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高二化学复习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3:18 物质溶液

第一篇 高二化学复习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

高中化学课本知识大纲

第一部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其他实验知识在选修六)

考点一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适用于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不同。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主要仪器: 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器、牛角管、锥形瓶等。 4.分液:适用于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适用于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如:用CCl4萃取溴和水的混合物。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注:不用酒精萃取。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考点一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 1.物质的量

(1)物质的量是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其意义是表示含有一定量数目的粒子的集体。符号为:n ,单位为:摩尔(mol)。

(2)物质的量的基准(NA):以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NA,其近似值为6.02×10 mol 2.摩尔质量(M)

1摩尔物质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 。1mol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但由于不同粒子的质量不同,因此,1 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也不同;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而12 g C所含的碳原子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即1 mol C的质量为12g。同理可推出1 mol其他物质的质量。 3.关系式:n =N;n =m

NA

M

12

12

12

23

-1

12

特别提醒:

1.摩尔只能描述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肉眼看不到、无法直接称量的化学微粒,不能描述宏观物质。如1mol麦粒、1mol电荷、1mol元素的描述都是错误的。 2.使用摩尔作单位时,应该用化学式(符号)指明粒子的种类。

如1mol水(不正确)和1molH2O(正确);1mol食盐(不正确)和1molNaCl(正确)

23-1

3.语言过于绝对。如6.02×10mol就是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1摩尔任何物质均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等。 考点二 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表示符号:Vm 3.单位:L/mol(或L·mol) 4.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mol

5.数学表达式:气体的摩尔体积=气体所占的体积, 即Vm

气体的物质的量

1

-1

Vn

特别提醒:

气体摩尔体积的一个特例就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V0)。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等于22.4 L。在理解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时,不能简单地认为“22.4 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因为这个22.4 L是有特定条件的。这些条件就是:

①标准状况,即0℃和101.325 kPa,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气体的体积才约是22.4 L。因此,22.4 L是1 mol任何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②这里所说的标准状况指的是气体本身所处的状况,而不指其他外界条件的状况。例如,“1 mol H2O(g)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 L”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标准状况下,我们是无法得到气态水的。 ③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若为22.4 L,它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是标准状况。根据温度、压强对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的影响规律知,温度升高一倍或压强降低一半,分子间距将增大一倍;温度降低一半或压强增大一倍,分子间距将减小一半。由此可知,1 mol任何气体在0℃ 、101 kPa条件下的体积与273℃ 、202kPa条件下的体积应相等,都约为22.4L。 考点三 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1.阿伏加德罗定律:

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含有相同的分子数。即:T1=T2;P1=P2 ;V1=V2 ⇒ n1 = n2 2.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PV == n RT 用此公式去推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就可以了。

另: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也等于它们的密度之比。m1/m2=M1/M2=ρ1/ρ2

(注:以上用到的符号:ρ为密度,p为压强,n为物质的量,M为摩尔质量,m为质量,V 为体积,T为温度;上述定律及其推论仅适用于气体,不适用于固体或液体。) 考点四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1.已知混合物质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M(混)=m(混)

n(混)

2.已知混合物各成分的摩尔质量和在混合体系内的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 M(混)=M1×n1%+M2×n2%+„„=M1×V1%+M2×V2%+„„ 3.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M(混)=22.4ρ(混)

4.已知同温同压下与单一气体A的相对密度:M(混)=ρ(混)

M(A)ρ(A)

考点五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 mol﹒L

2.表达式:cB=n(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V

特别提醒: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

2

-1

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 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

-1-1-1

c=ρg·mL×1000mL·L×ω/Mg·mol。 考点六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根据c=n/V =m/MV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 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n(mol)/V(L)=[m(g)/

M(g·mol)]/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ρg·mL×V’(mL)×ω/Mg·mol]/V(mL)来求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 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 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3

-1

-1

-1

–1

-1

第一节 物质分类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离子与基团: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考点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比较:

