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读后感:他们曾彼此救赎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_2000字[1]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高二读后感:他们曾彼此救赎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_2000字】鬓发苍苍的莫翰奇望着手中沉重的日记,重新忆起那个几乎被自己遗忘了姓名的男人。微微泛黄的纸页上,辅育院森严的铁门……在1949年的冬天。一个通过应试的代课教师踏上冰冷的雪地,望着眼前同样冰冷的铁门。作为一个音乐家,他对自己沦为这所教育“问题学生”的辅育院的小小教师,不禁感到绝望。人生跌入谷底,就连“池塘畔底”这个名字,在他看来都是一种巨大的讽刺。他叫克莱蒙·马修,一个“过气”的音乐家,发誓永远不再进行创作。对这个辅育院的情况一无所知的他,对这儿的一切感到惊愕——杂乱的陈设,苛刻的院长,还有几乎不能让人省心片刻的学生。他看起来完全是一个落魄的中年人,笨拙地想要从学生手中抢回名册,慌乱地寻找自己的乐谱,在别人询问时却总为学生开脱。马修老师是善良的。他没有把葛贺克送去院长办公室,而是达成私下协定,并在麦神父病情恶化时温柔地宽慰了他;他为了贝比诺呵斥孟丹;他替郭和颁隐瞒了偷钱的真相……是的,他就像父亲一样爱着这些孩子,却并不骄纵他们。我记得他和莫翰奇母亲的对话:“您没有孩子?”“倒不如说我有60个。”然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影片中的“师生情”题材和打动人心的纯美音乐。一部好电影势必能留给观众一个认真思考的空间,不论是人物,抑或是情节。片中,莫翰奇似乎是马修老师教育的最好佐证。他在马修老师的帮助下进入了里昂音乐学院进行进修,成为了有名的指挥家。可是,阳光背后总存在阴影,比如孟丹。这个少年似乎一直都是被排斥的存在,有人认为他离开时的回头一笑是在暗示他将归来,同时为之后的纵火事件做铺垫。但我却并不这么认为。显而易见的是,导演意图将马修老师与校长进行对比。的确,院长似乎从未相信过孩子们,认为他们无法改变,尽管他也曾受到他们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不相信孟丹,所以为了孟丹子虚乌有的偷盗痛揍他。孟丹似乎也从未被马修老师感化,否则他不会在辅育院放火进行报复。真的是这样吗?影片中,在远处渐渐弥漫的烟雾旁,一小团香烟的雾同时弥漫开来。少年注视着被烧着的辅育院,眼神复杂。他吹熄了手中的烟,转身背对山坡上燃烧的院落,消逝在镜头里。校长的升迁因为这次事件化为泡影,而60个孩子因为与马修老师一同出游幸免于难。孟丹一直是个毫无感情的恶人而已吗?“但是,我警告你,不准和贝比诺说话,不准靠近他,我甚至禁止你看他,我说得够
清楚吗?”夹杂着怒火的警告,赤裸裸的威胁。孟丹没有回答。他默默垂下眼睑。这个镜头从此住进了我的心里。我想,那时,他应该理解了马修老师对学生的爱。在加入合唱团时,马修老师说他唱得不错,有副男中音的嗓子,只需多加练习。他敏感地发问:“你说什么?”马修老师回答,这不是什么侮辱,只是指用粗低的声音唱歌。由此可见,在孟丹的世界里,一定始终存在着蔑视的目光,甚至久而久之,他都已经习惯,再遇上与他人交流的情况,他会始终保持警戒,甚至挥起拳头。那也只不过是他选择的一种保护方式。在他张狂的背后是不被理解的痛苦。他抽烟喝酒,他桀骜不驯,他想掐死院长,他欺负弱小,他在辅育院纵火……但他也有情绪,他的肆意妄为,谎话连篇都只是表象。徘徊在“危险边缘”的少年,独自承受着被冤枉的愤怒和伤痛。在之前,马修老师对莫翰奇说,粗暴无礼并不是他的本性,不是人人都可以学孟丹。下一个镜头是孟丹疼痛的眼神,他迅速离开了教室。这样敏感、习惯用刺武装自己的少年,他也需要爱,需要有人关怀。孟丹显然被忽视了太久。他说:“我才不愿意看到那个老家伙呢。”同时,外界的人们也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尤其是院长对他平白无故的冤枉。这也导致了之后纵火案的发生。但我仍然相信,马修对孟丹是有影响的。孟丹回头的一笑,更像是一种肯定。之后的纵火案,孟丹更多的是对院长的报复,选择在大家外出后纵火,也证明了他的本质并不坏。影片中另一个复杂的人物是院长。第一遍看时,不是没有疑惑的。院长明明已经变了,为什么还会赶走马修?这似乎并不能简单解释为情节需要。对此,有人认为这正是西方电影的成功之处:一个人物并不总有坏的一面,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我同意这个观点。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本身就并不存在,如孟丹,如院长。我看到院长站在椅子上一遍遍制作、放飞纸飞机,从纸飞机很快跌落到能连着盘旋好几圈;看到院长被球砸到头之后抛下一句“掩护我”,然后和孩子们一起踢球……这或许是“池塘畔底”最美好的镜头。然而,这份美好并未改变院长追名逐利的心和对孩子们的不信任。有种东西似乎是骨子里的,擦不净抹不掉。比如院长“防患于未然”过了头的心态。在他看来某些孩子是邪恶的,是渣滓,就算某件坏事不是他干的,迟早总会惹祸。
第二篇、《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观后感
记一个“平凡”的老师
——观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戴逸群
曾经有成为音乐家的梦想,曾经有组建一个优秀的儿童合唱团的愿望,但最终还是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一个平凡的老师。但我想,在教师这个岗位上,对孩子而言,他定是一个极不寻常的老师。
在“塘底”这个专收问题学生的学校,所有老师都害怕在这授课的地方,认为在这教书是一种折磨的地方,基望马图老师在这里找到了快乐,找回了自己的梦想,也同时给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带去了快乐。这个平凡的老师身上定有他不平凡之处,下面我一一数来,用以鼓励我们这些同样平凡的老师。
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对比其他老师简单粗暴的“行动回应”(关禁闭)的教育方式,马图老师总是给予孩子理解,问清缘由后,给出正确合理的惩罚方式,这正是出于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心理。如面对对莫桑叔叔恶作剧,导致其眼角大量流血后伤口感染,甚至威胁生命的力基,马图老师选择单独与力基交谈,严厉地问了力基情况,他站在力基的角度,保证不告诉他人,也分析这件事的利害关系。马图老师先稳住孩子的心,剖析情况,让孩子明确这样做的后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诚实地说出了实情。而后马图老师提出让孩子无偿照顾莫桑叔叔一个月的建议,孩子欣然答应。
对于孩子,我们应保有比对成年人更多的宽容,孩子出于成长期,应该给予他们知错再改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孩子才会进步。同时,我们也应了解,孩子的内心比任何人都清楚他自己犯了错,所以,我们应多理解孩子,耐心等待。
拥有智慧,巧妙育人
