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欲以为肺腑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50:18 太祖孔子

【篇一】欲以为肺腑

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

孔子曾问道于老子。

老子与孔子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子伫立岸边,不觉感叹人生苦短,尚未建功立业。老子以道法自然来释答。最后,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2000多年已经过去,老子和孔子已成圣贤,普天之下,谁能争锋?

———————————–

孔子问道于老子,前期问礼:一种学习的心态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向老子请教的内容包括了礼、仁、道、乐等中国文化元素。如果以此来计,确实难有定论,但从已有史籍记载的问礼内容来看,却有着明显的分别。也就是说,前期更注重礼仪,孔子本身的姿态更多是以学习的心态,越往后,问礼的内容越深奥,开始涉及中国文化的根本——中国道教与中国儒学的核心内容。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地点在巷党(今山东境内)。其时,因为周王朝内部矛盾,老子受到陷害,被免去守藏史之职后,游历各国。当他来到鲁国时,恰逢他在鲁国巷党的友人去世,人们知道老子是一位精通周礼的人,就请他去帮助安排丧事。

出殡那一天,年仅17岁的孔子也去了。因为他有时也担任丧祝,也就是帮助办理丧事,所以也被邀助丧。

这一天送葬队伍正在行进时,突然遇到日食。老子立即让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进,靠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正在前面引导灵柩的孔子很不理解,但面对精通周礼的老子,他只能按吩咐去做。送葬归来,孔子向老子表示自己的不同看法,孔子认为中途止柩是不合周礼,而且日食究竟要多长时间过去不知道,等得太久,死者不安,应该继续前进为好。老子便对孔子说:“诸侯国王朝见天子,都是日出上路,日落前休息并祭奠车上的祖先牌位。大夫出国访问也是见日出才赶路,日落即休息。送葬也一样,不在日出之前出殡。夜晚看到星星出来而赶路的,只有罪犯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日食的时候,天很黑,如同夜晚,对于懂礼仪的君子来说,是不应该把别人刚去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不吉利的境地之中的。所以出殡时如遇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老子重回守藏史之位,此时的孔子已经小有名气。公元前526年,25岁的孔子学识已大为长进,其时,鲁国不少少年拜他为师。孔子认为自己对周礼的知识所知还不够系统,尤其是关于周礼的理论原则,自己知道得还很浅,就决定和南宫敬叔(孔府门人)一起到周朝都城洛邑(今洛阳)去学习周礼。据《史记》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


于是,孔子和南宫敬叔来到洛邑向老子求教。这一次,孔子提出的问题仍集中在丧礼方面。

孔子问:“在什么情况下,各宗庙之神主需要请出呢?”老子回答说:“有这么几种情况。天子或诸侯去世时,由太祝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到太祖庙里,这样做是表示列祖为国丧而聚会,这是礼规定的。等到安葬好哭毕,丧事办完之后,又把各宗庙的神主请回各自的庙里。”老子特别强调说:“凡迎接神主出庙或回庙,都要有仪仗队,不准闲人窜动。”孔丘又问:“大夫家中8到11岁的孩子死了,能用衣棺吗?”老子答道:“从前8至11岁的小孩死了,葬于园,不葬于墓,不用衣棺。”即葬于田地,不能葬于祖坟里,也不能用棺材。这种习俗,如今在一些地方依然沿用。孔丘又问:“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如果在战事进行中父母去世,是停战服丧还是继续打仗呢?”老子回答说:“子女在为父母服丧期间,按礼说是不能打仗的。一般情况下,不能因为贪图便利而不认真服三年之丧。”

在周王朝图书管理工作达30年之久的老子,熟睹了官场的腐败,开始对周礼的实质有所认识,他仿佛看到在文质彬彬、温情脉脉的礼仪纱幕后面,隐藏着丑恶阴险和狡诈;周礼成了某些人谋取名声和官爵利禄的手段。眼前这位二十多岁的孔丘如饥似渴地来学习关于周礼的知识,从他的眼神、举止动作和气质上,都隐约可以看出一种骄矜之意和急于从政的劲头。当孔子满意地向他告辞时,老子一边送孔丘出门,一边诚恳地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赠送给别人以钱财,有优良品德的仁人送给别人以良言。我没有钱财,只是勉强被人加了一个仁人的称号,我就送给你几句忠言吧:一个人自以为聪明,好议论别人的长短,以为自己的认识深刻,这种人也就接近于死亡了。真正聪明的人是不多言不善辩的,因为他懂得多言多败的道理。一个人自以为知识渊博、懂得一切,总是喜爱揭露别人的隐私或错事,这种人已经身处危境了。真正聪明的人无知无识得好像愚笨无比,因为他懂得多事多患的道理。真正有钱财的商人总是把财富深藏起来而给人以穷困的表象。真正有道德的君子也总是看起来像是傻瓜。希望你去掉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功名欲以及爱自我表现的毛病。”

后期问礼:两种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孔子第三次问礼老子是在老子免官归乡后,地点在老子家乡苦县(今鹿邑),此时孔子40岁。老子重回周朝国都任守藏史没几年,周王室又发生内讧。周景王死后,王子朝继承王位,可都城百姓又立了王子猛为王。两者经几年战争,王子朝战败,其掠走大批典籍逃到了楚国。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再一次丢官,不得已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家乡。

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后,虽学识精进,气质醇和,作风也更加朴实,向其拜师的鲁国人更多,但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藏于周王室,不妨试试借助于他。”“好主意。”孔子赞许地说。

于是,孔子带着子路等人和准备藏于周王室的书册来到了苦县,他们见到老子,说明来意,请老子推荐。出乎孔子的意料,老子拒绝了。老子之所以拒绝,不仅是因为周王室藏书已名存实亡,更因为此时的老子已非孔子此前拜见的老子了。但孔子不了解老子的新境界,仍然停留在过去那个熟悉周礼的老子身上。所以他引述六经,想以六经中的理论及六经的价值来说服老子。

老子不便阻止孔子的申述,但又不想听下去,就打断他的话说:“你的话太冗长了,讲讲要点就可以了。”

孔子马上回答说:“六经的根本在于仁义。我就是以仁义为标准来衡量一切的。”老子微微一笑,问道:“仁义是人的本性吗?”

孔子答道:“是的!君子不仁便不成其为君子,不义便不能生存。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

老子说:“请问,什么叫仁义?”

孔子回答说:“心中正而无邪,愿物和乐而无怨,泛爱众人而不偏,利于万民而无私,这就是仁义的大概。”

老子摇摇头缓慢地说:“你后面说的这些话真是危险得很呀。现在讲泛爱众,不是太迂腐了吗?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实际生活,都明白地证实了所有讲无私的恰恰都是为了实现自私。”

孔子这次访问老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他和老子对社会、对世界的看法有着根本的分歧,谁也说服不了谁。

孔子再次问礼于老子时已50多岁了。

从公元前551年起,吴楚之间战争不断,吴军打到了鹿邑附近,战火不时骚扰着正罢官在家的老子。在弟子和家人的劝说下,老子来到了沛地(今江苏沛县)避乱隐居。


此时老子已与周礼决裂,走向探索新的治世方法,并进而探索宇宙本源,形成道法自然,以无为本,有无统一的天道观。而此时,在鲁国的孔子仍为苦苦探索天道不得而苦恼。当他听说老子隐居沛地,经过探索已获得天道的消息后,便决定再一次访问老子。他带了学生向南一直来到沛地老子隐居之所。

孔子问道于老子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吗?”

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

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你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奔走。对于善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

【篇二】欲以为肺腑

行云流水振笔直遂(人教版高二选修)

行云流水振笔直遂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不过是一“与可之教予如此。”点明被追怀、悼念的《筼筜谷偃竹》的作者文同。是文同这么告诉苏轼的。苏轼也是诗人而兼书画家,他和文同建立了深厚情谊,不只因为是朋友、亲戚,也不只因为彼此的政治倾向一致,还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艺术爱好,他们写文章赠答,用诗歌唱和,而且在画竹方面属于同一流派。文同关于画竹的主张,实际上也是苏轼的主张。苏轼曾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诗中描写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画的过程,“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龟壁。”意思是说喝下一点酒后,情绪兴奋起来,引起了作画的兴致,好像肚子里生长了竹子、石头,横七竖八地往外冒,非表现出来不可,于是就把它们画在友人雪白的墙壁上。这是在讲“胸有成竹”,而且有创作冲动,灵感所至,不能自已。苏轼还在《腊日游孤山……》诗中说过“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认为写诗要像追赶逃犯那样紧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绘下来,略有迟缓,景色一消失,就没法描画了。这如同画竹的“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一样,必须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时加以表现。其实绘画作诗,原理本来相同,都讲求形象的气韵生动,而不追求外在体貌的形似。我们以前讲过,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他指出绘画上注重外形相似,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见识。如果写诗也这么要求,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不懂得诗。画竹的钩勒法,“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画法的主张“胸有成竹”,然后—挥而就,则是力求神似,通过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现出竹子的神态来。从这些艺术见解来看,苏轼这“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表示自己虽然懂得了文同所说的道理,但在实践上还做不到。为什么呢?苏轼这样解释:“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这里,“内外不一”与“心手不相应”是一个意思。“内”,指人的意念,心里所想的,懂得了某种道理;“外”指人的意念的表现,即手里所画的,按照理解了的原则去做,把通过观察、构思而形成的形象,再见之于笔墨。想的与做的统一不起来,就是“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其原因在于“不学”,即缺乏锻炼与实践。这就是下文说的“操之不熟”。苏轼紧接着指出:“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有见于中”指内心中有所理解,“操之不熟”,指做起来不能运用如。“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其结果必定是“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平常自以为对某一事物了解得很清楚,但临到做起来时,却完全不能把握着它,忽然什么也没有了。只要“不学”,不实践,做任何事清都会是这样的结果,岂止画竹呢!苏轼在这里讲的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并且提到一般的认识论原理上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是上文“胸有成竹”一段议论的补充与深化,也是一位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各方面都有着极深造诣的艺术家的甘苦之言。苏轼从自己的方面指出由于“不学”而“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那言外之意,还是在肯定文同的艺术理论的同时,进一步肯定其艺术实践的“操之”甚“熟”,因而得心应手、挥洒如意。文章总是紧扣着追怀、悼念文同这一主旨。所以下面又引用一段旁人赞扬文同的话来加以印证。“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墨竹赋》是苏辙为文同所画的墨竹而写赠文同的一“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因为苏辙不会作画,所以他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来评论,而苏轼自己也是画家,他除了通过画竹了解文同是“有道”的人以外,还能掌握文同画竹的方法。这里,用“并得其法”一句收结了前面关于画竹的议论。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段,高度评价文同的画竹主张和画竹实践。下面由“并得其法”引出文章的第二段,叙写作者与文同关于画竹的书信、诗歌往来的故事,进而高度评价文同的画品、画德,并且归到《筼筜谷偃竹》的题目上来。

