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三作文

价值闲与忙

admin 高三作文 2020-04-22 22:54:18 忙碌空闲

篇一:《忙与闲 作文评分及佳作》

高三《忙与闲》考试作文评分细则及佳作赏析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评分细则】

一、关于审题

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 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不能超过四类中。

二、关于评分

1.判分原则

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物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最高不超过10分。

②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

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卷面较差扣1分。

【佳作赏析】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苏大附中高三(9)班 高子媛

西塞罗说:“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

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

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事可做之时。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空闲”一丝一毫,此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空闲”,不能做到“坐忘”,定力不够也。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那么,人“空闲”了,为何又要忙呢?

忙什么?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空闲”,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这也是“雪盲症”的原因。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落点”。此时须以文化和思想灌溉心灵,促进人格和性灵的成长。

灌溉心田,怎能不忙?但增加人格力量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却更为重要。

闲暇之时,人们可以与自己相处。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必须常常停下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自己陪伴着自己,过内在的生活。

有一点人们常常误解,那就是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在一个独立的无他人的空间里才叫做“独处”。独处是指一个人面对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由此可以看出独处的重要性了。周国平说:“人们总是用很少的时间进食,用很长的时间消化。”独处就是那个消化世界的过程。非独处的集体活动时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道理、经验,而惟有通过独处才能内化成自己心灵的营养。

有些人害怕与自己独处,大概是因为连他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空洞和乏味,故其必须找点别的消遣才能直面自己吧。

尘世纷繁,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像西塞罗一样在空闲时充实地忙碌,直面自己,素颜修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简评】此文既有思辨的力量、独立的思维,也有充足的文气、清畅的表达。 首先,辨识‚空闲‛本身——‚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可做之时。‛厘清概念本身,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可贵品质。接着,用设问句‚那么,人‘空闲’了,为何要忙呢?‛引起分析。设问句单独成行,成为醒目的行文标志。但可能作者也{价值闲与忙}.

自觉这个问题不便回答,于是转换问题‚忙什么?‛一忙灌溉心田,增加人格力量;二忙与自己相处,过内在的生活。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此外,文中对‚空闲‛、‚独处‛的认识都不落窠臼,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颇为难得。

文气充足,既体现在文脉的通畅,也体现在词句的华采上。从题目及文中部分语句不难发现作者的才情。但纵有千般才情,仍旧控制,实为难得,因为华丽的文采会对议论本身构成伤害。

当然,本文也存有瑕疵。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初看新鲜,其实放在文中并不很妥贴。该实验证明心灵落点之于人的重要,而不能推出文化和知识即人心最好的落点。推理链条有点断裂。如果排除该例,此文尚缺令人信服的事例。纯说理议论文,对思辨的要求很高。建议本文加一些合适的例证。(徐飞)

养壶琐事

苏大附中高三(9)班 薛歆仪

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说起来,人退休了,总该停下来歇歇了吧,然而,爷爷却是一刻也闲不下来。

我抬头望着爷爷的茶壶柜,一把“曼生壶”的仿品,上面篆有梅尧臣的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再看另一把,上面是欧公的诗“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我不由看呆了,爷爷从后面拍了拍我:“嘿!怎么看傻了?”语毕,便走到柜前,细细端详一番后,拿出了曼生壶,说:“今天就来养养这壶吧。”

爷爷首先拿出了台湾乌龙,撮几粒放入壶中,壶中发出“嘀嘀”的声响。随后,再将沸水注入,茶叶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宽容的壶肚里绽放,不一会儿,壶口便溢出了泡沫。只见爷爷动作娴熟,用壶盖将泡沫刮去,随即盖上了壶盖,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价值闲与忙}.

“要温两分钟。”爷爷说道。而我却只是托着头,静静地看着爷爷,终于忍不住问道“:您每天反反复复做着这几步工序,不嫌麻烦吗?”爷爷笑了笑道:“其实,没事做的时候才是最腻的。别小看了这养壶,这也是在养人啊!”

