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
《(高三补充5)2015届高三作文讲评资料(显示)》
2015届高三语文(新闻时评类材料)作文讲评资料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一、 找关键句
2011年,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
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 由果溯因,提炼本质,多角度立意,选择最佳。 从整体理解
1、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成为偏远山村的村官,有人质疑他的动机,面对质疑他坚持自己的选择。
——中心事件=秦玥飞做村官
2、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由果溯因)
(1)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
(2)不受时俗的质疑(现象)
——(本质)不受时俗的束缚;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3)(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
(4)面对质疑,坚守自我(坚持理想), „
二、梳理材料的内容(抓对象、分角度) (一)从“有人质疑他的动机„„”可得出:
1、为什么做好事屡遭质疑(例文1);
2、质疑之声可否减弱?(例文2)
3、信任的缺失(做好事);
4、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二)从“秦玥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
了解自我,发挥特长 ,(实现价值)。
从整体上看,秦玥飞代表了年轻一代对成功的反思和重新定义,代表了一部分年青人在面对物质欲望时的成熟思考和选择。材料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切入的点,如:名校毕业却去偏远山村做村官,在基层了解社会和自身,以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受到没有根据的质疑,等等。可以根据这些切入点,从“择业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识自我”“理想追求”“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等角度来立意。也可以从质疑背后隐含的逻辑和社会心理来立意。简单列举如下:
1.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2.不受时俗的束缚,走出自己的路
3.学以致用才有价值
4.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做有理想的践行者
5.踏实做事才能成就自我
6.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
7.成大事者心怀社会
8.了解自我,发挥特长
9.坚持理想,坚守自我
10.判断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为社会发展尽力)
11.对言行负责,理性、负责任地评价
12.以消极、负面的眼光看待一切的社会心理值得深思
13.传统价值观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文章的立论符合材料的内容,但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引申联系不当,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现象,比如认为质疑者没有根据下结论是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然后就撇开材料围绕“责任”话题来展开论述。这种现象似乎比较普遍。
基本符合题意:
1、淡泊名利(“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
2、学会谦虚(“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
3、乐于奉献/为社会出力/回报社会(“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
偏离题意:
1、村官;
2、实践;
3、从小事做起„„
强调两点: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 文章的立意符合材料的内容,但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引申联系不当,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的现象。比如认为质疑者没有根据下结论是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然后就撇开材料围绕“责任”话题来展开论述。
2.将材料作文当作命题作文来写。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有本质区别。材料作文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但偏偏有不少考生脱离不了命题作文的写作惯性,从材料中提炼出某个关键词,比如“质疑”或“责任”,然后就以此为题来写,在论述展开过程中,完全抛开材料,随意引申,比如大谈质疑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主要问题】
1、审题粗率,立意牵强。
本次作文立意多至十几条,但立意牵强的作文较多,比如不少学生写学会感恩(回报社会)、放下名利、
第二篇 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
《作文·忘却世俗的眼光》
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
姓名:赵勇
性别:男
族别:汉
学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班级:高一年级4班
邮编:830002
指导老师:李婷婷
忘 却 世 俗 的 眼 光
带着世俗的“眼镜”,永远也看不清这个世界有多么美丽。
——题记
人在世俗的世界中行走,再慢慢流逝的时间里静静等待着成年那一刻的全速奔跑。可漫长的等待过后却发现,形形色色的欲望与世俗的眼光似橡皮泥粘于身间,越积越重,最后以至于寸步难行。或许只有忘却了世俗的眼光,才能轻松起跑、超越自我!
忘却世俗的眼光,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成功乃人之所想,亦乃人之所向。在通向成功的荆棘之路上,世俗的繁华绿酒无时的吸引着我们的眼光。而贝多芬却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
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人甩开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里迈出了更深更远的步伐;牛顿远离了室外的热闹非凡,独自一个人废寝忘食的欣赏着思考的魅力。
他们忘却了世俗的眼光,在迈向成功巅峰的路上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
忘却世俗的眼光,坚持信念,大步向前。一个有信念的人,会忘却世俗的眼光;一个有信念的人,心中没有世俗的容身之地,更不允许世俗进入自己的眼睛。杜甫心中存在信念,深知黎民苦难,因而有得“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抱负;司马光心中存在信念,一心著书,不畏皇权所压,因而有得《史记》名垂千史;陶渊明心中存在信念,他厌看世俗,隐退于南山中悠然采菊,因而有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
他们忘却了世俗的眼光,心存信念,执著不息!
忘却世俗的眼光能让自己更加专注,让我们直奔成功;忘却世俗的眼光能让自己的脚步更加轻松;忘却世俗的眼光能让自己向着目标执著不息„„甩开世俗,轻松起跑,你将获得无穷的加速度,在起跑线处更快地升腾至蔚蓝的天空,尽览更加高远壮阔的景致!