莫朗是个有才华的孩子,他的歌声让马图老师疯狂。但这个孩子由于与单亲妈妈沟通少,他一直误解妈妈,也故作叛逆。当见到马图老师和自己的妈妈亲密地走在一起时,他很嫉妒,有些“吃醋”,于是对着马图老师的头泼了满满的一瓶墨水。马图老师第一时间是向孩子的妈妈解释,孩子不是故意的,这是为了缓和孩子与妈妈的关系。但妈妈走后,与孩子面对面时,对孩子犯的错,马图老师还是做出了惩罚。合唱团练习时,莫朗试图与老师和解,然而马图老师并没接受莫朗的和解,以“我们不需要你”把莫朗冷冷地置于一边。然而,马图老师并没抛弃他,在公爵夫人前来欣赏合唱团演出的时候,演奏时,马图老师让孩子开口唱歌了。那一刻,马图懂得了“感激”,唱出了最美的旋律„„
教育是无声的,对孩子的爱是无声的,看似冷酷却有情,感动于马图老师这样的教育方式,他用激将法使得孩子明白了什么叫“感激”,马图老师的做法让我明白,教育需要智慧。
有较强的专业素养
作为音乐老师的马图老师,是个极其热爱音乐的人,并且是个能创作的老师,为了孩子,他创作了许多的优美的乐曲,这也是合唱团成功的原因之一。我也惊讶于在合唱团分配演唱角色时,马图老师只要听一句孩子的演唱,就能为孩子做出定位,这让我很是佩服。
作为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传道授业”,才是做好了教师的本质工作。
马图老师是一个平凡的老师,正如影片结尾诉说的一般,一辈子默默无闻。然而我想,拥有这么许多非凡的品质的老师,在他的学生心中,定不会是个默默无闻的人,是一个伟大的老师。
第三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5篇
篇一:爱心成就春天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何梦娇
《放牛班的春天》,这是一部>温暖的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里除了感动、敬佩,还有思考。
不得不说,随着日记本的打开来到”池塘之底“,看到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看到那凌乱吵闹的场面,我非常同情马修先生。如果换做是我,我可能没有>勇气打开那扇教室的门;如果换做是我,我也许会挖空心思地寻找”制服“他们的方法;如果换做是我,我或许常会焦虑、常会暴躁,只因这样的班级太难管理。也正因为情况看起来如此”糟糕“,当我看到孩子们在马修先生的带领下的改变,那种震撼与佩服充斥着我的内心。当马修先生离开学校时,那一架架纸飞机、那稚嫩的字迹、还有窗口伸出的一双双小手,都印证着马修先生的成功,同时也让每一个观众都深深感动。
那么多”混世魔王“为什么会那么喜爱、尊敬、信任、拥戴他们的学监马修先生呢?从影片中不难发现,首先就是马修先生对每一个孩子的爱,再者就是”合唱团“或者是音乐把他们彼此串联在了一起。
马修先生对孩子的爱,涵盖面很广,有关心、喜欢、尊敬、宽容。对每一个孩子生活上的关心,想办法让他们不再洗冷水澡,洗上热水澡;对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喜欢,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从不片面,不存偏见;尊敬每一个孩子,把孩子当成同自己同等的人来对待,不喜欢让孩子关禁闭;有原则地宽容他的孩子,因为是孩子,原谅他的错误,告诉他弥补的方法,勒盖莱克真诚自愿地去照顾马克森斯大叔就是最好的例子。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这让我想起刚接这个班级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五年级刚开学没几天就是教师节,这个节日总是令老师们处境非常尴尬,”送礼“问题又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一早上,不少孩子都非常兴奋地给老师们送花递贺卡,面对孩子们的热情,心里面不免暖融融的。当然除了孩子们的祝福,家长们也以短信形式送祝福,其中有一条让我们三个任课老师非常惊诧。因为短信告诉我们,这位母亲让孩子给每个任课老师送了贺卡,贺卡里竟然还都夹着三百元现金!可是却不曾看见那个孩子——涛,来给我们送贺卡。到了快放学时,我们只能把事情如实告诉了孩子的母亲。已经带他们一段时间的老师说这孩子以前撒过慌,藏过东西,所以这次的事情就显得很不单纯。第二天,我找来涛询问此事,孩子一口咬定已经给老师们了,但是后来听他自己的陈述不免漏洞百出,涛看上去很慌张,但仍一口咬定已经给老师了。看着他的样子,我知道他害怕后果,其实早就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我答应他不把此事告诉其他人,答应他会跟他妈妈好好沟通交流,只要他能
改正,还是好孩子。最后,孩子说出了真相,我也履行了对他的诺言。当然,现在的涛非常正直,只要是他犯的错误,他从不狡辩,认真改正,对班级的每一件事他也是非常热心、并且总能出色完成。看到他的改变,我庆幸当时给予他宽容,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
如果说马修先生的爱让每个孩子慢慢改变的话,那”合唱团“的成立把他和孩子们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让孩子们在集体中找到自我、寻求进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 9 4 3 年提出” 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 归属和爱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 人们才有可能” 自我实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在群体内,成员可以与别人保持联系,获得友情与支持;成员间在发生相互作用时,其行为表现是协调的,同一个群体的成员在一致对外时,不会发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体会到大家都同属于一个群体,特别是当群体受到攻击或群体取得荣誉的时候,群体成员会表现得更加团结。
合唱队就满足了孩子们”归属和爱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声音条件,每个孩子在合唱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高音、次高音、低音,不会唱歌的孩子派皮诺被任命为合唱团的”副指挥“,找不着调的科宾被委任以乐谱架的工作。就这样,每一个孩子都在这个集体中找到了位置,找到了自我,也找到了为之努力的方向,所以,奇迹发生了,孩子们自律了,团结了,向上了。这就是集体对于个人的力量所在。
这种形式让我想起了学校的”爱心教室“,这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相信每个老师在构建”爱心教室“的过程中都看到了学生在一间间普通的教室里发生改变。他们自律、自强,有竞争意识,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因为这不仅有利于自身,更能为他所处的小组添砖加瓦,他们的小组是一个集体,要团结、互助;他们以班级为中心,以班级为荣,以为班级奉献力量为荣。这就是”爱心教室“的力量所在。
我想,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能从《放牛班的春天》中”放牛班“前后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教育不是专制,需要专注,需要爱,需要智慧。希望春天能在每一位教师的带领下来到每一个班级、每一间教室!