爷爷用一块细纱布轻轻地擦拭着壶身上氤氲的水汽,茶锈顺热吸于壶壁之上。爷爷说:“经常擦拭,紫砂壶才能更加润滑。”他将茶汤微微倾斜,倒入公平杯,又依次流入闻香杯和口杯。一瞬间,书房里茶香四溢。随后,他将茶汤浇于壶身,茶汤慢慢渗入紫砂壶,只一眨眼的功夫,壶色一下子变得古典又润朴。

然而,养壶的工序还不止这些,只见爷爷拿来一把“养壶刷”,在壶身上刷了起来。这道步骤我是知道的,《阳羡茗茶系》曾说道:“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也,入手可鉴。”爷爷常说的“养人”,也是这个道理啊!如紫砂壶总要经历壶内高温的历练,壶外沸水的洗礼,才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人也要跨过风风雨雨,才能大放异彩。对于爷爷来说,他大概早已是人壶合一了吧。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爷爷每天忙碌这些琐事的原因。养壶虽繁琐,却可以修身养性,外表忙碌,内心恬静。而楼下那些无所事事的老人们,却是内心浮躁,整天忧心忡忡地过着日子。

壶闲置久了会黯淡无光,人亦是如此。

汪森曾说:“茶山之英,含土之精,养其德者,心怡神宁。”我欣赏爷爷这种忙碌而闲适的日子。

【简评】以文化入记叙,这是一些高分记叙文的特点,作者深谙其理。文中多处

引用梅尧臣、欧阳修、汪森及《阳羡茗茶系》中的诗文,这是作者平日的积淀使然。看来,应试作文要有备而来。这些诗文增加了文章的底蕴,也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新知、体验美感。文化还体现在养壶的一整套程序上。从泡茶到擦壶到浇壶再到刷壶,描摹逼真,如在眼前。如果没有对茶道的熟稔,很难写出如此地道的文章来。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文章便于套作。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是常有的。这篇文章的另一优点是扣题很紧。单从文题‚养壶琐事‛来看,就与作文题旨有内在契合之感。‚琐事‛暗扣‚忙‛,‚养壶‛的‚养‛字透出闲趣。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养壶之手忙来写内心之悠闲。我们应强调,文化体记叙文的要义,非为卖弄,实为切题。

当然,文章倒数第二节写楼下老人们的一句,本想以闲于事而忙于心的老人来反衬忙于事而闲于心的爷爷,但表达过于绝对,留下败笔,实为一憾。(徐飞)

于忙碌处觅充实

星海实验中学高三(4)班 陈天然

福楼拜曾说:“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素以勤奋著书著称的福楼拜,自然每日忙碌,何来“每天按时看日出”的闲暇?

时下人们生活的疲劳与困惑与此问是缘起同一的:“因为终日忙碌,失去了生命的闲暇。”他们这么报怨着。殊不知,当我们开始抱怨起“忙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闲暇”的可能。

私以为,“忙碌”与“闲暇”并非有对立的概念之分,而只是个人的心态之别。正如海斯利特和西塞罗所言,“忙碌”与“闲暇”是相伴而来的。也许,这个“忙碌”所指的,是充实。

生命的充实,正来源于人的心态。所谓的“忙碌”,在有些人看来,是生命的折磨与压榨,这样,其人当然会有暴戾之气,即使偶遇“日出”想必也是感慨一句:“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吧?而绝不会真正如福楼拜把日出视作风景与感动。

于是,生命便只剩下流汗与“忙碌”的苦难。

我想,昆德拉“此处”与“彼处”的概念是极契合“忙碌”与“空闲”的,这里蕴藏的深意也是生命的出路。因为“生活在别处”与人们对“空闲”的追求是一致的,太多焦虑不安的人往往是把“彼处”作为对“此处”的否定。然而,昆德拉的本意并非如此,没有“此处”的存在,是无法寻到彼处的,一味把“忙碌”当成痛苦,“空闲”也便成为天方夜谭。两者本是生命的两种风景、两种状态、两种美,割舍了任何一种,都会是缺失甚至是缺憾。惟有正视,平静地对待所谓的“忙碌”,将它演绎为“充实”与“满足”,才有可能在生命中找到“闲暇”,并感悟它,享受它,感谢它!