4

(1)特征:有无新物质生成 (2)本质:有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3)现象:物理变化→大小、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发光、发热、变色、析出沉淀等

(4)典型实例:

物理变化:⑴升华 ⑵萃取 ⑶分液 ⑷蒸馏(分馏) ⑸吸附 ⑹渗析 ⑺盐析⑻胶体聚沉 ⑼

电泳 ⑽金属导电 (11)焰色反应 (12)电离等

化学变化:⑴风化 ⑵裂化 ⑶硫化 ⑷老化 ⑸炭化 ⑹干馏 ⑺脱水 ⑻蛋白质变性 ⑼水解 ⑽同素异形体互变 (11)电解 (12)熔融盐导电 (13)电解质溶液导电 (14)水泥硬化等。 2.化学之“化”

风化–结晶水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失去部分或全部结晶水的过程。

催化–能改变反应速率,本身参与化学反应,但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改变。 歧化–同一物质中同一元素且为同一价态原子间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酸化–向某物质中加入稀酸使之呈酸性的过程。(酸性高锰酸钾应用什么酸酸化?)

钝化–浓硫酸、浓硝酸在Fe Al等金属表面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从而起到保护Fe Al等金属的现象。 水化–物质与水作用的过程。

氢化(硬化)–液态油在一定条件下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固态脂肪的过程。 皂化–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的过程。

老化–橡胶、塑料等制品露置于空气中,因受空气氧化、日光照射等作用而变硬发脆的过程。 硫化–向橡胶中加硫,以改变其结构来改善橡胶的性能,减缓其老化速度的过程。 裂化–在一定条件下,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 酯化–醇与酸反应,生成酯和水的过程。

硝化(磺化)–苯环上的H被-NO2或-SO3H取代的过程。 考点三 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树状分类:(注意每一概念的定义)

混合物

物 质

单质: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包括稀有气体)

氧化物 氢化物 酸、碱

盐 类: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过氧化物

纯净物

无机化合物

化合物

有机化合物:烃、烃的衍生物等

1.纯净物和混合物

特别提醒:

(②高分子(如蛋白质、纤维素、聚合物、淀粉等);

5

第二篇 高二化学复习
《高中化学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好》

高考化学第一轮复习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还原性 化合价升高

弱氧化性

概念及转化关系

反应物→

↓ 氧化性 化合价降低 弱还原性

→产物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物)

还原剂: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物) 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所得生成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电子转移表示方法 电子

还原剂 + 氧化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二者的主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总数

氧化还原反应

配平

有关计算:关键是依据氧化剂得电子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守恒关系式求解。

强弱比较

②、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③、由氧化还原反应方向比较;(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又有还原性。 Cl2、Br2、O2 等;

②、元素(如Mn等)处于高化合价的氧化物,如MnO2、KMnO4等

氧化剂还原剂

氧化剂:③、元素(如S、N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含氧酸,如浓H2SO4、HNO3 等

④、元素(如Mn、Cl、Fe等)处于高化合价时的盐,如KMnO4、KClO3、FeCl3、⑤、过氧化物,如Na2O2、H2O2等。 Na、Al、Zn、Fe 等;

②、元素(如C、S等)处于低化合价的氧化物,如CO、SO2等

还原剂:③、元素(如Cl、S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酸,如浓HCl、H2S等

④、元素(如S、Fe等)处于低化合价时的盐,如Na2SO3、FeSO4等 H2 、C、Si等。

表示方法

K2Cr2O

相等。

本质:反应物的某些离子浓度的减小。

Al2O3、SiO2)

碱:Mg(OH)2、Al(OH)3、Cu(OH)2、Fe(OH)3

Cu2++OH-=Cu(OH)2盐:AgCl、AgBr、AgI、CaCO3、BaCO3

生成微溶物的离子反应:2Ag++SO42-=Ag2SO4↓

Ca(OH)2+CO32-=CaCO3↓+2OH-

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常见的难电离的物质有H2O、CH3COOH、H2CO3、NH3·H2O 生成挥发性的物质:常见易挥发性物质有CO2、SO2、NH3等

