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51:18 冰心男孩

【篇一】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2015中考现代文复习第1讲:整体感知 (九年级)

【考点概说】

无论是短章还是语段,都有一个总的意思,无论是短章还是语段,都有一个总的意思,要整体感知内容,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由前到后,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进而获得大概印象。在此基础上,再由粗到精,由繁到简,领会要义,形成答案。

【考点解读】

1.要遵循整体感知的顺序。

感知就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这里就是指对所读材料内容的印象,包括部分材料的局部印象,全局材料的总体印象。整体感知内容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①由前到后的顺序。就是针对所供材料,采用传统读法,由先到后,依次推进。段落性材料,理清句序,弄懂句意。假定一个段落有十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意思,合到一起又是什么意思,由分到合,互相关照,不使疏漏。如果是几个段落,最好以段为单位,每个

段落表现什么意思,几个段落联系起来又构成怎样的总体意思;如果是一家境、做大事、颓唐、伤怀、发怒、待我、惦念儿孙、写信告病、读信流泪、盼望相见,它们加在一起有两个意思,一是对父亲的惦念,二是父亲对儿孙的关怀,这就是这段文字的总体内容。

②由浅人深的顺序。就是针对材料的表面意思,进行深入思考,挖掘潜在内容。浅显的字面意义是一种感性认知,它是外在的零乱的甚至是肤浅的,经过大脑加工,深思熟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分析归纳,就可以得出深层的实质内容,尤其是那些比较含蓄、隐晦、曲折性的作品,如运用象征手法的文章,就需要通过对象征意义的挖掘,来把握作品的真意。当然,要使深层意义理解得准确对路,还要对作者的创作意图、个人经历以及当时背景,作一番研究。例如《故乡》中冷漠、荒凉、萧条、压抑的景象,正是当时中国农村境况的缩影;还如《驿路梨花》中的”梨花”,一语双关,而它的“处处开”,正是雷锋精神在全国发扬光大的形象说明。这些内容,在命题时是常见的。

2.掌握整体感知规律。

①整体感知的内容。这里所说的“内容”,不仅是指材料所承载的意思,还包括其他方面,它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等。这些都是侧重于思想内容方面的,还包括结构特征,思想线索,感情基调等,它们都含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又与作品思想内容有密切联系。读朱自清的散文《春》,自然要了解文章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感情基调。

(2)整体感知的技巧。应答整体感知类阅读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尤其是中心主旨、段落大意、题目含义、感情发展、写作目的、启示意义等方面。要讲究归纳总结的方法。这种方法,概而言之,可有两点:一是答案来源,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

词语;第二条是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合并浓缩;第三条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或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兼收并蓄,全面而不会漏失。二是答案形成,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文字可以多一点繁一点,然后删去多余的不必要的次要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化繁为简,尤其是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真题再现】

(一)、2012湖北恩施

恩施州的风雨桥(永遇乐)

①风雨桥兴时于汉末唐代,这种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的木质古建筑,极富民族气质。恩施州的风雨桥是与吊脚楼齐名的恩施州民族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民间建筑之一。风雨桥又叫“凉桥”,因桥上建有廊、亭,可供行人乘凉、休憩、避风雨而得名。恩施州山重水复,沟壑纵横,旧时不通公路,只有条条青石板路穿山越岭,爬坡过河。而将条条青石板路在沟壑山涧连接起来的就是风雨桥。

②恩施州的风雨桥大多由桥墩、桥面、桥廊、桥亭和桥顶组成,除桥墩外,全用木料建造。建桥时,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桥墩用生松木铺垫,用油灰沾合料石砌成菱形墩座,上铺放数层并排巨杉圆木,再铺木板作桥面;桥面两旁是桥廊,设有栏杆、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桥顶盖有坚硬严实的黑瓦,建有数个高出桥身的数层飞檐翅角楼亭,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长廊和楼亭的瓦檐头雕龙绘凤,人物山水,飞禽走兽,形象诙谐洒脱,栩栩如生。

③恩施州的风雨桥,虽年代久远,但很多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利川市境内的毛坝风雨桥,建于公元l808年,距今已200余年。桥全长32.5米,桥面宽3米,高40米。该桥全用木料建成,至今仍奇迹般屹立不倒,为行人和当地村民畅行于青山两岸而默默地遮风挡雨。成丰县境内的十字路风雨桥,建于1916年。桥身全长63.4米,宽4.2米,通高8.78米。桥上是两层楼阁式的青色瓦面,脊梁的正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瓦檐重重,周围四条昂首欲飞的青龙仰望着东西南北,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四条龙尾绕成塔顶,好似一台大轿行走在桥的中央。桥面用木板铺就,下面由很多巨型圆木固定在桥墩上支撑,整个桥身结实、牢固,桥面平坦舒适。桥廊l3间,亭廊相连,两边有漂亮的护栏,紧靠护栏的是条形长凳。桥下有3座梭子形的桥墩,墩与墩之间净跨10米,都是由巨大的石头砌成,任凭河水冲刷,桥墩依然坚固如初。一座座风格独特的风雨桥,横跨溪河,傲立苍穹,延二三百年而不损,其坚固程度不亚于铁、石桥。

④在恩施州,无论是村头还是山野,在溪河之上大都建有风雨桥。村民们走亲访友,赶集逛街,耕田锄草,肩挑背扛,都要经过风雨桥。踏着青石板路走进密林相映的风雨桥,坐在两廊边的长凳之上,就可听到桥下那流水清音,即使是匆匆过桥,也能听到那悠扬宛转的深山鸟语。天上云卷云舒,山间风来雨去,只有在风雨桥上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走累了在桥上歇脚,天热了在桥上乘凉,口渴了在桥上喝茶,下雨了在桥上避雨,闲退时还可在桥上读书、聊天、话家常。这类木质结构长廊式桥梁建筑,不仅具有普通桥梁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亭”的观赏价值,它不仅为行人和村民提供交通便利,同时也是当地人们说古道今、休息娱乐的理想去处,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⑤恩施州的风雨桥,是恩施州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恩施州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木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是人类历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1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恩施州的风雨桥,文章主要介绍了风雨桥的哪些内容?

15.第②段说明了恩施州的风雨桥的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6.第③段主要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本段介绍『‘字路风雨桥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17.阅读第@段,具体说说风雨桥为村民和行人提供了哪些便利?本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式?

2、2013江西

两角钱(肖复兴)

有时只是举手之劳,就能帮助别人,但我们对好多举手之劳的事情却总是熟视无睹,而不愿意伸出手来。

那天下午,我去邮局寄信,人很多,大多是在附近工地干活的民工,才想到是他们发工资的日子,在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里寄钱。

我寄了一摞子信件,最后算邮费,掏光了衣袋里所有的零钱,还差两角钱。我只好掏出一张一百元的票子,请柜台里的女服务员找。她没有伸手接,望了望我,面色不大好看。为了两角钱要找一百元的零头,这确实够麻烦的,难怪她不大乐意。

我下意识弯腰又翻裤兜的时候,和一个男孩子的目光相撞。他穿着一身尘土仆仆的工装,就站在我旁边的柜台的角上,个头才到我的肩膀,瘦小得像个豆芽菜。我发现他的眼光里流露着犹豫的眼神,抿着嘴,冲我似笑非笑的样子,有些怪怪的。而他的一只手揣在裤袋里,活塞一样来回动了几下,似掏未掏的样子,好像那里藏着刺猬一样什么扎手的东西。这更让我感到奇怪了。


没有,裤袋也翻遍了,确实找不出两角钱。我只好把那张一百元的票子又递了上去,服务员还是没有接,说了句:你再找找,这才两角钱还没有呀。可我确实没有啊,我有些气,和她差点没吵起来。

这时候,我的衣角被轻轻拉了一下,回头一看,是那个男孩子。我看见他的手从裤袋里掏了出来,手心里攥着两角钱:“我这里有两角钱。”说完这句外乡口音很重的话,他羞涩地脸红了。原来刚才他一直想帮助我,只是有些犹豫,是怕我拒绝,还是怕两角钱有些太不值得?我接过钱,有些皱巴巴的,还带有他手心的温热,虽然只有两角钱,我还是谢了他。他微微地一笑,只是脸更有些发红了,真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寄完信,我去附近的超市买东西,破开了那一百元的票子,有了足够的零钱。我又回到邮局里,不过,那时已是落日的黄昏,不知那个孩手还在不在?我想如果那个孩子还在,应该把钱还给他。

他还真的在那里,还站在柜台的角上,那些民工还没有汇完钱,他是在等着大人们一起回去。我向他走了过去,他看见了我,冲我笑了笑,因为有了那两角钱,我们成了熟人,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

走到他的身边,我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我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但看到他那样的笑,总觉得他是在为自己做了一件帮助人的好事,才会这样的开心。能够帮助人,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尤其是帮助了一个看起来比自己大许多的大人,心里总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感觉吧。我当时就这样想,干嘛要打破孩子这样美好的感觉呢?一句谢谢,比归还两角钱,也许,更重要吧?我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问了问:“还没有走呀?”然后,我再次郑重地向他说了声:“谢谢你啊!”他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

以后,我多次去过那家邮局,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孩子,但我怎么也忘不了他。他让我时时提醒自己,面对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能够伸出手来去帮助他人,一定要伸出手来。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5.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6.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任选其中两种),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具体分析。(4分)

17.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他的笑容让我感到一种天真的亲切,很干净透明的那种感觉”中“干净透明”的含义。(2分)

18.“我”原想把钱还给男孩子,后面又打消了还那两角钱的念头,这是为什么?(2分)

19.文中最后写到男孩子的脸上“再次绽放出笑容”。请写出男孩子此刻的心理活动。(2分)

20.男孩子帮助“我”的仅仅是两角钱,请结合全文谈谈为什么“我怎么也忘不了他”?(3分)

(三)2012贵阳

夜色清凉(尹卫巍)

(1)夜悄悄地临了。白昼的喧嚣知趣地退让到幽暗昏黄的角落。晚饭须早些吃才好,以便茫茫夜色把心带进另一个天地里。

(2)无论这夜有没有月亮,我都愿意在夜色里走走,步子漫漫,渐渐让清凉的夜色渗透身心。

(3)雅雅夜韵,滋养了多少文人墨客才华横溢的诗情。

(4)茫茫夜色,萌发了多少风流人物叱咤风云的气魄。

(5)唐朝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眼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幅何等雅致的夜间美景。正是因为昏暗朦胧了视线,天地才变得如此美丽,竹林里归来的浣纱村姑的笑闹声,渔船满载而归撞开绿茵如盖、碧叶接天的湖面的声响,飒飒地进入他的耳鼓。

(6)这样的诗好是好,只是多了一些柔弱,少了些刚烈。不知他人感受如何,当夜空中飘来“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仰天长啸,或威风凛凛、豪气逼人的“十面埋伏”的咚咚琵琶,我似乎寻找到另一种夜。这样夜的勾起了我心深处的喜怒哀乐。人生在世,谁都不可避免地遭遇坎坷与风雨。好在夜深人静,我可以沉稳地编织思想的筛网,过滤人间的美丽与丑恶,消释心中那些无意义的烦恼与苦涩。

(7)夜幕中,闭门谢客,挑灯夜读,也别有一番情调。让悠悠然、茫茫然的心境溶进秦汉、

走进唐宋。如果是雨夜和冬夜,烟笼寒水,冰封千里,我会坐在火炉前,炉上煮一壶热茶,热气突突地冒,炉火红红地烧,烧暖了我的心,也送来了上下五千年炎皇子孙、赤子忠良、英雄豪杰胸中的滚滚热浪。这时低吟咀嚼岳飞的《满江红》最有味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心中的爱与恨便随歌吟跨越千年。

(8)无灯的暗夜最具原始之美,它隔断了世间的冗杂,只剩莽莽乾坤和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时,如果你被烦乱的思绪骚扰而失眠,最惬意的是到绿野丛中走走,朱自清走过的荷塘也行,陶潜采菊的东篱也行。清风拂过脸庞与心扉,野花送来清香,蛙鸣鸟叫混杂在一起。不一会儿,月光也加入进来,月是从云彩里走来的,脚步悠闲,圆得让人伤感,更让人无由地浮想联翩。有几句诗是要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不同的境遇,便有不同的感怀,然而月还是那轮月。在夜色中沉思与畅想,能孕育出更多深邃的思想与超脱的情怀。

(9)清凉的夜色朦胧又清晰地宣告,这一切是一个宏阔浩渺的天地,请自在一些,这个天地属于你。

(原文有改动)

11.填空:本文的文学体裁是①,作者在文中紧紧扣住“夜”这一中心内容,结合人生体验和感受,较多引用了②,写了自己对此的品味、解读和遐思,文章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无穷。另外,段(6)中的三个动词“编织”、“过滤”、消释“也用得好,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夜的③之情。全文表明了作者希望人们④,读后给人许多启迪。(4分)

12.请将《夜色清凉》和《夜》(附后)“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2分)

A.《夜》纯然写景,通过写景来表现作者对在自然的热爱和自己安适、宁静的心境。

B.《夜色清凉》以夜为载体,目上是通过写领先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C.从表达方式看,《夜色清凉》中将叙述、描写、议论融为一体;《夜》主要运用描写和抒情。

D.两

《夜》叶赛宁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唱。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了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荡漾。/溪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明朋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银装。

13.段(8)中,作者从最具有原始之美的暗夜,写到云彩里走来的圆月,从圆月又写到了浮想,然后引出了他怎样的感怀?(2分)

答:

14.作者认为“夜幕中,闭门谢客,挑灯夜读,也别有一番情调。”其实,在夜幕中还有许多富有情调的生活。请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参考例句,发挥联想,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并非仿写,20字左右;4分)

例句:

①夜幕中,邀伙伴沿溪缓行,看月夜下萤火漫天,听稻香里蛙声一片,也别有一番情调。

②夜幕中,沐万家灯火,共家人漫步,笑语连连,其乐融融,也别有一番情调。

夜幕中,,也别有一番情调。

(四)2013哈尔滨

改变命运的一分

①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②“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③“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被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④“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⑤“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小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颗女人心。

⑥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个孩子,心还非常嫩。

⑦“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微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给我一还十,怎么样?”