人生的道路上,只有忘却世俗的眼光,放下欲念,怀着没有杂念的心灵快活上路,成功便会在不远的将来向你招手!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
高 一· 4 班 赵 勇
指导老师:李婷婷
第三篇 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
《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
【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上海市考试院关于作文题的评析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寓意是:人们对自己心灵闪过的“微光”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而轻易舍弃,结果在天才作品中却又发现自己曾经产生过的有价值的念头,说明一个人应当珍视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为材料的呈现方式。该材料取自《爱默生集》,文字理性,富有思维张力,体现思辨性材料的特点。二是材料的内涵。选取的材料内涵相对趋一,这种趋一的内涵又具备进行纵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材料内涵本身具有哲理意味。考虑到高考参加人数众多,命题在开放与限制之间寻平衡:对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比如对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坚持自我等等,但最后这些切入点的指向应当还是收拢于对“自我”的思考。三是材料的思辨性在考生作文中的体现。考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自我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塑造自我、愿意有怎样的“自我”等的思考,不仅对成长是重要的,也较贴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考生的作文中得到体现,才能在评卷时得到测量,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测量目标。 这条材料,一般比较合适用议论文形式写,也可以用记叙文形式写,将对相关问题的思辨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表现出来,切合题意,文体的适应性也比较恰当。
【写作指导】这个题目有很多角度可以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比如“不舍弃自己的微光”,就是擅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不要自卑;也可以从要有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充分张扬个性的角度来写;反过来,也可以说“认识自我是难的”,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抛弃了自我,鼓励大家追寻自我。
用微光照亮自我
(70分)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第一句便点题,是能文者。陆机的《文赋》谈到作文的奥妙时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赖兹以效绩”,就是强调点题的重要。因为这样能使阅卷官一下子把握你要说的内容,就会循着你的思路看下去。)的确,正因为常人舍弃了自身的微光,他们得以(“得以”用得不妥,应该为“才能”,表示是无可奈何的。)融入世俗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那份微光写入作品中,却成了超脱世俗的惊众一笔,照亮珍惜它的人,以“天才”的独立人格遗留于世。(不动声色地把微光与“珍惜独立的人格”联系起来,这样就让后面的论述十分集中。)
微光,即如康德评启蒙运动一样,“助人摆脱加诸自身的愚昧状态”。这愚昧并不是指智力上的缺憾,而是随着社会世俗大流,完全为时代、社会所限的个人无力感。因而,心中的一点微光,若是珍惜了,就必能助人在冥冥众生中辨出自身的人格与价值,从而超脱社会的“常人”限制,以独立的“天才”而存于世。(进一步阐明微光的价值所在。)
我们深知自我的微光来之不易,却又将它舍弃,那是源于自身的恐惧。我们害怕在社会中若还持着那份微光,违背了大众取向,就会成异类,被孤立——我们害怕因不舍弃微光而带来的孤独。于是,微光在不停的求众中因舍弃自我而遭毁弃,终至我们成为被社会归类的一员,丧失了自我独立的人格。(分析“微光”被舍弃的原因是害怕孤独,为文章增加了深度。)
天才们在保留微光时也享用着自身的孤独。“当你让寂寞在人群中蔓延时”,波德莱尔这样说道,“你就真正地拥有了自我。”(这句话引得妙)正因为微光源自自我内心,所以保持一份微光就意味着与社会、世俗的不同;因而你要时刻从人群中抽身开来,在孤独与寂寞中与自己对话,看看你心灵的微光,小心地呵护它,为它添油拨芯。“黑暗中屋内那隐隐的灯”,巴金笔下的《灯》不仅是行夜路时的引领者,也是在孤寂中慰藉心灵的微光。因为不肯舍弃心灵的微光,他们变得孤独;而又因为珍惜呵护着这份微光,他们在孤独的完满中得到慰藉。(所引巴金语来自课文)
将微光诉诸作品,传于世人,需要更大勇气。那等于是与世宣告对“常人”的决裂,号召大家重视“微光”。于是便有了王尔德笔下快乐王子与夜莺的善良单纯的高贵,陀思妥耶夫斯基流露出的对底层的悲悯和超人类力量的探索,贝多芬奏鸣曲中英雄精神对呜咽命运的反抗,高更笔下塔希提岛自然淳朴的人类生活状态……微光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而最终当它们汇聚在一起时,便是众人本有的同一张“脸”。赫尔曼〃黑塞其实早已指出,众人的心性、微光,源自一个整体,无怪乎我们会对天才作品中的微光如此熟悉,也无怪乎他们会激起人心原有的微光。(由个人的微光上升到人类共同的微光,接近尾声处又一次升华。列数名著,而非堆砌!)
据说巴老晚年常在屋内背诵《神曲》——那是他在与但丁的心灵微光交流吧!其实,我们也应保持、重拾那一份微光——不问社会怎样吞没众生,愿有一份微光照亮自己成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一个自我。(再引巴金,点题,呼应,情感充沛,文采斐然!妙!)
