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谁之过?
——读《失街亭》有感
新沂市第三中学 2005级 高二(11)班 付颖
《三国演义》中“马谡拒谏失街亭”的故事是文人墨客常常议论的话题,提起它,人们总要对孔明、马谡叹息一番。的确,街亭一役,损兵折将,甚为惨重。蜀国不得不由战略反攻转为战略防御,这是谁之过?马谡刚愎自用,固然是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却在孔明身上,是孔明在街亭一役中屡屡失败,最终导致了令人扼腕的历史结局。
首先,孔明不该派马谡去守街亭,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
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是深知其中利害的。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这样也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其二,孔明并未真正认识马谡。平素马谡“好论军事,才气过人”,在征讨南蛮,七擒孟获时出谋划策,颇有建树,可谓“将才”,但掌管帅印,规划全局之职却非马谡做的来的。殊不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就如今日之倪光南,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白手起家,在技术方面,为创建高品质的联想电脑立下汗马功劳;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因缺乏现代化管理目光,他也只能急流勇退。而“联想”现今总裁杨元庆虽非科技界精英,却对管理经营颇有自己的见地。在科技领域,倪光南稳操胜券,
而在经济领域,杨元庆却棋高一着。两人之所以进行职位的更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要与所处的发展领域相一致,试想一下,叫世界文豪莎士比亚到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工作,恐怕他永远发现不了镭。反之,让居里夫人坐在阁楼里构思着四大悲剧,到头来,怕是两手空空了。可见,只有人才就其位,才能显其才,致其用。孔明误以马谡为帅才最终导致千古遗憾。
第三,孔明不该斩马谡。当时蜀主新立不久,南蛮也才刚平静,而“五虎上将”或早逝,或年事已高,蜀国后继乏人。而且大敌当前,正当用人之际,又有“马谡自缚跪于帐前”。俗话说“智者干虑,必有一失。”孔明应该给部下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若孔明让其戴罪立功,想必马谡也会变得成熟老练。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芦,周文王渭河肃立,魏公子忍辱
迎侯生,正由于他们有一颗宽大的心,才引得无数英雄为之折腰。马谡街亭失守,不能不说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但若能平静对待,指陈其错,必能使其大受感化,精神升华。从这个意识上说,失街亭也并非是坏事。曾有位哲人说过,“上帝允许年轻人犯错误,因为错误是送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就像是带刺的玫瑰,它最终会引来幸福的成功,虽然它曾刺伤过我们稚嫩的双手。
综上所述,诸葛亮平时识人不深,用人失误,事前轻率作决,事后求全责备,这才是失街亭的关键。孔明虽自比管仲、乐毅,却不及他们知人善用,因此,关键时刻失误连连,从而导致惨败。
这也许是失街亭留给后人的启示吧!
班主任工作总结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像一条纽带,维系着学校、家庭、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的范围广,任务重,时间长,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因此要做好班主任工作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它虽然净做些婆婆他*的小事,但是它却像家里的柴米油盐一样少不了,并且是必不可少的。经验谈不上,下面只是就前一阶段的班主任工作做小结如下:
(一)爱心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
篇二:《《三国:人物解码》读书笔记》
《三国:人物解码》读书笔记
深圳大学 Erible
透过三国,解码人物。经济不同、政治不同、教育不同,并无法将我们和三国人物们脱开关系。因为单就做人一事儿,千古而来,终是同一道理。为何三国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那时的成功人士和如今的相比,有没有根本区别?没有!时代的变迁并不会改变人们的生存之道!坎坷的道路,前人走过。顺风的道路,也不例外。我们正是通过学习前人的经验之谈,才能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精彩!