⑧“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再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⑨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小男孩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⑩后来,小男孩以优异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⑾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不忘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⑿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注:高利贷:索取特别高的利息的贷款。

15.(2分)从第①段小男孩来办公室找秦老师的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他内心是有些顾虑的,他可能有哪些顾虑呢?(答出两点即可)

16.(3分)先前,秦老师以为小男孩是来查分的就有些不高兴,后来当小男孩提出加分的要求时,她本应更不高兴,但她为什么还对小男孩“面带歉意地笑笑”?

17.(3分)第⑤段写道“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秦老师为什么会“有点犹豫不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话具体回答。

18.(2分)第⑦段中,秦老师的“灵感”具体指什么?

19.(3分)为什么说秦老师当年“借”给小男孩的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袁长俊

【篇二】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小说重点项链(教师中心专稿)

四川 童华池

[文本重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

她懂得家里的一切粗笨活儿和厨房里的讨厌的杂事了。她刷洗杯盘碗碟,在那油腻的盆沿上和锅底上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她用肥皂洗衬衣,洗抹布,晾在绳子上。每天早晨,她把垃圾从楼上提到街上,再把水从楼下提到楼上,走上一层楼,就站住喘气。她穿得像一个穷苦的女人,胳膊上挎着篮子,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月月都得还一批旧债,借一些新债,这样来延缓清偿的时日。

她丈夫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这样的生活继续了十年。

第十年年底,债都还清了,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

路瓦栽夫人现在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她胡乱地挽着头

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但是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

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有一个星期天,她到极乐公园去走走,舒散一星期来的疲劳。这时候,她忽然看见一个妇人领着一个孩子在散步。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路瓦栽夫人无限感慨。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

她走上前去。

“你好,珍妮。”

那一个竟一点也不认识她了。一个平民妇人这样亲昵地叫她,她非常惊讶。她磕磕巴巴地说:

“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没有错。我是玛蒂尔德•路瓦栽。”

她的朋友叫了一声:

“啊!……我可怜的玛蒂尔德,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是的,多年不见面了,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

“因为我?……这是怎么讲的?”

“你一定记得你借给我的那挂项链吧,我戴了去参加教育部夜会的那挂。”

“记得。怎么样呢?”

“怎么样?我把它丢了。”

“哪儿的话!你已经还给我了。”

“我还给你的是另一挂,跟你那挂完全相同。你瞧,我们花了十年工夫,才付清它的代价。你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什么也没有的人,这可不是容易的啊!……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

佛来思节夫人停下脚步,说:

“你是说你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赔我吗?”

“对呀。你当时没有看出来?简直是一模一样的啊。”

于是她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了。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1.这段选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是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什么阶段?

答: 。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这段选文对玛蒂尔德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

可以看出丢失项链以后的玛蒂尔德具有哪些鲜明的的个性特点?

答:

3.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在评论《项链》的一“‘谁

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这就是全文的文眼。”据此,请回答:什么是文章的文眼?你怎样理解《项链》的文眼?

答:

4.这段选文写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的对话,佛莱思节夫人说了两次“我可怜的玛蒂尔德”,这两次的意思和表达效果都相同吗?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还债务 项链是假的 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高潮和结局

2.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自尊自重 诚信善良 艰苦奋斗 勤劳质朴

3.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钱理群先生引用的这句话,正是莫泊桑道出的他创作《项链》这全国卷新课标卷(海南、宁夏等省用)为《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林冲见差拨》一节的阅读、湖北卷为当代微型小说《日月行色》的阅读,山东卷为《聊斋志异•郭生》的阅读。其余几份试卷,则分别命制了填空、选择、简答、简述、概括和改错等类型题目中的一种或数种。考小说考得最多的是湖北卷:除了当代微型小说《日月行色》的文本阅读,还有分量不轻的填空题,还有人物形象概括题。

小说属于文学类作品。2007年高考语文考纲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上述三份命制了小说文本阅读的试卷,正是考查了考生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等方面的能力,三者的能力层级分别为C、D和F。没有命制小说文本阅读的试卷,考查了考生对小说的有关常识的识记,对小说主要内容,如人物、情节和环境等的记忆和理解,也或多或少地考查了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等方面的能力。非文本阅读最典型的是福建卷。请看这份试卷的第11题:

11.简答题(任选两题,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

(2)《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的?请简述。

(3)“关女儿禁闭”和“抢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两个情节,这些均与那个梳妆匣有密切的联系,请简述梳妆匣的来历。

(4)《巴黎圣母院》中流浪人为什么攻打圣母院?此事结局如何?请简述。

这道题考查的小说作品皆是名著,时间和地域范围正好涵盖古今中外,明提“简述”,实际上,考查了考生的多种能力。这样的题目,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2007年高考,语文一科对小说的考查,紧紧围绕考纲规定的考点来命制题目,考查的内容多与课本有关,且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著。由此可知,就小说一项而言,课本上的名著是学习和复习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范围,扩大成果,创造性地研习,以使知识和能力能够顺利地迁移。

[经典试题]

题目:2007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卷(海南、宁夏等省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林冲见差拨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

(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劳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劳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的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1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播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8分)

答:

【参考答案】

11、(5分)BC

12、(6分)

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13、(6分)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14、(8分)

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

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能力冲浪]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洗手间里的晚宴

作者:周海亮

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总是被她拒绝。因为她非常自卑。

那天主人要请很多上流社会的客人吃饭。主人对女佣说今天您能不能晚些回家。女佣说当然可以,不过我儿子见不到我,会害怕的。主人说那您把他也带过来吧。那时已是黄昏,女佣回家拉了儿子往主人家赶。儿子问我们要去哪里?女佣说,带你参加一个晚宴。

四岁的儿子并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一位佣人。

女佣开始把儿子关进主人家的书房。可是不断有客人光临。女佣有些不安。她不想让儿子知道主人和佣人的区别、富有和贫穷的区别。后来她把儿子关进主人的洗手间说,这是给你准备的房间。她指指马桶说,这是一个凳子。然后她再指指洗漱台,这是一张桌子。她从怀里掏出两根香肠,放进一个盘子里。母亲说,现在晚宴开始了。

盘子是从主人的厨房里拿来的。香肠是她在回家的路上买的。她已经很久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买过香肠。做这些时,女佣努力抑制着泪水。没办法,主人的洗手间是房子里惟一安静的地方。

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他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有见过这样的洗手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大理石洗漱台。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上马桶盖。他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和面包,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突然想起女佣的儿子。他问女佣,女佣说她也不知道。主人看女佣躲闪着的目光,就在房子里静静地寻找。终于他顺着歌声找到了洗手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块香肠放进嘴里。他愣住了。他问男孩躲在这里干什么?男孩说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他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男孩说我当然知道,这是晚宴的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主人说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男孩说是……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不过,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他默默走回餐桌前,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两个盘子,来到洗手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当然不能让你一个人独享……我们共进晚餐。

那天他和男孩聊了很多。他让男孩坚信洗手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洗手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苹果汁和烤成金黄的鸡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洗手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

多年后男孩长大了。他有了自己的公司,有了带两个洗手间的房子。他步入上流社会,成为富人。每年他都要拿出很大一笔钱救助一些穷人,可是他从不举行捐赠仪式,更不让那些穷人知道他的名字。有朋友问及理由,他说,我始终记得多年前,有一天,有一位富人,有很多人,小心地维系了一个四岁男孩的自尊。

(2007-02-06《北京晚报》)

1.这

2.“主人的鼻子有些发酸”,这里的“发酸”是什么意思?主人为什么会鼻子发酸?

答:

3.这

4.这

【参考答案】

1. 相同的是,两这这他“认识”了一位献出特殊母爱的母亲,他决心和这位伟大的母亲一道,保护四岁男孩的自尊;他看到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在他家投下的一个缩影,他的心头陡然升起了一种责任感。

3. 自尊自重

这“多年后”的“男孩”与“四岁的男孩”形成鲜明的对比,小说引人积极向上;“有了带两个洗手间的房子”,“洗手间”巧妙地照应了文题,照应了全文;卒章显志,揭示了小说深刻的主题。

不好 理由是:人物的人生走向概念化,缺少新意;小说的主题已在情节发展的字里行间展现出来,读者自可领悟,无须再在结尾处点明。

[素材生成]

一、《项链》补白二则

主题,主人公玛蒂尔德,情节和线索,都是鉴赏《项链》的重点;这我们把视角移向玛蒂尔德的丈夫路瓦栽先生。首先是他给妻子提供了出席教育部的舞会机会,并为之作了大量的准备。他将准备用于购买一杆猎枪去打云雀的四百法郎拿出来,并建议到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去借珠宝。项链丢失后,“凡有一线希望的地方,他都去过了”。在夫妇俩找了一个星期而无结果的情况下,是他 “应该想法赔偿这件首饰了” 将父亲遗留给他的一万八千法郎拿出来,且到处借债,不顾“未来的苦恼,将要压在身上的残酷的贫困,肉体的苦楚,精神的折磨”, 凑足三万六千法郎,买了新项链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在偿还债务的日子里,路瓦栽“一到晚上就给一个商人誊写账目,常常到了深夜还在抄写五个铜子一页的书稿”。十年辛苦不寻常,终于还清了债务,获得了精神的解脱。在主人公玛蒂尔德面前,路瓦栽是一个配角,但这个配角是光彩的。在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他始终爱他的妻子,遇事没有半点的推诿,做人没有半点的虚伪。莫泊桑塑造的路瓦栽这个配角的形象,也是十分成功的——他把一个小资产者的形象写活了,而且很可爱。

2 .铺垫:如果对小说中的“铺垫”艺术不甚了了,《项链》真是诠释“铺垫”的绝好教材。当玛蒂尔德在丈夫的帮助下,辛劳十年还清了高额债务,结尾一句“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如奇峰突起,如迷雾升腾,一时让读者大惑不解;少顷,即回过神来,直呼结尾之妙。这“回过神来”,则是让一时迷失了的那根神经,“串”起了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笔墨:玛蒂尔德借项链时,挑到一挂最满意的,佛来思节夫人一句“当然可以。”并不在意。玛蒂尔德夫妇“拿了盛项链的盒子,照着盒子上的招牌字号找到那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 ‘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细读了这几笔,“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足为怪了。为之,我们不能不佩服世界短“原来的地面表面71%都是水。”

学生问:“水是何物?”

“就是H2O。”

“这可是贵重的化学药品。”

2 .

永远的小孙

(首届短信文学大赛二等奖)

杨静龙

在小孙退休的欢送会上,局长高度评价了小孙的工作,然后说:“小孙,退休后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来。”小孙犹豫良久,说:“请领导能否……叫我老孙!”局长呵呵笑道:“这个要求不过分嘛,小孙 。”(摘自光明网)

【篇三】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冰心–爱的哲学

我的心啊!

你昨天告诉我,

世界是欢乐的;

今天又告诉我,

世界是失望的;

明天的言语,

又是什么?

教我如何相信你!

——冰心:《繁星·一三二》

1919年的冬天,已经发表了《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煞人》、

《去国》等问题小说的十九岁的冰心,在一本杂志上,很偶然地,看到了一个十分新鲜

的名字——泰戈尔,同时看到了这个老泰戈尔写出来的,一小段、一小段的,充满了哲

理,又十分美妙的诗歌,这是郑振铎翻译的《飞鸟集》(《StrayBirds》)的连载。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冰心与她的大弟弟一起,在他们那个舒适温暖的家里,围

炉而坐,倾心阅读着这位异国诗人写作的神奇的诗句。当冰心读着泰戈尔诗中那些关于

太阳,月亮,星星,土地,大自然,特别是那些关于上帝,神,生命,死亡和不朽的爱

等等富于哲理,而又十分清新美妙的词句的时候,这位十九岁姑娘的那颗敏感、善良的

心里,充满了虔诚的感动:“泰戈尔!美丽庄严的泰戈尔!当我越过‘无限之生’的一

条界线——生——的时候,你也已经越过了这条界线,为人类放了无限的光明了。”

“只是我竟不知道世界上有你——”①。泰戈尔的诗使她十分的感动,而泰戈尔诗中流

露的思想,同样使她觉得与自己的思想十分的合拍:“你的极端信仰——你的‘宇宙和

个人的灵中间有一大调和’的信仰,你的存蓄‘天然的美感’,发挥‘天然的美感’的

诗词,都渗入我的脑海中,和我原来的‘不能言说’的思想,一缕缕的合成琴弦,奏出

缥缈神奇无调无声的音乐”。她觉得自己的思想与泰戈尔的思想“在‘梵’中合一了。”

①②冰心:《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

也是在这一年的冬天,冰心在协和女大理预科这所教会学校里,学习了西方的“梵”

学——《圣经》。她在下一年的秋天所写的一她在教授《圣经》课的安女士的房间里,看到了一幅小羊与牧羊人的图画,

画面上的景象是:“一片危峭的石壁,满附着蓬蓬的枯草,壁上攀援着一个牧人,背着

脸,右手拿着竿子,左手却伸下去摩抚岩下的一只小羊,他的指尖刚及到小羊的头上。

天空里却盘旋着几只饥鹰。画上的天色,也和那天一样,阴沉——黯淡。”“牧人的衣

袖上,挂着荆棘,他是攀崖逾岭的去寻找他的小羊,可怜能小羊!它迷了路,地下是歧

途百出,天上有饥鹰紧迫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牧人来了!并不责备它,却仍


旧爱护它。它又悲痛,又惭悔,又喜欢,只温柔羞怯的,仰着头,挨着牧人手边站着,

动也不动。”①这幅画给了她“暗示”、“教训”和“安慰”,而安女士放在膝头的

《圣经》,又让她看到了这样的思想:“上帝是我的牧者——使我心里苏醒——”“诸

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手所创造的……”②《圣经》课带给她的,是诗情和画

意,这种诗情和画意,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从那时到现在永远没有离开我——”②。

①冰心:《画—诗》

②②冰心:《画—诗》

东方的哲理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和西方的宗教教徒信奉的《圣经》,都对着她歌唱

上帝的爱,神的爱,大自然的爱,人类的爱,不朽的爱;歌唱永生,死亡,幸福,受苦,

沉默,等等。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在上面生存的世界到底是欢乐的还是烦

闷的?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

于是,她在1920年的8月至9月,连续写了三“我读完了你的传略和诗文——心中不作别想,只深深的觉得澄澈……

凄美。”“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谢谢你以超卓的哲理,

慰藉我心灵的寂寞。”她要向这位印度诗圣表示她的赞叹和感谢,虽然泰戈尔可能并不

知道有一位中国姑娘正在向她敬礼,然而冰心却要向他倾吐自己的心思。

但是最使冰心费神的,还是关于人生意义的思索。——假如每一个人的生命,最终

都要匆匆地归结为死亡,那么还要生命干什么呢?既然世上所有的惊才,绝艳,丰功,

伟业,一遇见死亡,就立即倒下,化为尘土,即使你是权势显赫的帝王,功名卓著的英

雄,一遇到死亡,也就立即屈服在它的权威之下,那么,“这样的人生,有什么趣味?

