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再别康桥的地位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15:18 诗人诗歌

篇一:《高一语文-师评-再别康桥》

听课内容:《再别康桥》

执 教 者:于春霞

授课班级:东港三中高二(2)班

授课时间:2007年9月15日上午第2节

评 课 人:高一语文组全体成员

评课时间:2007年9月16日

评课地点:高二语文办公室

参与人员:高二语文组全体成员

主 持:温长军

记 录:谭世珺

诗性阅读,让语文教学美起来

——评于春霞老师的《再别康桥》一课

温长军:我们昨天听了于春霞老师的《再别康桥》一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评一下。在大家发言之前,我先说一点有关诗歌教学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语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文教学的过程不美,原本很美的文本被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分析解读,直到支离破碎体无完肤,哪还有美感可言?如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被分解成维生素A几许、维生素B几许,你还会食欲大增吗?语文是感性的,语文教材中的文学篇目尤其感性,而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往往过于理性。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可分为文学性和非文学性两类,对于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篇目,所采用的教法理应不同。对于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类作品,如果也是一味地解读、分析,便难免味同嚼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高中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阅读》导言中说:“一直流行一种说法,语文不可教,语文中的文学篇目更不可教,文学篇目中的诗歌尤其不可教!”这是因为,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潮涌,如果也用“机械的填鸭式教育,当然是无法完成诗歌教学的”。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把人的体悟性的东西(如情绪、情感、想象、直觉)激发出来?让这些体悟与诗歌的基本构成(如意象、象征、结构、语言、叙事、反讽、视角)发生有机的联系?单纯的理论讲述是难以达到的,因为诗歌本身非常直感,是气象万千的生命的流动场,过多的理论会把一个神奇的生命抽象成木乃伊。”诗歌本身是一种集直觉想象、体验为一体的文学形式。其审美空间更多的是需要读者去体会其诗性的特质,发现更广阔的审美意义。所谓“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性、想象性、象征性和超现实性。

最可能具有“诗性”的阅读方式是体会、感悟而不是分析阐释。体会感悟是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时忘我的浸入,是不带“思想预设”和“解释企图”的浸没,“解释”显然不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手段,更不是目的。

于老师这堂课让我看到诗歌教学的一个方向,觉得受益颇多。

现在请于老师先谈谈她的想法——

于春霞:徐志摩是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浪漫诗人,他的诗作是其个人灵性至真至纯的率真表现,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再别康桥》更是作者性灵与万物不分巨细的契合,是灵与肉的交融。读这样的作品,我们只有把全部的生命感觉放开,全身心去体验感悟,用直觉和想象力去捕捉语言在诗歌文本中本身的审美意义。我决定让《再别康桥》的教学突现“诗性阅读、整体感悟”的特点,抛开逐句逐段的分析阐释,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近诗人徐志摩——走进他的情感世界,了解他的内心追求,为此,我把课题定为《轻轻地我来了——走近诗人徐志摩》。

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是这样处理的: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引导学生体味诗中的意象美。

3、当堂背诵全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进入高一的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我确立本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诗情的领悟。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此外,诗歌的语言是独物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亮点探究法(好词、好句品味)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教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我谈谈我是如何导入课文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我借用课件展示徐志摩的简要情况导入新课(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

课件展示:

1919年徐志摩的照片(简介其曲折的爱情经历)

1924年泰戈尔访华留影

康桥风光、剑桥大学风貌(配上剑桥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上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帮助理解诗人的“康桥情结”)

第二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我从中国诗词中找了几个写黯然销魂的离别的诗句,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

课件展示:

此地别燕丹,壮士怒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课件展示:

(客观物象)+(主观情意)=意象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首先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第六步:结合画面,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

第七步:迁移应用。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题: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提示:可从离别对象,诗歌意象,诗歌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比较鉴赏。

最后一个环节,我分别引入了自己和学生的习作,以说明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激发同学读诗写诗的热情,并以此作结:

读这么美的诗是给灵魂洗个澡,会觉得自己的心很干净;当你情感郁积时,不妨把写诗当作一个小小的出口宣泄一下。

此时全场情感达到高潮,执教者、学生与诗歌作者已心相通情交融,诗性阅读的快感早已随着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而产生。

整堂课基本按预想那样完成,自己觉得,在第一个环节中,读的基本可以,但是,对作者情感的变化的展示进行的过于快,这当然是为了赶时间,但是却把原本

属于学生的思维的时间与空间给压缩掉了,作者情感变化的曲线是展示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在这一点上,老师导的成分过多、灌的成分比较多,而没有让学生自己真正的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得不是很明显。

石远琴:听于老师教的《再别康桥》,有以下感悟:

以精心细腻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切入点非常多,葛老师通过初读、品读、美读凸现诗歌的“三美”,从而使整堂课一气呵成,意义流从未中断,学生由初读的整体感悟到品读的体悟“三美”,到美读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活动至始至终不脱离诗歌审美,由浅入深,丰富了情感,充实了心灵。