– 2 –

Page of 23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遵循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

符号:△H高二化学复习

单位:一般采用KJ·mol-1 测量:可用量热计测量

研究对象:一定压强下在敞开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H<0,用“-”表示;吸热反应△H>0,用“+”表示。

燃烧热:在101KPa下,1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1molH2O时的反应热。

H+(aq)+OH-(aq)=H2O(l); △H=-57.3KJ·mol-

|△H|<57.3KJ·mol-1

=生成物分子形成时释放的总能量-反应物分子断裂时所吸收的总化

应 的能意义:既表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量

变热化学 298K,1atm可不注明; 化

方程式

△H与方程式计量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H对应,△H以KJ·mol-1单位,

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或分数。

△H的“+”或“-”数值和单位,方程式与

△H之间用“;”分开。

A+B=AB

AB=A+B A+BC=C+AB AB+CD=AC+BD

本质、特点、分类、发生的条件

化学反应:

– 3 –

Page of 23

②、符号:n

mol

④、1mol任何粒子(分、原、离、电、质、中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碳原子

数相同。

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NA

6.02×1023

~

Vm

L·mol-1

~

M ③、单位:g·mol-1或kg·mol-1

g·mol-1为单位,数值上与该物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

量叫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

c(B)

mol·L-1

②、推论: 同温同压下:

阿伏加德其推论:物

质的量

V1nN=1=1 V2n2N2ρ1M1Mr1

==高二化学复习

ρ2M2Mr2

P1nN=1=1 P2n2N2

标况下:ρ(气体)=

MMr

g•L =22.422.4L•mol

ρ(A)M(A)

=

ρ(B)M(B)

A气体对B气体的相对密度:D(B)=

③、运用:

Ⅱ、摩尔质量M(或平均摩尔质量M)

—n(A)•M(A)+n(B)•M(B)+•••

M=22.4L·mol-1×ρ,M=

n(A)+n(B)+•••

– 4 –

Page of 23

M=M(A)ф(A)+M(B)ф(B)+··· ф为体积分数。

×NA A

×化合价

×96500C·mol-1

×Vm

×V(溶液) (溶液) 物

质的量的相关计算关系及其它

②、物质的量与其它量之间的换算恒等式:

n=

mV(g)NQm(溶液)S=====c•V(溶液) MVmNAΔHM(100+S)

③、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克拉伯龙方程):

PV=nRT 或 PV=

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m

RT (R=8.314J/mol·K) M

m(浓)·w(浓)= m(稀)·w(稀);

c(浓)·V(浓)=c(稀)·V(稀)

②、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w换算式:S=

③、溶解度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c=

100•wS

w=×100% 1—w100+S

1000•ρ•s1000cM

S=

M(100+s)1000d—cM1000•ρ•wcM

w= M1000ρ

c=

方法步骤: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振荡→定容→摇匀→装瓶

– 5 – Page of 23

第三篇 高二化学复习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求高中化学复习提纲(人教版)