纵然抱着极大的愿力,又有什么用处?又有什么结果?到头也不过是归于虚空,不但我

是虚空,万物也是虚空。”①

①冰心:《“无限之生”的界线》

冰心每逢想到这里,就觉得极度的灰心和失望。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的灰心和失望,

有时也会把她(或他)的思想引向虚无。

在冰心1920年9月4日写的散文《“无限之生”的界线》里,一个名叫冰心的女孩子

就说了一段十分透彻的话:“人生世上,劳碌辛苦的,想为国家,为社会,谋幸福;似

乎是极其壮丽宏大的事业了。然而造物者凭高下视,不过如同一个蚂蚁,辛辛苦苦的,

替他同伙驮着粟粒一般。几点的小雨,一阵的微风,就忽然把他渺小之躯,打死,吹飞。

他的工程,就算了结。我们人在这大地上,已经是象小蚁微尘一般,何况在这万星团簇,

缥缈幽深的太空之内,更是连小蚁微尘都不如了!如此看来,……都不过是昙花泡影,

抑制理性,随着他们走去,就完了!”

然而,女作家冰心在让作品中的人物冰心说完了这段话之后,却又立刻借着作品中

的另一个女孩子,假拟的已死的宛因之口,用万全的爱的观点,来说服作品中的那一个

女孩子冰心:“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你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太空:是不可分析,不

容分析的。这样——人和人中间的爱,人和万物,和太空中间的爱,是昙花么?是泡影

么?那些英雄,帝王,杀伐争竞的事业,自然是虚空的了。我们要奔赴到那‘完全结合’

的那个事业,难道也是虚空的么?去建设‘完全结合’的事业的人,难道从造物者看来,

是如同小蚁微尘么?”

“万全的爱,无限的结合,是不分生——死——人——物的,无论什么,都不能抑

制摧残他,你去罢,——你去奔那‘完全结合’的道路吧!”

从此之后,冰心便一直徘徊在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里,她常常陷入欢乐还是烦闷的

判断之中,不能自拔。

这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在一年之后的1921年10月1日所写的散文《问答词》里,

又再一次表现了出来。这说明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冰心的心:“我想什么是生命!人生


一世只是生老病死,便不生老病死,又怎样?浑浑噩噩,是无味的了,便流芳百世又怎

样?百年之后,谁知道你?千年之后,又谁知道你?人类灭绝了,又谁知道你?”

冰心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更多地表现在她的一些小说里。

五四运动的浪潮把冰心从她那个小家庭里,卷了出来,卷入了外面这个更广阔的,

但也是十分庞杂的社会。这个大的、错综复杂的、充满了矛盾和问题的社会,与那个她

所熟悉、所眷恋、所依傍的亲切温暖的小家庭,完全不同。在生她、养她、爱她的那个

小家庭里,人和人之间,总是充满了爱护、关怀、信任,父母之爱,手足之情,使这个

家庭总是洋溢着欢乐、温暖、和谐的气氛。但是,当她从这种气氛的包围之中走了出来,

踏进了外面那个广阔的,但却是庞杂的社会之后,心地善良的冰心,面对着种种尖锐的

矛盾、冲突和不协调,使她常常感到困惑不解,有时甚至忧郁烦闷。她在这两个环境、

两种境遇中徘徊,她爱这个小家,也爱那个大社会。但是小家回报给她的,是同样深沉

的爱;而社会回报给她的,却是排解不开的矛盾与问题。

她虽然用上面提到过的那些问题小说,反映了社会上存在着的种种问题和痼疾。但

是,她一方面把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入了作品,另一方面,她自己的心里,却又产生出了

更大的矛盾,那就是:客观的社会现实,与她心中向往的理想生活之间,存在着太大的

距离。——她的家庭里充满了温暖,而社会上却到处都有严寒和辛酸。泰戈尔、《圣经》

故事,还有她所享有的母爱、父爱、手足之情,等等,都告诉她:世界是爱的;但是,

社会上却又充斥着憎恶,甚至杀戮。那么,世界究竟是爱的,还是憎的?人生究竟是欢

乐的,还是烦闷的?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位温柔娴雅的青年女作家,常常静静地思索这样的问题。当她还是一个小姑娘的

时候,她就有静坐沉思的习惯,现在,当她倾心思索,想要寻找改造社会痼疾的药方的

时候,她的最好的同伴,仍是一根细细的笔杆。她常常徘徊于互相矛盾的思绪之中,自

己也找寻不到明确的答案。因此,她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也就充满了矛盾。

她在1920年写的那“从前我们可以说都是小孩子,无论何事,从幼稚

的眼光看去,都不成问题,也都没有问题。从去年以来,我的思想大大的变动了!也可

以说是忽然觉悟了。眼前的事事物物,都有了问题,满了问题。……现在是要明白人生

的意义,要创造我的人生观,要解决一切的问题。”“世界上一切的问题,都是相连的。

要解决个人的问题,连带着要研究家庭的各问题,社会的各问题。要解决眼前的问题,

连带着要考察过去的事实,要想象将来的状况。——这千千万万,纷如乱丝的念头,环

绕着前前后后,如何能不烦躁?”

也正如她在组诗《繁星·一三二》里所写的那样:

我的心啊!

你昨天告诉我,

世界是欢乐的;

今天又告诉我,

世界是失望的;

又是什么?

教我如何相信你!

做为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女性,她愿意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了欢乐;但是做为一个

头脑清醒的知识分子,她又看到了许多令自己失望的事情。这种失望的情绪,是当时那

些有理想、肯思考的一代女性青年知识分子共同具有的心绪。在与冰心同时代的女作家

的作品里,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思绪的流露,不过因为她们的处境,尤其是性格的差异,

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比如在“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另一位女作家庐隐的作品里,失

望往往是用血泪般的控诉和热烈的呼喊倾泻出来的;而性情温柔恬静的冰心,则在这一

时期的作品里,用温婉忧郁的语言,温文尔雅的态度,轻轻地,含蓄地,吐露出了她的

失望和不解。正如她在《繁星·八七》中所唱的那样:

知识的海中,

神秘的礁石上,

处处闪烁着怀疑的灯光呢。

感谢你指示我,

生命的舟难行的路!

1921年年初,“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之后,最活跃的,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学团体之

一——文学研究会成立了。许地山和瞿世英,都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他们介绍冰心

参加了文学研究会。

做为一名严肃的作家,冰心愿意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她所熟悉的现实生活,表达

她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感受和感慨。而做为一名端庄的女性,她却不愿

意走出家门和校门,到社会上去活动,去交际。这种娴雅的作风,这位女作家保持了一

生,除了非常必要的活动之外,她是很少走出家门校门的。这真象唐朝诗人王昌龄的那

句诗所写的一样:“一片冰心在玉壶”。一个始终保持着清高节操的知识分子,一生都

能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那时候,年轻的一代,正在冲破长期封建思想的桎梏,开始有了正常的交往。而处

世谨慎的冰心,却在一“现在已经渐渐的有了男女‘团体’和‘个人’的交际,但是若没有必要的时

候,似乎不必多所接近,因为这种的交际很容易起社会的误会心。”

而她的文学写作实践,也确实正处在欣欣向荣的高潮时期。

她已经用“问题小说”为自己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她又用散文、小说和诗歌,探索

着人生的意义,现在,当她成了文学研究会中的一员之后,她仍然一如既往地,孜孜不

倦地继续探索着人生与社会的诸问题,以及解决种种问题的方法。

在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之后不久,这一年的4月10日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2卷第4号

上,冰心就又发表了一“在北京这地方,——北京虽然是‘五四

运动’的策源地,但自从支持着《新青年》和《新潮》的人们,风流云散以来,1920年

至1922年这三年间,倒显着寂寞荒凉的古战场的情景。”①

①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冰心在《超人》中描写的男主人公何彬,就是生活在这片好似寂寞荒凉的古战场一

样的土地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的,患有阴郁症的一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

何彬表面上很“冷”:“他住的那一座大楼上,同居的人很多,他却都不理人家,

也不和人家在一间食堂里吃饭,偶然出入遇见了,轻易也不招呼”。“他不但是和人没

有交际,凡带一点生气的东西,他都不爱;屋里连一朵花,一根草,都没有,冷阴阴的

如同山洞一般”。其实,他的这种表现,都是内心痛苦的反映,不过是他的满腹理想,

一腔热情,在现实面前遭到碰壁之后,在他的心里引起的巨大失望,扭曲地发泄出来的

结果。

他常常痛苦地叨念:“世界是虚空的,人生是无意识的。人和人,和宇宙,和万物

的聚合,都不过如同演剧一般:上了台是父子母女,亲密的了不得;下了台,搞了假面

具,便各自散了。哭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笑一场也是这么一回事,与甚互相牵连,不

如互相遗弃;而且尼采说得好,爱和怜悯都是恶。”

但是,他的这种厌世的思想,却因为受到了一个纯朴、天真、可爱的孩子——禄儿

的启发和感召,而转变了。

禄儿在病中的呻吟,使何彬忽然想起了许多童年时代的往事——他的慈爱的母亲,

家中院里的鲜花,还有天上的繁星,等等。尤其是当何彬本人也病倒了之后,护理他的

白衣妇女,使他以为是慈爱的母亲已经来到了自己的身旁,特别是在何彬的帮助之下恢

复了健康的禄儿,也到医院里来看望他,给他留下的那一段话:“我有一个母亲,她因

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

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

禄儿的这一段歌颂母爱的话,深深地震动了何彬的灵魂。这个原来被人认为心肠很

冷的人,竟然泪流满面。他不仅接受了禄儿的启示,而且极为诚恳地向这个孩子表示:

“我再深深的感谢你从天真里指示我的那几句话。小朋友啊!不错的,世界上的母亲和

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都是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

在《超人》中,冰心想用母爱这一个无病不治的药方,来医治象何彬这样的患着忧

郁症的青年人。这正如她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中,想用童心这一个无病不

治的药方,来医治凌瑜这样的患有厌世症的青年人一样。这是她的善良的愿望,她希望

象何彬这样的同时代人,能够从苦闷、悲哀、抑郁、幻灭的精神境界中摆脱出来,重新

走上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的道路。

因为当她自己苦闷、彷徨的时候,她也是用“母爱”这一无病不治的法宝,来医治

自己的: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①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②

①冰心:《繁星·三三》

②冰心:《繁星·一五九》

然而,冰心为何彬、凌瑜这样的青年找来的医治厌世病的药方,是否就是一剂对症

下药的药方呢?

童心,母爱,这两个被冰心崇尚得甚至已经带上点儿神化了的情感,是否就是医治

一切精神疾病的无往而不胜的法宝呢?

不管是否如此,反正《超人》发表之后,立刻在知识分子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

响。

为冰心的《超人》审稿的茅盾,在《小说月报》发表达“雁冰把这“《超人》发表于1921年,立刻引起了热烈的注

意,而且引起了摹仿(刘纲的《冷冰冰的心》,见《小说月报》第13卷3号),并不是偶

然的事。因为‘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在当时一

般青年的心里,正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冰心在《超人》中间的回答是:世界上人‘都是

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她把小说题名为《超人》,但是主人公的何彬实在并不

是‘超人’,冰心她不相信世上有‘超人’。”

在冰心的心中和笔下,大概只有“爱”,才是唯一能够拯救青年灵魂的法宝。题材

与《超人》相似的另一“这孩子很聪明,只是总不肯用一用思想——其实

用思想又有什么用处,只多些烦恼,不如浑化些好。”

他看见两位同学之间,一会儿坏,一会儿好,内心就生出了这样的感慨:“人生只

谋的是自己的利益,朋友的爱和仇,也只是以此为转移——世间没有真正的是非,人类

没有确定的心性。”

他常常起着无名的烦闷,同学们吃饭去,他偏不吃饭去,还想:“到底是吃饭为活

着,还是活着为吃饭?一生的大事,就是吃饭么?假如人可以不吃饭,岂不可以少生许

多的是非,少犯许多的罪恶么?”