【阅后感想】这篇文章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一、思想的深刻,内容的丰富;
二、善于谋篇布局。看得出,这两点都来自于作者丰富的阅读。巴金的灯,来自课内;高更、黑塞等,来自课外。没有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排列,没有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警句,有的是平实的有思想厚度的文字,如诗如歌,使人读后有得。这个得,就是“要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告别仰望,点燃微光
(70分)
泰戈尔有一首著名的小诗——河的此岸暗自叹息,一切欢乐定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欢乐尽在对岸。(引诗意味深长)
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直把杭州作汴州”,同样,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题扣得好)
时光流变,让昔日的微光渺然无痕;岁月的尘埃,让思想的结晶锁在知音寥落的舞台。这不仅是人类的悲哀,更是思想文化的悲哀。(有情)
表面上这样的悲哀源于外界因素的挑衅和诱惑。萨特犀利地揭示了一个人们不愿承认的现实:科技对人文的漠视和侵害。现今各类万能的搜索工具早把人心灵中闪烁的微光掐死在了摇篮里。然而在本质上,悲哀源于人类的“三心”:菲薄之心——认定自己的思想只是“下里巴人”而非“阳春白雪”;依赖之心——对于一个事件或一个命题,习惯性地请求网络,缺乏独立思考;慵懒之心——即便灵感一闪而过也懒得速记下来,过脑即忘随风而逝。(为“三心”之说鼓掌)
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三心”结为联盟,微光成了奢侈,似乎灵感只属于天才,微光是一门“绝学”,这样的后果是科技在掌上眉飞色舞,糜烂生活的姿态
大行其道,可堪思想之花的枯萎颓败,灵感乍现的涸泽枯竭,社会文化氛围的浅显薄弱。(文字漂亮。科技对人文的侵害似乎还没讲清)
然而,当繁华落尽看到天才作品里被我们舍弃过的微光时,我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的发展从来是靠大众文化的前进,与每一个个体的微光息息相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微光,亦能照亮整片天空!(社会关怀在此处体现。善于自问自答。此乃作文之道。)首先,这需要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平等,从“博”而后“专”,改变公众对有关学术、灵感想法的一贯仰望,以平和的眼光看待,大师出于大众,教育的发展可以营养培养大师的泥土。其次,可以学习西方开发出灵感的新载体。国外有专家开发了一款游戏,玩家可以任意组合,寻找蛋白质结构,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发现蛋白质的大家。再者,我们应逐渐告别“三心”,别让自己的菲薄、依赖、慵懒主宰了思想,限制了微光。(同样是首先、其次、再次,这是有内容有思想的,并非简单罗列。)当我们重拾自身的好奇心去关照生活,我们的微光能聚成一片,集体的微光终成一片光明,照亮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界,亦为社会的发展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微光之价值) 微光属于天才,更属于大家。我说:河的两岸欢声笑语,一片祥和。(同样是呼应,这样的呼应有声有色。)
【阅后感想】本文以思想活跃取胜。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怎么解决问题,条分缕析,思路清楚。前半部分分析“微光”被舍弃的过程,由表面到本质,语言漂亮,能打动人。后面谈“怎么办”时,举出三条“对策”,平实而言之有物。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开头和结尾让人眼前一亮,光是印象分就能增加不少。
自立
(69分)
我曾无数次地翻阅一本名为《自立》的小册子,它的作者是爱默生——美国最受人敬仰的思想家。(开篇自然,仿佛在诉说心声。)
故而对于高考的这段材料,我总有似曾相识之感。“人们对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样的现象大概是爱默生著书的发因。世人盲从而不思考,思考而不独立,独立而不自信。“自立”的提出切中要害。自立,是我们所最需要的!(从“盲从”到“自立”层层推进)何为自立?爱默生说过他对天才的解释:“天才即是相信心中的真理对其他任何人都适用。”自立便是感受“心灵的微光”,相信它的价值,相信它也是其他人心中共有的常识,自立是人有所体悟,有所沉思,更有所坚持。(把自立与微光紧紧扣在一起。把爱默生的材料用足)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便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立的故事。35岁以前,克里斯特兰德是一个股票分析师,有持家有道的妻子和漂亮的孩子。35岁以后,他成为落魄的画家,从巴黎到莫里哀岛,他总画些“难看”的画却不知疲倦。是什么引发了如此改变?他说,是创作的欲望折磨着他。他捕捉到了“心灵的微光”,并不惜一切将其表达出来。最后,在他画出了“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后,快乐地死去。人们在他的画中看到了自己心中的世界,或许是曾在心中闪烁的微光。(在考场上敢于从容地讲故事,以说明珍惜微光之可贵,大气!)