该书共出现了49位人物,但他们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例如,为何如此聪明的马谡,会失街亭惹出个妇孺皆知的诸葛亮含泪斩马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真是他那求功心切,没有领兵出战的经验空有满腹理论,就敢上前接此大任,最终落了个鸡飞狗跳。可恨的地方在于,在他被卫兵架起来搬进蜀地前,他还在考虑着自己的仕途问题,开始规划未来东山再起成为主力军。他丝毫没把这次失误对国家的影响当回事,连自己死期将至都还浑然不觉。
而诸葛亮,也并不是完美的人物。他的确是我们中国公认的智慧的化身,但我们要想从历史中收益,就得客观的看待一个人。诸葛亮的认真稳重是有点,但太过认真就是他的缺点了。他在用人方面完全无法跟刘备相比,留张飞守徐州、留关羽守荆州、派马谡占街亭,屡屡出错。并且在三国末期,他都还掌握着蜀国的大权,从没有个像样的接班人。为何?因为他过分的扛起这个重任,就连送粮误时的小卒送去打板,也会亲自去数是否打对数。这种不把任务合理分配给下属办的人,怎么培养未来的继承人?诸葛亮只是个军事奇才,在打仗时他是如鱼得水,但人终会有寿尽的一天,不开始让位于后辈们自己独揽大权,只会让他去世后蜀国无人能扛起这重任。最后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我们能从这里看出,用人者和成事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刘备计谋不如诸葛,武力不比关羽,但他就是蜀国的君主。因为他拥有刘邦的那种用人之道,领导不用什么能力都比属下强,不然就会成为杂工式领导,但就在用人这方面,绝对领先于他人。
我们还能从中看出,在乱世之中只有无比奸诈之人和极度纯洁的人才能活下来成就一番事业。正如曹操的奸诈与计谋,让其雄霸一方,成为一代枭雄。及许褚的纯洁毫无心机,使其成为优秀的将领。那些即不纯洁,心计又不如他人的人,只有死路一条。吕布的反复无常,断送了他的性命。钟会的自傲奇才,却命丧自己人手中。
这里都能在如今的社会看出,一些过分展露不懂隐藏的人总是成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正所以枪打出头鸟,只有沉得住气,宰相肚里能撑船,才能像司马懿那样为后辈一统江山打下基础。通过自我思考,解剖前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自己的影子,清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致命的弱点。因为一些致命的弱点,会因你的才能越大,危害也越大。唯有透过前人之经验,及时改正,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
篇三:《《反对本本主义》读书报告》
《反对本本主义》读后感
很早就听说过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也看过很多关于这篇文章的评论,但是一直没有去读原文。最近,迫于两千字的读书报告的压力,只能好好阅读我比较厌恶的历史性论文。《反本本主义》这个新颖的题目吸引了我,于是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仔细阅读了毛泽东的名作《反本本主义》,开始以为是政治性文章,要么枯燥乏味,要么深奥难懂,但读完后,感觉受益非浅。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著作之一。全文酣畅淋漓,言简意赅,并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红军中存在的教条主义现象以及详细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我们今天正确看待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我觉得以自己微薄的功底,虽然认真研读了原文,但认识仍然非常有限。现在,我就通过对《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谈一点自己浅薄的体会。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的一篇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著作,原来的题目是《调查工作》。当时,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倾向比较严重。一些同志不注重调查研究和当时的中国国情,实际脱离只谈理论,一味机械地搬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外国的革命经验。因此,毛泽东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调查研究的经验,写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从思想上批判了教条主义,开辟了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在这篇文章中从实践观的角度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所讲的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国革命中让我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什么是本本主义?“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 ,我的理解是死读书,不懂得变通。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的思想作风。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古代社会的老学究皓首穷经,只知道玄谈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教条主义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条地做事情的例子古已有之,只是教条主义则是近代才出现的一个词,代表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做事的态度。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用的是“本本主义”,当时还没有“教条主义”这个词,教条主义是后人的总结。
从根本上意义讲,教条主义就是一种僵化的态度。其外在表现:要么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僵化地对待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某种理论、观点、教义乃至只言片语);要么是用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僵化地规矩和剪裁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实践。两种表现所内涵的精神,都是一种僵化。
这篇文章没有我想象中的长篇大论,开篇一句“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如一声断喝,鲜明地展示了文章的中心,再加上接下来的“要不得! ”“要不得!”“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气势汹涌,掷地有声,短短十四个字近乎深恶痛