文章的第二段开始说:“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缣素,是供写字画用的白而细的绢绸。蹑,是用脚踩。口实,即话柄。这几句是说文同对自己的画竹,开始并不很看重,人有请求,就答应为之作画。其后四面八方拿着绢绸请求作画的人脚踩着脚,越来越多,文同便厌烦了,把绢绸投掷在地,说是用来做袜子,表示极端轻视。文人官僚之间把他这件事当作谈话的资料。苏轼通过求画人的“足相蹑于其门”,写出文同画竹的为人们所喜爱和贵重,又通过文同把缣素“投诸地而骂”,写出文同的不肯自居于画匠,以画竹作世俗应酬,沽名钓誉。文同不肯轻易为人画竹,却同苏轼开玩笑,要人们去找苏轼画竹。苏轼是这样叙述的,“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佘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日,‘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的冬天,文同在洋州知州任满之后,回到北宋都城汴京。而这时苏轼正在彭城即徐州做知州。文同从汴京写信给徐州的苏轼,说他自己告诉当时的文人,官僚,他的墨竹一派画法,最近传到了彭城。文人、官僚要墨竹的画,可去请求苏轼。这样一来,做袜子的材料绢绸就集中到苏轼那里去了。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话,但由此却可以看出文同与苏轼之间关系的亲密,而且说明了苏轼对文同的精于画墨竹确实是“并得其法”的。苏轼略举文同信后附诗的两句,也完全证实了这一点。鹅溪绢,是鹅溪出产的绢绸。鹅溪在四川盐亭县,那里出产的绢绸洁白、均匀、细致,很适宜于作画。扫取,是挥写而成的意思。寒梢,指经冬不凋的长长的竹枝。这两句诗体现了文同的墨竹画法:竹子是一挥而就的,即“扫取”,画在短短的一段绢绸上,却具有直节云霄之势,所谓“万尺长”。苏轼也故意跟文同开玩笑,“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意思是画万尺长的竹需要二百五十匹绢绸。当时一匹绢绸大约长四丈。苏轼告诉文同:知道您懒得提笔作画了,那就把用来画万尺长竹的二百五十匹绢绸送给我吧。“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文同承认自己说错了。世间并没有万尺长竹,当然用不着那么多绢绸来画,于是这些绢绸苏轼也就要不到手了。但苏轼硬是要。“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苏轼抓住文同所说的“万尺长”来予以证实,认为世间确有八九千尺长的竹子,你看偏西下落的月亮照着竹竿,那留在空庭中的竹影不就有这么长吗?言外之意是二百五十匹绢绸还是需要的。这样,文同更是答不上来了,便采取近于抵赖的手法。“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他承认辩不过苏轼,但这二百五十匹绢还是不给,要留着购买田地以备自己退休养老。苏轼原先提出不要画竹,只要绢绸,现在文同不给绢绸,可还是给了苏轼一幅画竹。“阅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文章至此点山《筼筜谷偃竹》这幅绘画。两位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之间,为了二百五十匹绢绸的进行讨价还价式的调笑,实际上是彼此心照不宣地谈论着画竹的艺术。“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与“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其精神实质完全—一致,都说明了生活与创作的源与流关系,说明了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说明了诗人画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对现实客观事物所进行的提炼、集中、夸张、渲染。《筼筜谷偃竹》这幅绘画就是如此,所谓“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因为提到了筼筜谷,自然需要对这个地方作一交代。但苏轼不是孤立地进行介绍,而是由此又描述了文同的一件趣事、雅事。“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文同在洋州喜好种植花木,修建园亭,曾就各处景物逐一题咏,写了《守居园池杂题》诗共三十首。苏轼也逐一和了诗,这就是《洋州三十咏》,苏轼诗集作《和与可洋州园池三十首》,其中第二十四首题为《筼筜谷》,即这里所引的诗,诗中扣着筼筜谷产竹,描写文同爱山爱竹并喜欢吃竹笋。汉川,即指洋州,因洋州在汉水上游。箨,是笋壳。竹子一名龙孙,所以称竹笋为箨龙。渭,指陕西的渭水。《史记•贷殖列传》曾记载“渭川千亩竹”,那里的人因而很富有,相当于“干户侯”。这里借用“渭滨干亩”,来表示洋州盛产竹子。全诗意思是洋州那么多高高的竹子,像蓬草一样遍地都是,竹笋被用斧头砍去了,想来清贫而贪吃的洋州太守文同吃了这些竹笋,那大片土地上的竹子就全都装进了他的肚子里去了。这也是开玩笑的话,所以文同打开信封读完这首诗,那时他正和妻子在筼筜谷烧竹笋进晚餐,不由得大笑起来,口中的饭喷了一桌子。这一段简短的描述,十分形象,生动,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思想性格,也表现了苏轼同他的亲密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突出了文同的品德。作知州而“清贫”,以竹笋为食,是写其廉洁,携妻子游山,自备晚炊,是写其旷放,而“渭滨千亩在胸中”,则又照应前面的“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议论,以诙谐的笔调,通过文同的趣人趣事、雅人雅事,写出他的画竹理论主张。

以上是文章的第二段,写到《筼筜谷偃竹》的题目。下面第三段则以交代文章的写作缘由作为全篇的结束。“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陈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文同于元丰元年(1078)十月被任命为湖州知州,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县。文同去湖州上任,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病逝于陈州的宛丘驿。这年七月七日、继文同任湖州知州的苏轼晾晒书画,看到了文同送给他的《筼筜谷偃竹》,感伤故旧不禁痛哭失声。他放下画卷,便写下这篇记念文章。“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曹孟德,即曹操。桥公,指桥玄。曹操年轻时,桥玄对他多有鼓励帮助,后来他们的情谊日益加深,曾约定无论谁死了,活着的人路过墓地而不用鸡酒祭奠,那么车过三步就要闹肚子疼。这不过是说着玩的话,但显示了二人关系的不同寻常。苏轼引用这个典故,来说明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述当年与文同的“戏笑之言”,也为的显示他们之间的“亲厚无间”,那么,作者对逝者的追怀之深切、悼念之沉痛也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人们向来评论苏轼的散文风格如“行云流水”,这篇《筼筜谷偃竹记》正是这样。作者好像文同画墨竹“振笔直遂”,那样信手挥写,没有丝毫的做作与刻意推敲,而浓烈沉挚的感情由肺腑中奔泻,真实自然,亲切动人。同时,所记述的与文同的“戏笑之言”,却又经过精心的选择、剪裁,一是以当初的诙谐笑乐反衬今日追怀、悼念的沉痛与悲哀;一是由此以见出逝者在绘画艺术上的杰出的成就与创造。因此,文章写来看似漫不经意,而实际上形散神凝,所有议论、诗文赠答的“戏笑之言”,始终环绕着追怀、悼念、诗人而兼书画家的朋友、亲戚这一中心。

通观整篇结构,极为自然、流畅。从竹的本性写起,到最后才点出对亡友的思念并以此作结,充分体现了“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特点。前半部分侧重于说理,后半部分侧重于叙事,全文是以画竹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的。语言也很朴素自然,叙述往事,娓娓如道家常;抒发感情又都出自肺腑,无矫揉造作之态,而真实动人。在记叙人物语言的时候,仅仅三言两语,就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十分生动。整篇文章生活气息浓厚,感情色彩强烈,成功地抒发了悼念之情。

作为文艺随笔主要体现了苏轼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以画竹理论为开篇,文与可有画竹“成竹在胸”“心手相应”的理论,阐明了一条极深刻的艺术创作经验。