篇二:付出理解和接受 >收获尊重和认可
——《放牛班的春天》观影有感
作者:何美琴
职业原因,特别爱看有关教育的优秀电影。今天,我重看《放牛班的春天》,再学电影里中的马修老师,如何赢得孩子的心,如何帮助孩子们学习成长。
影片讲的是1949年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专为”再教育“儿童设置寄宿学校——”
池塘之底“里的>故事。在这里,一位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用自己音乐和宽容拯救了几十名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春天,带来了希望,教师马修的教育哲学也在帮助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展示的淋漓尽致。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这所寄宿制学校里的孩子,可能只有生理需要得到了勉强的满足。亲情的缺失,校长滥用体罚的管教方法,使孩子们缺乏心灵的沟通和成长。马修老师可能没有学习过各种心理学和教育学,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满足了孩子们的各种基本需要,从而赢得了孩子的认可。
让我们来看看马修老师是如何做的。
在第一节课上马修读到了孩子们的理想,他觉得他们如同音乐一样”前方总有希望“。所以他没有像另一位老师那样对这里的孩子形成偏见,”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而是永远正面的积极关注,对孩子暂时表现出来的缺点,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育。正是这样的睿智和宽容,马修老师渐渐走进了孩子的内心。
首先马修老师在见识了校长的滥用体罚后,深不以为然,为了尽可能帮学生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他总是尽量避免把犯错的学生交到校长手上,还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保护他们不受身心伤害。因此,孩子们从他那里首先得到了安全的需要。
他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带孩子们去野外做游戏;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贝比诺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为了达到纠正孩子们的错误行为,他采取了独特的惩罚方法:在处理乐格克弄伤马桑大叔的问题上,马修老师让乐格克去照顾马桑大叔,给孩子悔改的机会,让他自己去悔悟。这些都让孩子们得到了归属和爱的需要。
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郭邦为”实现愿望“所偷时,他上交了法郎、教育了郭邦,却在暴力的校长面前有所隐瞒,保留了郭邦的尊严;在莫杭治因画了”校长吃屎“的漫画被关禁闭期间,他谎称莫杭治去治疗牙疼了,为一个有恋母情节的孩子保住了在母亲面前的尊严。这一切,都给了孩子们尊重的需要。
如果说前面的都是体现了马修老师的伟大人格,那么在满足审美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需要方面,马修老师的超强专业技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他没有能力作出那么优美的曲调,不能写出那么契合孩子心灵的诗词,没有组织能力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合唱队,他就只能做到善良马桑大叔那样。在组织合唱组时,马修教师把毫无音乐天赋的两个孩子任命为”合唱团指挥助理“和”乐谱架“ ,让每个孩子都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从活动中感受到音乐之美、集体合作之乐。另外,马修老师通过组成合唱团,慧眼识珠,把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莫杭治推荐给了音乐学院,为他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是感人的音乐,而音乐象征着爱。罗杰斯说过,爱,就是深深的
理解和接受。马修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理解和尊重学生,因而得到了学生的尊重和认可。
我们的学校有着许多马修老师般懂学生的一线教师,所以才有那么多凝聚力强,班风班貌优秀的班集体。向他们致敬!
篇三:不要遮挡阳光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朱晴
怀着好奇的心情观看了《放牛班的春天》,看完电影眼前跳出了这样一个词语”阳光“,在这一个”问题学校“中,主人公——马修,一位普通,甚至是长得不怎么好看的老师,给孩子们带去了阳光,音乐给孩子们带去了阳光。他究竟是怎样让这样的阳光照亮了六十几位孩子的人生?
在这所学校里有幼小的,总是在等待爸爸妈妈的孩子;有高大而又有坏主意的顽劣的孩子;还有一群不断起哄模仿的孩子„„一开始孩子害怕的是关禁闭,后来孩子害怕的是不能一起唱歌,这样的变化就是那位普通的马修撑起的美好的天空。
教育是一项美的事业,无论是引导、解决、沟通等都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孩子的成长就如花儿的成长应该时时听到花开的声音。而走进这一所学校似乎是阴沉、犹豫、血腥„„应为这里从不沟通,只有呵斥、威胁、惩罚。自然,阳光被遮挡,美好被拒之门外。
直到马修的出现,剧中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他洒下的阳光”从简、从真、从美“孩子们犯错时,简单地交流,孩子有问题时真诚地告知,眼中关注更多关注孩子们美好的一面。合唱队中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可能这就是他能遍洒阳光的智慧。
回忆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共作,如果同样”从简、从、真、从美“每一位孩子也能看到头顶的太阳。如:值日是每个孩子多要完成的,但完成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如何让让孩子出色地完成每一次之日?在班干部会议商量后便成立了:爱心菜田,把每一个岗位美其名曰”菜田“既激发同学的兴趣,更有利于督促每个孩子能在自己的菜园中辛勤劳动,或者说是孩子在自己的园地中自主、高效的活动,让它结出>幸福的果实。
班级纪律管理员常常是很多人羡慕的岗位,但一些调皮的孩子常常是让管理员无可奈何,因此,成立菜园的竞争机制,这样后更多的孩子以更高的要求提醒自己,最主要的是,都积极、自愿地参与了班级管理,班内有位孩子就这样说:”我一定要‘风光’一回。“简单真实的语言说出的是孩子的心声,传递的是孩子美好的向往,见证的是每个孩子的成长。每天陪伴这样一群孩子,相信班主任的工作一定也定会是得心应手、惊喜不断。
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友情,班主任就是要时时刻刻发现这样的美、放大这样的美,甚至创造这样的美。
交到我们手中的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那如何让翡翠更翠,玉石更灵,那就做一个”从美“的班主任。艺术的美不仅局限于外表,深深吸引你的更是艺术的精神,也是从事艺术工作者的执着、品味。班主任工作同样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再现、追求、塑造。
孙子曰:”赠人以言,重于珠宝。“那么在怎样的场合赠人言?赠怎样的言?以怎样的方式来赠人言?这同样也是班主任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无论是沟通、范例、引导、教育都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固然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处事方法,但是不变是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从简塑造行为、从真走得更近、从美成就班主任工作的艺术,还美于孩子,成就孩子的艺术人生,让孩子的人生充满阳光。
篇四:理解的彼岸是爱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周华英
