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
第一课时(秋兴八首)
班级: 姓名: 组名: 组别:
知识链接:
1、《秋兴八首(其一)》
这组诗歌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
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物抒怀”之意。诗人用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来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
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诗中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忧,
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更为深厚。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2、《咏怀古迹(其三)》
这组诗歌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这里选的是第三首。诗中,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
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一个远嫁异域的女
子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而这正是千百年中积累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和乡土的最深厚的共同
感情。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3、《登高》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是诗人为排遣内心的郁闷而登高所作的。前四
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
境遇。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4、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
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
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诗的风格,基本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
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5、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时的作品。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
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都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
法实现愿望。写《秋兴》时,他已55岁,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念更为迫
切。正是在此种悲人生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组诗。
《咏怀古迹(其三)》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辜贬斥。
诗人心中怨愤,但又不能明说,所以借《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
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
不聊生。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诗人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
诗人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诗人不禁心潮澎湃,感慨
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6、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有严格的格律而得名。形成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主要有
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全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依次为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中间两联要求上下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
之间的平仄调配有一定的格式。但也有少许变通,有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讲究,
即五律的第一、三字,七律的一、三、五字,可灵活,规定平可仄,规定仄可平;但第二、四、
六字必须按平仄规定办事。全诗共四韵,首句可押可不押,第二、四、六、八句末必押韵,一
般只押平声韵,并一韵到底。除五律、七律外,也偶有六言律,还有八行以上的长篇律诗,称为
排律。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二)自学预检
1、找出《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及其寓意。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1、赏析“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这两句诗。
2、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
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诗人通过咏月抒发了哪几种情感?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
1、我的问题还有:
2、我解决的途径是:
③①②
第二课时(咏怀古迹)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一、自主学习(10分钟)
(一)目标呈现
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二)自学预检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万壑( ) 朔漠( ) 青冢( ) ...
省识( ) 琵琶( ) ...
2、仔细阅读全诗,完成下列填空题。
(1)在这首诗中,我们读出了王昭君的情感是 (用原词回答)。
(2)、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而写的是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这样写的目的是
。
(3)、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一位宫女,而嫁到“朔
漠”却被封为阏氏(相当于汗皇后),还有什么怨恨可言呢?(在诗中找出答案)
一怨:
二怨:
三怨:
(三)问题发现与生成(紧扣学习目标)
我发现与生成的问题有:
二、教师精导(20分钟)
(四)探究研讨
1、颔联对仗很工整,仔细阅读后,完成下列图表,。
紫台 青冢
一去 独留
2、这首诗的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二字(词)作简要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赏析。(炼字题)
3、《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
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请简要分析。
(五)互助展评
我的思路:
我的答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合作探究的结果:
我仍存在的困惑:
(六)自我小结
我的收获有:
三、达标拓展(10分钟)
(七)当堂达标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
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
固山上。
词中“又见新秋”,该如何理解?
(八)课后反思
1、我的问题还有:
2、我解决的途径是:
【篇二】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学习重点
1.记:背诵这三首诗,积累杜甫的名句。
2.读: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3.写:运用对仗的手法写一个小片段。 4.练:把握诗歌中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
一、诵记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其六)》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6.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二、了解文学常识 1.作者及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河南巩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时被叛军俘获,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第二年春天,杜甫买舟东下携家眷来到夔州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本
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作者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怀,故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言律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766)秋,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借吟咏这些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病卧夔州,身体的病痛,生活的艰辛,时局的动荡,兵乱的不断,使得诗人备受摧残。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触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文体知识
律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诗之名,形成于唐代。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偶数句押韵,中间两联讲究对仗。 三、夯实基础知识
1.字音识记(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 (1)凋伤(diāo) (2)萧森(xiāo sēn) ...(3)砧(zhēn) .
(4)明妃(fēi) .(6)青冢(zhǒnɡ) .(8)鬓(bìn) .(10)渚(zhǔ) .
(5)朔漠(shuò mò) ..(7)环珮(pèi) .(9)潦倒(liáo) .2.词义理解
(1)(2)(3) (4) 3.识记文言实词
车:回旋、运转(1)回虎鼓瑟兮鸾回.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回环、曲折.回车叱牛牵向北:调转.
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旋.奔流到海不复回:归返、回归.
独留青冢向黄昏:仅、只.
完:单独、独自 (2)独盖失强援,不能独.
畏廉将军哉:表反问语气,难道独.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
而生之乎:怜悯、同情(3)哀君将哀.
