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二作文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admin 高二作文 2020-04-22 23:54:18 种树为官

【篇一】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勖(xù) 病瘘(lǔ)病且怠(dài)

B.豚(tún)抑耗(háo)织而缕(lǚ)


C.孳(zī)窥伺(sì)实以蕃(fán)

D.缫(sāo)飧饔(yōnɡ)长(zhǎnɡ)人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⑤其筑欲密

⑥长人者好烦其令

⑦故病且怠

(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

(1)A(“瘘”读“lǘ”)

(2)①起名,作动词。②以……为业,作动词。③果实;蕃盛,多。④尽。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⑥治理。⑦穷困。

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五、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輙体罚。

六、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

出示投影: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参考答案:

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义深刻。

七、课文总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注:谠言:正直的言论。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箴时之病箴:劝戒

B.非次拔擢次:依顺序排列,等次

C.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善:友好,交好

D.章武皇帝纳谏思理理:道理

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斯文:文人或儒者

C.而往往流闻禁中禁中:宫中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 上前:走上前去

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4.翻译“后进文章无可意者”一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C.皇上起先对白居易劝谏承璀一事很不高兴,认为这是白居易对他的无礼之举,但后来又改变了对白居易的看法。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

参考答案:

1.D(理:治,天下大治)

2.D(上前:皇上面前)

3.B(①转折意;②因而,于是;③认为;④拿,用)

4.后辈的文章,总没有合他心意的。

5.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郡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世称“柳河东”。他出生于长安,少精敏而有文名,出入经史百子。21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26岁第博学鸿词科,任集贤殿正字,博览群书,通观古今。贞元十七年(801)调任蓝田尉,得以了解世风民情。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里行。顺宗即位,他参与王伾、王叔文等人的永贞改革,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改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前后长达十年之久。他寄情山水,交往佛释以遣苦闷,并关心现实,写了大量文章驳难政敌。元和十年(815),被召入京,他满心以为可一展才志,不料又远放柳州刺史。在柳州任上,他关心民瘼,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解民倒悬,深得民心。元和十四年卒于任所,故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是中唐进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他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和朴素的唯物思想,反对天命论。他和韩愈一起领导古文运动,认为文章应辅物及时,其文学主张与韩愈大同小异。他的散文创作立意新颖,章法严谨,以杂文、寓言、山水游记等成就最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清新峻洁,似淡实浓,自成一家。有《柳河东集》行世。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二、课文析读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虽名为“传”,但并不是一般的人物传记,从内容上看,它是一李嗣亭)

三、类文荐读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需兔②,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八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夋兔,狡而善走,与韩卢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趺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④,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于中国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明眎:兔的别名。眎,同“视”。②求(nóu):刚生下的小兔。③韩卢:古代韩国名。④趺(fū)居:即趺坐,双足交迭而坐。

阅读提示:作者仿《史记》传记的体例,为之作传。文章把许多历史传说和神传故事编织起来,充分叙述了毛颖的通古博今和劳苦功高,通过他“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的遭遇,批评了统治者的“少恩”,抒发了作者胸中的郁闷和愤慨。文章构思新颖奇特。用诙谐幽默的拟人和双关。从一枝小小的毛笔,敷衍出如此恣肆奇特,妙趣横生的寓言故事。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八: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故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五、高考真题

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子之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3.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B.①⑤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作为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己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参考答案:

1.C(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

2.A(词语有“故、每、因、及”,涉及到课文的文章有《信陵君窃符救赵》《促织》《廉颇蔺相如列传》《赤壁之战》。A项中的“故”,“故以为汝粮耳”中“故”当“因此、特地”讲;“故久立与其客语”中“故”作“故意”讲。B项两句中的“每”都作“每次讲”。C项两句中的“因”都作“通过”讲。D项两句中的“及”都作“到”讲)

3.A(“从句式的角度看”提示了思考的角度。第①句“大人清白”是主谓式结构,第②句“名誉著闻”也是主谓结构,这样第①②句是相同的。第③句“乃知其都督也”,加粗部分的意思是“他是都督”,是判断句,结构也是主谓式。而第④句“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中“其都督”,意思是“他的都督”,是偏正式结构,所以③④是不相同的)

4.B(B项中“先其将归”译文有误,应为“在胡威告辞出发之前”,“先”译为“在……之前”,“其将归”指胡威将要辞别回去)