自立是自由的前提,是对心、对真理而不是对任何权威的服从。人不该舍弃他“心灵的微光”,因为是真理,就该坚持;是真情,就该抒发!(微光是真理,微光是真情,是真理真情就该表达。这就是自立。)
而自立又何其不易呢?盲从不是这大千世界的本色吗?去年3月,日本一场
海啸引发了食盐危机。许多人根本不用头脑思考、计算,闻风即雨,理性仿佛不存在于蝇营狗苟之间,多年的社会生活将自立完全磨去。摒弃自立甚至出现在知识分子之中,论文抄袭已成常态,每天都会将空话套话挂在嘴边。真理何在?真情何在?(结合社会现实,从反面证明微光之重要。文章有批判力。)
任何时代都需要人的自立。唯有自立的人,才能发出理性的声音,进行清醒的思考。也只有自立的人能获得内心的自由。(这段警句式的语言很有分量。) 就是这样一本算不上书的小册子,时刻发出铿锵之音,在我内心回响。对,我也曾这么想的。现在,我要这样做了。(文字活泼可喜,如自言自语。学而时习之,关键是做,是实践。)
【阅后感想】今年高考语文作文的材料正是由爱默生的一篇散文节选后改写而成的。可以想象这位考生在展卷那一瞬间的心情必然是惊喜:“运气不错!”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篇文章也做得行云流水,浑朴天成。引用两本书,几个社会新闻,就从正反两方面把我们最需要自立的这个道理讲清楚了。其实这“运气”并非偶得,一个不爱读书的学生会想到在高考前翻阅爱默生吗?文章本身的好坏,终究还是数年积累之功。
灵光一现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题记
如果智慧是一朵莲花,那莲花正中一定擎有一支点亮的蜡。荧荧的那一剪光虽微弱暧昧,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十里平湖,智慧的闪光就仿佛是微风漾起的一道道涟漪;万紫千红,智慧的闪光就好像是那偶尔飞来嗅闻芬芳的彩蝶;晴空万里,智慧的闪光就好似那展翅翱翔啸唳长鸣的云鹤。
残酷的岁月扬起漫天黄沙,将一个个或悲壮或悠然的身影埋没于九尺黄泉,然而,这又怎能湮没在黑暗中闪动的智慧的火焰呢?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撩拨着我们的情思。情思,是灵感的触发器。灵感,是和我们捉迷藏的玩伴,稍一疏忽,它就化为一缕青烟无影无踪。凡人需要灵感,文人更需要灵感。后者比之于前者,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们多半会紧紧抓住这黑暗中的那一道闪电。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发出陶潜灵感的产物吗?菊香弥漫,再酌上几杯浊酒,岂不美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景此情,夫复何求?会稽山阴兰亭,云天朗朗,惠风和畅。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滨,流觞饮酌,歌咏唱答,不也是出自内心深处被激发出的那些许情感吗?一篇《兰亭集序》,唱出了“齐彭殇为妄作,一死生为虚诞”的感慨。还有赤壁古战场,不只有多少人去凭吊过。苏东坡、辛弃疾,后来者更是不计其数。赤壁在他们的头顶上架起一道美丽的彩虹,在文坛竖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生而平凡,可是我们依然对自己心灵上闪过的微光视而不见,更不用说伸出手抓住它了。一个落地的苹果成就了牛顿在科学界的丰功伟绩,一只飞翔的鸟儿为莱特兄弟展开了翱翔天穹的机翼。“灵感是一个不喜欢拜访懒汉的客人,”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是说。我们无意中丢弃了属于自己的财富,不正是由于我们的懒惰吗?
第四篇 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
《材料作文》
据此词原序所说,这首《菩萨蛮》当是戏拟王安石集句诗之作。
开首二句以极自然轻盈的笔法描绘了一幅闲适悠雅的溪桥野渔图。一片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叫人难以分辨,真是空翠湿人衣。溪边桥畔,有渔翁正醉酒酣睡,四周阒无声息,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化用杜甫“无人觉来往,疏懒意何长”(《西郊》)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这句诗。两句诗不仅从字面看放这里十分熨贴,而且从原作的意境看,也与这首词情相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诗句的媒介,将读者导向了杜甫的诗境,这些诗境又反过来丰富了这首词本身的意蕴。这样便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
“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
杜甫感叹生不逢时,恨不能词的最后二句“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接住杜甫“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杜甫《可惜》)诗意,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不学杜甫的感慨而是步先哲的后尘。作者决心归隐,但到底去何方,却无可告,不过如随之而去,一定会明白他的踪迹。这一结语将上面贯串下来的情志意趣,结束得非常工稳,飘逸而含蓄。
这首词全靠直接剥录他人诗句而成,虽非作词之正道,却也颇有移花接木之妙。
材料作文“唤醒自己”及范文
材料: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与体会,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题自拟,不得抄袭。
这是提供材料的作文题。审题时,考生需要从两则材料中确立一个恰当的话题,将材料作文转化成话题作文。两则材料构成类比,唤回自己(或唤醒自己)便是我们不可忽略的话题。接下去就要思考“唤回(唤醒)”和“自己”的含义。 “唤回(醒)”必须是对迷失(沉迷)者而言的;“自己”是反身代词,不一定是“我”、“我们”,也可是“你”、“你们”、“他”、“他们”。要写好这篇作文,必须要思考以下几个要素:谁、如何迷失、如何唤回(醒)、自己的什么,唤回(醒)的意义。
思路的打开,角度的新颖,则在于对“谁”和“自己的什么”两个要素的思考。从材料中看,土著人唤回自己的灵魂,哲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唤醒自己人生目标。推而广之,或实或虚,考生可以想到:我们(我、你、你们、他、他们)唤回自己的本真、自尊、爱心、责任、善良、良知、科学精神、民族魂等。
一、审材料
1、“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2、“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问题一:这两段文字的关键词是什么?(①唤回自己 ②唤醒自己)
