有讲求义行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大王只要谈论仁德与义行就够了。

2、“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安排青壮年在闲暇时学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道理侍奉父母兄长,出门在外用这些来事奉长辈上司。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我知道大王是不忍心啊!这正是仁德的具体表现。滕文公上

4、“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只有仁者能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只有智者能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的,是以天命为乐的人;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的,是对天命敬畏的人。以天命为乐的人可以保住天下,对天命敬畏的人可以保住他的国家。

5、“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迫坏仁德的人称为贼害,破坏义行的人称作残酷;残酷贼害的人称作独夫。

6、“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曾子说:“警惕啊警惕!你所做的事,后果会报复到你的身上。”

7、“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君子不能为了对人有益的东西而使人受害。

8、“‘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世代守护的地方,不是我自己能做主的,宁可丢了性命也不能离开。”

9、“礼义由贤者出。”(《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贤良的人应该做到守礼与义行。

10、“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孟子·梁惠王下》) 译文:要行动,是有鼓动的力量驱使;不行动,是有制止的力量阻止;行动或不行动,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11、“我四十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我四十岁就不动心了。

1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於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它作为一种气,最强大也最刚强,以正直去培养而不加妨碍,就会充满在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行与正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集结义行而产生的,不是偶然的义行就能装扮的。如果行为让内心不满意,它就萎缩了。

13、“‘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什么叫做辨识言辞?”孟子说:“偏颇的言辞,知道它的片面的地方;浮夸的言辞,知道它失实的地方;邪异的言辞,知道它偏离正道的地方;搪塞的言辞,知道它理屈词穷的地方。上述四种言辞,萌生于内心,会贻害于施政;萌生于施政,会贻害于行事。”

14、“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实行仁就获得荣耀,不实行仁就招来耻辱。

15、“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如果厌恶(耻辱),最好的办法就是崇尚道德、尊重士人。

1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怜悯心就是仁德的开端;羞耻心就是行义的开端;谦让心就是守礼的开端;

是非心是明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开端却说自己不能行善,是伤害自己的人;说他的君主不能行善,是伤害君主的人。所有具备这四种开端的人,如果知道要去扩大而充实它们,就会像柴火刚刚燃烧,泉水刚刚涌出。假使能扩充它们,足以保住天下;假使不能扩充它们,连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17、“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仁德,是天所赋予的尊贵爵位,是人所拥有的安定住宅。没有人能阻挡而不行仁,是不明智的。无仁德、不明智;不守礼,无义行;这种人只能做仆役。

18、“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孙丑上》)

译文:狭隘与不严肃,君子是不这么做的。

19、“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主,君臣之间以恭敬为主。

20、“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他的心里说“这种人哪里值得同他谈论仁义“等等,这是最大的不恭敬啊!至于我,不是尧舜的正道不敢在大王面前陈述。

21、“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礼记》上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君主宣召,臣子不等马车驾好就先走。

22、“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他凭借他的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凭借他的爵位,我凭借我的义行,我还欠缺什么呢?

23、“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天下公认尊贵的有三样:爵位、年龄、品德。在朝廷上,没有比爵位更尊

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世道、教育百姓,没有比品德更尊贵的。

24、“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没有理由而送钱,就是收买。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收卖的?

25、“知其罪者,惟孔距心”(《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明白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

26、“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他既已专断独行,我还有什么说的呢?

27、“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从天子直到百姓,讲究棺椁不只是为了美观,而是要这样才算尽了孝心。

28、“且比化者勿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况且使泥土避免靠近死者的肌肤,在为人子的心中难道不欣慰吗?我听说,君子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简约其父母的丧事的。

29、“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能预知却任用他,那是不仁;不能预知却任用他,那是不智。

30、“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在下提前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与您说话。

31、“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於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於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士诚小人也。”(《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我难道像那种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王进谏不被采纳,就立即发怒,脸上显露愤愤不平的神色,离开时非得拼命一天路后才肯投宿吗?这真是小人啊。

3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33、“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回来后有离开的念头,我不想改变心思,所以不接受俸禄。接着齐国有战

事,不可以申请离开。

34、“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谈论人性善良的道理,句句都提到尧、舜。

35、“夫道一而已矣”(《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人生的正途只有一个。

36、“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这问得很好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是要竭尽自己的心意去办的。曾子说:“父母在世时,依照礼的规定来侍奉;父母过世后,依照礼的规定来安葬,依照礼的规定来祭祀,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了。”

37、“《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有记载说:“丧礼、祭礼要遵从祖宗的规矩。”意思是说:“我们是有所继承的。”

38、“三年之丧,斋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於庶人,三代共之。„„五月居庐,未有命戒。„„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三年的服丧期,穿粗布缝边的孝服,喝稀粥充饥,从天子到百姓,三朝都是如此。„„五个月都住在丧庐,期间没有发布任何政令与告诫。„„到了安葬那天,四方各地的人都来观礼,服丧者面容悲切,哭泣哀恸。

39、“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百姓的人生道理,有固定的产业才有坚定的心志,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坚定心志。如果没有坚定心志,就会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40、“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要致富就不能行仁,要行仁就不能致富。

41、“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公田农事做完了,然后才敢做私田里的事,这就是区别于粗野农夫的办法。

42、“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0704.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