(一)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从微观来看,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分子能独立存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 、 、 、S等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氢化物、氧化物,含氧酸,大多数有机物等,它们都属于分子晶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原子间结合可形成分子,如 分子, 分子,也可以直接形成晶体,如金刚石晶体,Si晶体, 晶体。金属晶体也可看成是由金属原子构成的物质,实际上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通过金属键结合而成的,金属单质都属于金属晶体。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构成的物质,属于离子晶体,大多数的盐、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都属于离子晶体。 物质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和物。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混合而成的,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如空气、溶液、汽油、玻璃等。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同素异形体混在一起称为混合物,如金刚石和石墨在一起为混和物。同理, 与 的气体也为混合物。另外,聚合物因分子的聚合度不同,没有固定熔点,也被视为混合物,纯净物指的是由同种分子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熔沸点。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结晶水合物属于纯净物。另外,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些矿物,材料往往不是纯净物。这时要求我们掌握的是它的主要成份,例如硫铁矿的主要成分是 ,菱镁矿的主要成分是 等。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种类,又可细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单质指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又细分为金属、非金属和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在常温下降 为液态外,都是固体。它们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在化学反应中表现还原性。非金属单质中只有 为液态,其它均为气态或固态,金刚石,晶体硅和晶体硼属于原子晶体,石墨属于混合晶体,其余多为分子晶体。与金属单质对比,非金属单质通常没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能差,在化学反应中,象 等常表现氧化性,象

C、 等常表现还原性。稀有气体因其特殊的结构而单列为一族,它们都是单原子分子,因为其最外层电子排布已达到稳定结构。化合物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又可分为酸、碱、盐、氧化物。其中酸指的是在水溶液中电离所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酸的分类有多种方式:①根据构成元素分为含氧酸(如 )和无氧酸(如 等);②根据可电离出的 数目分为一元酸( )二元酸(如 )和多元酸(如 );③根据酸性强弱可分为强酸(中学阶段掌握的强酸有 )和弱酸( 等);④根据是否具有氧化性可分为氧化性酸(如 )和非氧化性酸( 等);⑤根据沸点高低分为高沸点酸(如 )和低沸点酸(如 )。凡是酸应具有酸的通性:①使指示剂变色;②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 ;③与碱发生中和反应;④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⑤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这里要注意的是水溶液显酸性的物质不一定都是酸,例如强酸的酸式盐,或水解显酸性的强酸弱碱盐,应强调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 的化合物,中学常用的可溶性强碱为如下四种: 。 是常用的弱碱。碱的通性如下:①使指示剂变色;②与酸发生中和反应;③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④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碱与盐的复分解反应要求反应物都可溶,产物中至少有一种是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盐是酸、碱中和的产物,大多数的盐属于强电解质。盐的溶解性差别很大,钾盐、钠盐、硝酸盐、醋酸盐、铵盐大都易溶于水,碳酸盐、磷酸盐、硫化物、亚硫酸盐等大都不

溶于水。根据盐的组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碱式盐、复盐。正盐指酸碱完全中和的产物,酸式盐指酸中的氢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如 等;碱式盐指碱中的 部分被中和的产物,如 等;复盐指多种阳离子与一种酸根离子组成的盐,如 。部分盐可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另外,盐与酸、盐与碱均可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氧化物又可以细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和过氧化物。酸性氧化物指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气,如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是非金属氧化物,也可以是金属氧化物,如 等,酸性氧化物中元素的价态必须与对应的酸和盐中的价态一致,例如 的酸性氧化物是 ,碱性氧化物指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等。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两性氧化物指与酸、碱反应都能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 。另外,有一类氧化物不能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或者没有对应价态的酸、碱或盐,这一类物质称为不成盐氧化物,如NO、 等。还有象 称为过氧化物。高二化学复习

以上是无机化合物的主要种类,有机物可分为烃和烃的衍生物两大类,每一类里又根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细分为不同类的物质,这部分内容到有机再详细复习。

2、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表示构成物质的微粒的化学用语;(2)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化学用语;(3)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现分别区分如下:

(1)表示微粒组成的化学用语有元素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电子式、离子电子式、离子符号等。

(2)表示物质宏观组成的化学用语有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对分子晶体来讲即为分子式),最简式(用元素符号表达其组成元素原子的最简整数比的式子)、结构式(用短线表示共用电子对的式子),结构简式(结构式的简写)电子式(在元素符号周围,用小黑点表示最外层电子得失或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情况)。