当光明的使者降临到灰暗的尘埃,绚丽的彩虹绽放出雨殇后的光彩,稚嫩但又甜美的童声淌过了天堂的阶梯,一群被遮住翅膀的小天使们终于来到的理解的彼岸,感受到了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题记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的著名影片,不同于其他片子,这部影片中没有美女,没有金钱,也没有权力,有的,只是老师对孩子们的理解,和孩子们的互相关爱。因此,这部阳光情感片也被评为法国电影中的心灵鸡汤。
看完这部影片,我思考了许多,影片中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有严重问题的孩子,这些孩子,只要放一个到我们现在的班级里就够我们老师受的了。
片中的学监马修老师在刚来到池塘之地的时候,正是他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挫折后的最低点,所以,当他初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便觉得他们和自己一样,只是不被他人理解,不相信他们真的如校长所说,有那么坏,那么不懂事,只是觉得他们的纯真、美好,都被校长的”暴力教育“给遮盖起来了。于是,他决定用他彻底的真心去感化他们,靠近他们,寻找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并用音乐去抚慰他们,包容他们。就算到最后找到了那个偷了20万法郎的孩子,也没有轻易将他交给警局,而是找他谈心,了解他偷钱真正的动机,并把他这不可饶恕的行为当成了教育的资源。
而我们中的部分老师,虽然口口声声说爱学生如爱自己的孩子,但当孩子真的出现什么问题的时候,仍只会罚站、罚抄、罚做,甚至动不动还需要请家长、写检讨。这样的行为, 虽然也有震慑的作用,但无疑给孩子在潜意识中灌输了”这个老师,我不能
第四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3篇 篇一:师爱,教育的基石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作者:符俐莉 法国某个小镇,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一群顽皮的、等待着救赎的孩子,一个失落的音乐家,故事就这么展开了。这部片子,作为老师们来看,就是阐述了一个教育理念的影片——犯错导致惩罚,惩罚再次导致孩子们的更加叛逆,而马修的音乐团却将这帮“恶魔”拯救,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春天”,释放了自己的“青春”。看着影片,我脑海中回响着的是陶行知的那句话“爱满天下”。 即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 有位教育家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这些话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主人公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这些孩子,对学校的残忍制度深恶痛绝,在他爱心执着下,用音乐引导孩子,让他们心灵得到净化,对今后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想,能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爱,既是一种艰辛的劳动,又是教师素质的最好体现。联系到自身的教学工作上,对于如何更好地体现这种爱,进行了一下几点思考。 一、尊重学生 师爱是广博的,对待优生,教师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自卑自弃心理。对于孩子天真的行为,您可能不屑一顾,可能会不耐烦,甚至呵斥一句“你懂什么”!马修却告诉我们“不可轻视孩子的情感”。学生犯了错,您是像片中的校长那般猛烈斥责,还是严厉惩罚,抑或“邀请家长”呢?马修的行为却告诉我们,成长中的孩子敏感而脆弱,一个厌恶的眼神,一句随口的批评,甚至一个“无可救药”的姿势,都会刺伤他们的身心。它让我们深刻地体味着两个字的份量,那就是“尊重”! 二、了解关心学生 深入了解和热情关心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多抽时间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能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从而能顺利地对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我们一年级的学生,每次带他们去阳光体育运动,他们都兴奋万分,完全不是上语文课的拘谨样子。借这个体育活动课,我想跟学生拉近距离,所以带着他们做游戏,开展安全健康的踢毽、跳绳比赛,并从中观察他们:哪些孩子比较活泼,哪些孩子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哪些孩子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育人要知心”,教师要利用一切时机深入学生之中,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意时,他们就会愉快地把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激起师生间的心理共鸣,此时,学生对教师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亲而近之,把教师视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与其心心相印,忧乐与共,相融无间。实践证明,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从了解学生着手。 的确,师爱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自然而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因此说,师爱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观影后感 作者:徐国军 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给予我的最直接的感动:平凡的小人物克莱门特·马修那颗博大的爱心。 这样的一所学校,实际却是一座教养院,在这所学校里聚集了众多的问题少年,偷盗、说谎、抽烟、搞恶作剧对他们而言都是家常便饭;同时,这所学校里还把“犯规——处罚”看作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这里近乎军事化的管理使这所学校更像是一座监狱而不是学校。 但这一切,都因为一个失败的音乐家,代课老师克莱门特·马修的到来而改变。他从这些让所有人都失望的孩子中培养出来世界著名的指挥家“皮埃尔”,()并且其他的学生在几十年后满怀着敬慕和热爱的心情来怀恋他,这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最大成就。 平凡的小人物马修之所以如此令我感动,恰恰正在于马修的平凡和普通。当他发现这群孩子有唱“歪歌”的爱好后因势利导,成立了合唱团,当皮埃尔内心深处对音乐的爱好被唤起,而独自在角落里唱歌;当那一群散漫不羁的孩子被音乐俘虏,而驯服的听从
了马修的指挥,并大大减少了捣乱和恶作剧;当皮埃尔平生第一次懂得了感激,并因为获得原谅而窃喜„„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教过的班级中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也或多或少的会存在着一些行为怪异、学习懒惰的学生,当我在面对他们时是否也能有马修老师的这一份宽容和爱心呢? 无论多么叛逆、任性、看起来无药可救的孩子,其实都有一把可以打开他们内心之门的钥匙,关键是教育者有没有这种愿望、有没有这种耐心来寻找这把钥匙;在今天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我听多了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对教育
