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总结反思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4:18 歧义句子

【篇一】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总结反思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导学案

编写:刘鑫 审阅:黄珏 年级:高二

一,学习目标

1, 明确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

2, 掌握消除歧义的基本方法。

二,学习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 课文学习

1, 内容:课堂活动、工具箱;

2, 时间:十分钟。

(二) 知识梳理

1, 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演练:小试身手1、3

2, 消除歧义的基本方法

回答:________法和_______法

演练:小试身手2

(三) 拓展练习

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初次相见时,还是十来岁的孩子,年龄的差距使我们没有太多话题,故而谈得极少。

B.你跑不过他也得跑,不要这么没信心;再说,离比赛还有段时间,结果还难说呢。

C.小倩告诉我说,等她把那张参加比赛的水粉画“磨蹭”完了,我们就可以一起去青岛旅游了。

D.寒风像小刀似的切割着他那冻僵了的手,那个修鞋的却拥着大衣,在风中怡然自得

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B.“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徐经理一走进瑞芳的办公室,马上给她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

D.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于是,陶行知就指定了生活教育社中的几个共产党员负责筹备建校,并担任学校工作,又请了一些进步人士当教师。

B.看到交警同志在风雪中依然坚持指挥过往车辆,使我深受感动。

C.经过多日的精心策划、排练,这台凝聚了全体演职人员心血的晚会终于要和观众朋友见面了。

D.今天下午,张董事长、王总经理和其他公司领导一起参加了市里举办的开发区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

4.指出下列句子中语意表达明确的一项( )

A.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B.他没有听取旁人的劝告,对那个不法的外商提出控告,要求赔偿。

C.船员们目睹一场鱿鲸生死大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其结果这两个庞然大物一起同归于尽。

D.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爱和生存空间一起变大了。

5.下列各句中表意不明的一句是( )

A.学校通知,全体师生下午三点到礼堂开会。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总结反思

B.北京图书馆收藏着著名学者章太炎的书。

C.兴趣狭窄,就会影响性格的健全发展,容易滋长不良的品行。

D.单位里的一些合理的规章制度应当固定下来,不能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

6.下列各句不会产生歧义的一项是( )

A.翻译外国作品要用适当的语言,否则所翻译的作品就失去了原貌。

B.人民政府从一开始就很重视翻译工作,尤其是科技书籍的翻译工作。

C.其中只有极少数的译作真正译出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

D.初学写作的人往往在作品的开头或结尾加上一个总起或总结。

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部分都有两个意思,但放在句中,却有一处歧义消失,选出这一句( )

A.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B.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C.小刚和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D.张师傅看到徒弟非常高兴,把他们拉到车间里去了。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B.张义和王强上课说话,被老师叫到办公室去了。

C.选修课的开设,使同学们的志趣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D.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法》颁布之后,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篇二】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总结反思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学习目标】

了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语句歧义,从而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

【重点难点】

了解语句歧义的产生原因、歧义句的类型,并且学会消解语句歧义的方法。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总结反思

【学法提示】

学习本文要在实现结构化预习(采用“查、划、写、记、练、思”六字诀方法)基础上,结合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来整体把握全文。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活动】

一、阅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所谓句子的歧义,就是指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可能的理解。近几年来,语文高考试题中关于歧义内容的考查也常有出现,有的考查歧义句的辨识,有的考查歧义句多种意思的理解,也有的考查歧义的消除,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歧义现象产生的常见原因及消除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句子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和消除它的方法又有哪些呢?

二、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

1.读音不同造成歧义

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例如:

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②好a读书不好b读书。

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例②中的“好”字也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hǎo,“易于,便于”的意思;又可读hào,“喜爱、喜欢”的意思。“好a”和“好b”两者读音互异时,句子的意思就不同。

2.重音不同造成歧义

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例如:

①你为什么打他?