:哀叹秦人不暇自哀.四、速读感知课文
作者写这三首诗的时间不一样,通过朗读,我们却能感到诗作中流露的情绪大体相同,这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呢?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情绪:孤独寂寞、抑郁愤懑、苦闷深沉的愁情。
原因:写这三首诗时作者暂时寓居夔州,国势衰微,生活没有依靠,自己又体弱多病。 [文白对读]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 凋伤枫树林,巫山 巫峡 气萧 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零落了,巫山、巫峡山高林密,一派萧瑟阴森的景象。
玉露:白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巫山:
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属巴山山脉,绵延八十
余千米,山势陡峭。江间 波浪 兼天涌,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在萧瑟的景色中,萧森:萧瑟阴森。
塞 上 风云接地阴 。江间:指巫峡江中。
边塞大地上都弥漫着阴森的战争风云。兼天:连天。塞上
风云接地阴:实际是联想而来,背丛菊两开
两个秋天过去了,因为有家不能回,景是当时回纥、吐蕃不时侵扰。
他 日 泪, 孤舟一 系 故园心。感伤流泪已非一日,一叶孤舟上,永系着思念故园之情。
丛菊两开: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五月离开成都,
打算出川东水路回故乡,至大历元年766秋,已经
过了两个秋天,两次见菊花开,所以说“丛菊两开”。
他日:往日。系:指系舟上岸。故园心:指思乡之情。
寒衣 处处 催刀尺, 白帝城高 急 暮 砧。
深秋季节,人们在赶制冬衣,傍晚站在白帝城高处,可以听到急促的捣衣声。
催刀尺:指赶裁新衣。刀尺,剪裁的工具。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 赴 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此地还遗留有生长明妃的山村。
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明妃:王昭君,名 嫱,汉元帝宫人,西晋时避晋文帝司马昭的讳,改称“明妃”。村:指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
一去紫台 连朔漠,独留一别汉宫,她远嫁到了北方的沙漠,只留下
青冢 向黄昏。紫台:紫宫,宫廷。江淹《恨赋》:
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
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的沙漠。独:只。青冢:指王昭君
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画图 省识 春风面 , 环珮 空 归 夜月魂 。
单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王昭君的月容花貌,只有王昭君的魂魄佩带着玉饰在月夜归来。
画图:汉元帝按图召幸宫人,
宫人都贿赂画工。王昭君自恃
貌美,不肯行贿,被画工丑化,不得皇帝召见。后来汉与匈奴和亲,令王昭君远嫁,汉元帝才知道她的美貌为后宫第一,传
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
古人所系的佩玉,多指妇女所佩的玉饰。空归: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魄在月夜千载 琵琶作胡语,分明 怨恨曲
归来,故曰“空归”。千载流传着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
中 论。千载琵琶作胡语:传说王昭君在匈奴曾作“怨思
是满腔悲愤。之歌”,感叹在汉宫受到的冷遇。古乐府有《昭君怨》《明君词》《昭君叹》等曲辞。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登 高
风 急 天高 猿啸 哀, 渚清沙白 鸟 飞回。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啸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回旋。
猿啸:猿猴鸣叫。渚无边 落木萧萧 下,
zhǔ:水中小块陆地。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
不 尽 长江滚滚 来。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没有尽头的长江奔腾而来。萧萧:模拟草木摇落的声音。
流动的状态。漂泊万里客居异乡更添悲秋情绪,晚年百病缠身而今又独自登临高台。
滚滚:江水汹涌
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 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常:经常。作客: 客居异乡。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 苦 恨 繁 霜鬓 , 潦倒
而今又备尝艰难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穷困潦倒,新 停 浊 酒杯。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病体日衰才停了消愁的酒杯。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
一、词句梳理 1.古今异义 (1)塞上风云接地阴 ..古义:这里指夔州的山。 今义: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2)画图省识春风面 ..古义:图画。
今义:画图形(多指图样或地图)。 (3)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远离故乡。 今义:一万里的距离。 (4)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这里借指晚年。
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指人的一生或终身。 (5)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极其遗憾。 今义:痛苦愤恨。 2.词类活用
玉露凋伤枫树林:使动用法,使草木凋落衰败 ..3.说出下列句式类型 (1)(2) 4.翻译句子
(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篇三】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7)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课后练习
一、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 。 ⑵《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 。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 。
(4)《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
(5)《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
(6)《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二、选择题
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2、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7、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三、赏析
1、“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篇四】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案》2015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第6课 杜甫诗三首 2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凋伤(diāo) 霜鬓(bìn) ..塞上(sài) 渚清(zhǔ) ..
B.青冢(zhǒnɡ) 万壑(hâ) ..憔悴(qiáo) .
暮砧(zhān) .
C.朔漠(sù) 环珮(pâi) ..省识(xǐnɡ) .
单于(chán) .
万壑(hâ) .
D.呼啸(xiào) .