(3)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包括电离方程式(强调强电解质的电用“=”表示,弱电解质的电离用“ ”表示)、化学方程式(要注意配平,有气体,沉淀生成时要注明“↑”或“↓”)。热化学方程式(必须要注明各物质的状态,且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与方程式系数成正比)、离子方程式(只有可溶性强电解质才能以离子形式存在并参加反应,其余物质都应该以化学式表示,并且要注意方程式两边带电荷量应相等),电极反应式(注意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上发生的是还原反应。

3、化学中常用计量

化学中常用计量指围绕物质的量展开的计算。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它表示物质所含的微粒个数,它的单位是摩尔。它可以与微粒数,物质质量,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溶液的浓度之间进行换算,在高中化学计算中起桥梁作用。关于气体的问题,经常应用到阿佛加德罗定律和它的推论。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将它扩展,就是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因为气体的体积受分子数多少,分子间距离决定,在同温同压下,分子间距离相等。

4、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在讨论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前,首先我们明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变化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从微观上理解化学变化,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例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结晶水合物与无水盐之间的转化等都属于化学变化。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些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些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分解反应指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是氧

化还原反应,有些分解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指的是两种化合物相互起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有气体,沉淀或难电离物生成。这里的复分解反应主要指的是离子交换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从微观来看还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它的特征是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得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失电子的物质为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常见氧化剂和它的还原产物为 等。常见还原剂和它的氧化产物为

等。从化合价来判断,一般最高正价的元素只能表现氧化性,而最低负价的元素只能表现还原性。物质之间反应遵循如下规律: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还原剂+弱氧化剂

sssssssssssssss(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遵循电子守恒的原则,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离子反应指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离子反应包括两大类:①复分解反应,需要满足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一般情况下,向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②氧化还原反应,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

5、溶液

按照分散系微粒直径大小不同,将分散系分为浊夜,胶体和溶液。溶液中微粒的直径小于 。 溶液中主要涉及下面几个概念。高二化学复习

(1)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它的单位为克。对于饱和溶液,存在如下关系: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例如 溶液,即使饱和,浓度也很小。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例如 溶液,即使浓度很大,仍未饱和。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不同,这里我们重点记住三种物质:

①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② 的溶解度基本不受温度影响。

③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溶液的质量分数——用100克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表示的浓度

(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转换(对于饱和溶液)

6、物质结构

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和晶体。

(1)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因此整个分子呈电中性。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质量数,质子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质量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同位素是微观概念,适用于原子。同位素原子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另外,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是不变的。我们要了解的有:H元素有三种同位素:IH、 、 ,C有三种同位素: 、 、Cl有两种同位素 。由于有些元素有

多种同位素原子。因此,元素的种类一定小于原子的种类。元素的原子量定义为以 原子质量的 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值为核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简称原子量。这样求出的实际上是某种同位素的原子量。若元素有多种同位素原子时,则应分别求出各同位素的原子量,然后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即为该元素的原子量。同位素的质量数称为这种原子的近似原子量。若用同位素的近似原子量分别乘以这种同位素原子在自然界中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加和,得到的是这种元素的近似原子量。

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别排到在离核电近到远的空间,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的数目为2 个,且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2)化学键

化学键指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要类型有离子键和共价键。(3)晶体

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称为晶体。晶体根据其组成的微粒和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分为 种: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

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熔、沸点较高,硬度较大,要求掌握 晶体的空间结构图,要知道在离子晶体中,没有单个的分子,因此其化学式实际为比例式。 分子晶体是由分子通过范德华力结合而成的,熔沸点较低,硬度较小。对于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量越大,熔沸点越高,例如有机化合物中同系物随着 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升高,卤素单质在常温下由气态逐渐过渡到固态等。分子晶体的物理性质主要受范德华力的影响,它发生状态变化时,仅仅是范德华力被破坏,而没有影响到分子内原子间的共价键,一般发生化学反应时共价键才被破坏。例如,水凝结成冰或挥发成气体时,仅仅是分子间距离变了,H—O键并没有被破坏。另外,稀有气体也属于分子晶体,但由于其特殊结构,原子间不形成化学键。