“胸有成竹”说,即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得心应手”说,即必须把艺术表现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方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形象。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所欲画者并非指实物,而是映现于胸中的鲜活形象。这里所说的“视”是凝神结想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见”是指在脑海中映现的意思。

“心识其所以然”,是指胸中明白怎样才能这样的道理;“不能然”,是指实践上还做不到这样。这两者不统一,就是心和手不能相应。

苏轼谈画竹理论,实际上是赞美了这一理论的总结者和实践者——文与可。

作为记人散文主要记述了苏轼和文与可以论竹为题,酬诗为乐的一段交往,体现了两人间的真挚情感。以论竹为诗题,写苏轼和文与可之间赠诗为乐的往事,表现了文与可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以曝画而引起睹物思人,忆旧伤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悼念之情。

[【作者】肖旭]

【篇三】欲以为肺腑

山东省冠县武训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四)分析综合 Word版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四) 分析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约曰:“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萧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③始安:始安王萧遥光。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 ( ) ③②①

①度随王东中郎府 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 ③启王敬则反谋 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 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

A.①②⑥

答案 C

解析 ①陈述谢朓任职经历。③说的是谢朓告发王敬则,与谢朓被杀无关。⑥是萧遥光等人奏本中的话,不能说明谢朓就是这样做的。

参考译文

谢朓字玄晖,是陈郡阳夏县人。祖父谢述,官至吴兴太守。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

谢朓从小爱好读书,有美好的名声,文章清新华美。脱去粗布衣服(从平民直接)到豫章王那里做了太尉行参军,调到随王东中郎府任职,后来调为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谢朓出任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处理南徐州的政事。因为告发王敬则谋反,皇上非常赏识他。升谢朓为尚书吏部郎。谢朓多次上书推辞,中书怀疑谢朓的官职够不上照例辞让(的级别),拿这个来问祭酒沈约。沈约说:“谦让之美,本来就要出自个人的真情,如果被授予官职一定谦让,(成为惯例,)就与朝廷的章表没有什么不同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了。”谢朓又上奏推辞,皇上还是不允许。

东昏君德行丧失,(开始)江祏想要改立江夏王萧宝玄,但最后却更加犹豫了,与弟弟江祀秘密地对谢朓(试探)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如果立他不行,也不能再度废除。始安王年长承继皇位,不违背万物众生之意。这样做不是以此索要富贵,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萧遥光又派亲信刘沨秘密地向谢朓表达意思,想要将他引为心腹。谢朓自认为深受高宗大恩,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过了几天,萧遥光让谢朓同时掌管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提拔,就把江祏等人要谋反一事告诉了左兴盛。江祏听闻这件事之后,把这告诉了萧遥光,萧遥光很生气,就和徐孝嗣、江祏、刘暄等联名上奏要求诛杀谢朓,说:“谢朓生性轻薄无行,王敬则以前勾结凶恶的逆贼想造反,(谢朓)并没有贡献什么实在的力量,(只是)从那时开始升迁。他的欲壑难填,没有满足,在他所做的事情上都能表现出来。他私下里爱好谈论宫廷之事,偷偷诽谤朝中皇亲贤臣,轻浮地议论朝中宰辅,他丑恶的言行,诡异的计谋,不能都使皇上听闻。这个人心中没有国君,已经很明显了,众人希望诛杀他的心思应该提及了。”又让御史中丞范岫上奏请求收押谢朓,谢朓下狱而死。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2010·课标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①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臵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 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

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

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有生命危险,表示自

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

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答案 B

解析 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B项顺序颠倒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云身材奇伟,面色黝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带着人马在临濠拜见

太祖。太祖认为他的才能不寻常,让他率军攻占土地,所到之处总能攻克。

B.太祖命令花云去宁国,军队陷入山中洼池长达八天,盗贼们相互勾结阻挡道路。花云

拿起长矛喊叫着刺杀,杀了成百上千的贼人,而没有用一支箭。

C.花云被贼兵擒拿后,挣断了绳子,砍杀了五六个人,最后被恼羞成怒的贼兵打破了头,

又被绑在桅杆上,用箭射死,当时年仅三十九岁。

D.仆人带着花云的儿子逃亡,遇上败军抢走船而被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

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后来将小儿寄养在一个渔民的家中。

答案 C

解析 A项属无中生有,原文是“杖剑谒太祖”,非“带着人马”拜见太祖。B项属关键细节复述有误,“身不中一矢”,意谓“身体没有被一支箭射中”,而非“没有用一支箭”。D项属时序颠倒,仆人“将小儿寄养在一个渔民的家中”是在“遇上败军抢走船而被丢弃在江中”之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打算攻取滁州途中突然遇上了几千贼兵,花云保护着太祖,拔出宝剑,策马奔腾,

冲破敌人的阵地前进。贼兵惊呼而逃。

B.陈友谅率领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摆好阵势迎战,朱文逊战死了,贼寇进

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的垛口上去。城池陷落。

C.正在花云战斗紧急之时,他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祀,拉着三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

说:丈夫必定会战死,我不可能一个人活下来,只请家人抚养好花氏家族的后人。

D.太祖见到仆人带着花云的儿子之后,也忍不住跟着哭泣,他为孩子赐了名字以示恩宠。

花家后人还向当时的皇帝请求,追赠花夫人和仆人并修祠祭祀。

答案 D

解析 太祖只是赐名,“以示恩宠”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花云,安徽怀远人。身材魁伟,面色黝黑,作战非常勇敢,无人能够抵挡。至正十三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太祖赏识他的才能,让他率领军队作战,兵到之处,城池都被攻破。朱元璋将要攻打滁州,率领数名骑兵先行,花云一同前往。突然遇到数千敌军,花云用身体挡住太祖,拔剑跃马向敌人发起冲击。敌军大惊道:“这个黑将军非常勇猛,不能正对他的锋芒。”等到大部队抵达后,很快攻克了滁州。太祖率军渡长江,花云担任先锋率先渡江。攻克太平城后,他凭借忠诚勇敢陪伴在太祖身边,保卫太祖的安全。后被提拔做了总管,攻取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地。经过马驮沙时,几百名强盗拦路与他决战。花云边战边走,历经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杀死。太祖在太平设立枢密院,提拔花云担任院判一职。花云受命前往宁国,途中军队被困在山中八天,大批盗贼集结阻拦。花云挺矛大喊着来回突击,斩首数以千百计,身上不中一箭。回到太平后,陈友谅率领水军来犯。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陈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城被攻破,花云被擒,他奋力大呼,挣断束缚,奋起夺走看守者的刀,接连杀死五六个敌人,大骂道:“你们这些贼人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陈军大怒,打破了他的头,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他依然大骂敌人,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至死骂声不停,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修建忠臣祠祭祀他。太平将被攻破时,花云的夫人郜氏先在家庙祈祷,随后领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被攻破之时,我丈夫必死,我守义绝不独生,但不能让花家没有了后人,你们要好好把孩子抚养成人。”花云被俘后,郜氏投河自尽。侍女孙氏处理完花夫人的后事后,抱着孩子逃跑,被敌军掳掠到九江一带。孙氏趁夜晚逃到一户打鱼的人家,摘下自己的簪子耳环送给他们,嘱托他们收养这个孩子。等到汉兵失败之后,孙氏又把孩子偷出来,乘船渡江逃走。途中遇到溃败的军队,船被抢走,人被扔到江中,他们把断木当做船,逃到了长满芦苇的小岛上,靠采摘莲实喂养孩子,历时七天活了下来。过了一年才到达朱元璋的大营。孙氏抱着孩子哭着拜见太祖,朱元璋也跟着哭泣,他把孩子放到自己的膝上,说:“这是大将的后代啊!”为他赐名花炜。花云的第五代子孙向世宗请求,赐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建祠堂供后人祭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雨 钱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老翁,形貌甚古。延入,通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生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翁殊博洽,镂花雕缋,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出人意外。生惊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自可立致,何不

小周给?”翁默然,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生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乃顾生曰:“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生窃喜暴富矣。

顷之,入室取用,则阿堵化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尚在。生大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秀才“贪欲”的一项是 ( )

①何不小周给 ②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 ③拔足而立,又没踝 ④颇厌君意否 ⑤生窃喜暴富矣 ⑥盛气向翁,颇怼其诳

A.②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②③是说老翁施法变出钱,没有直接写秀才的“贪欲”。④是老翁的问话,与秀才的“贪欲”没有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求贤”和“礼贤”的一组是

A.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②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B.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②晏子荐以为大夫

C.①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②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 )

【篇四】欲以为肺腑

2014粤教版高考语文一轮配套word资料:文言文阅读 考点针对练四 Word版含答案]

考点针对练(四) 分析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约曰:“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萧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③始安:始安王萧遥光。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 ( ) ③②①①度随王东中郎府 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 ③启王敬则反谋 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 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