千载(zài) 寂寥(liáo) ..
[答案]A(B“砧”应读zhēn。C“朔”应读shuò。D“载”应读zǎi)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B.一去紫台连朔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 .D.潦倒新停浊酒杯 ..
回:归来 去:前往 省:节省 潦倒:衰颓
[答案]D(A回:回旋。B去:离开。C省:曾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有使动用法的一句是( )。
A.白帝城高急暮砧 .C.环珮空归夜月魂 ..
B.玉露凋伤枫树林 ..D.丛菊两开他日泪 .
[答案]B(“凋伤”是使动用法,使„„凋落衰败)
4.下列句子出自杜甫的律诗《秋兴八首(其六)》,排序最正确的一组是( )。
①花萼夹城通御气 ②瞿塘峡口曲江头 ③珠帘绣柱围黄鹄 ④回首可怜歌舞地 ⑤万里风烟接素秋 ⑥锦缆牙樯起白鸥 ⑦秦中自古帝王州 ⑧芙蓉小苑入边愁
A.②⑤⑧③⑥④⑦① B.②⑤①⑧③⑥④⑦ C.③⑥④⑤⑦②①⑧ D.③⑧②⑤④⑦⑥①
[答案]B(由律诗押韵的知识可以判断,末字分别为“头”“秋”“鸥”“州”“愁”的②⑤⑥⑦⑧句应该位于首句和偶句,只有B符合要求) 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 。 (2)一去紫台连朔漠, 。 ,环珮空归夜月魂。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答案](1)江间波浪兼天涌 孤舟一系故园心 (2)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 1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曲江对酒【注】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春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杜甫当时任职左拾遗,但因忤肃宗而不受重用。 6.首联中的哪个字写出了物景的变化?这一联的第二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答案]首联中的“转”字写出了物景的变化。第二句营造了朦胧寥落的意境。
7.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景与情合,深得后人赞赏。请谈谈你对这一修改的看法。 答:
[答案]改后情与景更贴切,抒发的情感更准确。原句以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春光灿烂、春意盎然之景,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报国无门、懒散无聊的心绪相悖。改后的诗句以白描手法极写花落轻盈无声之态,与全诗述怀抒愁之旨相统一,情景吻合,意境和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狂 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注】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裛:同“浥”(yì),沾湿。
8.古人评诗时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答案]“含”和“裛”是颔联的诗眼。“含”字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裛”比洗、洒一类字更为轻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之细小。
9.诗的前半部分歌咏优美的自然风光,后半部分抒写潦倒穷愁、可悲可叹之事,这两部分是否协调?请简要分析。 答:
– 2 –
[答案]协调。这是以乐景写哀愁的写法。一面是“风含翠篠”“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恒饥”“凄凉”“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这些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统一起来,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和的情景成功地调和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的原因。两种情景,缺一不可。
10.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禀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答: [答案]①③②④(通读句子后会发现这段话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禀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11.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三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三个句子,做到内容鲜明、生动、连贯,句式一致。
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
迈; , ; , ; , ;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夺取建立新中国的胜利。
[答案]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 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 王维需要一座雨后空山 让他领略“清泉石上流”的幽美 苏轼需要一座庐山 让他感悟“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 3 –
【篇五】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学案
学案博苑
2012-02-22 1552 5d56b7b40102dums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学习重点与难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学习方法】
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
1、诗人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 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 ”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
2、背景介绍《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在夔州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
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3、古诗常识律诗的 、 两联必须对偶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积累
⑴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万壑( )渚清( ) 千载( ) 王嫱( ) 青冢( )
朔漠( )省识( )环珮( )暮砧( )
⑵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白帝城高急暮砧( ) 一去紫台连朔漠(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江间波浪兼天涌( ) 画图省识春风面(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寒衣处处催刀尺(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二.鉴赏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
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凸显“故园心”的?
《登高》
5、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6.颈联,尾联是如何表达杜甫心中的愁苦的?
7、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有哪些相似点?
《咏怀古迹》(其三)
8、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9、请赏析“群山万壑赴荆门”
10、《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1、《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当堂检测】
12.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
(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篇六】高一语文必修二《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
25 杜甫诗三首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
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7)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课后练习
一、按课文原句默写。
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 。 ⑵《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 。 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 , 。
(4)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
(5)《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 , 。
(6)
二、选择题
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2、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
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
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思家之情。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
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
D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7、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三、赏析
1、“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
25 杜甫诗三首(答案)
【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 钟: (2)阴阳割昏晓 阴: 阳:
(3)会当凌绝顶 会当: (4)浑欲不胜簪 浑:
(5)吏呼一何怒 一何: (6)老翁逾墙走 逾: 走:
(7)急应河阳役 应: (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