原子晶体是由原子直接通过共价键形成的晶体,它的熔沸点很高,硬度很大。中学阶段学的原子晶体主要有金刚石、晶体硅和二氧化硅。金刚石与晶体硅的空间结构是相似的,只不过金刚石中C—C键的键能比晶体硅中 ~ 键的键能更大。熔沸点更高,硬度更大。这两种晶体都是空间网状结构,每个 原子与4个 成键,键角为 ,在 晶体中,1个 原子与4个O原子结合,1个O原子与2个 原子结合。也形成空间网状结构,二氧化硅晶体中同样没有单个的 分子,它也是比例式而非分子式。

7.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个横行,称一个周期;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为一个族。周期表中共有7个周期,前3个为短周期,四、五、六为长周期,第七周期为不完全周期,各周期含有元素的数目依次为2,8,8,18,18,32,元素所在周期数等于该元素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周期表中共有18列,其中有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第Ⅷ族,一个O族。主族元素所在的族数等于该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周期表的结构可以简单概括成下面的内容:七主七副七周期,Ⅷ族O族镧锕系。

元素原子的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及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密切相关。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分别决定它在第几周期,第几主族。主族元素的族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数。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增强,因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表现在物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方面,则是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②非金属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还原性减弱。同一主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逐渐减弱,因此

得电子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表现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碱性增强,金属与水或酸反应出 越来越剧烈。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右上角,为氟元素,但氟没有正价。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的左下角,为 。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来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在同一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时,数值可以是不同的,但表示的都是同一个反应速率。因此,必须指明是哪一种物质表示的。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的比值一定等于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比。另外一般反应速率也随着反应的进行逐渐减小,因此,通过上式计算出来的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物质自身的性质。此外,也受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影响。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而固体和纯液体的浓度可视为常数,它们的量的变化对速率的影响忽略。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相当于增大气体的浓度,反应速率加快。如果是固体或液体物质起反应时,改变压强对浓度的影响很小,因此认为不影响它们的反应速率。一般情况下,升高温度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无论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只不过放热反应增大得少,而吸热反应增大得多而已。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的速率,但不能改变反应进行程度,即不能使原本不能发生的反应变成可能。

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因为 ,单位时间里各物质生成和消耗的速率是相等的,因此,各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且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但是反应并没有停下来,只不过从宏观上看,各物质的量不变而已,因此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平衡状态可以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中间任一状态出发达到,与反应的途径和投料方式无关,只与投入物料的多少有关。例如:对于 这个体系。当恒温恒容时,以下三种投料方式会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①投入 ②投入 ;③投入 和 和 三种不同的投料方式和不同的量达平衡时, 、 、 各物质的百分含量是相同的,因此是同一个平衡状态。因为后两种情况都可以折算成 。 化学平衡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若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后,反应条件(如浓度、温度、压强等)改变了,平衡混合物里各组成物质的质量分数也随之改变而达到新的平衡状态,这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影响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等因素,归纳为一句话,就是勒沙特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注意理解“减弱这种改变”,

9.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是高中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包括如下几个知识点:

(1)电解质的概念。(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3)水的电离和 值

水做为一种极弱的电解质

中学常用三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在不同的 值显示出来的颜色如下:

指示剂 值 颜色 值 颜色 值 颜色

甲基橙 红色 3.1~4.4 橙色 >4.4 黄色

石蕊 <5 红色 5~8 紫色 >8 蓝色

酚酞 <8 无色 8~10 浅红色 >10 红色

(4)盐类的水解——溶液中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 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碱性。盐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通常是微弱的,因此用可逆符号来表示。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温有利于水解。盐的水解程度主要由盐自身的性质决定,强酸强碱盐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有些弱酸的酸式盐,在溶液中既

第四篇 高二化学复习
《高中化学总复习》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0716.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