他在烦闷已极的时候,还写了一

青年人一步一步的走进社会,他逐渐的看破“社会之谜”。使他平日对于社会的钦

慕敬礼,渐渐的云消雾灭,渐渐的看不起人。社会上的一切现象,原是只可远观的。青

年人当初太看得起社会,自己想象的兴味,也太浓厚;到了如今,他只有悲观,只有冷

笑。他心烦意乱,似乎要往自杀的道上走。

原来一切都只是这般如此,说破不值一钱。

他当初以为好的,以为百蹴不能至的,原来也只是如此。——这时他无有了敬礼的

标准,无有了希望的目的;只剩他自己独往独来,孤寂凄凉的在这虚伪痛苦的世界中翻

转。他由看不起人,渐渐的没了他‘爱’的本能,渐渐的和人类绝了来往;视一切友谊,

若有若无,可有可无。

这是极大的危险不是?我要问作青年人环境的社会!

那么,他的这种极端的烦闷,怎样才能得到解脱呢?——

冰心为他找寻的方法,仍然是母爱和童心。

他百无聊赖的时候,只能奔回自己温暖的家庭。因为“只有‘家’是人生的安慰,

人生的快乐”,他“轻轻的推开门,屋里很黑暗,却有暖香扑面。母亲坐在温榻上,对

着炉火,正想什么呢。弟弟头枕在母亲的膝上,脚儿放在一边,已经睡着了。跳荡的火

光,映着弟弟雪白的脸儿,和母亲扶在他头上的手,都幻作微红的颜色”。

这一片温馨光明的景象,这充满了“母亲的温柔的爱,和孩子天真极乐的睡眠”的

图画,便把他的满腔烦愁立刻驱散出心头,化成为两眶“爱感之泪,聚在眼底”。他完

全从烦闷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了,心里竟然喊出了这样的一句话:“人生只要他一辈子是

如此!”

可见,母爱和童心,这两个治疗厌世症的法宝,是多么地灵验啊!

然而,“他”,还有《超人》之中的何彬,是否得到了彻底的解脱呢?仿佛并没有。

因为,“他”在投入了母亲的怀抱之后,依然是泪流满面;而何彬虽然向禄儿悔过了,

却仍然把帽儿戴得低低的,也是泪痕满脸地,不声不响地走掉了。

心地善良的冰心,看到了社会上的种种弊病,也看到了同时代人的痛苦和幻灭,她

想用母爱和童心,来医治社会和青年的疾病,使自己的同时代人快乐起来,并使社会朝

着健康的方向,逐渐地走向进步。生活在知识分子圈子里面的冰心,没有什么其他的妙

法,她便从自己的善良愿望出发,把解决问题的途径,归结为童心和母爱。

这种结论恐怕也是她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总结出来的妙法。她有一个快乐的家庭,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

“家”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烦闷——忧愁,

都在此中融化消灭。①

①冰心:《繁星·一一四》

所以,虽然她也有着自己同时代人的烦恼和苦闷,却能从自己的家庭里得到解脱和

安慰。在面对社会问题而寻求答案的时候,她就想用医治自己不良心绪的药方,来医治

同代青年的心病。

这种对于童心和母爱的膜拜,在《世界上有的是快乐……光明》、《超人》、《烦

闷》和一些诗里,已经强烈地表现了出来,而在《最后的使者》这“从世界之始,至世

界之终,这一端是空虚黑暗,那一端是缥缈混沌。人类的生命,只击箭般从这边飞到那

边,来去都不分明。因此悲伤是分内的,快乐是反常的。一个人能有多少日月,悲伤是

他的颖悟,何必不使他心胸清明呢?”但是诗人不肯就此离去,他追随着雨的使者,夜

的使者,水的使者,花的使者,这些使者只能给他眼泪、感慨、抑郁、悲伤,并不能使

他看见欢乐和希望。诗人乞求众神之王给他介绍一位能够劈开黑暗,摧倒忧伤的使者,

聪明的众神之王虽然知道“宇宙的神秘,和人类的深思,本不能遮蔽人生的烦闷”,还

是给他指点了一位“未曾长成,只养育在鸿濛的国土里”的天真的孩子:“天外,翩翩

地飞来双翅雪白的婴儿,挟着金斧,前面回翔着,欢唱道:‘诗人啊!我便是希望的使

者,现在入世了。诗人啊,跟着我来!’”多少年过去了,似乎只有这个孩子,才能

“领着少年人希望着前途,老年人希望着再世;模糊了过去,拒绝了现在,闪烁着将来”。

冰心笔下的童心,对人类是多么的珍贵啊!

在冰心的另一“人间惟襁褓婴儿,初无罪恶。梦中时有笑容,此为人生最乐时期。”

她在组诗《繁星》中,还这样地唱道:

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歌颂小孩子;

小孩子!

他细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①

真理,

在婴儿的沉默中,

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②

婴儿,

是伟大的诗人,

在不完全的言语中,

吐出最完全的诗句。③

①冰心:《繁星·三五》

②冰心:《繁星·四三》

③冰心:《繁星·七四》

冰心自己有一颗赤子之心,又非常疼爱她的同胞兄弟,还格外地喜欢任何一个小孩

子。在冰心善良的心目中,儿童的绯红的笑脸,天真的笑声,甚至于走路的姿态,都象

天使一样地可爱。

在短“小孩子似乎很完满,因为他无知无识。然而难道他便永久是无知无识?

便永久是无知无识,人生又岂能满足?”

她在组诗《繁星》里,又这样唱道:

不要羡慕小孩子,

他们的知识都在后头呢,

烦闷也已经隐隐的来了。①

①冰心:《繁星·五八》

冰心是多么愿意在这个世界上,只存在着温存的母爱,和天真的童心啊。她希望所

有的人,都象儿童一样地纯洁,母亲一样地善良。如能做到这样,大概就不会再有问题

和矛盾,不会再有冲突和斗争,不会再有战争和杀戮了。然而,这只能是善良的冰心的

虚幻的梦想而已,社会从来就不是这样的。冰心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幻想能够成为现实,

另方面却又清醒地看到了这种幻想的难以成为现实。所以,当她在用这种办法说服别人

的时候,似乎也正在努力地说服着自己。她的内心,是多么地矛盾啊!

除去母爱和童心之外,冰心在为她的同时代人医治时代病的时候,也把求援的手,

伸向了美丽的大自然。

在美丽而神奇的大海旁边度过了童年时代的冰心,极为喜爱大自然,甚至是极为崇

拜大自然。她曾经这样地比喻过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

卧在宇宙的摇篮里。①

①冰心:《繁星·十四》

冰心认为大自然是灿烂庄严的,而寄居在大自然中的人类,却有许多的烦恼,还人

为地造出来了许多的什么贫,富,智,愚,劳,逸,苦,乐,等等。

这种人类社会与美丽的大自然不相和谐的思想,在短“生的日子和地方,我们自然不能挑选了,死的日子和地方,我们却有权柄

处理它。譬如我是极爱‘自然’的,如果有一日将我放在自然景物极美的地方,脑中被

美感所鼓荡,到了忘我忘自然的境界,那时或者便要打破自己,和自然调和,这手段就

是常人所谓的自杀了。”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之下,在一个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一个皎洁的月夜,维因独

坐在湖边,他望着头上的明月,觉得:“月啊!它皎皎的临照着,占据了普天之下望月

的人意识的中心点,万古以前是如此,万古以后也是如此。——一霎时被云遮了,一霎

时圆了,又缺了。无量沙数的世人,为它欢悦,替它烦恼,因它悲叹。——它知道世人

的赞羡感叹么?它理会得自己的光华照耀么?它自己心中又有什么感想?……然而究竟

它心中有什么感想!它自它,世人自世人。因为世人是烦恼混沌的,它是清高拔俗的,

赞慕感叹,它又何曾理会得。世人啊,你真痴绝!”他望着面前的湖水,觉得:“湖水

呢?无量沙数的人,临流照影,对它诉尽悲欢,要它管领兴亡。它虽然温静无言,听着

他们的歌哭,然而明镜般的水面,又何曾留下一个影子。悲欢啊,兴亡啊,只是烦恼混

沌,这话它听了千万种千万遍了。水涡儿萦转着,只微微的报以一笑。世人啊,你真痴

绝!”

面对着这月光,这湖水,还有这山色,这树林,他觉得此时此刻的大自然,已经将

自己浸透,他愿意立即打破烦恼混沌的自己,与大自然调和。

于是,他就毫不犹豫地跳进了湖水之中,自杀了。

在短“好灿烂的月光啊,海面和向月的岸上,

都被幽辉染得如同罩上一层银雾一般。山影和林影,却是深黑的,微风吹着树梢,疏叶

受光,也闪烁的摇动。月下人影清澈,轻绡的衣裳,意淡至欲无。”“晚霞真是好,五

彩的锦衾般,覆盖着金海。岛山渐渐的青淡下去,似乎要睡着。”她在临死的时候,只

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消化在这世界的尘土里”,而自己的精神,也已经“调和在这

太空的魂灵”里去了。她追求的,也是人与大自然的调和与统一。

既然伟大的母爱与纯洁的童心,并不能够完全治愈青年们的时代病,难道就要学习

维因或宛因,把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消灭在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吗?况且,假使真

是这样地做了,人类就能摆脱掉自己的苦恼和烦闷,从而完全解决面临的问题与矛盾吗?

对于这一点,冰心本人似乎也并无太大的把握,所以她才唱出了:

自然啊!

请你容我只问一句话,

一句郑重的话:

“我不曾错解了你么?”①

花儿低低的对看花的人说:

“少顾念我吧,

我的朋友!

让我自己安静着,

开放着,

你们的爱

是我的烦扰。”②

①冰心:《繁星·四四》

②冰心:《繁星·八九》

既然母爱、童心、大自然,都不能完全解除青年人的时代病,那么,烦闷的情绪,

大概就是永远难以避免的了。

每当冰心这位年轻的女哲人想到这里的时候,她就用积极的态度来提醒着自己:

智慧的女儿!

向前迎住吧,

“烦闷”来了,

要败坏你永久的工程。①

我的心啊!

警醒着,

不要卷在虚无的漩涡里!②

①冰心:《繁星·五一》

②冰心:《繁星·五三》

她在后来所写的另一组诗《春水》里,还这样规劝着年轻的朋友:

梦里采撷的天花,

醒来不见了——

我的朋友,

人生原有些愿望,

只能永久的寄在幻想里!①

她在写作《超人》,《烦闷》之前,还曾写过一社会哺育了年轻的一代,供给了他们种种物质方面的和精

神方面的需求,教给了他们什么叫善,什么叫美,给了他们快乐。可是许许多多的青年,

并不感觉自己是接受了社会的恩典,反而觉得社会只给了他无限的忧患、痛苦、罪恶,

想把自己对社会所欠的债务一笔勾销;不知道在接受了社会的养育之恩以后,便应该返

过来也做社会的奴仆,替社会服务。因此,“社会”便化作人形,走来找这个“我”,

教导他应该如何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①冰心:《春水·一三五》

②载《晨报》1920年8月1日

这个小孩子接受了“社会”的教导,“立誓不做一个忘恩负义的青年”。当他卸去

了心理上的重担之后,他本来有病的身体,也就很快地康复了。

但是这“写作占用了我

的大部时间,我的理科的功课就落后了一大截。因为白天出去作宣传,实验室的实验功

课又欠了不少,那是无法补上的。在我左顾右盼之顷,在我周围的人们劝说之下,1921

年,在理预科毕业之后,我就改入了文本科,还跳了一班。”①“学理科有许多实验要

做,比如说生物解剖这一类课程,缺了就很难自己补上。我因为常常上街搞宣传、开会,

实验的课就缺了许多,在我对写作的兴趣渐渐浓厚了以后,又得到周围人们的帮助和怂

恿,我就同意改行了。理预科毕业后,我就报升文本科,还跳了一班。从那时起,我就

断断续续地写作起来,直到现在。”②

①冰心:《从“五四”到“四五”》

②冰心:《回忆“五四”》,写于1979年3月2日。

从升入文本科之后,冰心就放弃了她的想当一名医生的理想,而彻底地、全心全意

地转入了她所热爱,也最擅长的文学领域了。

迈入燕京大学文本科之后不久,冰心便把她自己的组诗《繁星》整理了出来,并于

1921年9月1日,写出了《繁星·自序》。几个月之后,这一百六十四节清新、隽永的

“零碎的思想”,就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关于《繁星》写作的经过,冰心在《繁星·自序》里这样叙述过:

1919年的冬夜,和弟弟冰仲围炉读泰戈尔的《迷途之鸟》(StrayBirds),冰仲和

我说:“你不是常说有时思想太零碎了,不容易写成“我写《繁星》,正如跋

言中所说,因看泰戈尔的《飞鸟集》,而仿用他的形式,来收集我零碎的思想(所以

《繁星》第一天在《晨报》登出的时候,是在《新文艺》栏内。登出的前一夜,放园从

电话内问我,‘这是什么?’我很不好意思的说:‘这是小杂感的一类东西……’)。”

她在1958年3月18日写的《我是怎样写〈繁星〉和〈春水〉的》一文里,也说过:

五四运动的时候,我还在大学预科,新文化的高潮中,各种新型的报刊多如雨后春

笋,里面不但有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文章论著,也有外国文学的介绍批评,以及用白话写

的小说、新诗、散文等。在我们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我们在课外贪婪地阅读这些书报,

就是在课内也往往将这些书报压在课本底下,公开的“偷看”,遇有什么自己特别喜欢

的句子,就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抄在笔记本的眉批上,这样做惯了,有时把自己一些随

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也都拉杂地三言两语歪歪斜斜地写上去。日子多了,写下来的东

西也有相当的数量,虽然大致不过三五行,而这三五行的背后,总有些和你有关的事情,

看到这些字,使你想起很亲切很真实的情景,而舍不得丢掉。

这时我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飞鸟集》连载,这集里都

是很短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和哲理的三言两语。我心里一动,我觉得我在笔记本的眉批上

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抄了起来。在抄的时候,我挑选那些更有诗意的,

更含蓄一些的,放在一起。因为是零碎的思想,就选了其中的一段,以繁星两个字起头

的,放在第一部,名之为《繁星集》。

半年多之后,在1922年3月5日至6月14日之间,冰心又写出了她的第二部组诗《春水》

的一百八十二段小诗。

冰心这些零碎的思想,仍然是围绕着她一贯歌咏的主题:母爱、童心、大自然,同

时也有关于道德、伦理、自身等等问题的思考与阐述。可以说,是她在问题小说与散文

中的思考的补充。

但是,冰心最初发表的诗作,却不是《繁星》(《繁星》发表于1922年1月),而是

一些单

我立意做诗,还是受了《晨报副刊》记者的鼓励。1921年6月23日,我在西山写了一

段《可爱的》,寄到《晨副》去,以后是这样的登出了,下边还有记者的一段按语:

可爱的

除了宇宙,

最可爱的只有孩子。

和他说话不必思索,

态度不必矜持。

抬起头来说笑,

低下头去弄水。

任你深思也好,

微讴也好;

驴背上,

山门下,

偶一回头望时,

总是活泼泼地,

笑嘻嘻地。

看啊

是这般的:

满蕴着温柔,

微带着忧愁,

欲语又停留。

她在《假如我是个作家》一诗里,又倾诉了她所希冀的,读者与她这位作家的关系:

假如我是个作家,

我只愿我的作品

人到他人脑中的时候,

平常的,不在意的,没有一句话说;

流水般过去了,

不值得赞扬,

更不屑得评驳;

然而在他的生活中

痛苦,或快乐临到时,

他便模糊的想起

好象这光景曾在谁的文字里描写过,

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

假如我是个作家,

我只愿我的作品

被一切友伴和同时有学问的人

轻藐——讥笑;

然而在孩子,农夫,和愚拙的妇人,

他们听过之后,

慢慢的低头,

深深的思索,

我听得见“同情”在他们心中鼓荡;

这时我便要流下快乐之泪了!