积重难返的无奈,马修给我提供了另一个办法:是否能找到这些特异学生正确的钥匙。 作为一名教育者当然需要教育教学技术上的探索和创新,但更需要博大的胸怀、宽广的爱心和对任何一个受教育者永不放弃的耐心。马修用他博大的胸怀包容所有的孩子,包容他们所有的过错并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马修用他宽广的爱心熔化了孩子内心如冰雪般的冷漠;马修永远对每一个孩子都深怀信心,给他们最基本的信任。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必然是一个宽容而富于爱心的人,十恶不赦的孩子是没有的,即便堕落固执如蒙丹的孩子,他也自有其坦率和可爱的一面。而鄙视疏远他们、对他们以暴制暴只能换来他们对社会的更猛烈疯狂的报复,这不能不令我引以为戒。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多对学生以宽容、不能因为他们在某方面出了问题,而就此将其打入坏学生的行列,只有自己不放弃,对他充满信心才能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作者:于 洁 在一个寒冷阴郁的冬日午后,在即将开学的工作前夕,看完法国文艺片《放牛班的春天》,心底里有一股暖流徒然而生,心头被影片中的默默温情所萦绕。 故事开始在阴暗的雨天,产生于被称为“池塘底部”的一所寄宿学校,那里有着难缠的问题儿童,有残暴高压的管理政策,伴随着一阵忧伤的音乐,故事在沉重的背景下拉开序幕。接下去情节的发展没有跌宕起伏的波澜剧情,只是记录了一个平凡的学监和孩子们之间发生的一切。影片里也看不到华美的场景,拍摄地点主要就在那所颓废破败的寄宿学校。可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除却情爱、动作、场面等商业噱头因素的影片,却在朴实、温暖的故事里细腻温婉地一步一步挖掘着人性深处的零零总总,并将它们表现得情真意切,这一切激起了很多人心底的涟漪,感动着看过它的人,影片在上映仅仅一个多月期间就吸引了将近600万人涌进影院,它被称为当年度法国人的“心灵鸡汤”。也更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故事而让看过以后的我觉得回味悠长,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每个人读
故事都能读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因为同时老师的缘故,我对影片中的马图有颇深的感情。 在前一个呆不下去的老师对他“有过错就要惩罚”的提醒下,他帮助犯错的学生使他免于校长的体力惩罚,引导肇事者去照顾因他而受伤的守门人,使他接受心灵上的教育,这远比体力、言语责备的惩罚要高明上千倍。这是马图在用他的善良来感化学生。在他发现了那位偷了20万法郎的孩子,他也没有简单化地将他移交校长或警察局,他冷静、耐心地找他谈话,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动机——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样,马图把这位孩子的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这一切源于马图生命力里的对孩子的爱。马图的爱还是一种唤醒在他发现莫朗那清亮的天籁之声时马图给予他信心和爱。这对于这个在惩罚冷眼里走来的孩子而言马图给他的是他从未感受到的,麻木不仁的心灵真正感受到了温暖,逐渐学会了去爱。他的爱不是毫无原则,学生犯规的时候,他私下处理,并不是包庇学生,只是把学生交给校长,会导致学生性格的发展更加糟糕。在对蒙丹威胁皮比诺事件的处理上他表现出强硬的一面。这样的老师,一切举措为孩子着想,是孩子生命里的守护神。同时如果在马图的拳拳爱意里缺少了他一技之长的音乐才能,那么,孩子们可能很难这么快地凝聚在一起,并且学会专注,享受成功,山谷里的野百合也不会绽放出自己的美。教师的一技之长在职业生涯里不可缺少。 童年需要守护因为它脆弱易折,童年需要守护因为它无限可能,马图就是这样一个孩子生命中的守护神。故事的结尾马图用一个人的魅力拯救了一群学生的命运,这让人深深震撼,恐怕这世间没有一种力量可以与之抗衡,教育的力
量直抵灵魂,关乎命运。想到手握牧鞭的我们,我愈发对自己的职业心生敬畏,善用牧鞭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警示。被人称做老师的一刻并不是能成为老师之时,虽然被称呼为老师多年但其实一直都在学做着怎么做老师,生命里经历过的沉淀以后的随时都在启示着我下一刻的出发,马图的故事也是我学做老师里的生动一课。在冬日的午后,感谢这个故事驱赶空气中的阴郁让我感怀生活的美好。
第五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这是一部优秀的法国电影,是每一位身为教师的人必看的经典电影。“最的音乐家”,“小小小小的代课”——马修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主题曲《眺望你的旅途》久久地在我的耳边回荡,男孩们的合唱是夜莺的天籁之声。
马修把他的学生真正当成人来对待、来尊重。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快乐活泼的,就想春天一样,而这帮“放牛”班的孩子的春天就是马修老师带给他们的。这部电影的译名很有意思,“放牛班”中的“放牛”二字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也就是所谓的“放羊”之意,而电影中的这群孩子就是这样一批让老师头痛不已的只能“放羊(牛)”的问题学生:打伤马桑大叔的乐格克,顽皮捣蛋的佩皮诺,古怪固执的莫杭治以及其他无心读书整日胡闹的孩子。面对这样一群几乎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一味胡闹的孩子,辅育院的人都采取体罚、紧闭,如果是其他很多老师面对这群孩子,恐怕都只能挠头表示无能为力,怎么办,只能“放牛”呗。有多少人能相信,他们也有春天。但有人相信了,他或许怀疑过,犹豫过,但他最终做到了,他就是一个名叫克莱蒙马修的失业的音乐教师,而且,那时的他仅仅是一名代课老师,还不是一名正式的老师。他来到这个学校代课,原本只是想着糊口谋生,但是没想到他甚至改变了很多孩子的一生。这个貌不惊人的老师,发现这些问题学生几乎都很喜欢唱歌,而且那个叫皮埃尔的孩子还拥有一副好嗓子。这就是黄金,但它被埋在了土里,如果没人把它刨出来,就永远无法显示它的光芒,对于皮埃尔而言,这个刨土
人就是马修老师。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心中没有爱,就不能作出有生命的音乐,对于一个老师来说,心中没有爱,他的教学生涯就像沙漠一样荒芜。克莱蒙马修正是心中有爱,所以他作出了有生命的音乐,也改变了许多学生的一生,使他们获得了属于他们的春天。
影片中的这帮孩子都是10岁左右的年纪,马修相信,即使有恶,又能够坏到哪去?他们缺少的正是爱,诸如贝比诺是个孤儿,而莫翰奇也只有残缺不全的母爱,只需要一点点爱,就足以点燃他们的心火,让他们明白,自己原来不是活在地狱中,原来自己也是天使。当马修老师把这些孩子组建成为一个合唱团,他们那宛如空谷黄莺般的美妙合声在电影中流淌了一个多小时,特别是皮埃尔天籁般的声音,使我完全沉醉在其中了。看着孩子们那因为受到肯定鼓励而分外专注的眼神,那一刻的感动真的难以言喻,也许我们中有人想起了自己童年时曾经遇到的这样的好老师,当然也有人遗憾:唉,我的童年为什么就没有碰到这样的老师呢?他们仅仅只是孩子,他们天真无邪,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他们是如此真挚的写下了自己的愿望,有消防员、有牛仔、有驯虎员,甚至是拿破仑将军。也许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在没有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们难免走了一些弯路。当藏于地板缝中的钱和口琴被发现时,马修老师在气愤中找到孩子时,得到的答案出乎每个人的意料,也让老师感到心如针扎。“我想买一个热气球!”望着如此真挚的目光,马修老师和我们的心灵都被震撼了。
面对孩子们一次次的恶作剧,马修老师都用一颗宽容的心来接纳他们,正是这种宽容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终于喜欢恶作剧的孩子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渐渐产生了悔意。受惩罚的孩子在母亲面前保留了自尊心。自闭症的孩子在老师的关怀下慢慢打开了心扉,一次又一次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和宽容之心帮助了这些孩子,这是这份善良与伟大,改写了孩子们原本那充满晦涩的童年记忆,留下了一串歌声与欢笑,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当昔日的照片变得昏黄,昔日的顽童已成为音乐家,我们看到了早已满头银发的皮埃尔、贝比诺对老师克莱蒙深情的怀念,往事并不如烟,因为改变了这些放牛班孩子命运的人留下的记忆,注定不会被风轻易吹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对教育而言,不仅是一种磅礴的气势,而且体现一种宽容的态度。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它是从善良心灵中流淌出来的爱的泉水,它是从睿智头脑中升华出来的美的绿荫。