A.①②⑥

答案 C

解析 ①陈述谢朓任职经历。③说的是谢朓告发王敬则,与谢朓被杀无关。⑥是萧遥光等人奏本中的话,不能说明谢朓就是这样做的。

参考译文

谢朓字玄晖,是陈郡阳夏县人。祖父谢述,官至吴兴太守。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 谢朓从小爱好读书,有美好的名声,文章清新华美。脱去粗布衣服(从平民直接)到豫章王那里做了太尉行参军,调到随王东中郎府任职,后来调为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谢朓出任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处理南徐州的政事。因为告发王敬则谋反,皇上非常赏识他。升谢朓为尚书吏部郎。谢朓多次上书推辞,中书怀疑谢朓的官职够不上照例辞让(的级别),拿这个来问祭酒沈约。沈约说:“谦让之美,本来就要出自个人的真情,如果被授予官职一定谦让,(成为惯例,)就与朝廷的章表没有什么不同了。”谢朓又上奏推辞,皇上还是不允许。

东昏君德行丧失,(开始)江祏想要改立江夏王萧宝玄,但最后却更加犹豫了,与弟弟江祀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秘密地对谢朓(试探)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如果立他不行,也不能再度废除。始安王年长承继皇位,不违背万物众生之意。这样做不是以此索要富贵,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萧遥光又派亲信刘沨秘密地向谢朓表达意思,想要将他引为心腹。谢朓自认为深受高宗大恩,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过了几天,萧遥光让谢朓同时掌管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提拔,就把江祏等人要谋反一事告诉了左兴盛。江祏听闻这件事之后,把这告诉了萧遥光,萧遥光很生气,就和徐孝嗣、江祏、刘暄等联名上奏要求诛杀谢朓,说:“谢朓生性轻薄无行,王敬则以前勾结凶恶的逆贼想造反,(谢朓)并没有贡献什么实在的力量,(只是)从那时开始升迁。他的欲壑难填,没有满足,在他所做的事情上都能表现出来。他私下里爱好谈论宫廷之事,偷偷诽谤朝中皇亲贤臣,轻浮地议论朝中宰辅,他丑恶的言行,诡异的计谋,不能都使皇上听闻。这个人心中没有国君,已经很明显了,众人希望诛杀他的心思应该提及了。”又让御史中丞范岫上奏请求收押谢朓,谢朓下狱而死。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2010·课标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置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注 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①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有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答案 B

解析 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B项顺序颠倒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云身材奇伟,面色黝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带着人马在临濠拜见太祖。太祖认为他的才能不寻常,让他率军攻占土地,所到之处总能攻克。

B.太祖命令花云去宁国,军队陷入山中洼池长达八天,盗贼们相互勾结阻挡道路。花云拿起长矛喊叫着刺杀,杀了成百上千的贼人,而没有用一支箭。欲以为肺腑

C.花云被贼兵擒拿后,挣断了绳子,砍杀了五六个人,最后被恼羞成怒的贼兵打破了头,又被绑在桅杆上,用箭射死,当时年仅三十九岁。

D.仆人带着花云的儿子逃亡,遇上败军抢走船而被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后来将小儿寄养在一个渔民的家中。

答案 C

解析 A项属无中生有,原文是“杖剑谒太祖”,非“带着人马”拜见太祖。B项属关键细节复述有误,“身不中一矢”,意谓“身体没有被一支箭射中”,而非“没有用一支箭”。D项属时序颠倒,仆人“将小儿寄养在一个渔民的家中”是在“遇上败军抢走船而被丢弃在江中”之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破敌人的阵地前进。贼兵惊呼而逃。

B.陈友谅率领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摆好阵势迎战,朱文逊战死了,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的垛口上去。城池陷落。

C.正在花云战斗紧急之时,他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祀,拉着三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说:丈夫必定会战死,我不可能一个人活下来,只请家人抚养好花氏家族的后人。

D.太祖见到仆人带着花云的儿子之后,也忍不住跟着哭泣,他为孩子赐了名字以示恩宠。花家后人还向当时的皇帝请求,追赠花夫人和仆人并修祠祭祀。

答案 D

解析 太祖只是赐名,“以示恩宠”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花云,安徽怀远人。身材魁伟,面色黝黑,作战非常勇敢,无人能够抵挡。至正十三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太祖赏识他的才能,让他率领军队作战,兵到之处,城池都被攻破。朱元璋将要攻打滁州,率领数名骑兵先行,花云一同前往。突然遇到数千敌军,花云用身体挡住太祖,拔剑跃马向敌人发起冲击。敌军大惊道:“这个黑将军非常勇猛,不能正对他的锋芒。”等到大部队抵达后,很快攻克了滁州。太祖率军渡长江,花云担任先锋率先渡江。攻克太平城后,他凭借忠诚勇敢陪伴在太祖身边,保卫太祖的安全。后被提拔做了总管,攻取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地。经过马驮沙时,几百名强盗拦路与他决战。花云边战边走,历经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杀死。太祖在太平设立枢密院,提拔花云担任院判一职。花云受命前往宁国,途中军队被困在山中八天,大批盗贼集结阻拦。花云挺矛大喊着来回突击,斩首数以千百计,身上不中一箭。回到太平后,陈友谅率领水军来犯。花云与元

( ) A.太祖打算攻取滁州途中突然遇上了几千贼兵,花云保护着太祖,拔出宝剑,策马奔腾,冲

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陈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城被攻破,花云被擒,他奋力大呼,挣断束缚,奋起夺走看守者的刀,接连杀死五六个敌人,大骂道:“你们这些贼人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陈军大怒,打破了他的头,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他依然大骂敌人,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至死骂声不停,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修建忠臣祠祭祀他。太平将被攻破时,花云的夫人郜氏先在家庙祈祷,随后领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被攻破之时,我丈夫必死,我守义绝不独生,但不能让花家没有了后人,你们要好好把孩子抚养成人。”花云被俘后,郜氏投河自尽。侍女孙氏处理完花夫人的后事后,抱着孩子逃跑,被敌军掳掠到九江一带。孙氏趁夜晚逃到一户打鱼的人家,摘下自己的簪子耳环送给他们,嘱托他们收养这个孩子。等到汉兵失败之后,孙氏又把孩子偷出来,乘船渡江逃走。途中遇到溃败的军队,船被抢走,人被扔到江中,他们把断木当做船,逃到了长满芦苇的小岛上,靠采摘莲实喂养孩子,历时七天活了下来。过了一年才到达朱元璋的大营。孙氏抱着孩子哭着拜见太祖,朱元璋也跟着哭泣,他把孩子放到自己的膝上,说:“这是大将的后代啊!”为他赐名花炜。花云的第五代子孙向世宗请求,赐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建祠堂供后人祭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雨 钱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老翁,形貌甚古。延入,通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生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翁殊博洽,镂花雕缋,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出人意外。生惊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自可立致,何不小周给?”翁默然,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生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乃顾生曰:“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生窃喜暴富矣。

顷之,入室取用,则阿堵化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尚在。生大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 )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秀才“贪欲”的一项是

⑤生窃喜暴富矣 ⑥盛气向翁,颇怼其诳

A.②⑤⑥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答案 B ①何不小周给 ②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 ③拔足而立,又没踝 ④颇厌君意否

解析 ②③是说老翁施法变出钱,没有直接写秀才的“贪欲”。④是老翁的问话,与秀才的“贪欲”没有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求贤”和“礼贤”的一组是

A.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②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B.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②晏子荐以为大夫

C.①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②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答案 A

解析 B项①是说晏子节俭,②是说晏子荐贤。C项①是说晏子在政治清明与不清明时两种不同的行事态度,②是说晏子的名声大。D项①是说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②是说晏子发现了车夫的变化而询问他。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凭着他的节省俭朴,努力做事,为齐人所敬重。他当了齐国宰相以后,吃饭从来没有两盘有肉的菜,侍妾不穿绸缎衣服。他在朝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家的政治清明,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家的政治不清明,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扬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因犯罪而被绳索捆绑押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他,晏子就解下车子左边驾车的马将他赎回,同他一起坐车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很长时间也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同他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急忙整好衣冠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可是我把您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屈辱,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到尊重。我处在绳索捆绑之中,那些人是不了解我。你既然觉悟到了并赎我出来,你就是我的知己;知己而待我无礼,那我还不如被捆绑好呢!”晏子于是就请他进来待为上客。

晏子做齐国宰相,有一天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只见她的丈夫给宰相驾车,支起车上的大伞盖,挥鞭赶着驾车的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不久,

( )

【篇五】欲以为肺腑

甘肃省永昌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高一语文

一.语文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要说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脚而被退回来的靴子,那________是不可想象的。

②我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感觉,________他的心里把我看成是对他心存坏意的一分子。

③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________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________我害怕得糊涂了。

A.似乎 以为 才/可是 B.似乎 以致 就/可是

C.确乎 以为 才/而是 D.确乎 以致 就/而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实哲是个胸无城府的天才棋手,围棋下得出神入化,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却常常出言无忌,因为自....