于是,她便用一颗普通人的善良的心,来温柔地歌颂母爱(《安慰》(一)、《致

词》),歌颂儿童(《纪事——赠小弟冰季》),歌颂大海(《安慰》(二)),歌颂

星星(《晚祷》(二))。同时,也继续地探求着人生的意义:

月明如水,

树下徘徊——

沉思——沉思。

沉思里拾起枯枝,

慨然的鞭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人生”——

世人都当它是一个梦,

且是一个不分明的梦。

不分明里要它太分明,

我的朋友,

一生的忧患

从今起了!

珍惜她如雪的白衣,

却仍须渡过

这无边的黑海。

我的朋友!

世界既不舍弃你,

何如你舍弃了世界?

让她鹤一般的独立,

云一般的自由,

水一般的清静。

人生纵是一个梦啊,

也做了一个分明的梦。

沉思——沉思,

沉思里抛了枯枝,

悠然的看自己

地上月中的影子。

——《解脱》

冰心的诗作,象她的散文一样,文字清丽,构思别致,意境隽永;尤其是她的《繁

星》和《春水》,更是真挚,亲切,富有艺术魅力。这种温柔、细腻,而又微带着忧愁,

微含着哲理的诗风,正象冰心的为人和性格一样,令人感到可爱、可亲、可敬,同时又

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所以,有人在熟读了冰心的诗作之后,会说她是一位诗人;而有人在看完了冰心的

清新优美的散文之后,又称她是一位散文家;而从冰心以“问题小说”步上文坛看,又

称她是一位小说家。

无论是她的诗作、散文或小说,在思想风格与艺术风格两方面,都充分地表现出了

冰心“这一个”。那就是:有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常常困扰着大学时代的冰心——使

她在歌颂快乐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忧愁;在歌唱幻想的时候,也不曾忘记了失望。这

种互相矛盾的心理,逐渐地形成了冰心许多断断续续的思想和观念,于是它们便象深深

的流泉一样,从冰心那颗聪慧的头脑里,潺潺地流向她那清秀的笔端。

十分了解冰心的茅盾先生分析得好:

冰心女士把社会现象看得非常单纯,她以为人事纷纭无非是两根线交织而成;这两

根线便是“爱”和“憎”。她以为“爱”或“憎”二者之间必有一者是人生的指针。她

这思想,完全是“唯心论”的立场。可是产生了她这样单纯的社会观的,却不是“心”,

而是“境”。因为她在家庭生活小范围里看到了“爱”,而在社会生活这大范围里却看

见了“憎”。于是就发生了她的社会现象的“二元论”①

①茅盾:《冰心论》

【篇四】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2017届高三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四百多年里,它淡褪了门壁上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 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A.剥落 耀眼 玉砌雕栏 生长

B.剥蚀 炫耀 玉砌雕栏 茂盛

C。剥蚀 炫耀 雕栏玉砌 生长

D.剥落 炫目 雕栏玉砌 茂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C

A.应对考场写作这样的特定任务,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既取决于思维的敏捷深刻,更取决于丰厚的阅读积累和对生活的深切体悟。

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加上签证的便捷,使得出境旅游成为许多中国公民度假时的首选,自助游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C.除非一个国家愿意放弃互联网商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彻底禁止智能手机的应用,否则它就不可能真正地回避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问题。

D.精确快捷是卫星手机导航风行的重要原因,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告诉你在地图中所在的位置,并在所在位置和目的地之间选择最佳路线。

3.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

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的态度的根本看法。

①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假如见解正确,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 ②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

③这种看法普通多叫做“直观”或“洞见”。

④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主宰,以见解为指导。

⑤观与行或知与行是永远合一而不能分的。

A ①③②⑤④ B①⑤③②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②④①⑤

4.下面的歌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足(3分)A

A.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夜空中最亮的星》)

B.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蜗牛》)

C.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洋葱》)

D.想逃离你布下的陷阱/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我没有决定输赢的勇气/也没有逃脱的幸运(《棋子》)

5.在言谈书写中恰当地赞美对方,除了能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也有助于达成交际目的。”下列叙述选用这种技巧的是(3分)D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017.01

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C.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D.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日:“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日:“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日“乐庵”,卒,年七十九。

衡自宣和间入辟雍,同舍有赵孝孙者,其父实师程颐,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日:“学非记诵辞章之谓,所以学圣贤也,不可有丝毫伪实处,方可以言学。”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临没,沐浴冠栉,翛然而逝。翰林周必大闻之日:“世谓潜心释氏,乃能达死生,衡非逃儒入释者,而临终超然如此,殆几孔门所谓闻道者欤。”

(《宋史》列传一百四十九)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诏进一秩 秩:品级 .

B.上累却其奏 却:退回 .

C.衡力疏其事 疏:疏通 .

D.殆几孔门所谓闯道者欤 几:接近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李衡担任吴江主簿时,不愿迎合部使者欺凌压榨百姓,呈上弹劾自己的状文,弃官回家。

B.金兵进犯,沿江的官员把妻子儿女送走,李衡却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使民心得到安定。

C.李衡的父亲师从程颐,可谓家学渊源,他虽然博览群书但一直把《论语》作为学问的根基。

D.周必大认为李衡并没有从学儒转而学佛,却能参透生死,超然离世,高度赞扬他的修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10分)

(1)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

(2)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

(3)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

9.根据文中李衡的为官经历,概括他的主要品质?(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2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 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0.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1.“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12.三四两句与王维《渭城曲》中的哪两句诗意相似?(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2)其间旦暮闻何物? 。(自居易《琵琶行》)

(3) ,亦使后入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其西南诸峰,(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

(6)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

“我是小偷。”

孙福坐在水果摊位的后面,坐在一把有靠背的小椅子里,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男孩。他不再为自己失去一只苹果而恼怒了,他开始满意自己了,因为他抓住了这个偷他苹果的男孩,也惩罚了这个男孩,而且惩罚还在进行中。他让他喊叫,只要有人走过来,他就让他高声喊叫,正是有了这个男孩的喊叫,他发现水果摊前变得行人不绝了。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

“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说到这里,孙福响亮地问男孩:“你以后还偷不偷?”

男孩使劲地摇起了头,由于他的脖子被勒住了,他摇头的幅度很小,速度却很快。 “你们都看到了吧?”孙福得意地对他们说。

这一天的下午,男孩不停地喊叫着,他的嘴唇在阳光里干裂了,他的嗓音也沙哑了。到了黄昏的时候,男孩已经喊叫不出声音了,只有咝咝的摩擦似的声音,可是他仍然在喊叫着:

“我是小偷。”

走过的人已经听不清他在喊些什么了,孙福就告诉他们:

“他是在喊‘我是小偷’。”

然后,孙福给他解开了绳子。这时候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

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

“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

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①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②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1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内容。(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

(2)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16.请简要概括孙福的形象特点。(4分)

17.有评论者认为这篇小说笔调冷峻,试从作品内容和叙事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还我鲁迅

朱学东

今天许多人不喜欢鲁迅的原因,除了鲁迅似乎太过“刻薄尖酸”“不饶人”的传统说法之外,还有就是鲁迅死后的神化,在新的时代新的人群中引发的逆反。但是,从来没有第二个人像鲁迅一样赢得过我的心。

这位“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痕迹’’(废名语),“以非凡的志气,伟大的心地,贯穿了一代的人物”,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颓废苦闷,而又刚毅决绝;阴郁狐疑,而又温情慈悲。他对心性自由的攀缘,不屈服于一切势力的选择,他混合着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在黑暗里的挣扎,以自己的真反抗一切奴役之路。他的努力,就像无声中国微茫的烛光,穿透着无边的寒夜,至今回荡在这块土地的上空。他那些本该速朽的文字,依然鲜活,渗着斑斑血痕。假若他地下有知,更会有深深的绝望,一如他活着时。

他死后,在他的精神墓碑上,后人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方式给他加冕。但他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在黑暗中,以他活着时穿透世相的目光,冷冷打量这喧闹的人世间,以他希望速朽的文字,让偶尔瞅上一眼的人胆战心惊。

他曾经带动了许多青年人走向精神幽深之地,后来也带动了我。他是我远离奴隶之路最重要的引路人,燃灯者。

但是,对于热爱鲁迅受教于鲁迅的普通人而言,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而不是一个被高度神化、脸谱化的鲁迅。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对于深谙鲁迅各种著述的研究者而言,或许不是很难理解,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更需要扎实的史料辨析,来为鲁迅祛圣祛魅,还给我们一个跟大家一样有人性弱点但更可爱可敬的鲁迅,而不是神坛上端坐的图像。

孙郁的《鲁迅遗风录》,其实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在《鲁迅遗风录》这本书中,孙郁通过对鲁迅生前生后的主要关系图谱包括精神传承的关系图谱的收集整理,为热爱鲁迅的普通读者,梳理出了与神化、脸谱化完全不同的鲁迅

形象,那是鲁迅的友人、弟子以及受其影响者包括与他关系并不融洽的人心中或笔下的鲁迅,尽管立场态度各有不同,但所勾勒呈现的,都是活的鲁迅的不同侧影,它们汇聚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孙郁通过这些不同侧重的叙述,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话语全然不同的鲁迅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这些非官方的关系和话语,用孙郁老师的话来说,他要还原的是“私人语境里的鲁迅”。这些“私人语境里鲁迅”,实际上也是与主流的神化圣化鲁迅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叙述。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个没有被功利化的私人眼中的鲁迅形象,应该是更接近鲁迅的本真。

孙郁所呈现的,不惟是一个私人语境中的鲁迅,也为通过这些私人叙述,用北京大学高远东的话来说,就是以鲁迅为线索,为我们勾勒了一部当代社会思想文化史。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说,孙郁是借这个话题,浇了当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块垒。

《鲁迅遗风录》中,孙郁的思考,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有着自己对于鲁迅精神的独特体验,文字感性流畅,温润诗化,充溢了与岁月不太相合的激情。 ’

我相信,所有热爱鲁迅的人,内心都会流淌着这种激情。

18.作者为什么崇拜鲁迅?请分条概括。(6分)

19.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内涵?(6分) ‘

认为孙郁《鲁迅遗风录》一书的主要价值有哪些?(6分)

七、写作(70分) l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包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学业水平检测

高三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10分)

以入画之景作画宜诗之事赋诗如铺锦增华事半而功则倍 。人所曾言,我善言之,放翁之与古为新也;人所未言,我能言之,诚斋之化生为熟也。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 (钱钟书<谈艺录》)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

山林手也/诚斋放翁/正当以此轩轾之

23.“诚斋放翁”是哪两位宋朝诗人的号?写出他们的姓名。(2分)

24.用自己的话解释“写生”在文中的意思。(2分)

二、名著阅读(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BC

A.《三国演义》中曹操在得知关羽“挂印封金”弃职出走时,赞关羽是“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的大丈夫,赶去送行并赠锦袍,表现了他的大度和谋略。

B.方玄绰、夏四奶奶、赵七爷、单四嫂子、陈士成,这五个文学形象分别出于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端午节》《药》《阿Q正传》《明天》《白光》。

c.《边城》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收尾,反映了作者对“湘西世界”这种“理想人生形式”的未来充满信心。

【篇五】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新高三语文试题

高三年级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阳刚”与“阴柔”的辩证法

①中国文化中有许多广泛使用的模糊的概念,“阴阳”即是一例;我们将古人论阴阳的许多话整理编排在一起加以分析,才算勉强把它们讲清楚了。由“阴阳”派生出来的“阳刚”与“阴柔”就更是这样。

②“阳刚”与“阴柔”首先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具有“阳刚”气质的人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感和责任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是粗暴,残忍,四肢发达而头脑简单,富有掠夺性和破坏性。具有“阴柔”气质的人温柔体贴,谦恭随和,性格内向,注重感情,形象思维发达,善于模仿,富有爱心和同情心。这是正面表现,其负面表现则是胆小怕事,软弱无能,悲天悯人,优柔寡断,因循守旧,自我封闭。可见“阳刚”中又有阴,“阴柔”中又有阳。