学生之为学生,就是因为他们还是孩子,有缺点,不懂事,甚至会犯错误。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于我们年长于学生,涵养胜于学生。宽容能使我们看到快乐的曙光,享受教育的过程,感悟人生的成长。只有宽容,才有真正的理解;只有理解,才有会心的沟通;只有沟通,才有真诚的信任。教育用兼容并包的方式,呈现“万紫千红才是春”的美景,而做为一个教师应该用宽容的心接纳每个孩子,让他们在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马修正是这样,在院长面前一次次包容了孩子们的过错,有一次次宽容他们的过错,一次次耐心的教导他们。为了使伤害校工的学生免于被关禁闭,他“包庇”了他,并
把它作为教育的契机,让他去医务室服侍校工直到他痊愈,让这位孩子在内疚中悔悟。即便是他发现了那位偷了20万法郎的孩子,他也没有简单化地将他移交校长或警察局,他冷静、耐心地找他谈话,了解那位孩子的作案动机——仅仅是为了买一个热气球,那是他的理想。同样,马修把这位孩子的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当作了教育的资源。在每一个孩子的童年中,每一个老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容易受伤的,他们有调皮、贪玩的天性,难免会犯些小错误,每当这时,就需要老师的耐心教诲,这样的教诲,需要讲求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无论什么方法,作为老师都要有一颗包容、宽容的心。在很多人的一生中,和老师相处的时间远比和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还多,老师对其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然而这种巨大的影响却又是不明显的,因为这种影响是在很多年中慢慢积累形成的,一个老师留下一点,在你一生中走过的无数老师,所留下的所有影响也许就是你人生改变至此的原因。影片中把校长与马修对比起来刻画,他们的教育理念有着天壤之别,最后校长一败涂地。
插班生孟丹,心理医生把他放到这所学校作实验。孟丹无恶不作,人性几乎已被泯灭殆尽,他被校长指控偷了学校的20万法郎后被送进警察局,在校长准备因窃取了马修的成功而摘取勋章时,孟丹从警察局逃出来一把火烧了学校的某几间房,同时也烧掉了校长的勋章。在影片的最后,孟丹还是没有走上正路,可以说,孟丹是教育的失败。十多岁的孩子就邪恶到无法挽救?这很明显是教育方式的不对。再冷
酷的人心中总有柔软的地方,就如再强大的敌人也有弱点一样,只要耐心的找到这一点,专攻这一点,就没有挽回不了的遗憾。然而那位校长的暴力无疑是雪上加霜,致使孟丹的劣行越来越恶劣,忽视他人的生命,到达杀人放火的地步。影片中的校长也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类教师,他们追求名利,不把学生当成和自己等同的人来尊重,不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般来爱护,因此,这种教师注定一败涂地。而马修取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成功,他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事的认可。在他被校长解雇时,害怕被关禁闭而不敢出来送行的孩子们在窗口挥动着小手,带着祝福的纸飞机从窗口不断地飞出来,宛若花儿朵朵。而那个在二战中失去父母的小不点贝比诺,在马修即将踏上离开的巴车时,跟着来了,乞求马修老师带他一起走,最终,出人意料地,马修果真带他走了。纵观全片,教育是要有爱的,父母般的爱,手足般的爱,朋友般的爱。如今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这样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更需要有爱。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做为老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孩子,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那么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但教育又不是只要有爱就可以的,也许谁都可
第六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王小雨
(安徽大学 2015哲学 学号 H11514035)
摘要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与旧友佩皮诺看着当年音乐启蒙老师留下的日记,一起回忆起了当年的日子,主人公马修满怀音乐才气却成为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因为自己的音乐梦而让这所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让这些可能不同于正常性格的孩子有了不一样的改变,让这些问题少年找到了自己应该去努力的目标,于此讲述了这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好的与不好的事情,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自有其成功之处,以下我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简要分析这部优秀的电影
关键词 心理学;发展;人格;人性
引言
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发生,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克里斯托弗·巴拉蒂导演的放牛班的春天《放牛班的春天》有很多令人深思的地方,为什么马修到的学校里面是一群问题少年,他们为什么会成为问题少年,校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是否有不妥之处,最后马修离开是否是意外,或是必然,皮埃尔对马修的态度从开始的不理解,抵触到后来的感恩,亲近是否只是情节的设定等等。如果我们仔细去品味这部电影,将会有无限的发现,从中投射出来的是孩子,老师,男人女人的人性,由于人格的不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同,所做的行为也不同,我想从三个人物出发以七个心理学角度为赏析角度谈谈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一、刺激与反应:校长的教育模式
在这部影片中可能并不是主角,却是整部电影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故事跌宕起伏的重要促进者,作为一开始从麦神父的口中出现的人物,这就让我们给了校长一个最初的印象,严格,严肃,甚至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法西斯般恐怖的存在,体罚司空见惯,当然对于校长来说也是理所应当,而对待孩子这种方式真的可以采用吗,这就有点像是赫尔巴特提倡的教育心理学,他提出“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威胁、监督、命令、禁止、惩罚、权威和爱。他认为教育者应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由此可以看出,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学体系是一个比较严密的体系,这也是校长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了查出伤害麦神父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受一次惩罚直到“凶手”自己站出来,对逃课的孩子拳打脚踢,闭关,罚做社会服务,在他看来可能只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并没有妥不妥当,应不应该,只有管不管用。
校长的这种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人格特征所决定的,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就麦神父受伤这件事来看,校长是愤怒孩子的行为,似乎对其受伤并无太多关心,只想找出凶手,而马修对待恶作剧的孩子,是让他来照顾神父作为不把他交给校长的条件,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式,对刺激做出的不同反应,这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所研究的范畴。
就这些角度来看,后来校长对待马修组建起来的合唱团的反对的态度就变得不是那么不可理喻,在校长的世界观建构中,教育系统的建立中,或许认为学生必须学习文化知识,这