问题二:“唤回自己”、“唤醒自己”的理由是什么?(①“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防止灵魂出窍、灵肉分离。但灵肉分离为什么让人担心呢?因为灵魂才是自我,失了灵魂就是失了自我。②“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这里说的是自我在,主人就在,主人翁意识就在,就不会被异己力量控制,不会成为奴隶,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才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去实现自我,铸造自我,创造人生的辉煌,攀上人生的顶峰。这里有一个深藏的人生哲理,所谓人生的成功就是实现自己。)
问题三:为什么“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为什么要“不断”唤醒自己?(这里暗示灵魂极易迷失,极易丢失,极易昏睡,极易麻醉,极易沉溺。)
问题四:森林意象有什么象征含义?森林是巨大的黑暗,是神秘而恐怖的,是庞大的异己力量的象征。
二、联想与思考
1、材料的针对性。人在生活中总是容易丢了魂魄,忘了自己,从而导致失败的人生。生活中有三种异己力
量在不断袭击人心,一是压迫力量(如邪恶势力),一是诱惑力量(如浮名、金钱、权力、享乐),一是腐蚀力量(如琐屑、单调的日常生活,平庸)。这些力量使人不断被扭曲,被异化,渐渐忘记本真,泯灭良知,亵渎真情,解构神圣,调侃尊严,放逐自由,践踏美善,我们逐渐丧失人性中优雅的部分,从而不知不觉丢失灵魂,以致有一天自己陌生到自己都不认识的地步。套用苏东坡的一句话就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主义肆意横行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诸神退场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充斥竞争的时代。物质主义让欲望成了真理;诸神退场让人类精神迷茫,备感孤独;竞争恶化了人际关系。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日渐忘记生活目的,忘记生命的意义,忘记志向与梦想,忘记自己曾经是纯洁的赤子。我们可能被生活的激流磨去棱角,磨掉个性。古人说:在山为泉,出山为浊。如果说人生之初,我们光洁的额头还映现着上帝的光辉,那么人生暮年,我们是否还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2、深入思考。什么叫做唤醒自己?儒家提倡反省,每日参省吾身。佛教说,时时勤拂拭,何处惹尘埃?西方人讲究忏悔,救赎灵魂。如果用文学方式来表达,屈原早在两千多年就表达过他不愿“以察察之身,受物之汶汶”的意志,他的《招魂》诗篇,仿佛杜鹃声声,呼唤“魂兮归来”!德国的歌德在《浮士德》中讲到一个拿灵魂与魔鬼做交易的故事,从反面提醒人们不要出卖灵魂。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什么那么震撼现代人的心灵?就是因为它把人的异化真切地再现在人的面前。博尔赫斯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我不知道,我在望着镜子里的脸时 回望我的是一张什么脸 我不知道,是什么衰老的脸 在沉默和疲劳的怨恨中寻找自己的形象 我在两眼漆黑里慢慢悠悠地 用手摸索着我的看不见的痕迹 一阵闪光来到我的眼前,我看见了 你的头发,灰白的或者仍然是金黄 我反复地对自己说,我失去的仅仅是 事物毫无意义的外表 这句话来自弥尔顿,那么高尚 然而,我依然恋着文字,想着玫瑰 我也想着,如果我能看得见我的脸 我就知道,在这个难得的傍晚,我是谁? ” “我是谁?”这就是博尔赫斯对自己的悄声暗问,是万籁俱寂时的自言自语,他所害怕的也许不仅是岁月的流逝,更是对自己的低声呼唤。
《忏悔录》为何忏悔,《麦田的守望者》在守望什么?人类那一部部经典之作,哪一部不是在抚摸灵魂?哪一部不是在守护灵魂?
三、写作建议示例
题目:“唤醒灵魂”
(一)可以就“人为什么需要灵魂”写一篇文章,其内容如下:
①灵魂就是自我,失了灵魂就是失了自我;②灵魂是人性中优雅的部分,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的高贵之所在;
③有了灵魂,人才是自己的主人,才可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二)可以就“人容易丢失灵魂,所以需要时时唤醒灵魂”写一篇文章,其内容如下:
①人生诱惑正多,灵魂容易迷失;
②人生艰危险恶,灵魂容易出卖;
③人生平凡漫长,灵魂容易销蚀。
(三)可以就“如何唤醒灵魂”写一篇文章,其内容如下:
①岂可昏昏噩噩,我当参省我身,唤醒灵魂;
②哪有人生无过,我必勇于忏悔,唤醒灵魂;③怎能同流合污,我自挺拔守望,唤醒灵魂。
四、范文
呼唤自我
停下来唤回自己,别让灵魂隐没在步履匆匆荡起的尘埃中;停下来唤醒自己,别让躯体昏昏沉沉随波逐流。 时常地呼唤自我,唤回自我,才不会被平庸与时代所裹挟,或者说,听一听内心深处自我的呼唤,才不会丢掉自我——那独一无二的灵魂。黑塞说:“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我的使命是赋予这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形态,并在这形态中显出永恒。”自我,是我们仅此一次的生命中唯一能把你和他人区分开来的东西,自我中所包含的精神意志信仰追求是唯一的,是生命最显著的形态。只有它,能赋予生命以永恒。叶芝说:“我要起身走了,因为从早到晚从夜到朝,我都听见它在我内心呼唤。”他去了茵尼斯弗利岛,那里有几近可以滴落的宁静,有自我的栖息之地,那一方净土,给了他实现永恒自我的空间。
时常地呼唤自我,唤醒自我,才永远有希望,永远要前进。已经达到的目的,都不是终点,每一次休憩都产生新的渴望。只有如此,才能使生命攀上最高峰,俯仰之间,自有其雄奇高妙。就如同寻找香格里拉的旅者,渴慕着飘渺的蓝月山谷;或是攀登乞力马扎罗山的朝圣者,历经艰险只为触碰到那最纯净的雪。在人生的旅途中,或因太安逸,或因太疲惫,很多人会慢慢合上眼睛,放松身体,把方向交给人流,漫无目的地向前走,但这样的
人生有什么意义呢?眼前一片混沌,看不到沿途的风景;耳边人声喧哗,成为被声音堵住耳朵的聋子。适时地唤醒自己,把身体交给灵魂,用手掌握自己的命运,即使有困乏痛苦,仍可充满雄心与力量来实现自我,就像与海搏斗了数日的老人,梦回雄狮,其灵魂依然强大。被唤醒了的自我,能产生无比的渴望与力量以成就更显著的自我。
呼唤自我,成就显著的自我,不是凸显个性。或许,是时代的力量过于强大,自我作为个体在今日已很难凸显,很多人开始在外在上做文章,穿奇形怪状的非主流装,说莫名其妙的火星文„„不,这不是彰显自我,这是哗众取宠,自我基于内心,就像从不参加麦卡锡运动的尤瑟纳尔,即使她永远穿着中世纪的长裙,别人也知道她的思想必定是自由先进的。
及时的呼唤自我,不要迷失,不要停滞,让自己从人群中凸现出来,活出一个显著的独一无二的人生!
