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断章卞之琳教案
“课本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 作文指导(人教版高三)
常听同学说,拿到一个作文题不知道该写什么,好像没有针对某个作文题写作的材料。原因是:不会积累素材,不会灵活、巧妙地选择、搭配、运用素材。有了充足的素材,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课文不是无情物,化作素材文更佳。”对课文中写作资源的挖掘利用,是积淀和丰富自己作文素材的捷径。
同学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在写作中常常苦于有教材却不会运用,不善于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观点服务。我们对教材资源利用的不足就是即使偶有利用,也表述欠准,角度单一。因此,我们应当掌握活学活用课文素材的方法。
有效利用课本素材的作用如下:
一、 概述评价,表明观点
失败是令人丧气的,有的人从此就一蹶不振。但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失败总是难免的,积极的办法,就是跌倒了再爬起来。春秋时越王勾践,他的失败够惨重了吧,他不是卧薪尝胆,十年积聚,一朝灭吴,报了国仇家恨吗?
二、 联想想像,神思飞扬
战后失败的哭声仿佛还萦绕在耳际。他一身奴役装,站在城门下。身边是他心爱的城池,如今早已断壁残垣。透过层层送别的人影,他没有看到悲伤,那一双双噙满泪水的眼里是期盼,是支持。是的,他就此告别,坚毅地走向吴王的马棚。他可以受尽凌辱,但不会忘记卧薪尝胆。告别总延续着归来,归来是挥军而下的神勇,是青史留名的豪情。
告别不是悲伤,是坚毅的奋起。
三、 刻画场景,细节动人
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早上,雾气渐渐散去。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吟唱诗句,步履悠闲地跨进院子……他便是陶渊明。
他与幽幽香菊为伴,下地耕耘自给自足。闲暇时,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细细品味;农忙时,便与菊花相枕相依,乐在其中。陶渊明的确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与众不同清闲与旷达!
四、 列举排比,气势非凡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择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刘邦后来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向了亡国之途。
五、引用名句,增添文采
“老当亦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王勃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他吟放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有效利用课本素材的方法有如下四种:
一、仿写
用心仿写句子。我们在做仿写训练的时候,要与写作挂钩,揣摩语言,砥砺思想。同时还要自觉地收集课内的精彩句子,用心仿写,力求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要做到学以致用,在写作时尝试着加以运用,以求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过清论》)
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自《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而标题《过清论》却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呜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献英之财兴本国之科技,并力反帝,则吾恐英人枕之不得无忧也。悲夫!自诩老大帝国,物华天宝,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永旧也故技穷,惟日新也故艺高。”《过清论》
这段文字读来感人至深,其古白话的语言形式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课文的功底特别深厚。首先小作者借用了《六国论》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句子形式,从反面来谈清朝灭亡的原因。然后作者再借用《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句子形式,进一步“过清”,指出清军溃败的原因是“弊在技穷”。
二、引用
1、直接引用
在学生生涯中,我们为什么失去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那一腔豪情。在遭遇挫折时,我们为什么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走出心灵的那一片阴影。在取得成绩后,我们为什么不“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保持那一份进取。
2、主题引用
以爱为主题引用诗句:
爱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贵;爱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爱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爱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革命精神。
爱就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爱就是“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爱之急切的愤激;爱就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的带血的希望;爱就是“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执着;爱就是“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地唱起我自己的歌”的追求。
三、挖掘
以下四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作者或形象的意义:
作者与名句结合概括;
作者与生平经历的叙述;
作者与人物形象的结合;
人物形象与名句的结合。
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磨砺出无畏的斗争精神;徐志摩在康桥读书,蕴蓄出“彩虹似的梦”;闻一多在美国读书,胸腔储满了对祖国的爱和“恨”。
秦穆公听取烛之武的建议,毅然舍亡郑而取为郑“戍之”,终成五霸之一;勾践主动接受文种、范蠡的建议,十年卧薪尝胆,终雪奇耻;齐威王倾听邹忌的启导,悬赏求谏,一鸣惊人,威震四国;赵威后由拒谏而纳谏,在纷争的战国中,延续着赵国的雄风。
四、提炼
我们要学会从课本素材中多角度地提炼思想。
大丈夫志在千里,当忍辱负重,执著前行。
仕途失意的司马迁为后人留下了光耀千古的《史记》,可见,人生路上,上帝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开启了另一扇通向光明的窗。
——不要为打翻的奶瓶哭泣
家是安乐窝,是避风港,那里有天伦之乐,有浓浓亲情。即使你到了天涯海角,家也使你魂牵梦绕。当年,陶县令摆脱了官场的束缚,急急往家里奔去,“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到了家中,他可以“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可以“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可用于家、亲情等话题)
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两千年前,山林湖泊应该很多吧,孟子则已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他已意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可用于“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要学会寻找风景,欣赏风景,享受生活,赞美生活。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行“茂林修竹”,“一觞一咏”,“游目骋怀”?