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3.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例如:

①a.这份报告,我写/不好。b.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②a.你说不过他/也得说。b.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例①因停顿不同,就表达出了两种意思。a句表示不赞成自己写这份报告;b句表示自己没把握把这份报告写成功。

例②同样因停顿不同,句子含有两种意思。a句表示“你”必须得说,是指“你”一个人说;b句是指“你”和“他”两个人都得说。

4.同音词混淆造成歧义

同音词在书面表达时不会出现歧义,但在口语表达时易发生混淆,造成歧义。例如: ①这女孩子有点儿jiāo qì。

②这种食物可以zhì’ái。

例①中的jiāo qì既可指“骄气”,又可指“娇气”。

例②中的zhì’ái既可指“致癌”,又可指“治癌”。

5.词的多义性造成歧义(兼类词造成歧义)

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但它们进入具体的语境后,词义就变得单一了。然而有些词语在进入句子后,它的多义现象并未消除,因而引起歧义。例如:

①王大夫看病去了。

②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③欢迎英雄母亲的到来。

例①中的“看病”既可指给病人医治疾病,又可指找医生给自己看病。

例②中的“锁”既可作名词,“锁链”的意思;又可作动词,指给自行车上锁。

例③中的“英雄”可以是名词,说这位母亲的儿子是位英雄;也可以是形容词,说这位母亲是位英雄。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总结反思

6.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造成歧义

有时因短语结构关系的不固定而造成歧义和一个语段不同层次的划分而造成歧义,两者很难分得清楚。

A.结构不固定(结构关系不确定)产生歧义

一类词语与另外一类词语组合,产生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但由于词义的相互制约常不可能产生多种关系。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短语仍保留了多种结构关系,那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①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②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例①中的“研究方法”是指研究的方法(偏正关系),还是指研究某种方法(动宾关系),因结构关系的不固定产生歧义。

例②中的“学生家长”是指学生和家长(联合关系),还是指学生的家长(偏正关系),结构不固定也产生了歧义。

B.层次切分不同造成歧义

一个语段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如果出现不同的切分方法产生不同的意思,就出现了歧义。例如:

①赞成李老师的建议。

②咬死了猎人的狗。

①可以理解为“李老师的建议得到大家认可”(动宾结构)也可以理解为“这建议是一个赞成李老师的建议”(偏正结构) 。②可以理解为“猎人被狗咬死”或“猎人的狗被咬死”

7.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

语义关系不明确,主要指施受关系不清、领属关系不清和修饰关系不清。

A. 施受关系不清。例如:

这个人连老师也不认识。

如果把“老师”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这个人不认识老师”;如果把“老师”当作是施事者,则是“老师不认识这个人”。

B.领属关系不清。例如:

①我们图书馆收藏了著名学者章炳麟的书。

②要研究杜甫,就要力争阅读杜甫的全部论著。

例①中的“章炳麟的书”是指他写的书,还是指他收藏的书,因领属关系不明确,引起歧义。

例②中“杜甫的全部论著”是指杜甫所作的论著,还是指有关评论杜甫的全部论著,也因领属关系不明确,产生歧义。

C.修饰关系不清。例如:

①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②走进新建的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例①因“几个学校的领导”中的“几个”修饰不明确,造成指“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还是指“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意思不明确。

例②“新建的”是修饰“师范学校”还是修饰“实验大楼”关系不确定,造成歧义。

8.省略不当造成歧义

在有一定语境的上下文里,某些句子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省略不当,就会引起歧义。例如:

①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②张翔剪了一个纸人,在蜡烛前左右移动。

例①中的第二个分句里,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歧义,“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的究竟是“张原”还是那位“老人”呢?不明确。

例②中同样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在蜡烛前左右移动”的是“张翔”还是“纸人”意思不明确。

9.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②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③李明一进门就看见爸爸和他的表弟在看电视。

④太阳能和核能的研究已经取得进展,这是未来最有希望的一种能源。

例①中的“这方面”指代不明,是指代“搜集史料”呢,还是指代“鉴定和运用史料”呢?