5.A(“其父子清慎,一是指两者,二是侧重清正廉洁。①侧重其父勤俭,②侧重其子克己清勤,④侧重其子不受别人佐助,并把自己的“干粮”——绢,给了别人,说明清正无私。①②④充分表现了父子的清正审慎。③表示都督的虚伪,⑤表现胡质的束缚严明,⑥表现胡威清廉的影响)

6.C(A、B、D项叙述都是正确的。C项对都督的介绍与原文有出入。“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不对。一是文中说“后因他信,具以白质”,是通过其他信使告诉胡质的,并不是都督弄巧成拙,他自己告诉了胡质。二是文中还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也说明此事是胡威去告诉信使,并使之转告父亲的)

【篇二】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蝜蝂传》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选修)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了解虫的特点及以虫写人、人虫类比的独特艺术构思

2、理解寓言讽刺惟利是图、贪婪成性者的深刻主题

3、学习寓议于叙的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以人写虫的构思和主题

教学难点:寓议于叙的技巧

教学进程:

一、以一小故事导入

有一个人,叫阿富。他非常贪心,平时无论见到什么,只要有可能,总是什么都想占为己有。他也非常吝啬,什么破的旧的东西,都不愿意丢掉,实在用不着就堆在房间的角落里。慢慢的,房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有人见了,就对他说:“那些没用的东西就丢掉吧,你看房间都满了,再不清理掉,很快你就连睡的地方都没有了。”阿富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慢慢地,果然房间都满了,连床上都堆满了东西,他真得连睡的地方都没了,可还是舍不得丢。最后只能勉强挤在破东西里,跟小强作伴了。

同学们,你们同意阿富的做法吗?为什么?有一种小虫也这样,下面我们一起看看柳宗元笔下的《蝜 蝂 传》。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划出不懂生字词。

2、听录音,听准字音、停顿与节奏。

3、齐声朗读课文,并正音。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重点研讨下列词句:卒苟病艾滋极其力不已,至坠地而死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善负愈嗜厚其室踬仆黜弃

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2、学生串讲课文大意。

3、概括全文讲了什么故事?

四、课文研讨

1、蝜蝂的本性是贪婪,作者是如何写其行为和下场的?

遇物辄取——贪婪的本性;卒踬仆不能起——贪婪到不惜生命;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本性难移。至坠地而死——贪婪的后果。


2、现今世人的行为又是怎么的?与蝜蝂有何相通之处?

3、请找到文中的叙述与议论的句子,并分组朗读,品味寓议于叙的好处。

4、这则寓言想要说明些什么呢?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有像蝜蝂那样的人吗?你对他们有什么忠告?跟你的同学分享一下,并写成一篇文章。

【篇三】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导入

1、作家作品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曾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宋代的“三苏”、欧、王、曾都以写散文著称,并称“唐宋八大家”。有《柳河东集》。

本文一“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然后,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最后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技艺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莫能如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形式展开。

要求学生从本段中找出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态度和方法相对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然后,通过郭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句。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要爱护老百姓

“其置也若弃”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第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运用比较,研讨弊端

(一)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与《种树郭橐驼传》进行对比,认识暴政害民与惠

政扰民同样会造成民不聊生。

(二)联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句里的“兴,

百姓苦”,理解封建社会的太平盛世百姓受压迫受剥削的重要原因:烦令扰民。

(三)认清封建统治阶级打着爱民、恤民的幌子行扰民、伤民之实的虚伪面目。

三、小结

1、比较说理可以分对比和类比两种手法,对比是相对相反之比,类比是相同相似之比。

2、苛政猛于虎,惠政也可比狼凶。

3、郭橐驼的形象是“丑”与“真”的统一体。

四、作业

1、郭橐驼的种树的根本经验是什么?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种树郭橐驼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养民”治国的道理)

3、《种树郭橐驼传》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C)

A.对比

B.象征

C.类比

D.侧写

E.铺垫

4、将“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不及我,我又有什么本领呢?)