可用于“风景”、“生活”、“善于发现”等话题。
半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教导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要大胆吸收中外有用的文化科技遗产,大胆创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可用于“创新”、“与世界接轨”等话题。
我们常常嘲笑和指责路瓦栽夫人贪慕虚荣,为了一夜风光而吃了十年的苦,但是,她具有的优点我们不一定具备。你看,她知道事情不可能挽回时,毅然勇敢面对困难,辛苦十年还清债务,我们中的一些人,还不一定能做到呢,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和赞扬吗?
可用于“失败”、“挫折”、“勇气”等话题。
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倒霉的人,不幸的人,可怜的人,但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幸福之中。与海伦•凯勒对比,你有何感想?她希望得到三天的光明,她要充分利用那三天的光明。但是,想一想,我们有多少个“三天”是在瞌睡之中,是在遐想之中,是在闲聊之中,是在胡混之中度过的?
可用于“时光”、“生命”、“幸福”、“价值”等话题。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其实是彼此关联的。诗人卞之琳有一首题为《断章》的诗就极富哲理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要以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对于某些人来说,你是他们的风景,甚至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想一想,他们是谁?
可用于“联系”、“亲情”等话题。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人生一世,舍,要“舍”得干净、洒脱,决不拖泥带水。
可用于“取舍”、“奋斗”等话题。
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封建家长式的统治可能极少,但是,越俎代庖,干涉溺爱,使得子女变成了父母操纵的机器,同样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同样会出现焦仲卿、刘兰芝“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为人父母者,要警惕啊。
可用于“教育”、“溺爱”等话题。
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
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课文不缺少米,而是缺少发现米的眼睛。
阿杜
【篇二】断章卞之琳教案
《断章》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4、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落日却回顾/回顾着远楼/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篇三】断章卞之琳教案
另一种妇女生活
杂货店
梅颜回到家时,已是傍晚时分了。
夏天的傍晚总是酝酿滋生某些情绪的温床,总让人联想到飞花柳
絮、烟草薄暮之类牵肠扯肚的东西。梅颜正是带着这种情绪沿着青石
板铺就的城墙根儿回家的。
城墙据说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饱经风霜,见证了岁月沉浮,每
一条裂纹每一道疤痕都是一圈年轮都诉尽了人间的沧桑与辛酸。如今,
推的推,拆的拆,只剩下东城这最后一堵形单影只地孤军守望。但不
久后也会推倒了,说是要建什么复古一条街。
真是荒谬!天大的讽刺!梅颜走到残败的城墙边沿时,心里冷哼
了几声,驻了足,伸出手细细地摸挲着这看着她长大记载着她几多快
乐与痛苦的老墙,长长地喟叹了一声,人哪,永远是最不可理瑜的群
体。创造一种文明何其艰辛,毁掉这种文明却只在旦夕。
路过那家杂货店时,梅颜停住了。想起今天张媚的酒店开张,丈
夫一定还在那儿一时半会也许回不来,沉重的心里就舒缓了些,又想
到这里拆除后就再也吃不上杂货店老大娘香甜可口的酱菜了,心里又
有些怅惘,感觉生命里一些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将被人用大号的毛笔
一一抹去似的;一些只供自己留恋和徜徉的东西都将被一只从暗处伸
来的觊觎的手一一夺走似的,说不出的惆怅。
梅颜又叹了口气,想:属于自己的东西总是不长久的,该忘的东
西没有依托注定是要忘记的。还是趁没忘之前尽力尽情地记住吧,即
使明知徒劳也比轻言放弃有意义的多。
梅颜走进杂货店要了两罐啤酒,两袋酱菜,付钱的时候才发现今
天守店的是老两口年轻的儿子,好像叫小五什么的,有一张很年轻的
脸,一付很年轻的身体。
年轻多好啊!梅颜看着小五小鹿似的身形由衷地赞叹道。其实她
不过才28岁,却总觉得自己是吊在青春尾巴上的人了,稍不留神就会
被如潮的青春大军挤下来,摔得狼狈不堪。但梅颜是不在乎这个的,
她顺应着自然和历史的规律活着,心血来潮时不仅不想减缓这个进程,
对这个规律的细枝未节稍事修改,反而大刀阔斧地用烟和酒以及失眠
去加快这个进程。所以梅颜虽然才28岁,可已稍显出一种沧桑的年轻
的老态。可奇怪的是,就是这种年轻的老态,让本来不怎么漂亮的她
有了种难言的韵味与风情。
眼下这位小五便是看到了这种韵味并为之沉迷的年轻男子。由于
梅颜经常光顾他家的杂货铺,而且买烟买酒时从不像有些女孩子那样
遮遮掩掩,企图避人耳目;也不像另一种女孩子那样匪气十足,是新
潮的另类,而是一种很淡定很自若的样子,做的是一件很天经地义无
可非议的事,仿佛她这样的女人,天生就应该喝酒抽烟,而且酒和烟
似乎只有到了她的嘴里和手里才有了酒意和烟韵一般。
小五为这样的女人所深深地吸引着,以致大学四年恋了几次爱,
都未能成功。他所结识的女孩子,身上都找不到梅颜的丁点影子。如
今,他已经大学毕业了,是否有资格或是否应该向她表白呢?小五的
踌躇与窘态明显地表示了出来,他年轻的脸就有了种大孩子似的神态,
让梅颜心里不仅微微一乐。当然,她是不知道小五的心理活动的,她
只是为年轻的美好而笑着。
付钱时,小五的手有意无意地碰了碰梅颜光洁浑圆的手指。小五
的窘态又上脸了,梅颜却宽宥地一笑。这一笑看似包容与默许,实则
聪明的小五看出了她拒人千里之外的深深如水的寂寞与不可侵犯。小
五的心顿时沉了下去,他的嘴张了张,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来。梅颜
已拿着东西往回走了。她的背影在阴暗的杂货铺里模糊而清晰,透出
无边的寂寥与凄惶。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大学毕业仅三天的年轻人
小五的脑海中,他想起了诗经中的一句老话: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梅颜当然不知道自己已成了深爱的卞之琳《断章》中的那样的一
位女子:你在桥上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她只是想起小五那年轻的窘态,是自己似曾相识
的呀。可是有多久没见了?大约有八九年了吧,不太记得了。梅颜摇
了摇头,自嘲似的想:时间真是可怕呀。塑造了一个或一种完整的人
或思想,再把她或它从完整一块块地肢解开去,直到支离破碎,到最
后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什么也想不起来,一切都像没有发
生过一样的风平浪静,可那些伤呢?那些痛呢?那些乐与悲呢?从何
而来?为何而去?
