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论曹操的历史形象》
“多 面”曹 操
——论曹操的历史形象
学校:繁昌二中
班级:高一(10)班
姓名:徐含
指导教师:潘小芬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曹操是首当其冲的一人。
曹操, 后世给予了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其实,撇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纯客观的历史视角审视近二千年前彪炳神州大地的曹操,我们会发现这位历史人物并非像《三国演义》中的那么简单,具有多层形象。
一、《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经历了由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到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从南北朝刘宋年间的裴松之《三国演义》,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元代至治年间的《全相三国志评话》到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迂回曲折的过程,而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曹操的为人和历史地位也在随着小说的不断演变而几荣几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以历史上的曹操为蓝本,但很多方面由于文学典型的需要和思想倾向的原因,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与历史上的有一定区别。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典型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奸诈多疑的形象。作者对他击败吕布、扫荡袁绍,统一北方等历史功绩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书中第十八回引用了郭嘉纵论曹操优于袁绍的十个方面,也都符合历史的真实,充分体现了历史小说“七实三虚”的严肃性。但出于文学形象刻画的需要和曹操形象的大致影响,
小说里的曹操给人留下的终究还是“反面典型”的印象。
为了刻画这个人物典型,作者独具匠心地通过借黄祖之手杀害曾帮助自己解粮草之危,韬略满腹又恃才又傲物的杨修的举动揭露他的奸诈和卑劣行迹;通过描写其杀害吕伯奢一家,然后竟声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毒心性,刻画其忘恩负义和残忍无情;通过督粮官之首,以平众怒定民心来渲染曹操的诡诈和残忍。
苏东坡《志林》语云“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十分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
二、史书里的曹操:叱咤风云,胸怀天下。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怎样的呢?
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孙盛的《异同杂语》说他“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担任郎宫,后不久,便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他一到任,就把官署衙门修缮一新,又造五色大棒,每扇大门旁边各挂十来根,“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几个月后,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的叔叔,依仗侄子炙手可热的权势,公然违禁夜行。被曹操以棒杀之,自此“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曹操因此名震朝野。公元184年,曹操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不久升任济南相。后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后,曹操逃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代理兖州牧,收编青州兵,曹操便在关东的以及地区站住了脚,但他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这么多人,如何养活,如何安臵。于是,曹操在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接受谋士的建议,开始实行屯田制。他说“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曹操做的这件事,证明他在这个天下大乱的时代,不愧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公元196年,曹操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候”并迁都许昌。公元200年—公元207年,经官司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等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于赤壁之战中败于孙刘联盟。从此,形成中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局面。千百年来,曹操因为不是“正统”的原因,而被世人论为奸臣,可是,三国历史中哪一个又是忠臣呢?既不能找出一个能维护汉政权的忠臣,那么还能说曹操是奸臣吗?鲁迅先生曾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在一般民众看来,认为曹操“不正统”,还是因为曹操
说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我们必须弄清楚这个事件,看看是不是事实。这件事《三国志》没有记载,只见于裴松之注所引《魏书》、《世语》和孙盛的《杂记》。《魏书》的说法是“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世语》的说法是“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的说法是“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看来,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杀人动机。并且曹操当时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只是就事论事,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里面,但是《三国演义》中这句话改动就大了,变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就变成一贯如此,理直气壮了。所以,仅凭此案就说曹操奸险歹毒,是有疑问的。