己的直率他付出过不少代价。

B. 足坛反赌扫黑接近尾声,对于涉嫌行贿的俱乐部是否会受处罚,足协一位官员的表态似是而非:“一....切要等审判结束后才有结果。”

C. 上海的婚宴普遍在晚上举行,一般选择在吉时6:08开宴,可是总有些接到请柬的不速之客姗姗来迟,....

这让婚宴主办者颇为尴尬。

D. 部分司机认为高速公路宽阔,只要车少就可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其实这种想法十分危险,因为人在....

大意时反应速度会大大降低。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教育部关于同意筹建南科大的通知》要求南方科技大学的办学章程要明确基本的办学制度和办学指导思想、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思路,探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B.中国城乡一体化推进近十年来,城市规模扩大了很多,但城市人口扩展不大。这是一种“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口的城市化”,因为扩张的城市面积不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D.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自己的中国血统感到自豪,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感到骄傲。但同时也强调,自己是地道的美国人,代表的是美国,是美国人民。

4.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往今来的画家,可谓恒河沙数,不可胜计,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画社会认为最好的画;第二类,________;第三类,________。第一类人,________;第二类人,________;第三类人,与道合而为一,“其人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他的艺术________,________。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

②置好坏于度外,受冥顽不朽的力量驱动作画

③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

④世俗形骸消亡之日,正是他的艺术走向永恒之时

⑤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

⑥就是天然本真的生命

A.①④⑤②⑥③ B.①④⑤②③⑥

C.⑤②③①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5.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是中国作家巴金的长篇小说,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春》、《秋》。《家》被认为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D.巴金的《家》细致地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

C.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现实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D.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美丑对比”的创作原则。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6—9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说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碑仆道 仆:倒 跌倒 B.其文漫灭 漫:淹

C.盖音谬也 盖:大概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尽

7.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B.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C.①于是余有叹焉 ②然力足以至焉 ..

D.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8.下列“焉”意思与 “且焉置土石”相同的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9.与“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意思相同的是( )

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则或咎其欲出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0~12每小题3分,13题10分,共19分)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子隆在荆州,好辞赋,数集僚友,朓以文才,尤被赏爱,流连晤对,不舍日夕。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密以启闻。世祖敕曰:“朓可还都。”寻以本官兼尚书殿中郎。隆昌初,敕朓接北使,朓自以口讷,启让不当,不见许。高宗辅政,以朓为骠骑谘议,领记室,又掌中书诏诰,除秘书丞,未拜,仍转中书郎。出.

为宣城太守,以选复为中书郎。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约曰:“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 .

朓初告王敬则,敬则女为朓妻,常怀刀欲报朓,朓不敢相见。及为吏部郎,沈昭略谓朓曰:“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但恨今日刑于寡妻。”朓临败叹曰:“我不杀王公,王公由我而死。” .欲以为肺腑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③始安,即始安王萧遥光。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秘书丞,未拜 拜:授予官职 .

B.长史王秀之以朓年少相动 相:观察 .

C.卿人地之美,无忝此职 忝:辱没 .

③②①

D.丑言异计,非可具闻 具:皆,都 .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 )

①度随王东中郎府 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 ③启王敬则反谋 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 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朓先因举报岳父,引起妻子揣刀报复。后因不参加萧遥光等人的篡权行动,遭到萧遥光集团诬陷,最终下狱而死。

B.谢朓还没来得及接受秘书丞一职,就被任命为中书郎。后来出任宣城太守,但通过选拔又做了中书郎。

C.谢朓被萧遥光任命为尚书吏部郎,并让其兼知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引荐,就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

D.江祏等人秘密地对谢朓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强调拥立始安王不是为了富贵,而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背诵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14.桑之未落,。于嗟鸠兮,

15.昔我往矣,。今我来思, 。

16.亦余心之所善兮,。

17.何以解忧? ,悠悠我心。

开荒南野际,

19.仰观宇宙之大,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

20.其声呜呜然,。舞幽壑之潜蛟,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4题。

老街灯

王月鹏

这是最后一夜。当晨曦升起,当那个叫做“明天”的日子如期降临,老街灯将永远地告别这条街道。

已经多少年了,它一直守望在这里。街道的秘密,就是它成长的细节。那些匆忙的步履,那些徘徊的心事,喜悦或悲伤,孤独或喧嚣,都曾经走进老街灯温和的目光。老街灯珍藏着它们,永远不会说出口。

老街灯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对一条街道的守望么?当它的光越来越孱弱,终于无力继续照亮别人的路的时候,那些曾经被它照耀过的人,并没有为它指明一条道路。离开了这条街道,老街灯不知道自己将要走上一条什么样的路。当它带着这条街道的所有秘密离去后,街道将仍然是那条街道,仍然布满匆忙的步履、徘徊的心事,仍然上演着一幕幕的喜悦或悲伤,孤独或喧嚣。

因为别人的遗弃,老街灯成了守夜人的珍藏品。在离开那条街道之前,它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与守夜人原来是如此之默契。守夜人和他的妻子也老了,这条街道,这盏灯,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这么多年来,守夜人从来不揩老街灯的一滴油。现在,他拥有了这盏“退休”的灯。它就被搁在火炉旁边的一个靠椅上。我相信老人独自凝望它的时候,心底一定会涌动很复杂的想法。老街灯曾在那些风雨之夜温暖过他,就像此刻它在陪伴着他的孤独一样。炉火的温馨,让那些风雨往事披上了一层暖意。那些相依为命的日子是值得回味的。老街灯记得,守夜老人每个星期日下午总喜欢读一些游记类的读物,他高声朗读着那些关于非洲、关于大森林藏有野象的故事。他从未离开过这条街道和这盏灯,他的心里有一个关于远行的梦想。

是命运不肯放走他。当他终于可以走开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将要遭遇怎样的命运。有些东西,其实是我们无从把握的。就像在奔往某处景观的途中,我们无法拒绝沿途的景致一样——不管是令人愉快的还是忧伤的。甚至,它们的存在,或者这种存在所呈示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作为目的的所谓“景观”。而这一切,常常被我们发觉,却又很难做出有违初衷的选择。人的一生就这样固执地走了下去。

而守夜老人留了下来。还有老街灯,也一直留在了那里。我们忽略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是匆匆的赶路者。 因为搬家,我翻阅起了旧的习作。它们已在牛皮纸信封里尘封十多个年头了。我无法让自己不按照当下的心态和眼光去重温那些文字。我在翻阅它们的时候,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回归当初的心境。这些稚嫩的文字,它们收留了我的青春,遥远并且质感,它们打动了我。我珍视这份真实,并且期望写下具有同样品质的文字。多年以后,我也会像今天一样成为自己的读者。就像那盏老街灯,它曾经照亮了我的远行之路,也一直在记着我的回家的路。

另一种现实是,难耐寂寞的老街灯主动走进熔炉,被铸成一架可以插蜡烛的漂亮烛台,摆到了诗人的绿色书桌上。那些曾经的风雨,于是在诗人笔下成为浪漫的风景。也许,这仅仅是一个梦。但这个梦让我有说不出的伤感。

(有删改)

2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第二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老街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人们对“老街灯”的怀念之情。

B.“老街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最后却被人遗弃,这充分说明了人的喜新厌旧和冷漠无情。

C.文章第四段通过写“守夜人”对“老街灯”的珍惜,告诫人们对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的事物一定要懂得珍惜。

D.“老街灯”老了,“守夜人”老了,凡是老了的人和物,都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湮没,不值得人们留恋,不值得人们伤感。

E.文章最后通过对梦想的描写,含蓄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任何一个人或物,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

【篇六】欲以为肺腑

2016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文 第1章 第3节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分析综合专题测练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3节 披沙拣金,细心比对-分析综合

题组1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约曰:“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萧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③始安:始安王萧遥光。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 )

①度随王东中郎府 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 ③启王敬则反谋 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 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

A.①②⑥

C.②④⑤

【答案】C

【解析】①陈述谢朓任职经历。③说的是谢朓告发王敬则,与谢朓被杀无关。⑥是萧遥光等人奏本中的话,不能说明谢朓就是这样做的。

【参考译文】

谢朓字玄晖,是陈郡阳夏县人。祖父谢述,官至吴兴太守。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 谢朓从小爱好读书,有美好的名声,文章清新华美。脱去粗布衣服(从平民直接)到豫章王那里做了太尉行参军,调到随王东中郎府任职,后来调为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B.①③⑥ D.③④⑤ ③②①

建武四年,谢朓出任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处理南徐州的政事。因为告发王敬则谋反,皇上非常赏识他,升谢朓为尚书吏部郎。谢朓多次上书推辞,中书怀疑谢朓的官职够不上照例辞让(的级别),拿这个来问祭酒沈约。沈约说:“谦让之美,本来就要出自个人的真情,如果被授予官职一定谦让,(成为惯例)就与朝廷的章表没有什么不同了。”谢朓又上奏推辞,皇上还是不允许。