文言语法现象举例

(一)通假

⑴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4处)


⑵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而”通“尔”,你们的)

⑶其实雠之(“雠”通“仇”,仇视)

⑷根拳而土易(“拳”通“蜷”,蜷曲)

(二)古今异义

⑴故乡人号之“驼”(故,所以;乡,乡里)

⑵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它们;实,果实)

⑶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⑷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

⑸字而幼孩(字,抚育;而,你,你们)

⑹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三)一词多义

⑴虽:他植者虽窥伺效慕(即使,连词)

虽曰爱之(虽然,连词)

⑵故:其土欲故(旧,形容词)

故不我若也(所以,连词)

⑶实:早实以蕃(结果实,动词)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

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

⑷若:其置也若弃(像,动词)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连词)

故不我若也(如,连词)

⑸然:隆然伏行(……的样子,助词)

既然已(这样,副词)

然吾居乡(然而,连词)

⑹病:病偻(害了……病,动词)

故病且怠(困苦,形容词)

⑺者:有类橐驼者(的样子,助词)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助词)

则与吾业者(的职业,名词)

⑻以:以致其性焉尔(来,连词)

早实以蕃(不译,连词)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把,介词)

⑼而:鸣鼓而聚之(表承接,连词)

字而幼孩(你,代词)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转折,连词)

⑽且:无不活,且硕茂(而且,连词)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还,连词)

故病且怠(既……又,表示并列关系,连词)

⑾业:驼业种树(以……为职业、从事于,动词)

理,非吾业也(职业,名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⑴不知始何名(叫)

⑵病偻(生……病)

⑶名我固当(命名)

⑷蚤实以蕃(结果实)

⑸橐驼非不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⑹其莳也,若子(抚育子女)

⑺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指甲抓)

⑻传其事(记载)(《知识》H版归入“为动用法”,为……写传)

⑼其筑欲密(用杵捣)

⑽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飧,吃晚饭;饔,吃早饭)

⑾故乡人号之“驼”(给……起诨名)

2.动词作名词

⑴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买果者(观赏游览的园林)

⑵或移徙(移栽的树)

3.名词作状语

⑴旦视而暮抚(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⑵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一天天)

4.使动用法

⑴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高大;茂,使……茂盛)

⑵非有能蚤而蕃之也(蚤,通“早”,使早;蕃,使……多结果)

⑶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使……繁多)

⑷而卒以祸(使……遭祸)

⑸遂而鸡豚(使……顺利地成长)

⑹鸣鼓而聚之(鸣,使……鸣响;聚,使……聚集)

⑺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6.为动用法

⑴其培之也(为……培土)

⑵忧之太勤(为……担忧)

(四)句式

1.判断句

“……也”式

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⑴故不我若也(“我若”,若我,如我)

⑵不知始何名(“何名”,名何,叫什么)

⑶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以何,用什么)

⑷吾又何能为哉(“何能为”,为何能,有什么本领)

省略句

以()为官戒也(省宾语“之”指其事)

余红云

【篇四】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公开课教案定稿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李冰雁

【教材】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能够归纳、积累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疏通文意。 2. 读懂文本,理清由事到理的论述过程及方法 3. 掌握寓言体传记的特征,学习由事入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学案引导、问题设置、思维导图 学法:学案预习、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 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学习重点】

1.归纳本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 2.理清文章由事及理的论述过程。 【学习难点】

1.由事入理,联系实际探究顺天致性的道理 2.理解柳宗元的悲悯情怀,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柳宗元作为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一篇传记《种树郭橐驼传》。

1.文言字词释疑

2.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然而作者仅仅是为人立传吗?文中哪句话揭示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3. “其”指的是谁?“事”又是何事?作为什么官戒?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察其事——探植木之性

1.郭橐驼种树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阅读课文,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对比

总结:原来,郭橐驼种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顺天致性,为所当为,有所不为。 四、为官戒——探养民之术

1.讨论:作者说他问“养树术”,得“养人术”,种树与官理有何相似之处?郭橐驼如何描述官吏?官吏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讨论并用在原文中勾画、做批注。

2.写作方法:类比

3. 作者得出的“养人术”是什么?

明确:顺民之性以养民。要了解百姓,知道他们真正的需求,做好官府该做的事,

不要朝令夕改,繁政扰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4. 从一个生活中的人和事,作者提炼出了“养人术”。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宗旨是“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社会功用。

显然,柳宗元写作的目的不是空谈道理,而是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什么要“以为官戒”呢?联系当时的背景思考并回答。

背景:中唐时期,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老百姓民不聊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唐王朝急需休养生息的政策来重振国力,老百姓也需要宽松的政治统治以求安居乐业。 五.拓展迁移——以子之道,移之他理,可乎?