我们的心需要慢下来,不再被生活的琐琐屑屑牵着走,不再焦躁着赶路,不再抱怨生活。慢下来,也许无法改变所有,但至少,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紧张与困惑。

我想,海斯利特的话也许应该改为:“越是能感受忙碌给人们带来的充实,就越会有闲暇。”如此这样,从今天开始,好好去品味属于自己的“忙碌”,品味这充实的点点滴滴,偷得闲暇处,也不会因为空闲的短暂而患得患失,而是真正

篇二:《高三优秀议论文:闲与忙》

高三优秀议论文:闲与忙

高三优秀议论文:闲与忙{价值闲与忙}.

人的一生,如果只用“闲”和“忙”这两个字来衡量,未免显得有些单薄。人若只奔走忙碌,心易死亡,若只悠闲倚在门边,心易麻木。

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从小到大,我们就报名参加了各种辅导班,有些是兴趣班,是为了提升我们的个人修养,有些则是学习班,期望可以增强我们的学习能力。或许有人认为,既然有时间来放松自己,何苦要去学习呢?但是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纵然没有像猗顿那般富裕殷实的家境,也没有一位位高权重可以帮你的父亲,但想要出人头地,我们就必须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掌握更多的技能。即使我们获得短期内学习上的成功,得到休息的资格,可以悠闲地玩乐,但是我们不能放任自己,要更加地充实自己。只有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学习,你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维护国际和平也是一样的道理。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战争的阴霾虽然早已消散,但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以史为鉴。这种对战争的警惕,未尝不是一种闲时的吃紧。

君子忙时要有悠闲的趣味。澳网大满贯得主小威廉姆斯,曾有一段时间是她事业的低谷,连续几场比赛她都铩羽而归,日复一日的训练,年复一年的忙碌,换来的却是出乎意料的出局,她认真思考之后,采取了一个令旁人不解的做法,她在每天紧张训练的间隙,会放下球拍,到窗台小憩一会,眺望远方。她没有在偷懒,而是采取似停实进的策略,在眺望中反思,如今她已经成为网坛的一位“常胜将军”。因此要留点时间等待心灵的回归,这不是偷懒,而是反思,是前进,它能让你从低谷中振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没有一种快乐比得上内心的祥和,没有一种享受比得上内心的安宁,不妨试试,在匆忙的脚步里放慢速度,给自己的内心寻一丝安宁,留一份洒脱给自己。这种偷闲是对智慧的洗礼、对岁月的思考,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之后的学习工作中。

列宁曾经说过:“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就像陆游一样写作累了,就用洒水扫地的办法,驱除大脑疲劳,活动四肢。他的身边总放着一把扫帚,写累了就扫上一阵,他用诗赞美:“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如果我们做到了劳逸结合,平衡了“闲”和“忙”,那我们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三:《闲与忙之我见》

“闲”与“忙”

“闲”字,古代人是怎样写的?繁体字写为“閒”,原来是在门里望见月亮。多美!让人想起有月亮的晚上,晚风清凉,秋虫唧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位绮年玉貌的女孩倚在门前,抬起头见当空皓月。

古代的月亮,是最诗意的一枚。它被诗人别在衣襟上,被画家描绘在宣纸上,被女子纤纤玉手绣在素绢上。

闲,原来和月亮有着扯不断的情思。

作家董桥先生说:“爱书爱纸的人等于迷恋天上的月亮。”原来,好文字就是天空的一轮满月。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将人生活得清明而透彻。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磨砺,从书中领悟到的道理皆不相同,它夜夜自天空洒下盈盈光芒,铺满尘世的每一个空间,滋养你我心灵的角落。