梅颜、张媚、林青及其他
梅颜揣了无尽的慨叹与唏嘘回到家,觉得这一段路好长,脚酸了,
腰累了,整个身体都像被这短短的一截路掏空了似的疲乏,困倦,慵
怠……一一涌过来,扑过去,折腾个不停。
幸好丈夫林青果然不在家,一切都静静的,没有烟熏火燎的呛人
油味,没有锅碗瓢盆的惊天动地,没有饭前饭后重复罗嗦的洗碗涮筷,
梅颜便觉得心里好过了许多,放下手里的东西,顿觉轻松了不少。
窗户是关着的,窗帘是垂下的,房间里黯淡得让人觉得连心都是
灰暗一片的。在某种情形下(如现在),梅颜是相当讨厌这种阴暗的,
可丈夫林青一直都比较喜欢这样。他睡觉怕光,怕风,每天都得把窗
户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心里才踏实,睡觉才踏实。梅颜是极其不能
容忍睡觉时无风的,甚至入睡时一两点淡淡的灯光有时还能治愈她的
彻夜失眠。她总觉得林青像契诃夫笔下所说“套子里的人”,和她的
生活是相悖的,因此,从结婚第三个月起,他们就各居一室了。刚开
始林青很不满,坚持要共处一室。结果梅颜便把寝室里的窗户整夜地
大开着,且把台灯彻夜地亮着,如此反复了几个晚上,林青终于忍受
不住主动提出分室而居,当然是悻悻的,可是梅颜却不在乎。她想:
一个连自己都可以不在乎的人,还会在乎什么呢?还在意在乎什么呢?
日子由此过得敷衍、懒惰起来。但凭心而论,林青是爱梅颜的,
且这爱里还夹杂着几多欣赏的成分。因此梅颜才得以如此放纵自己,
林青也装作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用梅颜好友的话说是享受着“掩耳
盗铃”式幸福的男人。
但即便是这种懂得“掩耳盗铃”是一种幸福的男人也终有一天会
厌倦这种愚蠢的。最近这一年来,林青便开始不爱在家“套”着了,
他整日整夜地往外跑,常常是深夜才回家。对于这一点,梅颜是相当
理解的。她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也深知自由与天性对自己生
命的意义。只有对自己和自由有着充分认识的女人,才会对男人荒唐
的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与认同。虽然这解释与认同在别人眼里同样的
荒唐,就如林青最近老往张媚家跑一样的滑稽可笑。
张媚名如其人,长得挺媚,是那种男人见了就想据为己有但又只
能藏着掖着的妖娆女性。她是林青高中时的同学,丈夫刘山去年死于
车祸,便有流言如肮脏腌臜的污水般蔓延,说些什么“红颜祸水”
“命相克夫”之类不知是嫉妒还是幸灾乐祸的话。
刘山的葬礼梅颜也参加了的。张媚灵堂上的悲怨低泣绝不是刻意
的,只看那一张素日妩媚妖艳此刻却毫无血色的脸,那铅尘不染的脸
上深深浅浅的道道泪痕,那一双平日里露尽千般风情的眼此刻竟像两
只烂透的桃子,恐怕只有女人才知道女人发自内心的悲痛与绝望了,
不管她们是两种多么不同类型的女人。
尤为让梅颜惊叹的是,即便是悲痛欲绝的张媚,却也毫无半点的
不堪与市俗。她一身素裹,却掩饰不住她婀娜生姿的身影;头上插一
朵白色小花,未施脂粉的脸失了一份妖艳却格外多了份楚楚动人;一
双蜜桃似的眼睛含愁带雨,竟多了份平日不曾见的风情。连梅颜也忍
不住要想保护柔弱无助的她,遑论千百年来就继承了“英雄主义”衣
钵的大男人们?
