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商丘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高二语文答案》
商丘市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高 二 语 文
一、(9分,每小题3分)
1.D(“严格遵守”不正确。)
2.A(B.“在建筑风格上„„完全相同”不正确;C.“有着相同的建筑特点和建筑风格”不正确;D.对“可译性”的理解不正确。)
3.B(中国建筑发展途径与其他建筑体系发展得并不相同。)
二、(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3分)C(等:等同,相类似)
5.(3分)C(①⑥不是具体描述,⑤不是隐居生活)
6.(3分)B(方山子隐居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没有机会当游侠,而是因为改变志向读书,想通过读书做官来“驰骋当世”,但始终没有成功的机会。)
7.(10分)
(5分)(1)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住茅屋吃素食,不与外界来往。(译出“遁”“庵”“蔬”“相闻”各1分,全句通顺1分)
(5分)(2)然而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译出“勋阀”“得官”“使”“显闻”各1分,全句通顺1分)
(二)(11分)
8. (5分)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2分)也写出了远在偏僻异乡,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的慨叹,充满了哀怨愁思。(3分)(意思对即可)
9.(6分)从表面来看,这句诗细致生动地描绘了风急雨骤,吹打芙蓉、薜荔的景象。(2分)结合全诗主旨,又能感受到这句诗强烈的比喻色彩:芙蓉、薜荔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而疾风骤雨则是当时社会的写照。这句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处境和心理感受,景中有情,境中含意,极富艺术魅力。(4分) (意思对即可)
(三)(6分)
10. ⑴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⑵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 ⑶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每空1分,与答案不一致该空不得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11.(1)(5分)C D(选C得3分,选D得2分。A项,“受湖南人尚武习俗的影响”不正确。B项,文中没有“受鲁迅的帮助”的内容。E项,“表现了一个文人的崇高气节和伟大人格”不准确。)
(2)(6分)①构成了沈从文一生不可或缺的内容:正是徐志摩、胡适等人,才推动了沈从文文学事业的发展,是沈从文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3分)②丰富了人物形象:文章借这几个人物对沈从文的赏识或评价,从侧面衬托了沈从文的才华和人品,使沈从文这一形象更加丰满。(3分)(意思对即可)
(3)(6分)①年轻时孤身入京,生活贫寒,甚至困于雪中几日未进食。②抗战时任职于西南联大,因只有小学文凭而备受教授们排挤;③解放后位置岌岌可危,夫妻关系不和,他选择了自杀却又被救活;④“文革”中遭受迫害,流放到湖北养猪。⑤成就卓著,但在生前没有得到充分认可,诺贝尔奖也与之擦肩而过。
(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4)(8分)①一生坚持不懈,做事和气认真。沈从文无论身在何种环境,都坚持写作和研究,这是他成功的基础。②得到帮助,有好的机遇。沈从文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徐志摩、
高二语文答案 第 1 页 共 2 页
胡适等人的赏识,使他早日走上了成功之路。③写作风格独特,写作手法有创新。成名作《边城》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树立了湘西文学的独特风格,后世影响深远。④勇于面对挫折,逆境中不改志向。沈从文即使在“文革”中被下放养猪,都能从容面对并坚持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每点3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少写一点扣3分,扣完为止)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3分)C(A.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或指比较容易引起嫌疑、让人误会、而又有理难辩的场合。B.拍手称快: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让人满意。C.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D.形影相吊:形,指身体;吊:慰问;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13.(3分)A(B.句式杂糅,删除“基于”。 C.宾语残缺,应在“领土”后加“主权”;D.不合逻辑,“谁也不能否认他说的没有道理”三重否定)
14.(3分) A
15.(5分)示例:①自己心里的幸福和别人眼里的幸福②是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的 (意思对即可。答对一句得3分,答错一句扣2分)
16. (6分)参考示例:
对于溪流来说,大海就是未来,想要有一片浩瀚的大海,溪流就要不停蓄积;
对于新芽来说,大树就是未来,想要成为一棵苍天大树,新芽就要努力成长。
(每句3分)
五、写作(60分)
17. 参考2012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5分为基准分进行评分。
参考立意:一、要成为优秀的人,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二、成功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战胜孤独和寂寞;三、奋斗的路上要有良好的心态,不抱怨、不诉苦;四、奋斗的路上,需要踏实前行,默默奋斗;五、成功告诉我们不要计较付出。{以我家在商丘,写一偏作文}.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呀,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高二语文答案 第 2 页 共 2 页
篇二:《商丘市中考满分作文-体验玩》
体验玩
“站住!”七月天,“晴空霹雳”,老娘发威,“语文考得那么差,你还有心思去玩?” 我“身已半出,止露尻尾”。无奈,我踅回来,低着头,抱怨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嘛,干吗管得„„”
“‘玩物丧志’,听说过没有?就因为玩得多了,你期末成绩才这么惨!”