早春时节,柳丝如烟时,梅花还在枝头笑意盈盈。约三两知己,去江畔寻梅,水边品茗,那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一生有三两个赏心之人,知足了。桌上清茶几盏,手边有一本知堂先生的书。他写品茶的文字:“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约三两知己,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闲逸的文字里,有一颗散淡、从容、安静的心。 古人说,山水无常属,闲者是主人。是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闲逸之心,在文章里就是格局和气象。闲,也是灵魂自由的呼吸,而写作,从来都是聆听心灵的呼吸。天下的好文章都自“闲”中得来。

闲逸之人,才会眼界开阔,胸中有山水,才有了一个飞翔的灵魂。忙碌的人生是飞不起来的。 “忙”字,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这样说:忙,即是心灵的死亡。

听他的解读,心头一紧。是啊,整日奔波在大都市里的人们,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字“忙”。忙得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家人,没有时间外出旅游,没有时间静静读一本好书,没有闲情品一杯香茗。我们有多少个夜晚,不曾抬头看看天上一弯新月,有多少日子,没有细细聆听春之鸟鸣、夏之蝉声、秋之虫声、冬之雪声?

在地铁站,每天都看见步履匆匆的人群,疲惫的身影、呆滞麻木的表情,仿佛红尘中一群群忙碌的蝼蚁。他们匆忙的身影里,怀揣着一颗焦灼浮躁的心。有人说,等我有钱了,也闲情逸致去,其实,闲逸之心只和灵魂有关,与金钱无关。

闲,原来是心灵的呼吸;忙,是心灵的死亡。

人有一颗闲逸之心,才有人生最美的画境。

繁忙的生活中,记得时常抬头望望天上的月亮。因为,望得见月亮的一双眼睛,才看得见世间一切的

美好,看得见碧水初生、草长莺飞、落英缤纷、云淡风轻。

篇四:《忙与闲》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海斯利特)

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西塞罗)

【评分细则】

一、关于审题

题目形式为新材料作文,材料分别为英国文艺评论家、散文作家海斯利特和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的格言,两句话都是紧扣“忙”与“闲”两个要素,阐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按百度百科中的解释:“忙”最重要的义项是事情多,没空闲;“闲” 最重要的义项是无事,与“忙”相对。这样看来“忙”和“闲”是两种对立的状态,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发现这两种状态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忙里”不是可以“偷闲”吗?实际上海斯利特和西塞罗的话都表达了这种对立中的统一。

第一句“越是忙碌,就越会有闲暇”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只有充分有序的忙碌后,才会有闲暇;第二层意思是在忙碌自己喜欢的事时,即便忙碌也让人有轻松畅快的闲暇之感。

第二句“我空闲的时候,常常是我最忙的时候”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心,即第一句的第二层意思,全神贯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放松;第二个角度,忙于事而闲于思,在忙碌中放逐了思想;第三个角度,忙于思而闲于身,思想不停地运转而身体处于放松的状态。

考生写作时,既可以围绕一句话来立意,也可以从两句话的同异性入手,但应该扣住“忙”与“闲”的关系行文。如果文中既有“忙”也有“闲”,但缺少“忙”与“闲”合理的关系思考,不能超过四类中。

二、关于评分

1.判分原则

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物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最高不超过10分。

②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价值闲与忙}.

这句看似矛盾的话不禁让我眼前一亮,开始思索。人世间滚滚红尘、万物万象,纷繁杂乱,纵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真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有,也可能在宝贵的的闲暇时光里不能停下身心的惯性运动。

这样想来,尘世纷繁,亦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

首先,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事可做之时。一个人若是内心皎洁如新月之光辉,明澈如山间之清泉,即使身边事务繁多,也不能影响到他内心的“空闲”一丝一毫,此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之人不能隐于功名利禄的漩涡中心,乃是其内心不够“空闲”,不能做到“坐忘”,定力不够也。故其须以身外环境之清静来达到内心的清静。

那么,人“空闲”了,为何又要忙呢?