梅颜当时不由得生发了些许感叹:女人能这样,也真是个尤物了!
所以对后来林青隔山岔五地往她家跑,对“寡妇门前是非多”的流言,
就表示得不那么以为意了。有时甚至听到电视里放“同桌的你”这首
歌,还和林青开开玩笑:“还真挺像写给你和张媚的呀。”这时林青
便正襟危坐起来,正色道:“别瞎说!一个女人,不容易。找到我们
几个旧同学帮她一把,也是应该的。你不像那种家长里短的女人吧?”
梅颜每听了这话,只是乐,却从不辩言,也懒得辩言,她想:这些与
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些是你的自由呀。当然,想归这样想,可一想到
曾经如此钟情自己的男子如今被另一个女人分了些去,心里到底还是
有些小女人似的喟叹,但她决不恨张媚,连讨厌都说不上,甚至暗地
里还有些欣赏这个女人。
尤其这次张媚开酒店,更是大开了人们的眼界,让周遭关心此事
此人的人领略到了一个女人的厉害。这间酒店,她不知动用了多少关
系(当然包括林青在内),不知打通了多少门路,才得以顺利开张,
而且还请到了工商局的王副局长为其剪彩,其本事真可谓“水深”了,
不能不让人心生佩服。这样光彩的事自然少不了流言作铺陈,一时间,
关于张媚开店的钱的来源,关于她与王副局长甚至或许还有更高层人
物的暧昧关系,如灾年里的蝗虫般密密麻麻地满天飞,关于张媚和林
青的某些说法也或多或少地吹到了梅颜的耳里。当那个嘴里任意放飞
蝗虫的人一脸诡秘与狡黠地如此这般地说完一番时,梅颜却只是淡淡
一笑,并不置可否。弄得那人大为恼火,甚至有点恼羞成怒地说:
“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你别被人家骑了欺了也不自知呀。”听
了这话,梅颜也恼了,她逼视着那人的眼,目光里全是挑衅似乎在说:
“你再说说看,再说说看?”那人就有些挂不住了,悻悻地走了,丢
下一句:“莫名其妙!”
对,就是莫名其妙。梅颜得胜似的扬了扬下巴,她不是不相信这
种事发生的可能性,而是想:既然无钱无力无背景的张媚能开这样的
酒店请到这样的人物,对于一介布衣的林青,她会打上眼吗?纵使林
青确实为她做了不少事,但都是些杂事,她犯得着用身体去答谢吗?
又如果他们真发生了什么,那一定就是有感情了,既有了感情,那自
己倒成了第三者了,有什么资格去诘难质问呢?再说了,这一切发生
与否,于我,又有何干?
这些前尘旧事像浮尘一样在阴暗的房间里飘来荡去,散发着樟脑
的味儿,令梅颜很是不习惯。她赶紧打开窗户,让那一团团薄暮流进
来,把那些樟脑味儿统统都带走。
为了预防蚊虫也跟着见缝插针地钻进来,梅颜点上了一炷香。香
炉是上次林青在西藏专门为她捎回来的,很有民族风味,香也是藏香,
散布着一种酥油和马奶的香味,总让人想起西藏那纯净的蓝天,澄澈
的湖水,空灵的梵音与寂寞旅途中的朝圣者,想起那洁白的雪山与无
边的草原,想起那疾驰的骏马和翱翔的苍鹰狂野的血液里该寄托着自
己的虔诚与灵魂吧。
电话
梅颜在渐次浓稠起来的香中开了一罐酒,点上一支烟,正准备走
向音响放上一两段音乐的时候,电话响了。
铃声让梅颜很是懊丧。她不去理它,径直放起了音乐,让它在一
边响着。听着那一声急似一声的铃响,心里竟有了种报复的快意。
铃声终于断了,梅颜的快意也跟着断了,心里却生了些小小的失
落,觉得没了依托似的空落,着不了地。梅颜想:自己真是个莫名其
妙的女人呀!
铃声仿佛窥视了她的心理似的,又大作起来,把梅颜惊了一跳,
杯里的酒泼了些出来,在藏香中氤氲出了啤酒花的香味。
她放下酒杯,捋了捋散了的几丝发,拿起了听筒:“喂,找哪位?”
电话那边一片沉默,只有电流的“滋滋”声在两端来回地传递着
些微妙的信息。
良久,那边终于开口了,是个女人的声音:“是我,张媚。”
张媚?梅颜心里跳了一跳,她找我干什么?虽然自己不讨厌甚至
有点欣赏她,但素日里也没什么交情,只不过因了林青那层关系,见
了面有些招呼罢了。
带着满腹疑窦,梅颜决定声东击西:“林青不在家。他不是到你
那儿帮忙去了吗?”梅颜的话委婉却带着份量,张媚有些受不住了,
急急地想要辩白什么似的:“不是找他。哦,是的,他在我这儿,不,
在酒店……”听着张媚语无伦次的话语,梅颜想,能让这样的一个女
人在自己面前紧张,真不知是该悲哀,还是高兴了。
“那你……?”