柳宗元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事例中得出做官的道理:要顺民之天以养其民。你能否将这个道理推及到其他方面?例如教育、人与自然、社会现实、政治历史等。讨论并分享。 六.文如其人——悲悯情怀

阅读相关链接,探讨为什么柳宗元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相关链接:

①柳宗元出身世家大族,后来家道中落。柳宗元才名早著,21岁就中了进士。为官后深入了解了很多朝政腐败的黑暗面,立志要肃清朝政,于是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33岁被贬永州,十年后又被贬到柳州,人生中最能建功立业的黄金时期,就断送在了穷山恶水之间,年仅47岁,就抑郁而终,客死柳州。 长安为官时期:参与永贞革新,《种树郭橐驼传》除此之外: ②贬官永州,他写下了《捕蛇者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刻画了悍吏扰民的形象,发出了“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的感叹, ③贬官柳州,即使被贬柳州穷山恶水之地,也不忘改革弊端,兴办教育: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

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柳子厚墓志铭》

他所做的这一切,源于一个儒者对民生的关切和对社会的担当,更源于一个人对生命的尊重!学习这篇文章,不仅学写作的方法,学顺天致性的哲理,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是柳宗元的悲悯情怀。 七.作业布置:

由事及理的写作方法,在我们的议论中常常用到。

作为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中,有许多点可以成为写作素材。请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个完整的论据。

【篇五】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宝鸡中学活页课时教案

(首页)

年级:高二年级 学科:语文

2

3

4

5

【篇六】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重点与难点:本文寓意及关键字词。

课时: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有关内容,学生初读课文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

激趣导入:ppt显示丑女林无敌的剧照。

导语:从古至今,有很多很多的奇人异事。比如古有无盐,相貌丑陋,却以极高的德行赢得齐宣王的尊重而立为王后。

(学生自读无盐故事)

真可谓奇人自有异相,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郭橐驼这个人。

二、课题及作者(板书)

三、简介作者及有关内容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 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四、题解:1.体裁 2.针对性 讽喻性极强

五、教师范读全文(或放录音),

六、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个别答疑。

七、布置作业:熟读全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要点:提导诵读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指导诵读第一段

1.学生质疑

2.教师强调应掌握的字词:瘘、信、类、固当、名(为„„起名,动词)

3.指名学生口译第一段

4.提问:

⑪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⑫介绍身世侧重介绍名字,“驼”并不雅,为何驼要自称?(豁达——身残而自信)

二、学习第二段:

1.学生质疑

2.教师提问重点字词:业(以„„为业,意动用法)

3.学生口译,师生共同订正

4.提问:⑪驼种树本领如何,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A、际遇——争迎取养B、高超——不怕“移徒”, C、且硕茂,早实以蕃 D、他植者莫能如也)

⑫本段写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侧重于侧面描写)

三、指导学生诵读第三段

1.指名学生阅读

2.学生质疑

3.教师就字词句提问并强调:

⑪蕃、植、本、舒、顾、抑、耗、思、离、怜、卒、不抑耗其实而已

⑫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⑬句式:A.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

B.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4.提问:

⑪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过错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⑫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⑬本段用了什么方法传驼?对比、映衬 (对对比、映衬的解释)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四、布置作业:完成文后练习三、四题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第 三 课 时

要点:学习第四、五段并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检查练习三、四题,完成第五题。

二、学习第四段,指导朗读。

1.字词:勖尔植(勉励)早缫而绪(而通“尔”。丝的头绪)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繁衍)故病且怠(懈怠)。

2.学生翻译,师生订正

3.提问讨论:

⑪“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⑫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祸——呼、鼓、聚、击、召,参看《教学用书》)

⑬“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传其事以为官戒)

回顾历史背景:背景:“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民不聊生。繁政扰民如勤忧害树。

四、总结全文

1.指明学生归纳主题:本文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

让他们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

2.教师小结: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 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

五、课外拓展:阅读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六、结合实际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爱有时也是一种伤害。

七、文言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既然已,勿动勿虑。 “已”通“矣”,了。

2、早缫而绪,早织而缕。 “而”通“尔”,你们。

(二)词类活用

1、 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 叫,“何”作宾语,前置 ②病偻,隆然伏行。 患病 ③名我固当。 起名 ④早实以蕃。 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 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zhǎo用爪抓 ⑧其筑欲密。 捣土

⑨ 移之官理可乎? 做官

⑩ 而卒以祸。 祸,造成(受到)祸害 ⑾字而幼孩。 养育

2、名作状:

①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3、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早 使„„多 ③鸣鼓而聚之。 聚集,使„„聚集 ④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繁衍 安,使„安乐(安顿)

4、为动用法:

① 其培之也。 为„„培土

② 忧之太勤。 为„„担忧

③ 虽日忧之。 为„„担忧

④ 传其事以为官戒。 为„„作传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理,非吾业也。 “„„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宾语前置

① 不知始何名。 名何——叫什么

② 故不我若也。 若我——如我

③ 吾又何能为哉! 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④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以何——用什么

3、省略句

①移之官理可乎? 移之(于,到)官理可乎?