绝的指出了对有些共产党员不深入实际调查的愤慨。接着毛泽东同志强调了调查的目的所在,那就是解决问题。他指出,本本主义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我们需要本本主义,但是也要纠正脱离了现实的本本主义,勤于根据具体情况做实际调查,而不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要“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 到斗争中去! ”“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最后,他指出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强调了要注意的问题。为防止一个人做决定容易犯错,他强调“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并且“要亲身出马”,如同古代皇帝微服私访一样,深入群众内部做调查,同时“要自己做记录”,假人之手万万不行。这些在社会生活的各方各面都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古往今来教条主义的危害,举不胜举。大家熟知的马谡失街亭就是教条主义危害的一个典型事例。马谡可以称上是一位知识分子,他自幼“饱读兵书,颇知兵法”。其实是一个难得的高级参谋和战略型人才。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长谈,彻夜谋划。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站为下”的攻心策略。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保证了南方边境的长治久安。针对蜀国“兵马疲惫,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北伐前夕,靠马谡的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才使得诸葛亮败夏侯,收姜维,破羗兵,灭王郡。紧接着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举国震惊。善于小征小战的能手不一定是运筹帷幄的将军,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也不一定是个能征善战的将士。诸葛亮评价马谡“旷世奇才”并不过分。可是当他身为街亭之战主将时,复杂的战争环境,使这位知识渊博的参谋,突然变得头脑简单起来,闹出一场因机械照搬兵法原则而损兵折将的大笑话。
古人说,死读书等于无书,马谡的问题,并不在于饱读兵书,而在于死读兵书,当自己站在场外领导的位置观察问题时,引古论今,头头是道。有事表现的见解很高,一旦自己成为局内人,就被复杂的客观现象所迷惑,而不自觉地照搬历史经验。兵法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孙子云:“兵至死地而后生”是古人流传下来的优秀经验。为什么马谡在实际中运用着两个原则反而失败了呢?马谡照搬韩信的经验,不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违背诸葛亮依山近水,安营的命令,扎寨于山顶,结果被魏张合一战而败。
中国革命之初,学习苏联城市包围农村,结果失败,为什么?这是由两国的国情所决定。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也聚集在城市,作为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城市在全国就具有一种特殊的重要地位,它的变革必然引起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追随,所以十月革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并取得了胜利。中国近代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中起决定作用,它们在城市中的力量颇为强大,而在农村的力量相对弱小,中国城市无产阶级力量的薄弱,使中国共产党无法在城市中取得革命胜利。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使农村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为革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可能。所以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此看来无论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建设,都必须结合国情,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
坚决彻底地破除僵化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有个特点,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寻找祖宗的理论根据,要靠本本说话。他们心里有个万能的上帝,这就是他们“颠扑不破的真理”,而且放之四海皆准是先验的,无需证明的。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发动推翻“两个凡是”僵化教条为破冰之始,根本点在于破除建国以来让中国吃了大亏的那种教条主义。教条主义之所以能横行中国多年,灵魂不灭,实际上时通过舆论单项灌输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残酷打击不同认识人士手段来达到其目标的。
比如文革,都标上“最高指示”,不管他说的对不对,首先要求你坚决信服并完全执行。谁怀疑谁是敌人,要被已经失去理智的大众打死的。把怀疑者从肉体上给以消灭,至少是限制自由,使其丧失发言权和自由权。因此,给与舆论空间,允许大家说话,解放思想成为破除教条主义第一关。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是一句真理,永远不会过时。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不也经常像文中所讲的蠢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的吗?遇到问题,应该先去调查,否则你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读这篇文章最深刻的体会。我觉得,文章的第二部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是全文的精华,毛泽东在这里举了两个简单的例子对这一命题做了论述,并以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的比喻来做总结,我 觉得十分贴切。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这确实是个让人不得不相信的结论。文章的最后毛泽东还对调查的技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关于怎样调查,调查会到些什么人,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怎样定调查纲目等具体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回答 ,这些回答,即使在今天,也是很有用的。
实事证明,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就必须以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使之成为滋长智能的营养。克劳塞维茨说过:“理论应该培养未来的指挥的智力而不应该陪着他们上战场。”这里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如何把丰富的知识转化为作战的指挥能力,将军只有经过用心揣摩,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变为驾驭战争的能力时,他才能笑傲风云。马谡就是这样反面的悲剧。当时刚愎自用,不听忠言。他是执其书而拘泥之的典型,纵使熟读兵书也无济于事,反而适得其害。{失街亭读书笔记}.