一定程度上也与现当代社会的现象有着不期而遇,父母对孩子施暴的新闻屡见不鲜,补习班的开满大街小巷,私人教师工资涨到天价,这些正是同校长一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管理逐渐引导出来的,是否可取,我认为有待考量。同时校长在其职位绝不允许其权威收到挑战,对待别人的态度更多是将自己的权威发挥到极致,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细节是马修第一次见校长的时候与他对话,校长一直在强调马修要在每句话后称呼校长,在他的世界无所谓善恶,只有权利和利益,当然不止是在当时的法国,在现代,在中国,也仍然存在这样的人物,唯利是图,高高在上,利用权利打压甚至史滥用权利谋私利。
二、人格与环境:池塘之底的孩子们
皮埃尔,在孩子中的性格最为典型,同时也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之一(注意在合照中站在最中间的位置),有着天使的脸庞,魔鬼的身材,最主要的是拥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因为敏感,自尊甚至有些自闭的性格经常用一些“恶毒”的行为来掩盖,也可能是缺少父爱的原因造成他这样的性格,性格作为人格的一部分,其形成与个人过去经历和外部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对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他冒着大雨偷偷跑到咖啡馆,在窗外静静地望着母亲并没有进去,毕竟是想确定母亲是否做了伤风败俗的事情,还有就是发现马修带领这孩子们练习合唱即使很想参加进去却还是选择晚上一个人去教室练习,人格心理学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以自己的价值和感情指导生活,不依靠别人来求得安全和满足,他们依靠的只是自己。他们一般都喜欢安静独处。这样做并不是因为害怕别人,也不是要有意逃避现实,而是为了在减少干扰的条件下,更好地深思,更全面地比较,以便去寻求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方案。他们平静安详,保持冷静,安然地度过或顶住各种灾难和不幸。他们更多依赖自己而不是外部环境,能够抵制外部环境和文化的压力,独立自主地发挥思考的能力,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
皮埃尔在电影中被马修培养成著名音乐家,事实上,不仅仅是马修的促进与帮助,皮埃尔本身的音乐才能也是关键的部分,他可以在外面听到孩子们的合唱训练就能够自己哼唱出来,记得影片中马修在校长的反对下带着孩子在宿舍偷偷练习,“但这就结束了吧”,“第二部分不练了吗”,“我还没教你独唱的部分呢”,“我已经会了”,对于这样看到音谱就能够自然的唱出来的音乐才能可能不只是后天培养这么简单,西方心理学家对音乐才能是否遗传、音乐神童的特点、盲人的音乐才能、音乐才能与其他方面才能的关系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少研究,虽然尚未取得一定的共识,但音乐心理学研究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将这些疑问解开。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不只是皮埃尔,所有的孩子都有着独特的人格,简单点,就是不一样的性格吧,对我印象深刻的是后来被送进来为了一个实验观察的少年孟丹,天生性格孤僻和具有变态心理,暴力倾向等,抽烟打架,恐吓孩子,可以说是学校的毒瘤,被冤枉入狱后性格更是尖锐,甚至放火来报复学校,孟丹对外界的刺激就出现了极端的反应形式,这与其之前所在的感化院,没有接触自由环境有关系,同时没有父母的关爱也会让孩子的性格产生缺陷;还有在马修刚来到学校时靠在门前的那个孩子佩皮诺,父母双亡但一直相信爸爸星期六会来接他,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可最后求着马修带他一起走的时候却是那么让人心疼。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与人性:马修的因势利导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在当时的法国乡村并么有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才华,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来到有许多问题少年的一家寄宿学校当助教,他正直,善良,友善亲切,对待孩子们也是有着自己的方法,虽然会经常吓唬孩子们,但是当孩子真正怕的时候,他又会流露出父亲般的温柔,印象深刻的一个片段应该就是莫勒克恶作剧把麦神父的眼睛弄伤了,可因为麦神父自身的身体状况不佳被紧急送到大医院去抢救,莫勒可害怕了,当然是会觉得跟自己有关,可这个时候,马修将莫勒克的头靠在了自己的胸前安慰他,不同于校长暴力威胁的教育方式,他是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并去改正他,并且给孩子们鼓励,教
育的作用就是对本性中好的趋向加以利导,而对那些不好的趋向加以消除,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其中的某些联结加以永久保持,把某些联结加以消除,并且把另一些联结加以改变或利导。
马修和皮埃尔母亲的爱情也是剧中的一个有趣的情节,可以说马修对待皮埃尔母亲完全是单相思,当然最后也失恋了,爱情应属于有染污的贪爱,是欲界贪爱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不可否认,马修是想要和皮埃尔的母亲发展下去,不然不会为每次见面都精心打扮,看着她上了别人的车之后表情的自然变化,从之前的充满希望到彻底绝望,都说男性喜欢女生是靠感觉,马修一见钟情并不是有违常理的,不管是什么,皮埃尔母亲身上总是有一点是吸引了马修。他对皮埃尔的悉心培养或许也有将其母亲的爱转移到他的身上,我认为是有可能的,但这也并不是否定皮埃尔的音乐才能。
从三类人物角度来看,人在各个阶段,各个职位的发展都是不同的,发展心理学前身儿童心理学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校长和马修的不同教育方式也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孩子们与大人对待同一件事的想法又是不同的,从而对其刺激做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这样,就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具有不同别人的人格,在影片中展现出有善良,正直,仁爱的人格,有暴力,孤僻,变态的人格,单纯,勇敢,有追求的人格等等,从各种不同的人格中我们不禁思考,人性到底是什么?荀子,马基雅维利等哲学家主张人性恶,所以孟丹的性格是天生注定的吗?而孟子,孔子却主张性本善,当然,这些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善恶是一个道德观念.道德是用来约束社会成员的.。人成为人的时候当然就有了人性,人性的产生早于道德观念,所以人性是无所谓善恶的,如果一定要用现在的道德标准看待人性的问题,人性是善也是恶,因为善和恶的行为都是人作出来的,是人性的表现。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人性经过洗礼后变成什么样都是无法掌控的,而我们要做的是不忘初心。
总之,在《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音乐的魅力,教育的方式恰当与否,不同性格的表现和命运,人性的判定变准等等,我想说,一部好的电影一定会给予你很多。
参考文献
[1]《教育学讲授纲要》
[2]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3]《佛教是如何看待爱情婚姻观的?》
[4]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第七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社会工作角度)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天使的微笑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是需要静下来观赏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很多遗漏的细节。我是个喜欢看影评的人,因为我觉得影评可以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广泛的空间去思考电影和反思自己本身。于是,这电影看完,立马就上网搜索了影评。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影评都关注在了所谓的男主角皮埃尔身上,我认为他除了脆弱的美貌和高音之外,没什么是能感染观众的,但作为电影小插曲出现的蒙东,对,就是那个被冤入狱的孩子,他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尤其是那回眸的一笑。