唤醒自己
我们每日都会醒来,然而伴随着双眼睁开躯体苏醒,我们的灵魂,内心深处的自己却沉沉地睡着,覆盖着时代的迷惘空虚的被子。
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沉睡,是我们向生活妥协了。我们抑制住心底最原始的渴念,为了生存而不是生活,我们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就像因为害怕在停车场找不到位置,我们便把车停在二十公里远的地方。一切都是为了保险,一切都以生存得更好为最高准则。
哈佛的女校长对她的学生说,首先应该听从你们自己的意愿,做自己喜欢的事。
唤醒自己,听从自己的意愿,其实是极艰难的事情,因为那意味着心灵的绝对自由。有几个人敢像塞尚一样追求自己的艺术?那只会使衣食没有担保。有几个人敢像维特根斯坦那样拒绝巨额遗产?我们扼杀自己的意愿不就是为了富足的生存吗,又怎么会拒绝呢?普通如我们,并没有那么巨大的勇气和精神彻底断绝俗世的羁绊,我们内心的自己也并没有期盼着那些恢弘的事业,我们只是希望在生存的同时,偶尔也感受到生活,偶尔也让沉睡已久的自己苏醒一下。
对于普通的人,唤醒自己也是有办法的,我们不需要绝对的自由,偶尔的间歇式的自由已足够了。在我看来,瞭望远方是最好不过的方式。在瞭望中,我们暂时地忘却了自己的身份,而忆起了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自己,那个沉睡的自我便因此而苏醒了。这个过程是不在乎你是否脱离了世俗的羁绊,而在于,心境的更替。同样的地方,当我们用真正属于自己的眼光,用看待生活的眼光去看待它,我们所获得的意义是不同的。唤醒自己,让我们从不再新鲜的事物中发出新的思考。瞭望远方,亲近远方送来的清风,我们不是走向目的地,而是走着那条唤醒自己的路,走向自己。
现实的生活需要我们的躯体加快步伐向前走,但不要忘记经常停一停,呼唤我们自己的名字,这间歇的自由和自我的回归,让生存不再只是生存,而是有感情有意义的生活。
别让灵魂跟不上
《在云端》中说:“我们走得太快,灵魂都跟不上了。”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
人的灵魂,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我想,灵魂像一座沉甸甸的铁塔,安静地坐在我们的心里,它是一种智慧,一种气韵,一种觉悟。灵魂与我们是最好的朋友,虽然灵魂是缄默的,但我们需要它与我们相伴。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灵魂跟不上我们的步伐了呢?
因为脱离了那一个厚重的内里,我们似乎脱离了重负,因而健步如飞,毫不客气地扩充自己的领地。因为放开了紧握灵魂的手,我们可以做到步履如风,睥睨万物。然而,有一天你蓦然回首,你的灵魂已被你抛开得太远。你所得的,没有灵魂为你诠释,终会化为流沙;你所想的,没有灵魂为你深思,你的思想也只是一个风箱,吹鼓起来只会更加空洞。正如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这首歌无词,无曲,一阕《忐忑》,不正是中心空空的画像么?