②然吾居乡。 然吾居(于,在)乡。

③而卒以祸。 而卒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 此。)祸。 ④传其事以为官戒。传其事以(之,它,指代“本传”)为官戒。

【篇七】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重点句子翻译。

教学难点:本文寓意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翻译。

一、导入:

同学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柳宗元,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

三、初读课文,要求: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2、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四、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1、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2、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作出取舍,分类板书,然后完成下列习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①病偻(脊背弯曲) ②名我固当(本来)

③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 ④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⑤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更换) 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

⑦移之官理(治,统治)⑧ 勖尔植(勉励)

⑨字而幼孩(养育) ⑩遂而鸡豚(成,养大)

⑾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晚饭)(早饭) ⑿故病且怠(穷困)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②吾又何能为哉:

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五、讨论仍不懂的字词句意义,师个别答疑。

六、集体诵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思考:本文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及寓意。

一、导入: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文写郭橐驼的生平事迹和个性,主要集中在1—3节。

二、研读1—3节:

1、第一节:看郭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朗读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亲切。驼竟以为起得很恰当,且这样自称,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本节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2、第二节: 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朗读

橐驼以种树为业。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取迎养。为什么“争取迎养”:“视驼所种树„„早实以蕃”,原来他的种树技艺高超,而且从欢迎他

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由此可见,驼豁达的个性背后存在着自信的原因。

3、第三节:驼种树水平为什么那么高? 朗读

驼谈种树的经验(转入正题)

① 郭橐驼种树有无“秘籍”,方法是什么?

② 如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种植时的要求是什么?种后如何管理? ③ 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④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三、研读第4、5节:

“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1、“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驼”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二者有类:“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那么,“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行列。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3、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4、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与“他植者”勤虑害树遥相呼应,互相映衬,强化了对官吏繁政扰民现象的批判。在对不良现象的反面批判中,与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映衬中,作者的正面观点也就显而易见了:当官治民应“顺民之性以养民”,所以作者最后感叹说“得养人术”。

5、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四、体裁及文章特点 :

驼种树的事迹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名为传,实际上是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这种以寓言故事的方式来进行讽谏,就决定了文章“委婉含蓄”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学生通读全文,从驼的话语中体会“婉约而多讽”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归纳重点字词,讲解课后练习。

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各段段意,并且找到文中对比与类比的具体表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本文出现的一些文言知识。

师: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宾语前置等四种文言现象,昨天的家庭作业就是请同学们总结归纳这些知识点。下面我请几位总结的较好的同学向同学们展示一下。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古今异义】

1.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它们; 实,结果实(名作动)

2.去不复顾 去,离开

3.其实害之。 其,那; 实,实际上

4.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长,管理; 人,百姓

5.字而幼孩 字,抚育

6.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小人,地位低下的人

7.故病且怠 病,困苦

8.得养人术 养,治理;人,百姓

【一词多义】

1.虽

虽窥伺效慕。 (即使)

虽曰爱之。 (虽然)

2.故

其土欲故。 (旧)

故不我若也。 (所以)

3.实

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 (实际)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4.若

其置也若弃。 (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5.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顺接,可译“于是”)

6.业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 (职业)

7.然

隆然伏行。 („„的样子)

既然已。(这样)

然吾居乡。 (然而)

8.病

病偻。 (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 (困苦)

9.以

以致其性焉尔。 (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早实以蕃 (而)

而卒以祸 (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地)

10.且

无不活,且硕茂。 (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 (又,又„„又„„)

11.传

种树郭橐驼传 (一种文体,传记)

事以为官戒 (作传)

【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我固当。 (称呼)

早实以蕃。 (结果实)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活得长久)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用爪抓,掐。)

传其事以为官戒。 (作传)

而卒以祸。 (受到祸害)

移之官理可乎? (做官)

2.名词活用作状语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3.使动用法

以致其性焉尔。 (使„„达到)

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结果早。使„„结果多)

鸣鼓而聚之。 (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

【篇八】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自己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自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寓意的理解。

2、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3、文言基础知识用本文寓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以学过的柳宗元诗歌导入,提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推荐作品