我默然,悻悻地回到书房这个不是监狱胜似监狱的地方,有口无心地念起“经”来。 “哥哥!”屋外小学刚毕业的表弟表妹让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们走进来望着我,我悲哀沮丧地望了他们一眼,随手拿了一本书翻着。“你要读书,不能玩?!”“有了,听说你这次语文才考七十分——我们想办法既能使你提高语文成绩,又能玩耍。”
“悉听尊便!”我白了他们一眼。
游戏开始了。表弟、表妹和我三人各拿一张纸,一枝笔。“我们以‘出’字打头写成语,看谁写得多。”我愣了一下,原来是玩这个游戏。我乃初二学生,你们才小学六年级,你们这不是“以卵击石”么?我在心里嘲笑他俩。
我眼珠儿一转,挥笔写了两个:出人头地,出生入死。不过,第三个暂时还不会。想来他们也没有写出三个的能耐。眼角一瞧弟弟,多了一个“出类拔萃”;妹妹也一样。败了,不服气!不能输!我怒目而视。
第二战,我出题,以“一”字开头。
只见他俩,一个皱着眉头,托着腮,眼睛斜视前方,伽利略形态;一个嘴咬笔杆,眼珠上翻,典型的学生状。我暗喜,一鼓作气地写了九个。写完,仰天长啸,你们怎么样啦?斜瞥一眼:弟弟,32开的纸只剩三分之一不到的空缺;妹妹已经写满三分之二还未辍笔。呜呼„„
败不馁!我连连发起进攻。
那天一直攻到深夜12点——非赢表弟表妹不可。表弟表妹战罢几局就被老娘遣走了。而我静下心来,诚恳地向书本请教。
就这样,我攻书、游戏,知识如百草丰茂。开学语文小测,居然跃上了九十多分。老娘笑嘻嘻。
我忽然想到老娘用的“玩物丧志”一词。其实,玩要看你怎么玩,倘若整天沉溺于电子游戏之类的玩,兴许会丧志;但若玩求知游戏之类,能与学习有趣地结合起来,那就非但不丧志,且会增智、坚“志”。
【得分点品评】
《玩物丧志?》是一篇情节起伏跌宕、描写细腻动人、语言生动幽默的佳作。这篇文章的结尾点出了文章的主旨,让读者获得新的认识,因而使人眼睛为之一亮。
一、从结构上看,结尾段照应了上文。文章以“玩物丧志?”作为标题,一个问号暗含着作者对这一传统看法的质疑。这一标题也会引发读者心中的疑问:玩物是否真的丧志?为什么?怎么样避免玩物丧志现象的发生?标题已经设下疑问,正文必须作答。文章的开头部分,母亲理直气壮地宣称“玩物丧志”,那么“我”是否认同这个观点呢?文章结尾段对“玩物丧志”的传统观点大胆发表了个人见解,既照应了标题,又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稳定架构。
二、从内容上看,结尾段概括了上文的要旨。文章的主体部分记叙了“我”边玩边学边提高的经历。考试成绩由“七十分”升至“九十多分”,显示了这种方法带来的实际成效。如果你据此就得出“玩物根本不会丧志”的绝对化结论,那你就错了。大多数情况下,玩物会丧志,这是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了的,作者无意彻底推翻这一结论。而本文所写,是想说将“玩”与“学”结合起来,不仅不会“丧志”,还会“增智、坚‘志’”。结尾段的议论,抓住了区分“玩物”带来结果的要害:看你怎么玩。这样一来,作者的认识直达事物的本质,
揭示了上文事例的意义(即:玩的内容和方式对头,所以促进了“我”的成绩提高),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结尾,作者在动笔之前已是“心中有数”,预先设想好了。常言道“意在笔先”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篇三:《2015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语文试卷B》
1.诗文默写。(每条横线上写一句,10分)
(1) 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扒春》万
(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论语〉十二章》)
(3)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
(4)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
(6) ,山岛辣峙,(曹操《观沧海》)
(7) ,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 《次北固山》中表达诗人思乡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后面小题。
一个人在山上
邓皓
①我现在的家在岳麓山下。
②我所住的房子背后,不知什么时候被人探出一条路来。每天一早会有很多人从这里爬上岳麓山进行晨练,这等热闹要到上午10点以后才告平息。
③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假日,紧靠我家的岳麓山,每天上午10点以后便是孤独的。
④我曾陪同我外地的朋友登过好几次岳麓山(当然是花了10元门票从正门进去的)。去赏玩的都是大家必去的熟悉的景点,像爱晚亭、麓山寺、蔡锷墓、云麓宫、鸟语林等。 ⑤我觉得那没意思极了。
⑥我讨厌任何预见性很强的像履行任务似的行动,包括以开心为目的的旅游。
⑦我决定去看看孤独的岳麓山。
⑧一个非假日的秋日的下午,我一个人登上了岳麓山。这时候无忧无虑的孩子大多在上课,为衣食之忧的成人在劳作。一边爬山的时候,我就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份悠闲而惬意无比;待登上山顶,我更是惊异于呈现在我眼前的岳麓山:它有了我以前未见的大气、厚重、静穆、空旷、辽远。
⑨岳麓山陌生了。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
⑩随便找了一处地方坐下来,俯瞰山下棋盘似的城市,再看看头顶离得近了的天空,山不说话,巍峨却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我眼前的山石、树木静静地立着,孤独中却有一股凛然的傲气,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其实,它也是傲然的呢,它不惧怕生命的凋零。{以我家在商丘,写一偏作文}.