忙什么?忙着以文化之华实填补心中脑中之“空闲”,以知识之精华灌溉眼中手中的空虚。

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眼睛总是在不断寻找落点,若一段时间内找不到落点,人就会因为焦虑和迷茫而失明。这也是“雪盲症”的原因。人的心与眼睛一样,也在不断地寻找落点,心,总得看到点什么、以什么为目标才行。而文化和知识,即是人心最好的“落点”。此时须以文化和思想灌溉心灵,促进人格和性灵的成长。

灌溉心田,怎能不忙?但增加人格力量只是一方面,还有另一方面却更为重要。

闲暇之时,人们可以与自己相处。生活的节奏太快,我们必须常常停下脚步,等一等落后的灵魂,自己陪伴着自己,过内在的生活。

有一点人们常常误解,那就是并非只有自己一人在一个独立的无他人的空间里才叫做“独处”。独处是指一个人面对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由此可以看出独处的重要性了。周国平说:“人们总是用很少的时间进食,用很长的时间消化。”独处就是那个消化世界的过程。非独处的集体活动时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道理、经验,而惟有通过独处才能内化成自己心灵的营养。

有些人害怕与自己独处,大概是因为连他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空洞和乏味,故其必须找点别的消遣才能直面自己吧。

尘世纷繁,不过一池白莲,半亩静塘,只要明白了这点,我们就能像西塞罗一样在空闲时充实地忙碌,直面自己,素颜修行。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简评】此文既有思辨的力量、独立的思维,也有充足的文气、清畅的表达。

首先,辨识“空闲”本身——“真正的空闲,不是指无可做之时。”厘清概念本身,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可贵品质。接着,用设问句“那么,人‘空闲’了,为何要忙呢?”引起分析。设问句单独成行,成为醒目的行文标志。但可能作者也自觉这个问题不便回答,于是转换问题“忙什么?”一忙灌溉心田,增加人格力量;二忙与自己相处,过内在的生活。纲举目张,条理清晰。此外,文中对“空闲”、“独处”的认识都不落窠臼,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颇为难得。

文气充足,既体现在文脉的通畅,也体现在词句的华采上。从题目及文中部分语句不难发现作者的才情。但纵有千般才情,仍旧控制,实为难得,因为华丽的文采会对议论本身构成伤害。

当然,本文也存有瑕疵。康奈尔大学的实验初看新鲜,其实放在文中并不很妥贴。该实验证明心灵落点之于人的重要,而不能推出文化和知识即人心最{价值闲与忙}.

好的落点。推理链条有点断裂。如果排除该例,此文尚缺令人信服的事例。纯说理议论文,对思辨的要求很高。建议本文加一些合适的例证。

养壶琐事

爷爷是一名退休教师。说起来,人退休了,总该停下来歇歇了吧,然而,爷爷却是一刻也闲不下来。

我抬头望着爷爷的茶壶柜,一把“曼生壶”的仿品,上面篆有梅尧臣的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再看另一把,上面是欧公的诗“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我不由看呆了,爷爷从后面拍了拍我:“嘿!怎么看傻了?”语毕,便走到柜前,细细端详一番后,拿出了曼生壶,说:“今天就来养养这壶吧。”

爷爷首先拿出了台湾乌龙,撮几粒放入壶中,壶中发出“嘀嘀”的声响。随后,再将沸水注入,茶叶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宽容的壶肚里绽放,不一会儿,壶口便溢出了泡沫。只见爷爷动作娴熟,用壶盖将泡沫刮去,随即盖上了壶盖,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

“要温两分钟。”爷爷说道。而我却只是托着头,静静地看着爷爷,终于忍不住问道:“您每天反反复复做着这几步工序,不嫌麻烦吗?”爷爷笑了笑道:“其实,没事做的时候才是最腻的。别小看了这养壶,这也是在养人啊!”