里有一首七律叫《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请问作者是谁?明确:柳宗元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政治失意,仕途不达的愁苦之情。

我们学习这首诗是说过“愁”是此诗的情感基调,作者的愁完全缘于自身的政治

遭遇,从这一点可看出作者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在这里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

他的情感,大家还可以思考一下,既然作者对政治比较敏感,那么他还能不能用

其他的作品体裁去发表自己的政治远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

2、作者简介

1、生卒:公元773年—公元819年,享年47岁,中唐时期文学家。

2、字号、称呼:字子厚。河东(山西永济)人,故有“柳河东”之称。唐代古

文运动领袖,古文成就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与唐代

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

819年病卒于任所柳州,故有“柳柳州”之称。

3、生平概括:柳宗元的一生可用16个来概括:早立远志,少有英才,关心政治、

数遭贬谪。早立远志少年时代曾立下“颇慕古之大有为者”的志向。少有英才公

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就中了进士,几年后又官至礼部员外郎。关心政治参

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运动数遭贬谪805年,政治改革运动失败后,由礼部员外郎

被贬为邵阳(湖南邵阳)刺史。被贬途中,又被贬为永州(湖南零陵)司马。

3、背景简介、解题

社会背景:简单介绍了柳宗元的一生,这样一来大家对作者的印象便有了较为形

象、深刻的了解,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柳宗元处于中唐时

期,当时的社会现象可用四句话来概括: “富者兼地数万重,贫者无容足之活”

官吏繁政扰民,百姓苦不堪言。总结起来,便是四个字:繁政扰民。写作时间。

当时柳宗元在长安任职,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象,便作此文。

解题:课文的题目我们可以获得那些信息?

明确:文体是一篇传记,主人公是一位橐驼,他的职业是种树。

[引]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能值得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作传,肯定有他与众不同的特

点,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

4、整体感知

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郭橐驼名号由来以及性格特征。

第二部分(第2段—第3段)记叙郭橐驼种树技艺高超。

第三部分(第4段—第5段)郭橐驼感悟为官治民之道。

四、赏析

第一自然段

姓名由来:隆然伏行,病偻

性格特征:豁达——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1、为何郭橐驼要自称“驼”?

明确:表现了郭橐驼的豁达、身残而自信。

[简评]“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而为号,并不雅,但显得很亲切。驼竟以为起

得很恰当,放弃自己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作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

豁达的性格,令人猜想在这豁达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某种自信,这也就增强了阅

读的兴趣。作品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使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跃

然纸上了。

第一自然段紧扣了题目中“郭橐驼”三个字,介绍主人公名字由来、形象特征。

写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2、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驼自信什么?

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写主人公的籍贯、职业、身份和技艺,紧扣题目“种树”两字,然

后分三方面写他精于种树。

1、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从欢迎他的人看,作者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人物。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

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说明他种树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驼种树既能

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

2、正面描叙主人公精于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

藩。” 前半句强调种树或移栽树没有不成活的,隐含一个“寿”字;后半句强调

种的树高大茂盛,且果实结得早、多,隐含一个“孳”。这句直叙主人公种树技

艺之高明。又说明了“争迎取养”的原因。

技艺高超: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整体而言

具体而言:且硕茂,早实以蕃

树:树冠——大 树叶——多

果:不但成熟早而且多。

3、以对比手段来反衬郭橐驼精于种树:“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以种树技艺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窥伺效慕,

且硕茂,早实以藩 莫能如

2.这里写橐驼种树本领全面高超—“技高”,是种树行家,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从两方面–人、树(侧面、正面),侧重于侧面描写。

[述评]乡在京畿,名曰丰乐,颇有些传说色彩。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

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谈

到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写出橐驼技术全面。说他技艺高超,也点出了两个方面。

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徙”,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

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

加了玄妙气氛。

段意: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二自然段结尾设置了一个悬念,即“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使读者

急于想知道郭橐驼到底有什么诀窍。

第三自然段

1、分析。从郭橐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的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

顺天致性。紧承上文,采用对话、对比形式展开。

先是总结概括我的植树方法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种树时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种树后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他人种树方法

种树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种树后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

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梳理、归纳。(板书)以种树态度和方法进行对比:

郭橐驼——————(对比)——————“他植者”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木之性日以离”

“舒”、“平”、“故”、“密” “拳”、“易”、“过”、“不及”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3、总结。通过这层层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突出“顺木之天,以致

其性”的重要性。主人公种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从而得到使木“寿且孳”

的结果,与下段中写到的官吏“好烦其令”,从而造成使人民“病且怠”的恶果,

这两者也是对比。因此这段的对比也为下文进行种树与治民的类比作了充分的铺

垫。

4、这样写其他种树人对表现橐驼有什么作用?(即“用了什么方法表现橐

驼?”)