“林青喝醉了,在酒店,醉得一塌糊涂。”张媚像下了决心似的,
平日里的痛快劲儿就出来了,“大罗他们几个扶也扶不走,他,”说
到这儿,痛快的声音受了阻似的迟疑了一下:“不肯回家!”
张媚把最后四个字咬得特别清特别重,仿佛要把它们化作鼓点重
重地击在梅颜心里似的。之后,就沉默了。
梅颜也沉默了,吸完最后一口烟,喝光杯里剩下的酒,说:“那
就让他在你那儿待会儿,醒了再说吧。”
梅颜的声音如此平静,缓和,徐徐道来,似乎让张媚有点始料未
及,似乎把她的什么心思给打碎了似的,一下急起来:“你是真不急
还是假不急呀?”
梅颜听到她蹦豆子似的噼噼啪啪声,不由得笑了:“真的假不了,
假的真不了。急了也是急了,他可不急。”
这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显然让张媚措手不及,她沉默了半晌,
有点无奈地说:“实话告诉你吧,梅颜,你这样对林青,太过分了一
点。”
梅颜笑了笑,心想:是的,我知道,终于你也知道了,并且终于
来指责我的过分了;林青可是早就知道,却心甘情愿地忍受着我的过
分呀。
“我知道我这样的女人,”张媚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冷笑或是嘲讽,
“是没有资格去指责你的。可今天,我有些话一定要对你说明白,不
说,我心里憋得慌。你到我这儿来一趟吧,放心,客人都走光了,就
我们几个。”
梅颜当然知道是那几个,对那句“放心吧,客人早走光了”却颇
感意外。看来林青是把自己不喜人多的性格(甚或还有更多?)告诉
了她的。一想到这个,梅颜真不知该对醉了不想回家的林青是恼还是
感激了。
“当然,我这儿,哼!”这次张媚的冷笑与嘲讽明显地表示出来
了,她显然把梅颜的沉默当成了不屑与反对。所以这冷笑与嘲讽在梅
颜耳里并没有具体的方向和所指,不知张媚此时笑的到底是自己呢还
是讽的是她?
“好,我来!”这三个字说得轻描淡写,但梅颜深知它们的含义。
她天性是个不肯屈服的女人,哪怕任何一种不肯屈服,有意义或是无
意义,有价值或是无价值,她都带着一种挑衅。梅颜知道,这是自己
性格的致命伤。
酒店
出门打车到了张媚的酒店,已是晚上八点多了。
这个地方梅颜是知道的,因为附近的电影院和咖啡厅是她常年累
月光顾的场所,恰好张媚的酒店就在这儿不远处。想到自己以后每次
去看电影或是喝咖啡,都要经过这个地方,经过堂皇富丽的玻璃大门
前那条被旧石板掩盖着的充溢着流言与绯闻的臭水沟,经过香车美人
饕餮众生川流不息的空隙,梅颜不仅想:这到底是一种巧合,还是一
种刻意?
站在酒店门前闪烁的霓虹灯里,忽明急暗的灯光把周遭的事物都
朦胧了,美的更加美了,却像假的一样了,丑的也美得像假的一样,
什么都一个样儿了,让梅颜觉得自己也开始不太真实起来。她忽然间
明白了为什么酒吧迪厅会人潮涌动人满为患,明白了为什么人人愿意
钟鸣鼎食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明白了老上海人为什么会对脂香四溢的
十里洋场都怀着一种且爱且恨的刻骨铭心的失落感与自豪感,也突然
间明白了原来真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确实是件残酷到极致的事呀。
难怪林青今晚会喝醉,喝醉且不愿回家,原来是不想面对在我面
前令他真实的自己呀。梅颜感到深深的悲凉,第一次为林青(实则是
为自己本无意改变林青的初衷)感到揪心的痛惜。梅颜的眼里就有了
泪,为这个为了自己而违背了自由与原则的男人蓄满了泪。地下踩破
了的气球在她的泪光中迷离起来,灯光也斑驳了,豪华的酒店似一座
沉重的大山向她的心里直压过来,沉甸甸的,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梅
颜一阵恐慌,抽身想急速逃去,却在这时,被张媚看见了,并招呼她
进去。
梅颜只得装作有风似的捋了捋额前的发,顺势抹下已然淌下的泪,
迈进了灯火辉煌的大堂。
大堂里除了灯光还是灯光,一个人也没有。
张媚看出了她的疑惑,解释道:“他们都在包间呢。”
还有包间!梅颜不由得长吁了一声,再看看四周的装饰与陈设,
金碧辉煌的顶灯与光洁如玉的大理石地板,想:女人要是厉害起来可
真是厉害呀!