东昏君德行丧失,(开始)江祏想要改立江夏王萧宝玄,但最后却更加犹豫了,与弟弟江祀秘密地对谢朓(试探)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如果立他不行,也不能再度废除。始安王年长继承皇位,不违背万物众生之意。这样做不是以此索要富贵,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萧遥光又派亲信刘沨秘密地向谢朓表达意思,想要将他引为心腹。谢朓自认为深受高宗大恩,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过了几天,萧遥光让谢朓同时掌管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提拔,就把江祏等人要谋反一事告诉了左兴盛。江祏听闻这件事之后,把这件事告诉了萧遥光,萧遥光很生气,就和徐孝嗣、江祏、刘暄等人联名上奏要求诛杀谢朓,说:“谢朓生性轻薄无行,王敬则以前勾结凶恶的逆贼想造反,(谢朓)并没有贡献什么实在的力量,(只是)从那时开始升迁。他的欲壑难填,没有满足,在他所做的事情上都能表现出来。他私下里爱好谈论宫廷之事,偷偷诽谤朝中皇亲贤臣,轻浮地议论朝中宰辅,他丑恶的言行,诡异的计谋,不能都使皇上听闻。这个人心中没有国君,已经很明显了,众人希望诛杀他的心思应该提及了。”又让御史中丞范岫上奏请求收押谢朓,(谢朓)下狱而死。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帝问侍臣盗贼,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曰:“渐少。”帝曰:“比从来少几何?”对曰:“不能什一。”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帝曰:“何谓也?”威曰:“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近在汜水。比见奏贼皆不以实,遂使失于支计,不时翦除。又昔在雁门,许罢征辽,今复征发,贼何由息!”帝不悦而罢。寻属五月五日,百僚多馈珍玩,威独献《尚书》。或谮之曰:“《尚书》有《五子之歌》,威意甚不逊。”帝益怒。顷之,帝问威以伐高丽事,威欲帝知天下多盗,对曰:“今兹之役,愿不发兵,但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遣之东征。彼喜于免罪,争务立功,高丽可灭。”帝不怿。威出,御史大夫裴蕴奏曰:“此大不逊!天下何处有许多贼!”帝曰:“老革多奸,以贼胁我!欲批其口,且复隐忍。”蕴知帝意,遣河南白衣张行本奏:“威昔在高阳典选,滥授人官;畏怯突厥,请还京师。”帝令按验,狱成,下诏数威罪状,除名为民。后月余,复有奏威与突厥阴图不轨者,事下裴蕴推之,蕴处威死。威无以自明,但摧谢而已。帝悯而释之,曰:“未忍即杀。”遂并其子孙三世皆除名。

江都新作龙舟成,送东都。宇文述劝幸江都,右候卫大将军酒泉赵才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帝大怒,以才属吏,旬日,意解,乃出之。朝臣皆不欲行,帝意甚坚,无敢谏者。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

杀之。甲子,帝幸江都。虞世基以盗贼充斥,请发兵屯洛口仓,帝曰:“卿是书生,定犹怯。”戊辰,车驾至巩。敕有司移箕山、公路二府于仓内,仍令筑城以备不虞。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请还西京,帝斩之而行。至梁郡,郡人邀车驾上书曰:“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又斩之。

2.从文章中找出苏威认为盗贼不能平息的原因。(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上奏的贼情都不是实情,于是措施失当,对盗贼不能及时地加以剿灭。(奏贼皆不以实,遂使失于支计,不时翦除)②征伐高丽。(又昔在雁门,许罢征辽,今复征发)

【参考译文】

炀帝向侍臣询问盗贼(的情况),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说:“逐渐减少。”炀帝说:“比过去少多少?”宇文述回答说:“不及过去的十分之一。”纳言苏威躲在柱子后面,炀帝(把苏威)叫到座前问他,苏威回答说:“我不是管理这方面的官员,不清楚有多少盗贼,但贼患距京越来越近。”炀帝问:“为什么这么说呢?”苏威说:“过去盗贼只占据长白山,如今已近在汜水。近来看到上奏的贼情都不是实情,于是措施失当,对盗贼不能及时地加以剿灭。还有,以前在雁门时,已经许诺停止征伐辽东,现在又征发士兵,盗贼怎么能够平息?”炀帝听了不高兴,就作罢了。不久到了五月五日,百官中很多人都上贡珍玩之物,唯独苏威献上《尚书》。有人诋毁苏威说:“《尚书》中有《五子之歌》,苏威的含意很不恭敬。”炀帝(知道后)更加生气。过了不久,炀帝向苏威询问征伐高丽的事情,苏威想让炀帝了解天下有很多盗贼的情况,就回答说:“现在征辽之事,但愿不要发兵,只要赦免群盗,自然可以得到几十万人,派他们去东征。这些人对被赦免罪过感到高兴,会竞相立功,高丽就可以被平灭。”炀帝不高兴。苏威退了出来,御史大夫裴蕴上奏道:“这太不恭敬了!天下哪里有许多盗贼!”炀帝说:“这老家伙极为奸佞,拿盗贼来吓唬我,我想打他嘴巴,暂且再忍耐一下。”裴蕴知道炀帝的心意,就让河南平民张行本上奏说:“苏威从前在高阳掌管挑选官员之事时,滥授官职;畏惧突厥,要求返回京师。”炀帝命人进行审查验证,构成罪状后,下诏历数苏威的罪状,将他除名为民。一个多月后,又有人奏报苏威与突厥暗中勾结图谋不轨,此事交由裴蕴追究法办,裴蕴判苏威死刑。苏威无法为自己申辩,只是非常伤感地谢罪而已。炀帝怜悯苏威就将他释放,说:“不忍心马上杀他。”于是把苏威的子孙三代都除名为民。

江都新制造的龙舟完工,送到东都。宇文述劝炀帝巡游江都,右候卫大将军酒泉人赵才劝阻说:“如今百姓疲惫劳苦,国库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希望陛下返回京师,安抚天下百姓。”炀帝勃然大怒,把赵才交司吏处治,过了十天,炀帝才平息了怒气,于是将赵才放出。朝中的大臣都不想让炀帝出行,但炀帝去江都之意非常坚决,没有敢于进谏的人。建节尉任宗上书极力劝谏,当天就在朝堂上被用杖打死。甲子(初十),炀帝驾临江都。虞世基因为盗贼充斥请求炀帝派兵屯驻在洛口仓,炀帝说:“你是书生,必定还是恐惧畏缩。”

戊辰(十四日),炀帝到达巩县,命令有关部门将箕山、公路二府移到洛口仓内,并命令修筑城池以备不测。炀帝到达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求炀帝返回西京,炀帝杀死王爱仁又继续南行。他到达梁郡,梁郡有人半路拦阻车驾上书说:“陛下若是一定要巡游江都,天下就将不是陛下的了!”(炀帝)又将上书人杀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欲以为肺腑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答案】B

【解析】“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错误,是“乃使为自告者”。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是个在军营中退休的士兵,由于喜欢山林生活,进入深山数年,后来遇到皇帝巡行,被称为有道之人。

B.苏轼在接到苏辙寄来的文章后,写了《书〈孟德传〉后》谈了自己的看法,表现了他不盲目听从的性格。

C.世上的君子正因为顾虑太多,才会有患得患失的现象发生,这是苏辙的观点。

D.从文中看,苏轼的观点是从旁听的故事中得来的,也不能作为事实论据来处理,其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

【答案】A

【解析】“在军营中退休”“后来遇到皇帝巡行”都属无中生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来到商州不是有意的,他是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被抓的。

B.后来孟德在商州被抓,由于宋孝孙和张安道的帮助,才得以除军籍为平民。

C.孟德是以自首的身份又出现在秦州的,这是他免罪的主要原因。

D.嘉祐年间,孟德戍守商州,从此逃入华山,过着野人般的生活。

【答案】D

【解析】“嘉祐年间”孟德戍守的是秦州,“后至商州”文中没有明确的时间。属弄错时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认为老虎畏惧不害怕自己的人,这道理似乎可以相信。

B.孟德的浩然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外物却能看到。

C.孟德认为他是犯了禁令的军人,被抓住是死,也许会饿死,也许会被野兽吃掉。

D.弱者受人侮辱,强者受人讥笑,世上很少能有超凡脱俗、独立于世的人。

【答案】C

【解析】文中说的“吾禁军也”,不是“犯了禁令的军人”,而是“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C项对“禁军”的解释属望文生义,即“曲解文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小时候就喜爱山林生活,秦中又有很多名山,因此他成了逃兵,入山林多年。

B.孟德进入山林后过了两年,就不自觉地来到了商州,又来到了秦州,被巡逻的士兵抓住。

C.孟德发现,大多数猛兽都能识别人气。但他因为不怕死,没有被它们吓住。

D.苏轼推测老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吓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也就无从施展

【篇七】欲以为肺腑

文言文阅读 考点针对练四

考点针对练(四) 分析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约曰:“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萧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③始安:始安王萧遥光。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 ( ) ①度随王东中郎府 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 ③启王敬则反谋 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 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

A.①②⑥

答案 C

解析 ①陈述谢朓任职经历。③说的是谢朓告发王敬则,与谢朓被杀无关。⑥是萧遥光等人奏本中的话,不能说明谢朓就是这样做的。 参考译文

谢朓字玄晖,是陈郡阳夏县人。祖父谢述,官至吴兴太守。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 谢朓从小爱好读书,有美好的名声,文章清新华美。脱去粗布衣服(从平民直接)到豫章王那里做了太尉行参军,调到随王东中郎府任职,后来调为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谢朓出任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处理南徐州的政事。因为告发王敬则谋反,皇上非常赏识他。升谢朓为尚书吏部郎。谢朓多次上书推辞,中书怀疑谢朓的官职够不上照例辞让(的级别),拿这个来问祭酒沈约。沈约说:“谦让之美,本来就要出自个人的真情,如果被授予官职一定谦让,(成为惯例,)就与朝廷的章表没有什么不同了。”谢朓又上奏推辞,皇上还是不允许。

东昏君德行丧失,(开始)江祏想要改立江夏王萧宝玄,但最后却更加犹豫了,与弟弟江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③②①