走失了自己的灵魂是极可怕的,这会让我们失去道德,泯灭良心。在这个浪费是最大美德的社会,有多少人追逐权力,追求金钱,他们拜金,拜权,将道德钉在了十字架上。灵魂和良心早就被他们甩手抛到了荒凉之地,孤寂地呼吸哭泣。那个脱离了灵魂的肉身,已失去了自我,彷徨在物欲横流中,最终也只是一抔黄土。 为了唤醒自己,请放慢你的脚步,别让你的灵魂跟不上。
卡夫卡说:“一只笼子在等待它的鸟。”我们也应扬臂等待那个沉默的、缓慢的灵魂,它需要足够的时间呼吸当前的空气,而不是盲目往前冲。长亭外,古道边,多少伟人与灵魂携行,留下了一行迤逦的文明足迹。史铁生与缄默的灵魂对话,所以他命定寂寞,却从灵魂中俘虏了虚无,写下饱满丰沛的文字。Rene Char与灵魂一同步入自然,他可以看见植物静静的开合,为世界写下了弛缓、轻松、淡淡苦味的怀乡之歌。有了灵魂,我们才会有岩石的内省,也有海水的自由,每走一步,都是一个响亮的吻。要么慢下来,要么停下来,别让灵魂跟不
上。否则你只是低俗附庸的物,而不是高贵深沉的人。
别让灵魂跟不上,与灵魂一起,斟酌冷暖,不妄为,不沉沦,理解世界的宽泛和丰富,谱写人生的锦绣与辉煌。
呼唤民族的精魂
呵!别走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坚持自我
土著人每段路程的呼唤,是在唤回自己,为了让灵魂紧跟躯体的脚步。要想把握命运,人需不断唤醒自己,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更应如此。不要让灵魂走丢!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灵魂就是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王国,而躯体,则是经济、政治所构成的物质基础。国家需要强壮的躯体,更要有强大的灵魂。空有俊俏的皮囊,如同行尸走肉。国家在物质主义的掩盖下必然导致拜金主义、虚无主义盛行,造成国民素质的整体低下。有灵魂的躯体,才能称之为完美的躯体,有文化的国家,才是强大的国家。
时代高速发展,快餐文化填满了人们物欲纵横的胃口,当传统的经典文学让位于肤浅的网络文学,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时代的悲剧!
我们需要呼唤民族的精魂,一个支撑我们走过五千载春秋的古老灵魂。有人曾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用三十年走完了别人的二百年才完成的工业时代,经济发展得太快了,以致于民族的灵魂跟不上这奔驰的步伐。该是时候了。该是唤醒我们民族那沉睡的灵魂的时候了,唤醒这条沉睡多年的东方巨龙。经济的腾飞,人们高呼盛世,一个民族迷失了方向,沉浸在灯红酒绿的繁华喧嚣之中,乐不思蜀。灵魂的遗忘,国家注定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真正的盛世,理应是灵魂与躯体的同步,甚至能超越躯体的步伐,走在时代的最前端。
因为歌德的存在,破碎的德国就不是一贫如洗、孤苦伶仃的。在东方,尽管当年战火纷飞,几乎国破家亡,但正因为我们有“民国那些人”,有他们生死护中华,有他们护住民族精魂一缕,我们才没有被倭寇蚕食鲸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李白、杜甫、曹雪芹这些人陪着我们这个民族度过那些艰难的岁月,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和平的年代,更应居安思危,常常呼唤民族的精魂。只有呼醒民族的灵魂,我们才能躲避潜伏已久、蠢蠢欲动的盛世危机。有了民族精魂的保驾护佑,我们的复兴之航才能劈波斩浪,驶向蔚蓝的远方。
唤醒自己
人睁开眼睛,如蝴蝶扇翅,但他永远不能保证自己不瞌睡。不断唤醒自己,才能在森林里不停滞,不迷失。 土著人唤一声自己的名字,是为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躯体。唤醒自己,是为了使灵魂不停滞、不懈怠,永远鲜活。身体可以通过食物的摄入而保持鲜活,灵魂却常常因为没有涵养而失了生气。现代人乘上高铁,飞驰在美丽的速度中,却忘记激活自己的内在宇宙。又或是在挫折中让自己麻木向前,忘记了心灵的坚守。
我们需要唤醒自己。苏轼被贬,仍吟“与谁同在?明月、清风和我”。山水同清,日月同明,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我”与灵魂的鲜活,它用天地精神唤醒自己,不让自己的灵魂就此萎顿或沉沦。追慕先贤,每一天我们睁开眼睛,需要拨开陈旧沉重的瓦砾,让温暖的心灵种子鲜活起来。
唤醒自己,更是为了让灵魂不迷失。原始森林里一个充满热气的呼吸,仿佛就能将你吞入,碾碎。灵魂呢?已在诱惑中酣酒放歌。太多的诱惑,太少坚定的自我。时间、欲望、尘世慢慢打磨一个人,将其磨圆,最终消磨他的灵魂。一块学术的净地,有人抄袭,有人造假。他们迷失了,找不到原本的洁净灵魂,躯体的速度已完全控制了他们。有人因为没有知音而迁就退让,为了得到粉丝而不惜毁掉真实的自己,失去个性与本真。他们走得太远太急、以致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我们需要用清澈的智慧唤醒灵魂。寂静钱钟书潜心学问,他说:“学问大抵是荒郊中两三人研究之事。”所以他被唤醒的灵魂不让闪光灯靠近,不受诱惑侵蚀。市场最看重的是价格,但这是吴冠中最不看重的东西。他说:“市场只是一块镜子。”常照镜子的人往往忘了真正的“我”在这里,在镜外。而这个清醒的画家把自我唤回到自己的躯体里,不让灵魂流连于诱惑之中。
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指向标,不断唤醒自己,唤回自己,不让灵魂沉浸于安逸或灯红酒绿之中。唤一声自己的名字,让自己的灵魂站起来,并能找到它的方向。
唤醒自己,让灵魂如流水鲜活,如青山坚定。 唤醒心中的明月
屈原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的,人生的探索,漫长又艰难,错误是免不了的,迷失方向也是会有的,但只要保持自己的那份追求,及时唤醒心中的一轮明月,那么胜利之门便会悄悄的为你打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复得返自然。”这是多么率真朴实的诗句!误入