③一般来说,“阳刚”指男人的气质,“阴柔”指女人的气质。可是,在现实中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对立统一的。自从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问世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这句话就在中国流行开了。我认为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在社会上男人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女人,女人也永远离不开他的另一半——男人;另一层是说在男人身上有一半是女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在女人身上也有一半是男人的生理特征和气质,只不过在各个具体的人身上有多寡和隐显的千差万别罢了。

④西楚霸王项羽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阳刚气质的人,然而到被汉军围于垓下,与虞姬诀别之时,亦“自为诗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露出儿女情长的阴柔气质。千年之后,宋代婉约派大家女词人李清照感叹国破家亡,怀念西楚霸王,写出了金刚怒目式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阳刚之气令须眉折服。

⑤在个人身上,“阳刚”与“阴柔”主要是内在的精神气质而不是外在的形体表现,例如,真正具有“阳刚”气质的男子,不见得是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大文学家鲁迅,瘦小枯干,中年后体弱多病,然而他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人中最有阳刚气质的一位。毛泽东对他曾做过如是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然而正是他在一首小诗里,以兽中之王老虎为喻,说明男子中真正的英雄应当有属于“阴柔”气质的爱心:“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至于“阴柔”气质,

亦未必尽在女人身上。世间也有不少“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的男人。

⑥说到文化的“阳刚”气质或“阴柔”气质,就更复杂了。本来在中医学里“阴阳”就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中医治病是综合望、闻、问、切四个信息渠道的信息来判断“阴阳”的模糊值以确定人体状态,然后通过调整“阴阳”达到平衡来使人体回到健康状态。我们现在采用的两个派生概念“阳刚”和“阴柔”,也是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文化气质变量。我们也可以用它们来给某种文化或某种文化现象号脉,判断它的“阳刚”和“阴柔”的模糊值,然后提出指导文化进化的建议以达到二者的平衡,从而创造出更健康的文化。

⑦如果非要我作一说明,可以说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推崇男性气质,崇尚武力,积极入世,征服自然,建功立业,不断创新,主张人性恶和以恶制恶,刚健质朴,内外开放。“阳刚”的文化走向错误的极端就会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和破坏,招致自身灭亡。相反,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推崇女性气质,崇尚文治,消极出世,顺应自然,循规蹈矩,但求无过,主张人性善和劝善抑恶,柔韧华丽,内外封闭。“阴柔”的文化走向错误的极端就会造成社会进化的停滞,无力抗拒外来侵略和自然灾害。

¢à因此,我们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阳刚”气质的文化,也不可片面地赞美和强调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而应当使“阳刚”和“阴柔”达到平衡,那才是理想的境界。

£¨ÓÐɾ¸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A.“阳刚”与“阴柔”是由“阴阳”这一概念派生出来的,其作用首先是被用来界定人的气质,

表现在个人身上则是指内在的精神气质。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B.“阳刚”与“阴柔”一般来说分别指男人和女人的气质,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男人就

阳刚,女人就阴柔,它们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男人或女人身上。

C.坚强,勇敢,性格外向,热情奔放,富有进取心和创造性,逻辑思维发达,有正义

感和责任心,一般来说都是具有“阳刚”气质的男性所具有的特点。

D.文化的“阳刚”和“阴柔”是两个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文化气质变量,人们可通

过判断二者在某种文化中的模糊值,对文化进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项羽一般都被人认为是一个极具阳刚气质的人,但陷入绝境与虞姬诀别时也不免流

露出阴柔的气质,这说明“阳刚”与“阴柔”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B.文化的“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较复杂,很难说清楚,作者的观点是:具有“阳刚”

气质的文化推崇男性气质,具有“阴柔”气质的文化推崇女性气质。

C.文化的“阳刚”和“阴柔”都不可片面地强调和赞美,因为“阳刚”和“阴柔”中都有负面的

表现,一旦它们走向极端,后果将不堪设想。

D.作者在文中引用鲁迅先生的四句诗文,主要是用来证明“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

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极具阳刚气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贤亮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主要表达了两个意思:在社会上男人或女人永

远离不开彼此;在男人或女人身上都具有彼此的生理特征和气质。

B.作者认为,具有“阳刚”气质的人,有时也会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自我封闭;同样,

具有“阴柔”气质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粗暴、残忍、有破坏性等特点。

C.横眉怒目、膀大腰圆、满脸胡茬的壮汉也有可能是一个温柔体贴的人,而身材瘦小、

手无缚鸡之力的病弱之人也可能是坚强勇敢的人。

D.中医学里的“阴阳”是一个集合的、模糊的、不可测度的状态变量,医生一般通过

调整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衮,字洪龙,上谷沮阳人也。衮初为郡五官掾,纯厚笃实,好学,有文才。太祖为代王,选为左长史。

从太祖征蠕蠕。蠕蠕遁走,追之五六百里。诸部帅因衮言于太祖曰:“今贼远粮尽,不宜深入,请速还军。”太祖令衮问诸部帅,若杀副马,足三日食否。皆言足也。太祖乃倍道..

追之,及于广漠赤地南床山下,大破之。既而太祖问衮:“卿曹外人知我前问三日粮意乎?”对曰:“皆莫知也。”太祖日:“此易知耳。蠕蠕奔走数日,畜产之余,至水必留。计其道程,三日足及。轻骑卒至,出其不意,彼必惊散,其势然矣。”衮以太祖言出告部帅,咸曰:“圣策长远,非愚近所及也。”

衮常参大谋,决策帏幄,太祖器之,礼遇优厚。衮每告人日:“昔乐毅杖策于燕昭,..

公达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遂策名委质,竭诚伏事。 ..

皇始初,迁给事黄门侍郎。太祖南伐,师次中山。衮言于太祖曰:“宝凭三世之资,城池之固,虽皇威震赫,势必擒殄,然穷兵极武,非王者所宜。昔郦生一说,田横委质;鲁连飞书,聊将授首。臣诚德非古人,略无奇策,仰凭灵威,庶必有感。”太祖从之。衮遗宝书,喻以成败。宝见书大惧,遂奔和龙。既克中山,听入八议,拜衮奋武将军、幽州刺史,赐爵临渭侯。衮清俭寡欲,劝课农桑,百姓安之。 ..

天兴初,征还京师。衮遇创业之始,以有才谟见任,率心奉上,不顾嫌疑。太祖曾问南州人于衮。衮与卢溥州里,数谈荐之。又衮未尝与崔逞相见,闻风称美。及中山平,卢溥聚党为逆,崔逞答书不允,并乖本言,故忿之。

衮年过七十,阖门守静,手执经书,刊定乖失,爱好人物,善诱无倦,士类以此高之。 (选自《魏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

功者/非人豪也

B.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

功者/非人豪也

C.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

功者/非人豪也

D.主上天姿杰迈/逸志凌霄/必能囊括/六合混一/四海夫遭风云之会/不建腾跃之

功者/非人豪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副马,骑兵部队中备乘之马。

B.帏幄,原指在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又借指天子近侧或朝廷,还指天子决策之处

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古时始仕,必先书其名于策,委死之质于君,表示必死之节,忠于国君,本

文指“送上质子”。

D.农桑,本指种地与养蚕,后来泛指农业生产。“劝课农桑”就是限制农业生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衮能够沟通上下关系。他跟随太祖征伐蠕蠕时,在各部头领和太祖之间起到了沟

通的作用,太祖日夜追击,在南床山下把蠕蠕打得大败。

B.张衮深受太祖器重,忠于太祖。他时常参与大事谋划,在幕帐中决策,太祖器重他,

礼遇优厚。他时常向别人说太祖的好处,并竭尽诚心侍奉太祖。

C.张衮能洞悉时局。他任给事黄门侍郎时,向太祖建议以武力镇压慕容宝,太祖听从

他的建议,他写信给慕容宝,慕容宝见信后大为恐惧,逃到和龙。

D.张衮过了七十岁,还能校定经书错误,喜爱提拔人,不知疲倦地诱导别人,士人因

此推重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蠕蠕奔走数日,畜产之余,至水必留。计其道程,三日足及。

译文:

(2)衮遇创业之始,以有才谟见任,率心奉上,不顾嫌疑。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

9.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刿论战》中,作者认为最有利于追击敌人的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2)《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官内走廊蜿蜒曲折,屋檐凸起犹如牙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则中,孔子阐述“用不正当的手段所得到的财富与地位,对于我来说好像浮云一样”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

这时候有几个人向水果摊走过来,孙福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不再去看那个离去的男孩。那几个人走到孙福的对面,隔着水果问他:

“苹果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

孙福站了起来,拿起秤杆,为他们称苹果和香蕉,又从他们手中接过钱。然后他重新坐下来,重新将双手搁在膝盖上,接着他又看到了刚才的男孩。男孩回来了。这一次男孩没有站在孙福的对面,而是站在一旁,他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

“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

“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

“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的声音又响起:

“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他看到一辆长途客车停在了道路的另一边,车里的人站了起来。透过车窗玻璃,他看到很多肩膀挤到了一起,向着车门移动,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从客车的两端流了出来。这时,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他看着男孩,心想男孩为什么跑,他看到了男孩甩动的手,男孩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什么,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

“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他听到了后面的喊叫,他回头望去,看到追来的孙福。他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他觉得自己快要跑不动了。他再次回头望去,看到挥舞着手喊叫的孙福,他知道孙福就要追上他了,于是他站住了脚,转过身来仰起脸呼哧呼哧地喘气。他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嘴里的苹果在两腮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

“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

【篇六】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新余一中2015-2016毕业年级第七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命题人:李华珍 审题人:李升利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 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

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白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小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2.下列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小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

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所望以永..

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

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囚犯和狡猾的盗

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

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水边偶题 罗隐①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②休叹息,达如周召③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④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 ③周召:周公、召公。④蒙邑先生:庄子。

8.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屈原《离骚》中“ , ”两句抒发了自己为保持清白宁可献身正道的决心,他认为这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品行。

⑵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⑶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百姓,就会世世代代为君这一观点。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篇七】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2016届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6届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 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伏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白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小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2.下列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小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

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

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

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囚犯和狡猾的盗

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

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水边偶题 罗隐①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②休叹息,达如周召③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④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 ②丘轲:孔丘、孟轲 ③周召:周公、召公。④蒙邑先生:庄子。

8.这首诗的首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略作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屈原《离骚》中“ , ”两句抒发了自己为保持清白宁可献身正道的决心,他认为这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品行。

⑵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⑶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百姓,就会世世代代为君这一观点。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后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

这时候有几个人向水果摊走过来,孙福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不再去看那个离去的男孩。那几个人走到孙福的对面,隔着水果问他:

“苹果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

孙福站了起来,拿起秤杆,为他们称苹果和香蕉,又从他们手中接过钱。然后他重新坐下来,重新将双手搁在膝盖上,接着他又看到了刚才的男孩。男孩回来了。这一次男孩没有站在孙福的对面,而是站在一旁,他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

“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

“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

“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的声音又响起:

“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他看到一辆长途客车停在了道路的另一边,车里的人站了起来。透过车窗玻璃,他看到很多肩膀挤到了一起,向着车门移动,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从客车的两端流了出来。这时,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他看着男孩,心想男孩为什么跑,他看到了男孩甩动的手,男孩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什么,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 “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他听到了后面的喊叫,他回头望去,看到追来的孙福。他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他觉得自己快要跑不动了。他再次回头望去,看到挥舞着手喊叫的孙福,他知道孙福就要追上他了,于是他站住了脚,转过身来仰起脸呼哧呼哧地喘气。他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嘴里的苹果在两腮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

“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

“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

“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

“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儿。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

“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男孩的嘴闭上后,孙福又用手将他的嘴掰开,蹲下身体往里面看了看后说:

“还有,还没有吐干净。”

于是男孩继续往外吐,吐出来的全是唾沫,唾沫里夹杂着一些苹果屑。男孩不停地吐着,吐到最后只有干巴巴的声音,连唾沫都没有了。这时候孙福才说: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别吐啦。”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与后文的悲惨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痛了读者的心。

B.男孩起初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已经表现出了偷盗心理和侥幸心理,而后来的“我饿了”则表现了他乞讨的心理。

C.男孩偷到苹果后,“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说明他内心十分恐慌,也间接地表现了他饥肠辘辘,身体虚弱。

D.这篇小说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抒情和议论,作者以极其冷峻的笔调揭露了人性的丑陋与阴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感。

E.男孩和孙福身上都展现了人性的弱点,映射不良的社会现状,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忧虑,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孙福的形象特征。(6分)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4)孙福抓到男孩后,一直逼他把吃到嘴里的苹果吐出来,这个过程有很多人在围观,却只有一个人劝说孙福。对此

你有怎样的理解?(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百年杨绛亦芳华

100年前,诞生了多位大师级人物。作为其中唯一的女性,杨绛先生以其博学、才情、恬淡、低调被称为是“这凡俗人间的一丝光亮”。

杨绛先生的曾祖父、祖父秉性正直,父亲杨荫杭是晚清留日学生,曾做过胡适的老师。杨绛5岁开蒙,1919年其父辞职南归。1928年夏,杨绛考入苏州的东吴大学。是班上的“笔杆子”,中英文俱佳。后来她考上了清华研究院。

当时清华大学研究院还鼓励研究生跨系选修课程。杨绛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选修了中文系的写作课,授课老师是朱自清教授,杨绛的文学创作是从朱自清的课上开始的。写于1933年的《收脚印》是杨绛的处女作,这篇作品收录于1994年出版的《杨绛散文》集中,杨绛在其《附记》中写道:“这是我在朱自清先生班上的第一篇课卷,承朱先生称许,送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我第一篇发表的写作。留志感念。”