以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教师为了突破难点——诗歌的绘画美,引导学生分析品位意想“金柳”“新娘”,大量引用了各种描写美的诗词,如《陌上桑》、《登徒子好色赋》,倾国倾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典故,带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遨游,教师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学生不知不觉中就喜欢上语文。

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从学生初读后的感受出发,引领学生更深入一步的理解,领悟,而不是生硬的塞入某些知识,练习某些技能,而是将知识、技能、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融为一体,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学显得游刃有余,精心设计教学但有不露出设计的痕迹。

谭世珺:我觉得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是课堂的三个高潮所在:

一、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先让学生听名家的范读,再者进行个人感悟读,然后进行展示,先是学生个人读,再是集体读,再进行体会读。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

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因为时间关系,我对诗歌的“三美”的解读,是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的,而且每个组只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建筑美、音乐美比较顺利地完成后,最后一个小组在分析绘画美时,因为最后一个同学对动态词语的补充而使本课添色不少,说实话,我在备课时,只是考虑到了柳树、水草、青荇等意象上,而没有注意到“招摇”“揉碎”等动词,学生注意到了这一点,确实使本节课增色不少。

三、结尾出彩。这几次课我都运用了结尾这一个特点,即落实到写上。用写来总结全课,用写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一节课也不例外,我觉得我的示例就已经初步使课堂达到了最后一个高潮,当然,本来是要学生写的,用学生的写作使课堂更完整、更出色,但是因为时间不足,就只能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了,这也不难不

篇二:《再别康桥答案》

《再别康桥》第一课时答案

一、拼音略{再别康桥的地位}.

二、不一样,《雨巷》用象征手法变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的心情,用丁香表现那种愁怨。 《再别康桥》表现的是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其中用优美的景物和拟人的手法将作者对康河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三、第 3 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 4 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 5 节,诗人流连忘返、泛舟放歌的情形

四、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烘托出“我”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轻缓抒情的基调。

五、基础训练

1、D

2、《沙扬娜拉》诗的一开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重复写“道一声珍重”更能体现出作者的依依惜别之情,既然离别已是注定,不如多留下些甜美的祝福,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既然相遇,怎舍离别,所以作者的一声珍重寄予祝福的同时也载满了淡淡的离愁,最后千言万语只化做一句“沙扬娜拉!” 全文虽只有48个字,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别样的惜别画面,精炼的文字将画面渲染的美不胜收,充分体现了作者所追求的诗歌绘画美与音乐美。

《再别康桥》第二课时答案

一、想象画面美,学生自由发挥

二、问题探究2、附:意象句子分析:

(1)云彩。离别的对象与众不同。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

(2)金柳。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的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3) 青荇。刚才讲到了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明确: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这时候,我们就称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为意象。如果没有负载这种情感,就只能称物象了。而这首诗是通过一组意象来表现作者情感的,

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种气氛,那种艺术境界,我们就称之为意境。 )

(4)潭水。这句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那么这个梦引起我们什么感觉呢?这使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纪念它的长女夭折时写的一首诗。他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大家知道梦时美好的,钟时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

(5)“长蒿”一句。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的两年,悠哉悠哉。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6)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句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句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萧"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为什么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这不是浪费语言,而恰恰是他的重点。

(7)“轻轻的”“悄悄的”“沉默”。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3、诗人悄悄别离康桥时的的苍凉与无奈,只好静思默想,用无声把这种心情推向极致,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凄婉而哀伤的。{再别康桥的地位}.

4、在这句诗中,诗人匠心独运,将“悄悄”化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同时,可以看出作者怕惊动他心爱的康桥,只在心中唱响离别的笙箫曲,表现他对康桥的眷恋和热爱。

5、“轻轻的”和“悄悄的”意思一样,但用在诗里表现的就不一样了,“轻轻的”表现出作者去见康河就像去见好朋友一样,想要给康河惊喜,此时的作者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期盼。 “悄悄的”离开康河表现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哀伤无奈之情,不忍心打搅康河只能够静静的一个人离开。

课堂检测1、C 2、C

篇三:《《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课文导读:在康桥的时光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康桥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就能领悟作者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我们才能读懂这样一首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美诗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4.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

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三.引出“康桥”

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

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

四. 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 欣赏配乐诗朗诵 , 体会、找差距 。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五、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

[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意象分析 :

(1)“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4、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5、段落分析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

(轻轻地、悄悄地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2)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3)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4) “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5)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6) 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

(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

(7) 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

(8)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

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节奏整齐,押韵和谐——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七.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 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八.迁移拓展。 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

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篇四:《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读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色彩美和建筑美。

2、通过《再别康桥》一诗中意象和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内心深厚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诗中读出个人的独到理解。

四、教学方法:

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29917.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