怀着一些复杂的心情,梅颜在张媚的带领下向里间走去。
张媚今天穿了件玫瑰红的丝绸长裙,头发高高地有些零乱地盘起,
露出一截水葱似的脖子和一大片光滑的背部,非常的媚人。
女人的诱惑,从背部开始。那位天才说的?一定是个男人,只有
男人才会如此中肯却又苛刻地评价一个女人。
梅颜这样想着,听着自己的鞋跟在空旷的走廊里一声一声的响,
不知怎么的,竟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外国侦探小说《恐怖的脚步声》,
里面的脚步声是否也像自己的这样呢?寂寥,缓慢,压抑,刺激,沉
重,未知……种种不知恰当与否的词不由分说地占据了梅颜脑里的各
个角落,且争先恐后地唯恐把自己漏掉。梅颜努力地腾出一块空地,
自嘲似的笑了笑:自己也算是个天才吧,从女人优美的背部到恐怖的
脚步声,中间连过渡都没有。
弃我去者与乱我心者
终于到了一个包间前,里面隐隐有声音传来。张媚站住了,顿了
顿,推开了门。
门外是死般的寂静,门内却是活着的热闹。
地下桌上一片狼籍,酒瓶、烟头遍地,凳子斜的斜,倒的倒,几
个大男人赤了膊,红头涨脸地正闹着,起哄着,拍着手看着一个同样
赤膊的男人在那儿唱歌舞拳。而他,正是梅颜的丈夫林青。
虽然早已作了最坏的打算与充分的心理准备,乍一见,还是出乎
梅颜的想像,但更多而来是一种不明不白的滋味,和着刺鼻的酒味烟
味在她心里四处乱窜,辛酸得呛人。
张媚急步跑上去,抢下林青手里的麦克风,一把拉住他,不,准
确地说,是一把抱住他,使劲地往桌边拽。
梅颜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幕,却没有前去帮(不知为什么,她想起
用“帮”这个字)她拽住林青,也没有夺路而逃,心里脑里全是一片
空白,连刚才那股子辛酸味儿也不知溜那儿去了。
其余的几个人似乎呆住了,唱歌的张开了嘴合不拢的是大罗;拍
手的举着就放不下的,是小三;跟着乱舞的踉跄趔趄的是阿海。一切
热闹与喧哗,随着两个女人的突然进入而凝固了,仿佛正上演着一部
中国式的默片。
骤然的安静让梅颜回过神来,一下觉得自己像个不速之客,猛然
间闯进了一个狂欢的派对,带来了与热烈不相和的音符。她像个罪人
似的呆立着,怔怔不知所措。
倒是张媚抱住林青不住地往桌边拖,边拖边说:“你瞧他们,像
孩子一样,本来指望他们劝劝林青的,谁知道他们也跟着瞎掺和。”
劝?劝林青什么?梅颜看着张媚一付如诉家常般的说话,有些迷
糊了,第一次对如此不了解林青感到由衷的愧疚起来。
正为难该不该上前去帮她一把,却听见林青嚷道:“别,别拉我,
来,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明朝,散发弄,扁舟!”边说边
想挣扎着挥舞双手,却终无力地垂下了。
张媚一脸焦急与痛心地朝大个子的大罗嚷道:“还不来帮忙?”
大罗看来没喝多少,一下清醒过来似的,手忙脚乱地帮着她把林
青扶上了凳,然后和她交换了个眼色,又去叫上小三和阿海,拖着拉
着出去了。经过梅颜身边时,三人都讪讪地笑了笑,无话,去了。
房间里一下空落起来,残酒余肉的气味浓烈起来,难闻得令梅颜
直想吐。可张媚却显得一点也不难受的样子,拿出一条毛巾替林青细
细地擦拭着脸和胳膊,她如此专注,耐心,细致,以致让梅颜错愕恍
惚起来:到底谁是林青的妻子?我?张媚?还是谁也不是?