爷爷用一块细纱布轻轻地擦拭着壶身上氤氲的水汽,茶锈顺热吸于壶壁之上。爷爷说:“经常擦拭,紫砂壶才能更加润滑。”他将茶汤微微倾斜,倒入公平杯,又依次流入闻香杯和口杯。一瞬间,书房里茶香四溢。随后,他将茶汤浇于壶身,茶汤慢慢渗入紫砂壶,只一眨眼的功夫,壶色一下子变得古典又润朴。

然而,养壶的工序还不止这些,只见爷爷拿来一把“养壶刷”,在壶身上刷了起来。这道步骤我是知道的,《阳羡茗茶系》曾说道:“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也,入手可鉴。”爷爷常说的“养人”,也是这个道理啊!如紫砂壶总要经历壶内高温的历练,壶外沸水的洗礼,才能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人也要跨过风风雨雨,才能大放异彩。对于爷爷来说,他大概早已是人壶合一了吧。

这一刻,我终于明白了爷爷每天忙碌这些琐事的原因。养壶虽繁琐,却可以修身养性,外表忙碌,内心恬静。而楼下那些无所事事的老人们,却是内心浮躁,整天忧心忡忡地过着日子。

壶闲置久了会黯淡无光,人亦是如此。

汪森曾说:“茶山之英,含土之精,养其德者,心怡神宁。”我欣赏爷爷这种忙碌而闲适的日子。

【简评】以文化入记叙,这是一些高分记叙文的特点,作者深谙其理。文中多处引用梅尧臣、欧阳修、汪森及《阳羡茗茶系》中的诗文,这是作者平日的积淀使然。看来,应试作文要有备而来。这些诗文增加了文章的底蕴,也使读者在阅读时获得新知、体验美感。文化还体现在养壶的一整套程序上。从泡茶到擦壶到浇壶再到刷壶,描摹逼真,如在眼前。如果没有对茶道的熟稔,很难写出如此地道的文章来。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文章便于套作。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是常有的。这篇文章的另一优点是扣题很紧。单从文题“养壶琐事”来看,就与作文题旨有内在契合之感。“琐事”暗扣“忙”,“养

壶”的“养”字透出闲趣。而文章也正是通过养壶之手忙来写内心之悠闲。我们应强调,文化体记叙文的要义,非为卖弄,实为切题。

当然,文章倒数第二节写楼下老人们的一句,本想以闲于事而忙于心的老人来反衬忙于事而闲于心的爷爷,但表达过于绝对,留下败笔,实为一憾。

于忙碌处觅充实

福楼拜曾说:“我每天坚持写作,每天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素以勤奋著书著称的福楼拜,自然每日忙碌,何来“每天按时看日出”的闲暇?

时下人们生活的疲劳与困惑与此问是缘起同一的:“因为终日忙碌,失去了生命的闲暇。”他们这么报怨着。殊不知,当我们开始抱怨起“忙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闲暇”的可能。

私以为,“忙碌”与“闲暇”并非有对立的概念之分,而只是个人的心态之别。正如海斯利特和西塞罗所言,“忙碌”与“闲暇”是相伴而来的。也许,这个“忙碌”所指的,是充实。

生命的充实,正来源于人的心态。所谓的“忙碌”,在有些人看来,是生命的折磨与压榨,这样,其人当然会有暴戾之气,即使偶遇“日出”想必也是感慨一句:“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吧?而绝不会真正如福楼拜把日出视作风景与感动。

于是,生命便只剩下流汗与“忙碌”的苦难。

我想,昆德拉“此处”与“彼处”的概念是极契合“忙碌”与“空闲”的,这里蕴藏的深意也是生命的出路。因为“生活在别处”与人们对“空闲”的追求是一致的,太多焦虑不安的人往往是把“彼处”作为对“此处”的否定。然而,昆德拉的本意并非如此,没有“此处”的存在,是无法寻到彼处的,一味把“忙碌”当成痛苦,“空闲”也便成为天方夜谭。两者本是生命的两种风景、两种状态、两种美,割舍了任何一种,都会是缺失甚至是缺憾。惟有正视,平静地对待所谓的“忙碌”,将它演绎为“充实”与“满足”,才有可能在生命中找到“闲暇”,并感悟它,享受它,感谢它!