例②中的“这方面”也指代不明,是指代“欣赏一首好诗”呢,还是指代“创作一首好诗”呢?

例③中的“他的表弟”有歧义。

例④的“这是„„一种能源”也有歧义。

10.“和”、“对”、“在”等词引起歧义

A.“和”字引起歧义。“和”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结构,容易造成界限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

①王小刚和赵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②我动员弟弟和爷爷下月五号一道去城里。

例①可理解为“赵小花的爸爸和王小刚”两个人来学校了,也可理解为“王小刚的爸爸”和“赵小花的爸爸”两个人来学校了。

例②可理解为一道去城里的是“弟弟和爷爷”两个人,也可理解为一道去城里的是“我、弟弟和爷爷”三个人。

B.“对”字引起歧义。例如:

①对学生会提的建议,我们举双手赞成。

②塞族武装对北约联合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

例①中的“建议”是学生会提出的,还是针对学生会而提出的,意思不明确。

例②中是指塞族武装进攻北约联合部队呢,还是指北约联合部队进攻塞族武装呢?意思不明确。

C.“在”字引起歧义。介词“在”与方位名词组成“在„„上”、“在„„中”等来表示方位时,会引起歧义。例如:

①小王在火车上写字。

②他在水中做实验。

例①可以表示把字写在火车上面,也可以表示在火车里把字写在别的什么东西上。 例②可以是他整个人在水里操作实验,也可以是他在水外而实验操作在水中完成,意思不明确。

11.缺少标点造成歧义

有时句子因缺少标点符号,造成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理解,这与前面因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相似之处。例如:

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例句因缺少标点就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a.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b.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12.缺少必要的限制造成歧义

几个事物是合在一起有某种情况,还是分开来有某种情况,要表示清楚。如果让人感到似乎是合在一起的,又似乎是分开来的,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路面宽阔,可供四辆大型汽车同时行使,两侧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

例句中的“两侧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是两侧“一共有两米多宽”,还是每侧“有两米多宽”?因没有明确限制,意思不明确。

13.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造成歧义

汉语中的许多句子,可以靠意义来组合,这样也就不用关联词语。可有些句子,因缺乏必要的关联词语,或虽用了关联词语,但把关联词语省去了一部分,因而造成歧义。例如: ①他未按学生会的决定,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例①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从而造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学生会让他“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但他没有告诉。第二种是学生会决定比赛日期实行保密,但是他却违背学生会的决定,而“把比赛日期告诉给了对方”。

例②由于缺乏和“只要”相呼应的关联词,由此导致双方责任不明,造成至少有三种理解。

以上是歧义产生的一些常见的原因,当然,产生歧义现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甚至说话语调的长短、说话语气的强弱等都会引起歧义。但歧义都是有办法消除的。

三、歧义消除的常用方法

1.借助口语方法消除歧义

譬如可以利用句子中词语读音的变化、重音的差异和停顿的不同等方法来消除歧义。例如:

①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

可以利用重音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或“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前者表示“只写了三封信,其他什么事情也没做”;后者表示“他一个星期里写信的数量多”。

②这种糖五毛五十粒。

可以利用停顿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这种糖五毛 / 五十粒”或“这种糖五毛五/十粒”。

③妈妈想远在国外的女儿夜夜难眠。

如果在女儿和夜夜之间停顿意思是“妈妈难眠”;如果在想和远之间停顿意思是“女儿难眠”

2.借助书面方法消除歧义

譬如可以通过增设语境、调换词语、变更语序、增加修饰语、添加标点符号和添加关联词等方法来消除歧义。例如:

①我去上课。

可以利用加插词语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他站在广场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可以利用改换词语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他站在广场上,两边各站着一个孩子”或“他站在广场上,旁边站着一个孩子”。

③我要热饭。

可以利用创设语境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我要热饭,(不去洗菜)”或“我要热饭,(不要冷饭)”。