梅颜就这样愕然地站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看着任由着张媚
在林青的脸上动作着,而她一付处之泰然无丝毫不妥的样子,既没有
打算把毛巾递给梅颜,也没打算叫她坐到林青身边来。仿佛那正是她
【篇四】断章卞之琳教案
高一语文《断章》教案
[课题]
短诗三首 断章
[备课时间]2014年5月
[课型] 讲读课
[目标]⒈ 作者介绍
2. 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 目标2
[难点] 目标2
[教法] 讲读训练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粥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新课教学〕
一、作者介绍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和称汉园三诗人。此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段》《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重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
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二、品读、欣赏全诗
《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组优美的意境,构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很好地承载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
第一组意境的中心是桥。“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观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听讲上悠扬的船歌和林间清脆的鸟鸣。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晰、明净、和谐。而在这静穆的自然背后,在绿竹与野花之间,却有一双眼睛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你”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在“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幅美丽的风景画里,诗人巧妙地传达了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哲学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又是互为关联的。当“你”在“看风景”时,“你”是“看”的主体,风景是被看的客体;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成为了被看的客体,他们成了“看你”的主体。
第二组意境的中心是夜。静谧的夜,月色如水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似幻,“你”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里,“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薄纱轻笼的月色带给“你”一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然而“你”没有料到,此刻“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成就了他人的梦境,按照他人的心愿,“装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重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
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断章卞之琳教案
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也似乎毫不相干,却又在“装饰”这一点上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那桥、那景、那人、那窗、那月、那梦,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经过诗人的艺术点染而结晶为饱含人生哲理的晶体。在诗人的精心调度、安排组合下,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两幅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营造出生动而富于智慧的典型意境,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诗意感兴,阐释了诗人智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诗人自己说他是在“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这一刹那的思考足以让我们领悟到世间深刻的哲理。
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也似乎毫不相干,却又在“装饰”这一点上产生了奇妙的联系。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典型的意象,那桥、那景、那人、那窗、那月、那梦,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象,经过诗人的艺术点染而结晶为饱含人生哲理的晶体。在诗人的精心调度、安排组合下,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两幅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营造出生动而富于智慧的典型意境,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诗意感兴,阐释了诗人智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诗人自己说他是在“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这一刹那的思考足以让我们领悟到世间深刻的哲理。
卞之琳的诗歌创作,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手法,同时,又广泛运用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手法,他的诗十分注重意象的凝聚和意境的营造。这首小诗形式玲珑精巧,画面自然鲜明,意境空灵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轻灵简洁的,睿智冷静的语调,清晰明白的话语中有着启人深思的哲理,言有尽而意无穷;新颖的艺术构思,巧妙的语言调度,带有思辨意味的象征,引人深思的内在韵味,使诗歌中画面的自然之美和哲理的深邃之美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断章卞之琳教案
短诗三首 断章
卞之琳
一、作者介绍
二、作品分析
第一组意境的中心——桥
第二组意境的中心——夜
[教学后记]
【篇五】断章卞之琳教案
《断章》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3、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的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一特点便突出体现在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现代诗《断章》中。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PPT)
卞之琳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
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PPT)
3、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PPT)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四、作业:
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篇六】断章卞之琳教案
断章教学设计
《断章》教学设计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
一、整体把握
阅读《断章》,你赞同哪个观点?
1、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如果把这首诗当做情诗来读,该如何阐释?断章卞之琳教案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断章》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的高超的结构手腕。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两个镜头摄取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分别来看各自只是一个肯定性叙述,告诉读者一种状态而已,很难悟出什么深意。现在把这两个镜头并置在一起,构成一组并列蒙太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在第
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事物处于某种状态,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对事物相对性的强调,只要不把它推到极端,与事物的绝对性相割裂,导致相对主义,那么对于破除人们孤立地、静止地、一成不变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还是有所裨益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不过细细体味一下,这组镜头与第一组镜头还是略有不同的。第一组并置的两个镜头都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第二组,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李健吾先生很看重这“装饰”二字,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先生在答辩文章中则称:“‘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关于〈鱼目集〉》)对李健吾先生的解释和卞之琳先生的辩白该怎样看呢?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因为凡优秀诗作都不是平面展开的,而具有多个层面,这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正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每个解都是方程自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出于解题者纯主观的想像。同时这种不可穷尽性也只有在读者的审美活动中才能显示出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从而在诗歌中会有全然不同的发现。这样说来,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当然应重视,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便是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的。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篇七】断章卞之琳教案
卞之琳 诗歌 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类型:理论课
题目: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的诗歌 第二节 卞之琳的智性诗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卞之琳诗歌的“主知”特征。
2.掌握卞之琳著名短诗《断章》的多重主题。
3.理解卞之琳《尺八》的主题意蕴和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断章》的多重主题。
难点:理解《尺八》诗歌意义。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多媒体教学。
一、 复习上节内容
复习上节课第二个十年诗歌的左翼革命诗歌、现实主义诗歌、现
代诗派中的戴望舒诗歌。
二、 导入新课
全班学生齐背卞之琳的《断章》。
三、教学过程
(1)生平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学者。“汉园三诗人”
之一。
诗人广泛地从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
善于从琐事中挖掘意趣或理趣,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深潜意蕴,
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 →主知派
他的诗联想丰富,省略联络,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
化和哲理化,诗意大多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
(2)《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断章》题目的由来。
2. 解析一 哲理诗
你在桥上看风景 你与自然是对立的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你成了风景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明月是你的风景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你又成了一轮明月
拓展: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就有了“人在风景中”的联
想,因为“相看两不厌”的诗人与敬亭山,都成了我们的审美物件。
解析:①世界上的事与人彼此独立、无关,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互有联
系、统一不可分割的系统。 ②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
卞之琳诗歌的特征:诗的“非个人化” ,增加了诗的普遍性(你/我/
他)
3.解析二 爱情诗
戏剧性关系:你 桥上 看 风景
看风景人 楼上 看 你
为什么看的是你而不是风景?