官场的他仿如被捆住了手脚,无所适从,也懒于应酬,终于有一天,他用纯净的心灵唤醒了自己,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捍卫自己的本性。为此,他找到了自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一份心情,书写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灿烂篇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看看李白那一泻千里的哀愁,身处朝廷又怎能使他的豪情释放?怎能使他的才华得以施展?“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于是乎,他唤醒了自己,不再留恋长安,骑上他的白鹿,遍访天下名山胜水,“一诗一酒”,做逍遥快活的谪仙人。
命运的不幸降落到颇有抱负的史铁生的身上,从此他的心随着他的身体一起残废,他日复一日的残害自己,迷失自己,直到有一天,地坛无声无息给他解开了人生的重重迷团,使他从沉沉的昏睡中苏醒:自己不能再做一个废人,而应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强者。从此,一个被唤醒的生命燃起生活的热情,写下了一篇篇文章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用他心中的明月照亮了一方的天空。
佛家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告戒人们要唤醒自己,放下杀戮,洗去罪孽,向真从善。
近几十年来,每年都有一批日本老兵远渡重洋,来到南京纪念碑,纪念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遇害的人,表达对死难者的愧疚。这些老兵用他们迟迟才唤醒的良知告诉世人大屠杀的事相,反击日本政府掩盖事实的罪行。 “迷途知返,善莫大焉。”日本老兵心中唤醒的明月照亮了他们,也给我们以启示,呼唤着我们知错能改,唤醒迷途中的我们找回自己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人生道路漫长,在十字路口,在不经意间迷失了自我的人们,用你们的自由、毅力、悔改之心,用你们的行动及时地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一轮明月吧!
唤醒斗志,燃烧激情
如果说,人的生命是一座建筑,那么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如果说,人生是一出戏,那么每个人都是自己剧本里的主人公。既然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那么,当我们不可避免地遭遇苦难,请坚强地唤醒自己的斗志和激情,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生命不断攀上高峰!
是谁弹响了“史家”的千古绝唱,是谁吟出了无韵之《离骚》?是那张充满刚毅之气的脸。曾经身处极端险恶的环境,忍受着世人的嘲讽和内心剧烈的痛苦,他本该是绝望的,对人生绝望,对这个不公的时代绝望。但为了“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抛开尘世的繁琐,放下个人的荣辱,用坚忍和崇高唤醒了自己,唤醒自己活下去的信心。太史公用他不屈的笔挑战着苦难的极限,唤醒了自己,不再痛苦,不再绝望,以刚毅之心、正直之气书写着历史,书写着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沧海桑田。他记录了历史,历史也将他永远铭记。
桑德伯格说:“生活就像剥洋葱,你一片片地剥,总有一片会让你泪流满面。”是的,人生不可能永远欢歌笑语,永远阳光灿烂,人生也会遭遇风雨雷电。当你迷失人生方向时,当你对生活失去信心时,请记得唤醒自己,请记得唤回生活的热情和斗志!
那个秋天,纷纷飘落的树叶,代表了儿子对母亲无尽的思念,这是地坛永恒的风景。史铁生的地坛是一个平凡又特别的所在。人们在地坛中感悟到生与死的变迁,感悟到人生深刻的意义。在他生命最辉煌的时刻,上帝跟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苦难叩响了他生命的大门。双腿残疾,对一个有着灿烂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残酷。他在生与死之间徘徊,他在消极和颓废中游荡。他没有了方向,他应该是绝望了。然而幸运的是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是无言的母爱,让史铁生唤醒了自己消沉的灵魂,重燃起生活的激情。于是,他用平静而深邃的笔书写了生命的峰回路转,他在轮椅上将生命演绎得多姿多彩。
生活本来就如此,不管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主角的我们都要尽力演出。面对磨难,只要唤醒自己的斗志,残缺的躯体也能成就生命的完美!
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颠峰,也许邰丽华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在灵动中,展现了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出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的女子为我们呈现了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言语。在这震撼的背后,你可知道她的世界是悄无声息的?漫漫无尽的寂静是命运对她的不公和残酷,生活对她并不仁慈。她也哭过,她也痛过;她也彷徨,她也迷失。她是否该早早结束这并不美好的脆弱生命?不!一段“千手观音”的华美是邰丽华给人生最完美的回答。面对常人无法承受的坎坷和不幸,邰丽华用超越一切的坚强唤醒自己。其实苦难并不可怕,面对人生的风雨,只要能唤醒自己生命的勇气,生活就会还给你最多的鲜花和掌声!
阳光总会驱散阴云和迷雾,信念也会扫去悲观和犹豫。只要唤醒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只要你的心里仍然燃烧着追求的热情,相信一定会有光明的大道延伸在你面前。醒来吧,梦中人,请不要继续沉睡了。唤醒自己,重拾斗志,以最激昂的灵魂去迎接最灿烂的朝阳!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4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