我们的心需要慢下来,不再被生活的琐琐屑屑牵着走,不再焦躁着赶路,不再抱怨生活。慢下来,也许无法改变所有,但至少,我们改变了自己的心态,不再紧张与困惑。{价值闲与忙}.

我想,海斯利特的话也许应该改为:“越是能感受忙碌给人们带来的充实,就越会有闲暇。”如此这样,从今天开始,好好去品味属于自己的“忙碌”,品味这充实的点点滴滴,偷得闲暇处,也不会因为空闲的短暂而患得患失,而是真正地感受岁月,感受风景,感受爱。

生命本是忙碌,我却用它来寻找充实和感动。

【简评】当别人正在苦思“忙”与“闲”的关系时,作者却一下子抓住了生活中“忙”与“闲”背后人们的“心态”、“心理”,直击当下忙碌而困惑的大众的内心深处,站的高度不可谓不高,有如高僧俯视众生,没有深奥哲理,只是在平实地分析说理,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用福楼拜生活中的“矛盾”引出现实人们生活的矛盾,继而用昆德拉的“此处”与“彼处”详细分析了当下人们生活的矛盾心态:对当下的忙碌充满着报怨,而对未来却永远充满的希望。其实质是不够满足、不够充实,也就看不到“闲暇”的风景,岁月的静好。从而得出自己鲜明的思想主题:越是能感受忙碌给人们带来的充实,就越会有闲暇,品味生活的常态,在忙碌中寻找充实和感动,也就会有了闲暇的愉悦。文章切口很小,却站得很高,环环相扣,分析得深入而透彻。如能在引用昆德拉的“别处”再自

篇五:《闲与忙》

闲与忙

“闲”字,古代人是怎样写的?繁体字写为“閒”,原来是在门里望见月亮。多美!让人想起有月亮的晚上,晚风清凉,秋虫唧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位绮年玉貌的女孩倚在门前,抬起头见当空皓月。

古代的月亮,是最诗意的一枚。它被诗人别在衣襟上,被画家描绘在宣纸上,被女子纤纤玉手绣在素绢上。

闲,原来和月亮有着扯不断的情思。

作家董桥先生说:“爱书爱纸的人等于迷恋天上的月亮。”原来,好文字就是天空的一轮满月。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将人生活得清明而透彻。不同的人生阅历和磨砺,从书中领悟到的道理皆不相同,它夜夜自天空洒下盈盈光芒,铺满尘世的每一个空间,滋养你我心灵的角落。

早春时节,柳丝如烟时,梅花还在枝头笑意盈盈。约三两知己,去江畔寻梅,水边品茗,那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一生有三两个赏心之人,知足了。桌上清茶几盏,手边有一本知堂先生的书。他写品茶的文字:“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约三两知己,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闲逸的文字里,有一颗散淡、从容、安静的心。

古人说,山水无常属,闲者是主人。是的,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闲逸之心,在文章里就是格局和气象。闲,也是灵魂自由的呼吸,而写作,从来都是聆听心灵的呼吸。天下的好文章都自“闲”中得来。

闲逸之人,才会眼界开阔,胸中有山水,才有了一个飞翔的灵魂。忙碌的人生是飞不起来的。

“忙”字,台湾美学大师蒋勋先生这样说:忙,即是心灵的死亡。

听他的解读,心头一紧。是啊,整日奔波在大都市里的人们,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一个字“忙”。忙得没有时间陪伴父母家人,没有时间外出旅游,没有时间静静读一本好书,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szw/215336.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