11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
12我有种冲动,想走近任何的一块石头,一棵树,跟它们说说话,想俯下身子亲近每一株草,跟它们交心。谁说沉默意味着没有申明呢,或许,它们比我的祖辈都年长呢。令人钦敬的是,岁月似剑,风雨如磐,它们按照自己的信念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一座山其实就是一幅经年不变的画,我看到的其实就是我父辈看到的那幅——或许,我眼下站的这块地方,在若干年前就是一位衣袂飘飘的诗人或豪气干云的武士所亲临过的。可是,这山上的一切,不论遭遇自然无情的侵袭还是人类亲切的探访,都呈现出宿命似的接纳,没有悲喜的跌宕。这种神闲气定的大气魄,人哪里会有!
13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时候,看到那农田的稻谷,在沉默和朴素里任由时光的安排,抽穗、扬花、结谷,然后回到农人的仓储里,我以为那是懦弱的没有生命的,今天,一个人在山上,突然感觉到一座山、一棵稻谷那样不加雕饰地完成过程,不加挑剔地归依结果。真正的强大有时就是不奢求,不抗拒。
14人或者总无法摆脱奢望,归顺自然,所以人别说比自然活着的万物渺小,比自然本身都渺小。
15譬如登山,你很少看到一个人孤独地登山,而只是成群结队地开心赏玩,你把山看成了景点,你就无法领略到山的生命。有人说见了黄河你得跪下去面对、解读,面对杀也应该是——至少我门的灵魂应该是。
16你不妨一个人登一次山,你会发现:一个人在山上,面对沉默不语的山,用不着比较,你就渺小了。
⒄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
【小题1】作者写到“我一下子喜欢极了这种熟悉的陌生”,这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分)
【小题2】作者写到“我突然对它们心生崇敬起来,人说高处不胜寒,可是山可以。山上的泥石、树木、花草可以”。联系上下文,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3分)
【小题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只有这秋日里渐渐走向衰败的小草还在使着性子调皮,随风轻轻摇曳着。
【小题4】作者写山的同时,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稻谷,这样写有什么用?(3分)
【小题5】作者为什么说“我感觉我登上了山,人却站在了山脚下”?(3分)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小题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2)教然后知困()
【小题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小题3】学完本课后,对你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启发呢?请结合自身实际具体谈一谈。
2.阅读《张五不复猎》 一文,完成小题。
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鹿将①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母鹿度②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③,具④以所见告子。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母鹿。”张五闻之,心感动焉。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注:①将:带领。②度:估计,考虑。③所:地方。④具:全部。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⑪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①遂为张五所及()②顾旁有浮土()
③遂奔至网所()④由是焚网()
⑫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具以所见告子A.不以疾也B.以丛草为林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岁以大穰【小题2】用“ ”给下面句子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吾不忍母死仔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⑪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文:
⑫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以我家在商丘,写一偏作文}.
译文:
【小题4】文中张五母子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舟过谢潭三首(之一)(3分)
风头才北忽成南,转眼黄田到谢潭。仿佛一峰船外影,褰帷急看紫巉岩。
【小题1】本诗第二句中的“转眼”与诗中一字相呼应。(1分)
【小题2】本诗最后一句中的“急”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1.作文(40分)
感觉就是简单的心理过程。平时,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得到别人理解的时候,孝敬父母的时候,取得成功的时候„„你的感觉往往是非常好的。
请以“__________,感觉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补全题目,填在题目中横线上。(2)要写出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
(3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ezw/225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