戏剧性场景:
你在桥上看风景→忘情于景的“你”是俊俏潇洒、 云游天下的
少年郎;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钟情于你的楼上人一定是寂寞思春、
知音难觅的多情女。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萍水相逢、转瞬即逝的一
厢恋情。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月夜风光图→自然对你的回报
你爱自然,自然也会爱你。
你怎么回报楼上人的美意呢?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桥上的人不再是爱的承受者,在梦里成了爱的施予者。
(3)卞之琳与张充和
“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结识,显然彼此有
相通的‘一点’。由于我的矜持,由于对方的洒脱,看来一纵即逝的
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而只能任其消失的一颗朝露罢了。不料事隔
三年多,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
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我开始做起了好梦,开始私下
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预感到无望,预感到
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就写了《无题》
等这种诗。”
———— 《〈雕虫纪历〉自序》
(4)《鱼化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1936年
1.解析一:爱情诗
2.解析二:哲理诗
卞之琳曾对本诗作过这样的注释:“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
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说,往日
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
(5)《尺八》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听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枝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象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霓虹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1935年6月19日
解析: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国力逐渐式微,而逐渐强盛的日本则乘机侵略中国,发动了一系列战争,这些无疑是中日文化交往过程中的历史污点。
“海西客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诗人对祖国日渐式微的深切哀愁,为什么昔日强大的文化大国会沦落到受人欺侮、侵略的地步?相比于传统乡愁,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现代心绪。
四、作业:课后朗诵现代诗派诗人卞之琳诗歌《断章》《尺八》。
【篇八】断章卞之琳教案
《断章》教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断章卞之琳教案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
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
【篇九】断章卞之琳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1断章教案
断章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歌解读“诗无达诂”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质疑的学习习惯,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2、 理解并分析短诗的主旨;
(二)过程与方法
1、诗歌鉴赏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拓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讨论中理解诗歌主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真、善、美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关心人民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分析诗歌主旨,写鉴赏性小短文。
【教学设想】
布置同学预习五首短诗,并让同学挑选一首诗写了一点鉴赏性评论。从同学课前预习作业情况看,多数同学对于这五首诗的主旨把握均较为准确,也存在多种解读,最大问题在于许多同学在阐述诗歌主旨的解读过程时,表述还欠严密,赏析时还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因而,在组长汇报本组讨论情况时,须特别强调在陈述本组观点之后需阐明这些观点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许组员补充说明,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论中有所谓“诗无达诂”论,(“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解释或理解)认为不同和读者对于同一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因此在文学阅读过程中特别强调读者参与。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在文艺鉴赏中存在着理解和审美的差异性,即不同的鉴赏者对同一作品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解读《断章》
1、介绍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学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此外,在这一时期,卞之琳与何其芳、李广田还合出过一本名为《汉园集》的诗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称为汉园三诗人。以后,卞之琳担任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务,是莎士比亚和英诗翻译名家。主要作品有:《汉园集》《雕虫纪历》《十年诗草》《人与诗:忆旧说新山山水水》《小说片断》《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英国诗选》等。
卞之琳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于诗坛,受过“新月派”的影响,但他更醉心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跳跃性强,尤其注意理智化、戏剧化和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诗的内容并进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内涵,诗意偏于晦涩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寻味。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对象。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2、整体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而相对于楼上的人来说,桥上的“你”就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他们“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相对于梦见“你”的人来说,“你”则像窗外的明月一样,“装饰”了他们的“梦”。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但看完后又觉得不全懂,似乎简单的字眼里藏着很深的道理。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样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却能通过这样一首极其短小、通俗易懂、画面鲜明的小诗表现出来,其高超的表现技巧令人佩服。
三、问题探究:
1、《断章》一诗中,诗人是怎样用形象的画面来阐释抽象的哲理的?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
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2、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关于《断章》这首诗的旨意,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
3、 这是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两首诗,当我读着《断章》和《错误》时,这两首诗就在眼前晃着,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其中的原由?
明确:阅读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很相似。(可就诗意与同学简单进行交流)
教师点拨:读诗若能抓住诗中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就能较准确地把握作者诗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4、品读《断章》,讨论小结:从字面上看,《断章》极其短小,好像看一遍就懂,又似乎觉得简单的字眼里蕴藏着很深的道理。仔细品味,你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5、学生分组讨论,力求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请组长汇报本组解读《断章》的总体情况;
4、课件展示学术界对《断章》的几种解读;
教师可提供几组有关《断章》诗意的资料:
A)学者、翻译家李健吾先生认为,这首诗在“装饰”两字上做文章,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
B)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诗人不去说“你”如何美,而是去叙述她如何成为如痴如醉的审美对象、“风景”的一部分,而是去描写她如何成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梦”中的花朵。不写她的外貌,而写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意味的微妙。(诗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断章》这首小诗,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写于一九三五年十月,触景生情,储藏在记忆中,当还远远早于这个日期”。“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
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意味进一步体会,也就会超出一对男女相互关系的意义。”
小结: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教师要抓住“你”“风景”“明月”“梦”几个意象作适当的补充。)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当场背诵。
四、拓展延伸
补充余光中《连环》一诗,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无达诂、个性化解读这种阅读特点。
连环——仿卞之琳诗意
余光中
你站在桥头看落日 /落日却回顾 /回顾着远楼 /有人在楼头正念你
你站在桥头看明月 /明月却俯望/俯望着远窗 /有人在窗口正梦你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