④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以利用改变结构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⑤参加这次庆功会的有工人、科研人员和专家50多人。

是三类人共50多人呢,还是仅专家就有50多人呢?可在50前加“共”,也可以在“人员”后加“,”,再将“和”改为“还有”。

⒊慎重使用两种代词

这里主要指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这两类代用得好,可以使语言表达精炼。但如果用得不恰当,就会造成称代不明,产生歧义。

①张伟和王强在校园图书室相遇。他一看见他,马上把本班篮球获胜的消息告诉他。 由于代词使用不当,句子产生了歧义:到底是张伟把好消息告诉了王强,还是王强把好消息告诉了张伟?把前两个“他”换成人名就可以消除歧义。

②常州在无锡的西边,苏州在无锡的东边。这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蓬勃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

指示代词“这”到底指代哪一个城市,苏州、无锡还是常州?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可以推知是苏州,但不了解的人就会不同的理解。将这改为“苏州”即可。

只要我们熟练地掌握有关歧义知识,弄清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在阅读中能识别歧义句,在自己平时写作过程中避免出现歧义现象,做到逻辑思维严密,用语科学准确,就必定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灵活地解决有关歧义问题。

第二教时

【篇三】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总结反思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导学设计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歧义的定义,理解掌握歧义产生的六种原因。

2、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

重、难点:掌握歧义产生的六种原因及消除歧义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过程预设:

导入:

《法制日报》报道,小李与小张经协商:小张要付小李现金2.7万元,小张当时付了现金1.2万元,余下1.5万元小张出具了欠条。后来,小张又付了部分现金给小李,小张在原写的欠条上注明:还欠款壹万叁仟元整。

请思考,这张欠条哪里出了问题。

古时,一个性急的王员外有次宴请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了,客人只到了三个,而另一个却迟迟不露面。王员外不由得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客人听了心里不是味:“难道我是不该来的?!”乃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不该走的走了。”另一客人暗忖:“原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离去。王员外不由地喊了声:“我又没说你!”最后一位客人待不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拔脚就走。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呆在那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可怜的王员外是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

自学指导一:

什么叫歧义句?

歧义指表达的意思不确定,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不好断定。 歧义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歧义有哪六种原因?

学生自学课文94—95页的“工具箱”,勾画出歧义的六种原因,教师引导,点拨。 歧义的六种原因:

(一)口头歧义

口头歧义是指某个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造成的歧义。

1、明天qīzhōng考试了。

2、经常吃这东西能癌。

3、老张分工专管cá。

(二)书面歧义:写出来有歧义。

北京人多。 ①北京/人多。②北京人/多。

(三)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某个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语造成的歧义。

1、他原来住这里。(以前 /发现了真实情况)(同音词造成歧义)

2、这饭不热了。(这饭已经凉了,形容词/这饭不加热了,动词)(多义词造成歧义)

3、我要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名词/要进行翻译,动词)(多义词造成歧义)

4、他还欠款四万元。(hái,仍旧 / huán,归还)(多音词造成歧义)

(四)组合歧义(同一类型的结构都可能会有歧义)

吃饭(“饭”可以指“米饭”,也可以指“一餐”)

吃菜(“菜”可以指“蔬菜”,也可以指“菜肴”)

(五)语法结构歧义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总结反思

定语+定语+中心语:新学生宿舍

(新)学生宿舍/(新学生)宿舍

几个市的领导同志

(几个市的)领导同志/(几个)市的领导同志

(结构层次不同)

出租汽车

(偏正)供出租用的/(动宾)把汽车租出去

(结构关系不同)

(六)语义结构歧义

1、他的小说看不完。(他写的小说看不完/他收藏的小说看不完)

2、张大夫看病去了。(给别人看病/找医生诊病)

3、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不认识谁/谁都不认识这个人)

当堂训练一:

1、下列句子表达明确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句是:( D )

A、 李老师上两周才来,所以连本科组的同事也不认识。

B、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C、他有一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D、李老师领着同学们把铁锹、锄头一放,顾不得休息就都上课去了。

2、表达明确、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D )

A、这家伙,追得我满头是汗。

B、他正在看病,没有空,请你稍等片刻。

C、他背了很重的包袱,你可得帮帮他呦。

D、没有财政拨款,这工程怎样继续进行?