《小马过河》里说,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过。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伙伴。小马妹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这个故事通俗易懂,寓意却很深刻。无论做什么事,多要开动脑筋,不要再行动之前就想当然放弃了。我们学习也一样,
反对本本主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半功倍。
诸多事实证明反对本本主义,具有普遍意义。但我们也不能做极端,一味反对“本本”。这里的本本指一般意义上的理论与经验。而这些理论、经验我们还是要学习的,毕竟对我们会有指导作用的。只是一定要将其消化,在运用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变通。不走教条主义的道路。
《反对本本主义》不仅适用于当时的中国国情,在当代社会仍然有及其深远的指导意义。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就一味奉行“本本主义”。他们遵循老师的安排,从不费心去安排自己的时间,只要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就能考得不错的成绩,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然而步入大学后猛然发现自己有种种不适应。没有老师的指导安排,没有固有的学习模式,校园生活也不像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那么单纯简单。这样一味只学书本上的东西而不知道实际情况的人只能称作是庸人。在工作中,作为雇员,如果只是一味地生搬硬套,一味遵循上级领导的安排,而不动脑筋,不去实际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不从实际出发解决根本问题,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强烈指责。作为领导人,如果只是墨守成规,遇事援引典例而不思实情,这样不作为的领导更应该受到重责。
依然记得05年温总理在看望“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更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所触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是的,中国所谓的名校大都遵循“本本主义”,中学时甚是严重。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应试教育的悲哀。老师上课只是一味地重复,照本宣科,学生学习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校实行的“题海战术”更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到头来,学校只培养了一批批只会考试不会思考的应试机器,本本主义让中国的教育陷入僵局,只有反对本本主义,提倡自主创新,才能为国家建设贡献真正的人才。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老师没有独特新颖的见解,学生一味本本主义,没有创新能力。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不仅教育界如此,政界和社会上无不充斥着本本主义的毒瘤。本本主义“要不得!”
读完《反对本本主义》,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毛主席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读者带向他要说的话题上,由浅入深,让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他的想法并接
受他。重读马克思主义的精典著作,领略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气质;反对本本主义,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
对于我们这年轻的一代人来说,《反对本本主义》中所提及的方法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都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我们实际情况为中心,着眼于对当前问题的理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要学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这样一来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像生活,和谐与进步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相信书中本无颜如玉,真正的玉右握在群众和实践当中!
篇四:《用人谋略与权术读书笔记之二:重用》
重用{失街亭读书笔记}.
再愚笨的下属,也能看出某人受到了领导者的青睐;在麻木的当事者,也能感觉到自己正受到领导者的重用。重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人们通畅的理解,只要领导者将某个下属放到最显赫的位置上,授予他最重要的职权,这个下属就可以说受到了他上司的重用。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另一种现象,即:有些身居要值得干部,由于受到上司的冷落,他们对全局的影响简直微不足道;而另外一些官位并不显赫的干部,由于受到上司的充分信任,他们却能左右着整个事态的发展。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衡量一个下属是否受到重用,除了职权和官位以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
在领导者的用人行为中,重用,是最令热羡慕的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用人抉择。被重用者的德才素质的优劣,往往决定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因此,领导者对某个下属的重用,在他的诸多用人抉择中,往往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着。重用的对不对,通常会对事态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与利用和使用明显不同,重用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信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