1935年,新婚的杨绛随丈夫钱钟书远赴英国,到牛津求学。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杨先生和钱先生“为国家为家,都十分着急”,1938年回国。钱先生只身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杨绛则带着女儿回到上海,住在被日军包围“孤岛”一样上海的租界里。功底深厚,出手不凡,创作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于1943年春天正式公演。随着《称心如意》的成功,杨绛一鼓作气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悲剧《风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杨绛、钱钟书和许多爱国的知识分子一样,拒绝了国民党的拉拢,不去台湾。当年5月上海解放,杨绛、钱钟书已接到清华大学的聘函,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之后便经历了种种斗争,历尽劫难。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动荡年月,杨绛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通晓英、法两国语言的杨绛,近60岁时,从零开始学习西班牙语,并翻译了《堂·吉诃德》。

从《洗澡》《干校六记》,到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杨绛的作品日益受到读者的喜爱。而历经百年沧桑,杨先生的近照却依然如三联书店出的那套《钱钟书集》中夫妇二人的合照一般素雅恬淡。

杨绛与钱钟书相识在1932年春天,丁香、紫藤盛开的清华园古月堂前。刚入读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专业的杨绛虽然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深受男生的爱慕。很多当时清华的人都说:“杨绛进入清华大学时,才貌冠群芳,男生欲求之当偶者70余人,谑者戏称为七十二煞。”或许是天意,她在等待一个人――钱钟书。

据杨绛回忆,初见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机智幽默,侃侃而谈。两人一见如故,发现相互之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文学上的共同爱好和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心灵的默契交融,这一切使他们一见钟情。钱钟书与杨绛相爱了,并从此相携走过风风雨雨的一生。

杨绛甘做“灶下婢”,辅佐夫君全力创作《围城》,是上世纪40年代文坛的一则佳话。“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钱钟书在《围城》序言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经历了这样的姻缘,杨绛对现代人的婚姻有着自己的看法:“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杨绛先生富有“老派”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 “我觉得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没有经过艰难困苦,不知道人生的道路多么坎坷。有了亲身经验,才能变得聪明能干。”走过一个世纪沧桑的杨绛近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向上之气’来自信仰,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总之,有信念,就像老百姓说的:有念想。”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

【篇八】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单元测试3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 单元测试

1.(2016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悬 崖

周海亮

他观察了三天。他知道那个男人在黄昏时候才能回来。在男人回来以前,那个总是挂着厚厚窗帘的窗口,没有任何动静。这等于说,他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空无一人的房间里翻找。

他的钢锉和改锥没有派上任何用场。他轻轻推一下门,门就开了。 他在客厅里胡乱地翻找。他流了满头的汗。他没有翻到一分钱。茶几上有一筒打开的饼干,露着金黄诱人的颜色。他把那筒饼干抓起来,胡乱地向嘴里塞了两块。他将近两天没吃任何东西了。

他一边吃,一边推开卧室的门,一下子愣住了。

床上躺了一个女人,侧着身子,正盯着他看。女人的眼睛,含着笑。 他也看她。其实他想逃走,很想。可是他的两脚似被钉住,不由自主地颤抖。他扶着门,努力使自己不倒下来。

女人笑了。她说:“你好。”女人的脸色苍白。那上面,没有一丝阳光的痕迹。

他说:“你好。”这时他才发现自己的嘴里还塞着饼干。这让他的话,含糊不清。

女人说:“来了?”他说:“来了。”女人说:“你坐。”他说:“不用。”他稍微镇静了些。脑子里,闪出一千种可能和一千种解决的办法。

女人说:“你是来做钟点工的吧?刚打出广告,你就来了,这速度„„”

他说:“是。”心里狐疑着。他把嘴里的饼干吞下,将右手伸进裤兜,抓紧了那把尖刀。

女人身边的床头柜上,放着一部电话。女人悄悄地、很隐蔽地把手伸过去。他往前走了两步。他想只要女人的手抓起电话,他就会掏出那把刀子,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女人的手,却在距电话几公分的地方停住。她打开床头柜的一个抽屉,从里面取出五十块钱,递给他。“说好了的,先给钱。”女人说。仍是浅浅地笑。 他走过去,接过那五十块钱。然后愣愣地看着女人。女人说:“扶我起来。”他就小心翼翼地扶女人起来。女人说:“扶我去阳台。”他就小心翼翼地扶女人去阳台。女人坐上一张宽大的椅子,眯起眼睛。 看得出女人很虚弱,她在轻轻地喘息。 女人说:“我坐一会儿就行,你慢慢吃。”她指着他手里的饼干筒,“冰箱里还有,吃完了,你自己拿。” 他说:“不用了。”竟有些难为情起来。只是,他插在裤兜里的右手,仍然紧攥着那把刀子。 “你多大了?”女人突然问。 “二十三,”他说,“是周岁。” “和我儿子一样大。”女人说,“我儿子,和你一样帅,一样壮。” 他的脸红了。 “不过现在他在海南,在当兵。”女人说,“我有好几年没见到他了。” “想他吗?”他问。 “当然想。”女人说,“你失业?” “是的。”他承认。 “没关系的。”女人说,“像你这样的年龄,机会一抓一大把。做钟点工,不也是机会?”女人开始咳嗽,仿佛要咳出五脏六腑。他不得不松开紧攥着刀子的手,握了拳,轻轻捶着女人的后背。 “谢谢你小伙子。”女人说,“我儿子,以前,也常常这样给我捶背。” 他的脸再一次红了。“你不闷吗?”他说,“要不把窗帘拉开吧?”

女人笑笑:“好。”

“要不,把窗子也打开吧?透透空气。”他说。

女人再笑笑:“当然好。”

他拉开窗帘,然后把窗子打开。阳光和风灌进来,把阳台,以及他们,镀上凉爽的金黄。

突然他听到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他惊了一下。他竟陪这个女人,在阳台上,整整待了一个下午!女人笑着对他说:“时间到了,你该走了。冰箱里还有饼干,如果你喜欢吃,可以拿走。”

他说:“真的不用了。”转身往外走。正碰到走向卧室的男人。 他微笑着对男人点头。男人的脸,满是惊讶。

他听见男人走进卧室,问女人:“谁啊?”

女人说:“钟点工。”

“钟点工?什么钟点工?„„老天!医生早嘱咐过你不能乱动的!竟然还开了窗子!你不想活了?”男人的声音,惊慌失措。

他站在门口,一动不动。本来想离开,此时却迈不开步。他重新敲门,走进屋子,在男人惊愕的目光中,从裤兜里掏出那五十块钱,然后掏出改锥、钳子、钢锯和尖刀。他把这些东西堆起来,压住那五十块钱。

现在他感觉浑身轻松。

他重新走进卧室,朝女人深深鞠了一躬。

“谢谢你。”他说,“是你,把我拉了回来。”

(选自《语文世界(高中版)》2013年第10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作者多次写到女人的笑,表现了病入膏肓的女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病魔抗争的乐观精神,她的乐观豁达深深地感染了他。

B.女人本想从抽屉里拿钱给“钟点工”,但他却不知道“钟点工”的事儿,误以为要拿电话报警,险些干出了杀人灭口的勾当。 C.他看见茶几上的饼干,“抓”起来就胡乱地往嘴里塞,可以想见他此时已是饥饿至极,这是他误入歧途、铤而走险的原因。 D.他准备了入室盗窃的工具,而进门时竟然没有用上,暗示房中有人,他和女主人的命运开始同时走上了“悬崖”。 E.本文描述了女人成功处置意外遭遇的整个过程,成功刻画了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的灿烂光辉与爱的力量。 【答案】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给分。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病魔抗争的乐观精神”理解有误。写女人的笑,是为了表现的女人机智应对突发情况,用爱心来感化他人。B.对情节的概述有错误。女人本想拿电话报警,但迅速改变了注意,拿出钱来作为钟点工的报酬。C.原文没有清楚直接交代他误入歧途的原因,只能通过他的行为来进行推断,不能直接下结论。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小说中,这位卧病在床的“女人”身上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人格健全,内心强大;②沉静细谨,善良温和;③临危不惧,

机智聪慧。(答对一点给2分,要有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

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女人的丈夫回家问了一句“钟点工?什么钟点工?”这句话在小

说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丈夫的疑问与惊异,①交代了并非真有“请钟点工”一事;②

表现了女人的沉静与机智;③让行窃的小伙子明白了女人的善良与爱心,促使他悬崖勒马,改过自新;④渲染了紧张气氛,使情节陡起波澜,并推动了情节发展。(最重要的是交代了什么,给2分;能从人物形象或情节角度考虑,答对一点给2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句含义和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

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

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语句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践行分析,结构

上注意语句的位置,主要是铺垫、照应和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旨。

(4)你是怎样理解小说标题“悬崖”内涵的?每个人都有可能身处“悬崖”边上,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面对“悬崖”呢?(8分) 【答案】内涵:“悬崖”是指危险的境地,其一是女人一个人卧病在家,遇到盗贼入室,随时有生命危险;其二是小伙子因为饥饿,正在走向违法犯罪的境地。(2分)“悬崖”虽险,但常有一线生机,女人用智慧和爱心把自己和小伙子从 “悬崖”境地拉回,转危为安(2分)。如何面对“悬崖”:①当自己遭遇危险,陷入“悬崖”境地时,要像小说中的女人一样临危不乱,用智慧避开危险;②发现别人一时糊涂,处在“悬崖”边上时,要机智应对,用爱心将他拉回来。(可从文本的两个角度来探究,自己处于“悬崖”时怎样,2分;别人处于“悬崖”时怎样,2分;也可从其中某一角度探究,须结合自身实际,论说充分,给3—4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标题含义的题目,注意答出表层和深层含义,看法要注意有自己的观点,观点要结合文章分析,不要脱离文章。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内涵注意表达层和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谈自己的看法要注意观点明确,理由充分,理由要结合文章的内容,不要抛离原文。 2.(2016届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华 此刻,有一个名叫孙福的人正坐在秋天的中午里,守着一个堆满水果的摊位。明亮的阳光照耀着他,使他年过五十的眼睛眯了起来。他的双手搁在膝盖上,于是身体就垂在手臂上了。他花白的头发在阳光下显得灰蒙蒙,就像前面的道路。这是一条宽阔的道路,从远方伸过来,经过了他的身旁以后,又伸向了远方。他在这里已经坐了三年了,在这个长途汽车经常停靠的地方,以贩卖水果为生。

一辆汽车从他身旁驶了过

去,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接着他和他的水果又像是黎明似的重新出现了。

他看到一个男孩站在了前面,在那一片尘土过去之后,他看到了这个男孩,黑亮的眼睛正注视着他。他看着对面的男孩,这个穿着很脏衣服的男孩,把一只手放在他的水果上。他去看男孩的手,指甲又黑又长,指甲碰到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他的手就举起来挥了挥,像是驱赶苍蝇一样,他说:

“走开。”

男孩缩回了自己黑乎乎的手,身体摇晃了一下后,走开了。男孩慢慢地向前走去,他的两条手臂闲荡着,他的头颅在瘦小的身体上面显得很大。

这时候有几个人向水果摊走过来,孙福收回了自己的目光,不再去看那个离去的男孩。那几个人走到孙福的对面,隔着水果问他:

“苹果怎么卖„„香蕉多少钱一斤„„”

孙福站了起来,拿起秤杆,为他们称苹果和香蕉,又从他们手中接过钱。然后他重新坐下来,重新将双手搁在膝盖上,接着他又看到了刚才的男孩。男孩回来了。这一次男孩没有站在孙福的对面,而是站在一旁,他黑亮的眼睛注视着孙福的苹果和香蕉。孙福也看着他,男孩看了一会儿水果后,抬起头来看孙福了,他对孙福说:

“我饿了。”

孙福看着他没有说话,男孩继续说:

“我饿了。”

孙福听到了清脆的声音,他看着这个很脏的男孩,皱着眉说: “走开。”

男孩的身体似乎抖动了一下,孙福响亮的声音又响起:

“走开。”

男孩吓了一跳,他的身体迟疑不决地摇晃了几下,然后两条腿挪动

了。孙福不再去看他,他的眼睛去注视前面的道路,他看到一辆长途客车停在了道路的另一边,车里的人站了起来。透过车窗玻璃,他看到很多肩膀挤到了一起,向着车门移动,过了一会儿,车上的人从客车的两端流了出来。这时,孙福转过脸来,他看到刚才那个男孩正在飞快地跑。他看着男孩,心想男孩为什么跑,他看到了男孩甩动的手,男孩甩动的右手里正抓着什么,正抓着一个很圆的东西,他看清楚了,男孩手里抓着的是一只苹果。于是孙福站了起来,向着男孩跑去的方向追赶。孙福喊叫了起来: “抓小偷!抓住前面的小偷„„” 这时候已经是下午,男孩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逃跑,他听到了后面的喊叫,他回头望去,看到追来的孙福。他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他觉得自己快要跑不动了。他再次回头望去,看到挥舞着手喊叫的孙福,他知道孙福就要追上他了,于是他站住了脚,转过身来仰起脸呼哧呼哧地喘气。他喘着气看着追来的孙福,当孙福追到他面前时,他将苹果举到了嘴里,使劲地咬了一口。 追上来的孙福挥手打去,打掉了男孩手里的苹果,还打在了男孩的脸上,男孩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倒在地上的男孩双手抱住自己的头,嘴里使劲地咀嚼起来。孙福听到了他咀嚼的声音,就抓住他的衣领把他提了起来。衣领被捏紧后,男孩没法咀嚼了,他瞪圆了眼睛,嘴里的苹果在两腮鼓了出来。孙福一只手抓住他的衣领,另一只手去卡他的脖子。孙福向他喊叫: “吐出来!吐出来!” 很多人围了上来,孙福对他们说: “他还想吃下去!他偷了我的苹果,咬了我的苹果,他还想吃下去!” 然后孙福挥手给了男孩一巴掌,向他喊道: “你给我吐出来!” 男孩紧闭鼓起的嘴,孙福又去卡他的脖子: “吐出来!” 男孩的嘴张了开来,孙福看到了他嘴里已经咬碎的苹果,就让卡住

他脖子的手使了使劲儿。孙福看到他的眼睛瞪圆了。有一个人对孙福说:“孙福,你看他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你会把他卡死的。”

“活该。”孙福说,“卡死了也活该。”

然后孙福松开卡住男孩的手,指着苍天说道:

“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小偷„„吐出来!”