祀秘密地对谢朓(试探)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如果立他不行,也不能再度废除。始安王年长承继皇位,不违背万物众生之意。这样做不是以此索要富贵,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萧遥光又派亲信刘沨秘密地向谢朓表达意思,想要将他引为心腹。谢朓自认为深受高宗大恩,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过了几天,萧遥光让谢朓同时掌管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提拔,就把江祏等人要谋反一事告诉了左兴盛。江祏听闻这件事之后,把这告诉了萧遥光,萧遥光很生气,就和徐孝嗣、江祏、刘暄等联名上奏要求诛杀谢朓,说:“谢朓生性轻薄无行,王敬则以前勾结凶恶的逆贼想造反,(谢朓)并没有贡献什么实在的力量,(只是)从那时开始升迁。他的欲壑难填,没有满足,在他所做的事情上都能表现出来。他私下里爱好谈论宫廷之事,偷偷诽谤朝中皇亲贤臣,轻浮地议论朝中宰辅,他丑恶的言行,诡异的计谋,不能都使皇上听闻。这个人心中没有国君,已经很明显了,众人希望诛杀他的心思应该提及了。”又让御史中丞范岫上奏请求收押谢朓,谢朓下狱而死。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2010·课标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臵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注 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有生命危险,表示自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①

答案 B

解析 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B项顺序颠倒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云身材奇伟,面色黝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带着人马在临濠拜见太祖。太祖认为他的才能不寻常,让他率军攻占土地,所到之处总能攻克。

B.太祖命令花云去宁国,军队陷入山中洼池长达八天,盗贼们相互勾结阻挡道路。花云拿起长矛喊叫着刺杀,杀了成百上千的贼人,而没有用一支箭。

C.花云被贼兵擒拿后,挣断了绳子,砍杀了五六个人,最后被恼羞成怒的贼兵打破了头,又被绑在桅杆上,用箭射死,当时年仅三十九岁。

D.仆人带着花云的儿子逃亡,遇上败军抢走船而被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后来将小儿寄养在一个渔民的家中。

答案 C

解析 A项属无中生有,原文是“杖剑谒太祖”,非“带着人马”拜见太祖。B项属关键细节复述有误,“身不中一矢”,意谓“身体没有被一支箭射中”,而非“没有用一支箭”。D项属时序颠倒,仆人“将小儿寄养在一个渔民的家中”是在“遇上败军抢走船而被丢弃在江中”之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冲破敌人的阵地前进。贼兵惊呼而逃。

B.陈友谅率领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摆好阵势迎战,朱文逊战死了,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的垛口上去。城池陷落。

C.正在花云战斗紧急之时,他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祀,拉着三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说:丈夫必定会战死,我不可能一个人活下来,只请家人抚养好花氏家族的后人。

D.太祖见到仆人带着花云的儿子之后,也忍不住跟着哭泣,他为孩子赐了名字以示恩宠。花家后人还向当时的皇帝请求,追赠花夫人和仆人并修祠祭祀。

答案 D

解析 太祖只是赐名,“以示恩宠”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花云,安徽怀远人。身材魁伟,面色黝黑,作战非常勇敢,无人能够抵挡。至正十三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太祖赏识他的才能,让他率领军队作战,兵到之处,城池都被攻破。朱元璋将要攻打滁州,率领数名骑兵先行,花云一同前往。突然遇到数千敌军,花云用身体挡住太祖,拔剑跃马向敌人发起冲击。敌军大惊道:“这个黑将军非常勇猛,不能正对他的锋芒。”等到大部队抵达后,很快攻克了滁州。太祖率军渡长江,花云担任先锋率先渡江。攻克太平城后,他凭借忠诚勇敢陪伴在太祖身边,保卫太祖的安全。后被提拔做了总管,攻取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地。经过马驮沙时,几百名强盗拦路与他决战。花云边战边走,历经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杀死。太祖在太平设立枢密院,提拔花云担任院判一职。花云受命前往宁国,途中军队被困在山中八天,大批盗贼集结阻拦。花云挺矛大喊着来回突击,斩首数以千百计,身上不中一箭。回到太平后,陈友谅率领水军来犯。花云与元 ( ) A.太祖打算攻取滁州途中突然遇上了几千贼兵,花云保护着太祖,拔出宝剑,策马奔腾,

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陈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城被攻破,花云被擒,他奋力大呼,挣断束缚,奋起夺走看守者的刀,接连杀死五六个敌人,大骂道:“你们这些贼人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陈军大怒,打破了他的头,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他依然大骂敌人,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至死骂声不停,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修建忠臣祠祭祀他。太平将被攻破时,花云的夫人郜氏先在家庙祈祷,随后领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被攻破之时,我丈夫必死,我守义绝不独生,但不能让花家没有了后人,你们要好好把孩子抚养成人。”花云被俘后,郜氏投河自尽。侍女孙氏处理完花夫人的后事后,抱着孩子逃跑,被敌军掳掠到九江一带。孙氏趁夜晚逃到一户打鱼的人家,摘下自己的簪子耳环送给他们,嘱托他们收养这个孩子。等到汉兵失败之后,孙氏又把孩子偷出来,乘船渡江逃走。途中遇到溃败的军队,船被抢走,人被扔到江中,他们把断木当做船,逃到了长满芦苇的小岛上,靠采摘莲实喂养孩子,历时七天活了下来。过了一年才到达朱元璋的大营。孙氏抱着孩子哭着拜见太祖,朱元璋也跟着哭泣,他把孩子放到自己的膝上,说:“这是大将的后代啊!”为他赐名花炜。花云的第五代子孙向世宗请求,赐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建祠堂供后人祭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雨 钱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老翁,形貌甚古。延入,通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生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翁殊博洽,镂花雕缋,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出人意外。生惊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自可立致,何不小周给?”翁默然,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生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乃顾生曰:“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生窃喜暴富矣。

顷之,入室取用,则阿堵化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尚在。生大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欲以为肺腑

( )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秀才“贪欲”的一项是

⑤生窃喜暴富矣 ⑥盛气向翁,颇怼其诳

A.②⑤⑥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答案 B

解析 ②③是说老翁施法变出钱,没有直接写秀才的“贪欲”。④是老翁的问话,与秀才的“贪欲”没有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①何不小周给 ②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 ③拔足而立,又没踝 ④颇厌君意否

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求贤”和“礼贤”的一组是

A.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②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B.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②晏子荐以为大夫

C.①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②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答案 A

解析 B项①是说晏子节俭,②是说晏子荐贤。C项①是说晏子在政治清明与不清明时两种不同的行事态度,②是说晏子的名声大。D项①是说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②是说晏子发现了车夫的变化而询问他。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代,凭着他的节省俭朴,努力做事,为齐人所敬重。他当了齐国宰相以后,吃饭从来没有两盘有肉的菜,侍妾不穿绸缎衣服。他在朝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家的政治清明,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家的政治不清明,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扬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能的人,因犯罪而被绳索捆绑押送。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了他,晏子就解下车子左边驾车的马将他赎回,同他一起坐车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很长时间也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同他绝交。晏子大吃一惊,急忙整好衣冠道歉说:“我虽然没有仁德,可是我把您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提出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屈辱,但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到尊重。我处在绳索捆绑之中,那些人是不了解我。你既然觉悟到了并赎我出来,你就是我的知己;知己而待我无礼,那我还不如被捆绑好呢!”晏子于是就请他进来待为上客。

晏子做齐国宰相,有一天坐车外出,他的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只见她的丈夫给宰相驾车,支起车上的大伞盖,挥鞭赶着驾车的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不久, ( )

【篇八】欲以为肺腑

【北京一轮复习汇总】2014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文言 考点针对练四

考点针对练(四) 分析综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祖述,吴兴太守。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迁尚书吏部郎。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约曰:“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始安年长入纂,不乖物望。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萧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时年三十六。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③始安:始安王萧遥光。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 ( ) ③②①①度随王东中郎府 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 ③启王敬则反谋 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 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

A.①②⑥

答案 C

解析 ①陈述谢朓任职经历。③说的是谢朓告发王敬则,与谢朓被杀无关。⑥是萧遥光等人奏本中的话,不能说明谢朓就是这样做的。

参考译文

谢朓字玄晖,是陈郡阳夏县人。祖父谢述,官至吴兴太守。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 谢朓从小爱好读书,有美好的名声,文章清新华美。脱去粗布衣服(从平民直接)到豫章王那里做了太尉行参军,调到随王东中郎府任职,后来调为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谢朓出任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处理南徐州的政事。因为告发王敬则谋反,皇上非常赏识他。升谢朓为尚书吏部郎。谢朓多次上书推辞,中书怀疑谢朓的官职够不上照例辞让(的级别),拿这个来问祭酒沈约。沈约说:“谦让之美,本来就要出自个人的真情,如果被授予官职一定谦让,(成为惯例,)就与朝廷的章表没有什么不同了。”谢朓又上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