明确:对比、映衬。(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

法叫映衬。)

[述评]郭橐驼说的这一番话语,既是平凡朴素、毫不矫情的实情自谦,又是深远

的哲理,类似老子的“道”。

5、理清作者写作意图。

我们再看看下文是否还是在写种树。(点明:下文已不是写种树。)

6、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作者为他立传的目的并非只是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

段意: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四自然段

读完第四段,就会明白第三段写植树是为说官理服务,是一种衬托手法。

1、 课文为什么设计出“有问之”“问者曰”这样的问话者?

明确:这样造成一问一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郭橐驼的话,也就是引出作者所要

表达的观点。

2、“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3、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4、郭橐驼眼里的社会现象:

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

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

聚之,击木而召之。

5、感悟: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第四自然段以问者的口吻写出“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然后,通过郭

橐驼的答语,由养树术推出养人术。他植者“种树”与为官者“治民”如出一辙。

要求学生从三、四两段中找出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相类比的语

句。

6、梳理、归纳。(板书)以他植者的“种树”与为官者的“治民”进行类比:

他植者——————(类比)——————为官者

种树马马虎虎 不关心老百姓痛痒 “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长人者好烦其令”: “旦视而暮抚”“爪其肤”“摇其本”。 “旦暮吏来而呼”“鸣鼓”“击木”。 “木之性日以离” 百姓在烦琐政令下“病且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联想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7、要求学生根据三段中郭橐驼的养树术,参考四段为官者的“治民”推出做官

者应采用的养人术。教师帮助梳理、归纳。

(板书)从郭橐驼的养树术推出为官者应采用的养人术:

养树术—————— (类比)——————养人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其莳也若子” 要爱护老百姓 “其臵也若弃” 治国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8、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观点?

明确: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引]“长人者好烦其令”就如勤虑害树一样,繁政扰民,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

打入“他植者”行列。文章从种树之理谈到做官之理,其实谈种树是为了谈做官,

这里同样是运用了映衬的手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上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的写法叫映衬)这一点也反映作者写作思路上的严谨。 [述评] 结合中唐时期时代背景理解。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竟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总评] 如果说在上一段中,问者的身份还比较隐晦,酷似一个求艺的人,那么在这一段中,他就渐而露出了作者的身影,表现出“别有用心”,以一种咨询的语气,根本扭转了话题。在这种默契的问答中,橐驼仍谦逊如故,明确表示“理,非吾业也”,然后以“外行”的身份试探着用他的种树理论衡量官吏的所作所为,比照之下,自然得出繁政扰民犹如勤虑害树的结论,从而将旦暮而来的官吏打入“他植者”的行列。这样,前面批评种树人的话,如“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等,自然也可以“移植”到这些扰民的官吏身上,而又尽在不言中。悍吏来乡,闹得鸡犬不宁,橐驼对这一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也不妨说他是一个以种树为掩护的政治观察家。

段意: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五自然段

1、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明确:传其事以为官戒。

[述评]如果将这一段比作一出戏的尾声,那么,郭橐驼完成了使命,从旁门下场了。作者在形式上仍保留了问者的独立身份,写出了他“问养树,得养人术”的欣喜。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借这种方式抨击了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文章最后一句(结语)“传其事以为官戒”,实际上表明了作传的真正意图是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承平之世。

通过问者之口,说写本文的目的在于使当官者作为鉴戒。

文章体现了柳宗元进步的“养民”的治国思想。

五、人物形象、写作目的

1、读完课文后,你认为郭橐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郭橐驼是一个豁达,技高,睿智的驼背种树者。

豁达在别人给他起外号,他从不在意。技高在种树技艺无人能及。睿智在通过种树能悟出为官治民之道。

2、探讨本文的写作目的

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

治民之道,养人之术万不可,好烦其令,繁政扰民,一定要使百姓修生养息,顺其自然。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但文章却不是直接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介绍橐驼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种树”与“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六、写作特点

1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

【篇九】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 。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勖(xù) 病瘘(lǔ) 病且怠(dài)

b.豚(tún) 抑耗(háo) 织而缕(lǚ)

d.缫(sāo) 飧饔(yōnɡ) 长(zhǎnɡ)人者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⑤其筑欲密