男孩开始将嘴里的苹果吐出来,一点一点地吐了出来,就像是挤牙膏似的,男孩将咬碎的苹果吐在了自己胸前的衣服上。男孩的嘴闭上后,孙福又用手将他的嘴掰开,蹲下身体往里面看了看后说:

“还有,还没有吐干净。”

于是男孩继续往外吐,吐出来的全是唾沫,唾沫里夹杂着一些苹果屑。男孩不停地吐着,吐到最后只有干巴巴的声音,连唾沫都没有了。这时候孙福才说:

“别吐啦。”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与后文的悲惨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刺痛了读者的心。

B.男孩起初用脏手去触摸孙福的苹果时,已经表现出了偷盗心理和侥幸心理,而后来的“我饿了”则表现了他乞讨的心理。

C.男孩偷到苹果后,“拼命向前跑,他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说明他内心十分恐慌,也间接地表现了他饥肠辘辘,身体虚弱。

D.这篇小说主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抒情和议论,作者以极

其冷峻的笔调揭露了人性的丑陋与阴暗,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之感。

E.男孩和孙福身上都展现了人性的弱点,映射不良的社会现状,

也蕴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忧虑,这正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答案】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项,“渲染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与后文的悲惨故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误,小说首段的环境描写渲染的是一种令人压抑的氛围,这通过 “卷起的尘土像是来到的黑夜一样笼罩着他”可以看出来。B项,“已经表现出了偷盗心理”说法不准确,从后文中男孩的乞讨可以看出来,男孩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偷的。D项,文中没有运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孙福的形象特征。(6分) 【答案】①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小商贩。②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怜悯心。他直接拒绝了男孩的求助。③凶狠残暴、恃强凌弱。他看到男孩偷自己的水果后,追上去挥手就打,并卡住男孩的脖子,让男孩把吃到嘴里的苹果吐出来。(每点2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

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

【篇九】黄昏里的男孩阅读答案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语文理科试题-Word版含答案

常州市教育学会学生期末学业水平检测

2017届高三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四百多年里,它淡褪了门壁上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 ,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 得自在坦荡。(史铁生《我与地坛》)

A.剥落 耀眼 玉砌雕栏 生长

B.剥蚀 炫耀 玉砌雕栏 茂盛

C。剥蚀 炫耀 雕栏玉砌 生长

D.剥落 炫目 雕栏玉砌 茂盛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应对考场写作这样的特定任务,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既取决于思维的敏捷深刻,更取决于丰厚的阅读积累和对生活的深切体悟。

B.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加上签证的便捷,使得出境旅游成为许多中国公民度假时的首选,自助游得到年轻人的青睐。

C.除非一个国家愿意放弃互联网商业带来的巨大红利,彻底禁止智能手机的应用,否则它就不可能真正地回避新媒体传播所带来的问题。

D.精确快捷是卫星手机导航风行的重要原因,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告诉你在地图中所在的位置,并在所在位置和目的地之间选择最佳路线。

3.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乐观与悲观的“观”字,代表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看法,也代表决定行为的方向和做人的态度的根本看法。

①假如看法错误,行为自然也随之错误。假如见解正确,行为必然也趋于正轨。 ②这其中当然包含有知识和见解的成分。

③这种看法普通多叫做“直观”或“洞见”。

④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以知识为主宰,以见解为指导。

⑤观与行或知与行是永远合一而不能分的。

A ①③②⑤④ B①⑤③②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②④①⑤

4.下面的歌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足(3分

A.夜空中最亮的星/请照亮我前行/我祈祷拥有一颗透明的心灵/和会流泪的眼睛/给我再去相信的勇气(《夜空中最亮的星》)

B.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地仰望(《蜗牛》)

C.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洋葱》)

D.想逃离你布下的陷阱/却陷入了另一个困境/我没有决定输赢的勇气/也没有逃脱的幸运(《棋子》)

5.在言谈书写中恰当地赞美对方,除了能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也有助于达成交际目的。”下列叙述选用这种技巧的是(3分)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 2017.01

B.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所不取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C.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李密《陈情表》)

D.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衡幼善博诵,为文操笔立就。登进士第,授吴江主簿。有部使者怙势作威,侵刻下民,衡不忍以敲扑迎合,投劾于府,拂衣而归。后知溧阳县,专以诚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税,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因任历四年,狱户未尝系一重囚。

隆兴二年,金犯淮堧,人相惊日:“寇深矣!”官沿江者多送其孥,衡独自浙右移家入县,民心大安。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列上治状,诏进一秩,寻召入为监察御史。历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出知温、婺、台三州,惟婺尝莅其治。加直秘阁,而衡引年乞身,恳恳不休,上累却其奏,除秘阁修撰致仕。上思其朴忠,旋召落致仕,除侍御史,以老固辞,不获命。差同知贡举。会外戚张说以节度使掌兵柄,衡力疏其事,谓“不当以母后肺腑为人择官”,廷争移时。改除起居郎,衡日:“与其进而负于君,孰若退而合于道。”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仍以秘撰致仕。衡后定居昆山,结茅别墅,杖屦徜徉,左右惟二苍头,聚书逾万卷,号日“乐庵”,卒,年七十九。

衡自宣和间入辟雍,同舍有赵孝孙者,其父实师程颐,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日:“学非记诵辞章之谓,所以学圣贤也,不可有丝毫伪实处,方可以言学。”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临没,沐浴冠栉,翛然而逝。翰林周必大闻之日:“世谓潜心释氏,乃能达死生,衡非逃儒入释者,而临终超然如此,殆几孔门所谓闻道者欤。”

(《宋史》列传一百四十九)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进一秩 秩:品级 .

B.上累却其奏 却:退回 .

C.衡力疏其事 疏:疏通 .

D.殆几孔门所谓闯道者欤 几:接近 .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衡担任吴江主簿时,不愿迎合部使者欺凌压榨百姓,呈上弹劾自己的状文,弃官回家。

B.金兵进犯,沿江的官员把妻子儿女送走,李衡却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使民心得到安定。

C.李衡的父亲师从程颐,可谓家学渊源,他虽然博览群书但一直把《论语》作为学问的根基。

D.周必大认为李衡并没有从学儒转而学佛,却能参透生死,超然离世,高度赞扬他的修为。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10分)

(1)以期日榜县门,乡无府吏迹,而输送先他邑办。

(2)盗猬起旁境,而溧阳靖晏自如。

(3)章五上,请老愈力,上知不可夺。

9.根据文中李衡的为官经历,概括他的主要品质?(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2题。

送李侍郎赴常州

贾 至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0.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1.“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12.三四两句与王维《渭城曲》中的哪两句诗意相似?(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腾跃而上,,,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2)其间旦暮闻何物? 。(自居易《琵琶行》)

(3) ,亦使后入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其西南诸峰,(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

(6) (龚自珍《己亥杂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黄昏里的男孩

余华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过,孙福都要他喊叫:

“我是小偷。”

孙福坐在水果摊位的后面,坐在一把有靠背的小椅子里,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男孩。他不再为自己失去一只苹果而恼怒了,他开始满意自己了,因为他抓住了这个偷他苹果的男孩,也惩罚了这个男孩,而且惩罚还在进行中。他让他喊叫,只要有人走过来,他就让他高声喊叫,正是有了这个男孩的喊叫,他发现水果摊前变得行人不绝了。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

“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说到这里,孙福响亮地问男孩:“你以后还偷不偷?”

男孩使劲地摇起了头,由于他的脖子被勒住了,他摇头的幅度很小,速度却很快。 “你们都看到了吧?”孙福得意地对他们说。

这一天的下午,男孩不停地喊叫着,他的嘴唇在阳光里干裂了,他的嗓音也沙哑了。到了黄昏的时候,男孩已经喊叫不出声音了,只有咝咝的摩擦似的声音,可是他仍然在喊叫着:

“我是小偷。”

走过的人已经听不清他在喊些什么了,孙福就告诉他们:

“他是在喊‘我是小偷’。”

然后,孙福给他解开了绳子。这时候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

完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

“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

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①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会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②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

14.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内容。(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

(2)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16.请简要概括孙福的形象特点。(4分)

17.有评论者认为这篇小说笔调冷峻,试从作品内容和叙事的角度作简要分析。(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还我鲁迅

朱学东

今天许多人不喜欢鲁迅的原因,除了鲁迅似乎太过“刻薄尖酸”“不饶人”的传统说法之外,还有就是鲁迅死后的神化,在新的时代新的人群中引发的逆反。但是,从来没有第二个人像鲁迅一样赢得过我的心。

这位“辗转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痕迹’’(废名语),“以非凡的志气,伟大的心地,贯穿了一代的人物”,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颓废苦闷,而又刚毅决绝;阴郁狐疑,而又温情慈悲。他对心性自由的攀缘,不屈服于一切势力的选择,他混合着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在黑暗里的挣扎,以自己的真反抗一切奴役之路。他的努力,就像无声中国微茫的烛光,穿透着无边的寒夜,至今回荡在这块土地的上空。他那些本该速朽的文字,依然鲜活,渗着斑斑血痕。假若他地下有知,更会有深深的绝望,一如他活着时。

他死后,在他的精神墓碑上,后人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方式给他加冕。但他已经无能为力,只能在黑暗中,以他活着时穿透世相的目光,冷冷打量这喧闹的人世间,以他希望速朽的文字,让偶尔瞅上一眼的人胆战心惊。

他曾经带动了许多青年人走向精神幽深之地,后来也带动了我。他是我远离奴隶之路最重要的引路人,燃灯者。

但是,对于热爱鲁迅受教于鲁迅的普通人而言,我们更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的鲁迅,而不是一个被高度神化、脸谱化的鲁迅。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对于深谙鲁迅各种著述的研究者而言,或许不是很难理解,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更需要扎实的史料辨析,来为鲁迅祛圣祛魅,还给我们一个跟大家一样有人性弱点但更可爱可敬的鲁迅,而不是神坛上端坐的图像。

孙郁的《鲁迅遗风录》,其实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在《鲁迅遗风录》这本书中,孙郁通过对鲁迅生前生后的主要关系图谱包括精神传承的关系图谱的收集整理,为热爱鲁迅的普通读者,梳理出了与神化、脸谱化完全不同的鲁迅

形象,那是鲁迅的友人、弟子以及受其影响者包括与他关系并不融洽的人心中或笔下的鲁迅,尽管立场态度各有不同,但所勾勒呈现的,都是活的鲁迅的不同侧影,它们汇聚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

孙郁通过这些不同侧重的叙述,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话语全然不同的鲁迅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这些非官方的关系和话语,用孙郁老师的话来说,他要还原的是“私人语境里的鲁迅”。这些“私人语境里鲁迅”,实际上也是与主流的神化圣化鲁迅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叙述。它为我们保存了一个没有被功利化的私人眼中的鲁迅形象,应该是更接近鲁迅的本真。

孙郁所呈现的,不惟是一个私人语境中的鲁迅,也为通过这些私人叙述,用北京大学高远东的话来说,就是以鲁迅为线索,为我们勾勒了一部当代社会思想文化史。其实我觉得还可以进一步说,孙郁是借这个话题,浇了当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块垒。

《鲁迅遗风录》中,孙郁的思考,坚守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立场,有着自己对于鲁迅精神的独特体验,文字感性流畅,温润诗化,充溢了与岁月不太相合的激情。

我相信,所有热爱鲁迅的人,内心都会流淌着这种激情。

18.作者为什么崇拜鲁迅?请分条概括。(6分)

19.如何理解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的内涵?(6分)

认为孙郁《鲁迅遗风录》一书的主要价值有哪些?(6分)

七、写作(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我们所处的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包容,然而特立独行要承受压力,在群体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塑造成他人希望的样子,甚至抛弃是非去换取归属感。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1)把预定(缴纳)的时间在县衙前公布(张贴)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缴纳赋税却比其它县先完成。(“期”“榜”各1分,后两句句意各1分) 答案:(2)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3分)

答案:(3)(李衡)五次呈上奏章,极力以年老为由请求退休,皇上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 (3分)

9.答案:刚直不阿(正直),忠勤爱民(忠于职守)。(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

李衡,字彦平,江都人。李衡幼年喜欢大量诵读,写文章一挥而就。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吴江主簿。有一个中央衙署下派的官吏依仗权势横行霸道,欺凌掠夺百姓,李衡不忍心用酷烈的刑罚对付百姓来迎合他,向官府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古代弃官的一种方式),拂袖回家。后来任溧阳县令,一心用诚意教化百姓,百姓没有不敬重他的。夏秋二季的赋税(征收),(只是)把预定缴纳的期限在县衙前公布出来,乡里看不到官吏(催缴赋税)的踪迹,可是老百姓上缴赋税却比其它县先完成。因而任职长达四年,狱中未尝关押一个重罪犯人。

隆兴二年,金兵进犯至淮河沿岸,人们纷纷惊恐说:“贼兵进入到腹地了。”沿江的官员大多把妻子儿女送(到外地),唯独李衡把家从浙东搬到溧阳县,百姓人心安定。盗贼像刺猬竖起硬刺般在邻近的县内涌起,但溧阳县太平无事。元帅汪澈、转运使韩元吉等人把李衡评为上等治理上报,皇上下诏给他加官一级,不久召入朝中任监察御史。曾任职司封郎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4938.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