故事的开展是围绕一所叫“池塘之底”的再教育学校,这里“关押”着传统观念上的问题学生。之所以采用“关押”一词,是因为影片的开头已经给学校渲染了一种浓暗的色彩,阴郁的环境、灰色的墙壁、冷漠的老师,你不会觉得这是一所学校,更像一个监狱,这堵高墙把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与正常社会环境隔离开来,他们是被社会忽略的孩子。调皮捣蛋、胡作非为、性格缺陷等等是对这群孩子们的写照。校长制订了“行动——反应”的制度对孩子们进行严格残酷的管理。关禁闭、被罚进行一个月公共服务、取消所有娱乐活动、打板子是校长对所有孩子们的不定期惩罚。因为只要他发现哪个孩子有问题,就要立即对孩子进行惩罚。在这里,教育的方式只有一个:惩罚。在这里,孩子们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因为自己永远被惩罚的方式进行教育,根深蒂固的认为自己就是一名问题学生。校方的唯一目的就是防止孩子们“出现问题”,用“行动——反应”的制度来维持学校的运行为自己谋利。当新来的学监马修让孩子们写下自己将来的梦想时,教室出人意料的安静,孩子们都认真的写着。其实,他们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的渴望,只因为制度的束缚而将梦想深深地埋在心底。
而马修的出现,给他们点亮了心底里的梦想,用一颗博爱而宽容的心温暖了这帮受人冷落的孩子。从亮相开始,孩子们身上带着的标签太多,到影片结束,随着马修的离开,始终没能逃离被标签的命运。校长的辱骂“真笨,没救了”、学监的污蔑“是你,总是你,天性如此”,在马修的眼里看来都是异常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用了一句话来反问秃头学监,他说:“你真的认为这里一切都有问题?”学监答:“这里?是的。”同时,我也在心底里反问我自己,作为一名社工,案主是应该有问题的吗?因为他贫穷,所以他活该被歧视被欺负?因为他笨,成绩差,所以他活该被父母辱骂?难道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吗?显然不是的, 作为一名老师的马修,他以人为本,不认为他的学生是有问题的,而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材,他们只是缺少一个挖掘他们天赋并善加引导的启蒙老师;而作为一名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社工,更需要相信案主是有能力解决困境的,而社工就是激发案主潜能的推手。
然而,社会终究是社会,永远逃离不了现实,即便你有一个好的启蒙老师,仍然难逃社会的偏见与阻挠。马修的合唱团虽然使孩子有了好的转变,但始终不被校长看好,就像孩子不被社会看好和接受,即便如此,世界还是需要马修这样的老师人们存在,去引领孩子走出黑暗的池塘之底。“尽管他们唱得很糟,但他们喜欢唱歌,我甚至找到了些好嗓音,我还能对这些孩子做什么呢?凡事都有可能,永远别说永远。”马修的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我甚至将它转化为“尽管我遇到的案主很糟,但他们希望改变,我甚至看到了些优点,我还能为案主做些什么呢?”这样的一种理念转变,突然感觉到再落魄遭人嫌的案主都会变的可爱起来,再没希望的事情也变得充满阳光,不放弃每一位案主同样也是社工应该有的理念。但是,可能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而蒙东就是这样被遗漏掉的。
蒙东,故事的一个小插曲,最后却让我触目惊心,尤其是转身对马修的那一抹漾笑。很多人都说学校是蒙东放火烧的,嘴角的漾笑就是为了报复烧学校的铺垫。直至影片结束时,细细在心里回想的时候,我才不认为是蒙东烧学校的,学校的被烧只是个意外。按年龄来算他只是一个小学生,就算再早熟,我也不愿意把他往十恶不赦里想,一切的调皮捣蛋也只是为了引起重视,我不宁愿去相信一个小孩子有这样的坏心眼。尽管他回头一笑,随即却晃了下头,我更倾向于是他对马修的感激,感激马修对他男中音的赏识,感激他的肯定,羡慕那些唱歌的孩子,却来不及改变了。就算最后沉冤得雪回来了,学校却被烧了,他终究还是失去了一个机会,回归正常自然的希望破灭,终于是迟了。蒙东其实是最应该被挽救的那一个,殊不知为什么会被马修遗忘了,而不努力争取。蒙东或许是个不入流的野孩子,但在我内心里,便成了发光的天使。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幕,一个人如果有一百只羊,一只迷了路,你们的意思如何呢?若是找到了,他为这一只羊欢喜岂不比那没有迷路的九十九只欢喜还大吗?天父既是这样,不愿意让他迷失走丢的羊在圈外无助的流离!而蒙东便是我们社工需要去寻找的那只圈外之羊。
那些被称为“问题学生”的孩子总是那么真实地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而每个人都应该有被救助的机会,每一个人都不该被放弃。但在如此资源有限的发展局面里,我们也只能将帮助给到最需要的人们,不因他们的卑微与抗拒而放弃寻找,往往他们得到帮助的意义更大,更值得付出。往后我不希望让案主有机会给我报与蒙东式的嘴角漾笑,蒙东虽是天使,但我不能接受那样的微笑。
圈外有羊,等待归途,与师共勉之。
第八篇、《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有感8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20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有感800字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有感800字
这是一部唯美的影片,充满着浪漫气息的法国音乐在其中缓缓流淌,如黄鹂歌唱般婉转动听,风情万种。它也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问题班级”组成的合唱团与一位草根音乐大师的成长故事。纯真质朴的人性和空灵华美的音乐,一次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和灵魂上的荡涤。
影片背景取自一个青少年“再教育”的问题学校,面对“问题孩子”,社会各界莫衷一是,几乎不会有人愿意和他们在一起,但是,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群体。他们叛逆,撒谎,任性,放肆,甚至貌似无休止地恶作剧,不计后果孤注一掷地做尽坏事„„让深爱着他们的父母深深绝望,也让他们自己深陷泥沼,误入歧途却不知返。
简单来看这个问题,排除生理上本身的叛逆期,因为感受不到周围的爱,内心缺乏感激,他们才会变得不近人情,异常暴戾,倘若暴戾行动遭到外来残酷的镇压,以暴抑暴的结果,多是两败俱伤,玉石俱焚,或者高压统治下的敢怒不敢言,一旦爆发,后果也是不堪设想。
那就让我们来看看马修这个学监是如何感化这伙“孽畜们”的吧!
去问题学校做学监,马修承认这是自己人生的“池塘之底”,学校校长高压统治下的问题学生,师生关系势同水火。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甚至颠覆了已经利欲熏心的校长,让这位独裁者曾想过放弃使用暴力。马修做的事情很简单,将班里的学生根据嗓音高低分成几拨,努力发掘他们的潜质,没有放弃过一个学生,给他们应得的自由和满心的关爱。带领他们玩耍,让他们快乐,享受快乐。同时,这些纯真的孩子也给了他无比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首首美妙的合唱曲就这样被这个独特的合唱班演唱,孩子们从音乐中找回了清净的心灵,学会了感恩,体会到了人世间的爱„„“体育和音乐是促进人类团结的最好方式。”
马修作为一名老师,他的灵魂是高贵的。然而,伟大的灵魂往往在当世得不到世俗的认可。马修没有想过要成名,他只是做着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追求着自己人生的步伐。作为一名音乐家,他没能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他是不成功的,但是他创作出了许多唯美动听的音乐;作为一名学监,他不懂得去讨好校长,最终被解雇,他也是不成功的。但是他成功拯救并成就了许许多多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来说,马修是居功至伟,为音乐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世俗太污浊,或许是我们自身太脆弱,带着一颗纯净的心,继续我们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有感800字》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