⑥长人者好烦其令

⑦故病且怠

(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

(1)a(“瘘”读“lǘ”)

(2)①起名,作动词。②以„„为业,作动词。③果实;蕃盛,多。④尽。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⑥治理。⑦穷困。

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五、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輙体罚。

六、课堂练习种树郭橐驼传教案

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

出示投影: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参考答案:

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义深刻。

七、课文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种树郭橐驼传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疏入不报。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任。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乃止。

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居易面论,辞切情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唯谏承璀事切,上颜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联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由是多见多听纳。 注:谠言:正直的言论。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箴时之病 箴:劝戒

b.非次拔擢 次:依顺序排列,等次

d.章武皇帝纳谏思 理 理:道理

2.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幼聪慧绝人 绝人:超过一般人

b.吾谓斯文遂绝斯 文:文人或儒者

d.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 上前:走上前去

3.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想用有生以来学得的知识报答皇上越级提拔的恩泽。

b.对元稹的被贬,白居易曾多次上疏,恳切地劝谏皇上,他的奏疏虽然送入宫中,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

d.李绛认为,白居易不论大事小事都敢冒死劝谏,这正是他报答皇上破格提拔的表现,而决不是轻率进谏。

参考答案:

1.d(理:治,天下大治)

2.d(上前:皇上面前)

3.b(①转折意;②因而,于是;③认为;④拿,用)

5.b(“但却无人向皇上报告”错,应为“但皇上却不予答复”)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柳宗元简介

(选自《中国历代散文精品》,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版)

二、课文析读

作者先从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连用四个“欲”字句,概括了树木的本性,提示了种树的要领,并收到了“天者全而性得”的理想效果;而“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而必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作者次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比较。“勿动勿虑„„若弃。”郭橐驼看似听之任之的做法里,却包含了“顺木之天”的大道理;而他植者好像无微不至地关心,但结果适得其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概言之,作者围绕“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之纲,分述“己植”和“他植”。己植部分说明树木的本性,再说明“自己”如何按照树木的本性去栽培,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他植部分则分述两种违背树木本性发展的做法,然后归结到“他植”不如“己植”,由此显示橐驼种树之道的正确。行文简洁,对比鲜明。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作者:李嗣亭)

三、类文荐读

毛颖传

韩 愈

毛颖者,中山人也。其先明眎①,佐禹治东方土,养万物有功,因封于卯地,死为十二神。尝曰:“吾子孙神明之后,不可与物同,当吐而生。”已而果然。明眎八世孙需兔②,世传当殷时居中山,得神仙之术,能匿光使物,窃恒娥,骑蟾蜍八月,其后代遂隐不仕云。居东郭者曰夋兔,狡而善走,与韩卢③争能,卢不及。卢怒,与宋鹊谋而杀之,醢其家。 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趺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④,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于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

颖为人强记而便敏,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又通于当代之务,官府簿书,市井货钱注记,惟上所使。自秦皇帝及太子扶苏、胡亥、丞相斯、中车府令高,下及国人,无不爱重。又善随人意,正直邪曲巧拙,一随其人。虽见废弃,终默不泄。惟不喜武士,然见请亦时往。

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上亲决事,以衡石自程,虽官人不得立左右,独颖与执烛者常侍,上休方罢。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上召颖,三人者不待诏,辄俱往,上未尝怪焉。

后因进见,上将有任使,拂拭之,因免冠谢。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上嘻笑曰:“中书君老而秃,不任吾用。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邪?”对曰:“臣所谓尽心者。”因不复召,归封邑,终于管城。

其子孙甚多,散处于中国夷狄,皆昌管城,惟居中山者能继父祖业。

太史公曰:毛氏有两族。其一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毛,所谓鲁、卫、毛、聃者也。战国时有毛公、毛遂。独中山之族,不知其本所出,子孙最为蕃昌。《春秋》之成,见绝于孔子,而非其罪。及蒙将军拔中山之豪,始皇封诸管城,世遂有名,而姬姓之毛无闻。颖始以俘见,卒见任使,秦之灭诸侯,颖与有功,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哉!

注:①明眎:兔的别名。眎,同“视”。② 求(nóu):刚生下的小兔。③韩卢:古代韩国名。④趺(fū)居:即趺坐,双足交迭而坐。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八: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苦地劳作”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作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五、高考真题

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胡质子之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1002.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