自学指导二:

学生自学课文93页的“妙手回春解歧义”,勾画出消除歧义的两种方法,教师点拨,精讲。 消除歧义的两种方法:

一、补写法——设置具体语境。

例:你为什么打他?

1、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2、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应该是我。

二、修改法——增加必要词语。

①我去上课。

1、我去给学生上课。

2、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 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

1、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六岁。

2、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六岁。

三、修改法——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

①两个球队的教练。

1、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

2、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

1、几家饭店的服务员。

2、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四、修改法——改变句子结构。

①围剿土匪的部队。

1、土匪的部队被围剿。

2、部队围剿土匪。

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

1、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

2、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五、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1、我正忙着炒蛋炒饭,突然停电了。(炒蛋、炒饭)

2、无鱼肉也可,无粮米也可。 (无鱼,肉也可;无粮,米也可/无鱼肉,也可,无粮米,也可)

当堂训练二

①“这粮站的大米保管没问题”是个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后面可消除歧义的一向是:( C )

A、其他东西尚不清楚。

B、这点你们尽可放心。

C、从未出现被盗现象。

D、这向来是有口碑的。

② 请在下面句子中改动一个词,消除句子的歧义。

老人坐了下来,妈妈对小惠说:“快叫爷爷!” (称呼、找)

③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请写出这句话的三种理解

1、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2、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3、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2003年高考第6题: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B 】

A、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自学指导三: 歧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作用?请举例说明。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引导,精讲。

1、巧解广告诱惑之谜

到处听说好,中国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广告)

还你领袖风采。(洗衣粉广告)

——刺激消费者的联想和购买欲望

2、巧读对联

明代学者祝枝山为一店主人所作了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店主人把它读成“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因而大为不满。祝枝山微微地笑着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念完,店主人转怒为喜,且置酒招待。这是祝枝山利用这副楹联有两种不同读法所得到的相反效果,与店主人开了一个玩笑。 你知道祝枝山是怎样读的吗?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3、阅读下文,在横线上填上合理的句子

富翁瞧了瞧坐在身边的农夫,有意想侮辱他一番,便对他说:“喂,看看你自己,跟一头毛驴能差多远?”

农夫 迅速地量了一下两人之间的距离,坦然道:“近得很,最多只有三十厘米 !” 可见,在这里,农夫有意曲解了“你跟一头毛驴能差多远?”那句话,从而给了富翁一个有力的回击和讽刺。

“差” 即可以指“空间的实际距离”,

也可以指“抽象的相似性大小”。

4、是狼是狗?

一日,吏部尚书和绅与工部侍郎纪晓岚同行,见一狗从面前经过,和绅想戏弄一下纪晓岚,便问:“此为何物,是狼是狗?”纪晓岚面有难色地回答: “是狗。”和绅很高兴耍到纪晓岚,接着又问: “何以见得是狗?” 。纪晓岚答到:“欲辨此为何物,观尾即可知,垂尾是狼, 上竖是狗 。”

“尚书”和“上竖”

“侍郎”和“是狼”

谐音双关

课堂小结:

歧义就是一个句子有两个意思。在语言交际中,尤其是在纯信息交流中,歧义会导致误解而成为交际的障碍,从这一角度出发,歧义是应该努力避免、尽量消除的。

但是有的歧义句令人发笑,笑解歧义句,那也是一种乐趣。 收集一些歧义句,并经常地玩味,那情调,也不亚于泡杯浓茶来细细品味。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0957.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