奏推辞,皇上还是不允许。

东昏君德行丧失,(开始)江祏想要改立江夏王萧宝玄,但最后却更加犹豫了,与弟弟江祀秘密地对谢朓(试探)说:“江夏王年少轻浮不严谨,不能承担帝位,如果立他不行,也不能再度废除。始安王年长承继皇位,不违背万物众生之意。这样做不是以此索要富贵,是为了国家政治的安定。”萧遥光又派亲信刘沨秘密地向谢朓表达意思,想要将他引为心腹。谢朓自认为深受高宗大恩,否定了刘沨所说的话,不肯答应(他们的要求)。过了几天,萧遥光让谢朓同时掌管卫尉事,谢朓害怕被他提拔,就把江祏等人要谋反一事告诉了左兴盛。江祏听闻这件事之后,把这告诉了萧遥光,萧遥光很生气,就和徐孝嗣、江祏、刘暄等联名上奏要求诛杀谢朓,说:“谢朓生性轻薄无行,王敬则以前勾结凶恶的逆贼想造反,(谢朓)并没有贡献什么实在的力量,(只是)从那时开始升迁。他的欲壑难填,没有满足,在他所做的事情上都能表现出来。他私下里爱好谈论宫廷之事,偷偷诽谤朝中皇亲贤臣,轻浮地议论朝中宰辅,他丑恶的言行,诡异的计谋,不能都使皇上听闻。这个人心中没有国君,已经很明显了,众人希望诛杀他的心思应该提及了。”又让御史中丞范岫上奏请求收押谢朓,谢朓下狱而死。死时只有三十六岁。

(2010·课标全国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太祖渡江,云先济。既克太平,以忠勇宿卫左右。擢总管,徇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皆克之。过马驮沙,剧盗数百遮道索战。云且行且斗三日夜,皆擒杀之。太祖立行枢密院于太平,擢云院判。命趋宁国,兵陷山泽中八日,群盗相结梗道。云操矛鼓噪出入,斩首千百计,身不中一矢。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方战急,云妻郜祭家庙,挈三岁儿,泣语家人曰:“城破,吾夫必死,吾义不独存,然不可使花氏无后,若等善抚之。”云被执,郜赴水死。侍儿孙瘗毕,抱儿行,被掠至九江。孙夜投渔家,脱簪珥属养之。及汉兵败,孙复窃儿走渡江,遇偾军夺舟弃江中,浮断木入苇洲,采莲实哺儿,七日不死。逾年达太祖所。孙抱儿拜泣,太祖亦泣,臵儿膝上,曰:“将种也。”赐儿名炜。其五世孙请于世宗,赠郜贞烈夫人,孙安人,立祠致祭。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注 ①偾军:溃败的军队。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A.花云勇猛超群,他的才能深受太祖赏识。至正十三年他拜见太祖,曾在遇险时挺身

而出,使太祖免于难;此后又多次带兵打仗,建立显赫战功,得到太祖提拔。

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 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C.花云的妻子决心为丈夫殉节。花云妻子看到战况紧急,知道丈夫有生命危险,表示自

己决不独活,将三岁的儿子托付给家中仆人;花云被俘后,妻子投水而死。

D.花云的儿子花炜历尽艰险后安全存活。花云妻子死后,侍儿抱起花炜逃命,被掠至九

江,侍儿将他托养在渔家,后来又带他渡江,一年多后才来到太祖身边。

答案 B

解析 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B项顺序颠倒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花云身材奇伟,面色黝黑,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至正十三年他带着人马在临濠拜见太祖。太祖认为他的才能不寻常,让他率军攻占土地,所到之处总能攻克。

B.太祖命令花云去宁国,军队陷入山中洼池长达八天,盗贼们相互勾结阻挡道路。花云拿起长矛喊叫着刺杀,杀了成百上千的贼人,而没有用一支箭。

C.花云被贼兵擒拿后,挣断了绳子,砍杀了五六个人,最后被恼羞成怒的贼兵打破了头,又被绑在桅杆上,用箭射死,当时年仅三十九岁。

D.仆人带着花云的儿子逃亡,遇上败军抢走船而被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后来将小儿寄养在一个渔民的家中。

答案 C

解析 A项属无中生有,原文是“杖剑谒太祖”,非“带着人马”拜见太祖。B项属关键细节复述有误,“身不中一矢”,意谓“身体没有被一支箭射中”,而非“没有用一支箭”。D项属时序颠倒,仆人“将小儿寄养在一个渔民的家中”是在“遇上败军抢走船而被丢弃在江中”之前。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祖打算攻取滁州途中突然遇上了几千贼兵,花云保护着太祖,拔出宝剑,策马奔腾,冲破敌人的阵地前进。贼兵惊呼而逃。

B.陈友谅率领水军前来进攻。花云与元帅朱文逊摆好阵势迎战,朱文逊战死了,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到城墙的垛口上去。城池陷落。

C.正在花云战斗紧急之时,他的妻子郜氏在家庙祭祀,拉着三岁的孩子,哭着对家里人说:丈夫必定会战死,我不可能一个人活下来,只请家人抚养好花氏家族的后人。

D.太祖见到仆人带着花云的儿子之后,也忍不住跟着哭泣,他为孩子赐了名字以示恩宠。花家后人还向当时的皇帝请求,追赠花夫人和仆人并修祠祭祀。

答案 D

解析 太祖只是赐名,“以示恩宠”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花云,安徽怀远人。身材魁伟,面色黝黑,作战非常勇敢,无人能够抵挡。至正十三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太祖赏识他的才能,让他率领军队作战,兵到之处,城池都被攻破。朱元璋将要攻打滁州,率领数名骑兵先行,花云一同前往。突然遇到数千敌军,花云用身体挡住太祖,拔剑跃马向敌人发起冲击。敌军大惊道:“这个黑将军非常勇猛,不能正对他的锋芒。”等到大部队抵达后,很快攻克了滁州。太祖率军渡长江,花云担任先锋率先渡江。攻克太平城后,他凭借忠诚勇敢陪伴在太祖身边,保卫太祖的安全。后被提拔做了总管,攻取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地。经过马驮沙时,几百名强盗拦路与他决战。花云边战边走,历经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杀死。太祖在太平设立枢密院,提拔花云担任院判一职。花云受命前往宁国,途中军队被困在山中八天,大批盗贼集结阻拦。花云挺矛大喊着来回突击,斩首数以千百计,身上不中一箭。回到太平后,陈友谅率领水军来犯。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陈军猛攻三天都不能攻陷城池,后来趁涨潮乘大船攻城,从船尾爬上城墙的垛口,攻入城中。城被攻破,花云被擒,他奋力大呼,挣断束缚,奋起夺走看守者的刀,接连杀死五六个敌人,大骂道:“你们这些贼人不是我主公的对手,为什么还不赶快投降!”陈军大怒,打破了他的头,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他依然大骂敌人,脸色没有丝毫变化,至死骂声不停,终年39岁。朱元璋称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修建忠臣祠祭祀他。太平将被攻破时,花云的夫人郜氏先在家庙祈祷,随后领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被攻破之时,我丈夫必死,我守义绝不独生,但不能让花家没有了后人,你们要好好把孩子抚养成人。”花云被俘后,郜氏投河自尽。侍女孙氏处理完花夫人的后事后,抱着孩子逃跑,被敌军掳掠到九江一带。孙氏趁夜晚逃到一户打鱼的人家,摘下自己的簪子耳环送给他们,嘱托他们收养这个孩子。等到汉兵失败之后,孙氏又把孩子偷出来,乘船渡江逃走。途中遇到溃败的军队,船被抢走,人被扔到江中,他们把断木当做船,逃到了长满芦苇的小岛上,靠采摘莲实喂养孩子,历时七天活了下来。过了一年才到达朱元璋的大营。孙氏抱着孩子哭着拜见太祖,朱元璋也跟着哭泣,他把孩子放到自己的膝上,说:“这是大将的后代啊!”为他赐名花炜。花云的第五代子孙向世宗请求,赐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建祠堂供后人祭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雨 钱

滨州一秀才,读书斋中。有款门者,启视,则皤然一老翁,形貌甚古。延入,通姓氏,翁自言:“养真,姓胡,实狐仙。慕君高雅,愿共晨夕。”生故旷达,亦不为怪。遂与评驳今古,翁殊博洽,镂花雕缋,粲于牙齿;时抽经义,则名理湛深,出人意外。生惊服,留之甚久。

一日,密祈翁曰:“君爱我良厚。顾我贫若此,君但一举手,金钱自可立致,何不小周给?”翁默然,少间笑曰:“此大易事。但须得十数钱作母。”生如其请。翁乃与共入密室

中,禹步作咒。俄顷,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势如骤雨,转瞬没膝;拔足而立,又没踝。广丈之舍,约深三四尺余。乃顾生曰:“颇厌君意否?”曰:“足矣。”翁一挥,钱画然而止,乃相与扃户出,生窃喜暴富矣。

顷之,入室取用,则阿堵化为乌有,惟母钱十余枚尚在。生大失望,盛气向翁,颇怼其诳。翁怒曰:“我本与君文字交,不谋与君作贼!便如秀才意,只合寻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遂拂衣去。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 )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表明秀才“贪欲”的一项是

①何不小周给 ②钱有数十百万从梁间锵锵而下 ③拔足而立,又没踝 ④颇厌君意否 ⑤生窃喜暴富矣 ⑥盛气向翁,颇怼其诳

A.②⑤⑥

答案 B

解析 ②③是说老翁施法变出钱,没有直接写秀才的“贪欲”。④是老翁的问话,与秀才的“贪欲”没有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6.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求贤”和“礼贤”的一组是

A.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②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B.①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②晏子荐以为大夫

C.①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②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 )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4925.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