不过即便如此,从仍说:“此犹孟德之过人处也”,“犹不失为心口如一之小人。”大家都装作正人君子,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句话。至少曹操敢把奸诈的话公开的说出来,说明,他不是“伪君子”,所以,毛批说,这是曹操的过人之处。
三、诗文里的曹操:忧国忧民,才华横溢。
篇二:《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有感
《三国演义》是以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作为重点歌颂的,对他们的描写最能突出反映小说的意识形态,因此,这里就重点分析小说对这四个人的塑造和歌颂。
讲刘备,突出了一个正统。小说在魏蜀吴三国中是有偏向的,它是讲“正统”的,这正统就是自称汉室之后的刘备。《三国演义》认定,天下是刘家的天下,匡扶汉室,名正言顺。
塑造关羽时,突出了忠义。忠义的确是美德,关羽的忠义尤其让人感动。他不中曹操圈套,与刘备妻妾同处一营帐,却能守住节气;他念及旧情,华容道上,网开一面,放走曹操。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塑造诸葛亮时,突出了他的智慧。他草船可借箭,空城能退兵,足智多谋、运筹帷幄,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可是,看来看去,诸葛亮多的是小聪明,鲜有大智慧。其中充满了欺诈和血腥。“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枝。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塑造张飞时,突出了他的勇猛。百万黄巾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长板桥边单枪匹马,喝退百万曹军。但张飞的勇猛中带着莽撞。如“张飞那里肯听,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见桥东有一带树木,飞生一计: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以为疑兵。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三国演义》中贯穿着“英雄史观”。 所谓“英雄史观”,即是认为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将英雄视为人类生活的中心,而把人民群众排斥在政治舞台的边缘,忽视他们对历史的创造和推动作用。《三国演义》描写自东汉末年至三分归晋的百年历史:三国纷争、群雄割据、中原逐鹿、波及全国,但说到底,这是一场由各个政治集团之间为争夺政权而展开的大角逐。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抗衡,其斗争的直接方式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而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又主要表现为其中的杰出人物即英雄霸主之间才识胆略的较量,其最后的胜负或成败也取决于各路英雄人物自身的命运。,如吕布最后的命运“方操送公台下楼时,布告玄德曰:“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及操上楼来,布叫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布今已服矣。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操令牵下楼缢死,然后枭首。”最后的失败,也决定了他失去性命的结局。 与这种英雄至上和英雄中心论相一致,《三国演义》又不可避免地显现出对人民群众的疏远和轻视。在曹操、董卓那样的奸雄那里,人民成为草芥;那么在刘备这样的仁慈明君那里,人民群众也不是可以显示其自身的力量和价值。他们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赐与和接受的关系,人民群众仍是一种消极的存在。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关系的表面和谐就被打破了,人民群众仍然是多余的累赘,甚至妨害了英雄人物建功立业。如第四十一回叙刘备携民渡江,烧新野弃樊城,入襄阳,败走江陵,裹挟民众十万迤逦而行,终于被曹兵赶上。显然,刘备惨败的原因,正在于十万民众的负担,没有这一巨大的牵累,刘备完全可以顺利突围;而如果他们具有一定的力量,人自为战,共抗强敌,则刘备完全可以反败为胜。后来赤壁大
战,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吴抗曹,东吴谋士即以此败为笑柄,讥讽诸葛亮;诸葛亮便以“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刘备“不忍弃之”,“甘与同败”云云,振振有辞,舌战群儒。虽然作品的目的是在以刘备的败绩来显其“宽仁厚德”的品质,诸葛亮敏锐犀利、善于反败为胜的辩才,但其中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基本看法已昭然若揭了。人民群众成了不折不扣的“惰性物质”,与曹操、董卓把人民群众视为“小民”、群氓,其实没有本质的差别。
《三国演义》所表现的“英雄史观”,主要是由作品的对象形态的特点决定。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艺术再现,它必然与它所反映的时代的社会特征密切相关。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宁的时代,也是最富有英雄色彩的时代。这种历史时代便是变革和转型的时代,往往是产生杰出人物和英雄人物的时代。至于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绝世英雄,作品更是以浓墨重彩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一幅空前绝后的英雄群像图。作品把纷繁的三国历史浓缩为一部战争史,把芸芸的人生凸现为英雄的舞台,写出了英雄们的奋斗、成长的历程,从总体上显示了英雄人格、精神的高昂。在不可避免的英雄至上、英雄崇拜的同时,也正表现了对历史的遵循。写英雄、凸现英雄、歌颂英雄,正是作品思想价值的集中表现。 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的一个显著的思想、艺术成就,即在于:作品在热情歌颂英雄的同时,也一览无余地展示了英雄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作为封建阶级的英雄,他们与人民群众在本质上是对立的,从而形成了有赞颂、有谴责,褒贬并举,艺术上美丑具备的特点。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都称得上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然而他给人民带来的惨状实在是无以复加的。即使刘备、诸葛亮、关羽等正面英雄,或大肆讨伐,劳民累民,或草菅人命、滥杀无辜,对人民带来的灾难也是不胜枚举。
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史观”的表现,其实也存在两重性,既高度赞扬了英雄的文治武功,也无情地揭露了英雄的罪恶。所以对此必须作具体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其思想性价值不能由此而一概抹杀。曹操的名言“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在道出了他的极端利己主义的“奸雄”本质的同时,也显露了天下黎民在所谓英雄眼中草芥不如的地位。无独有偶。作品第六回叙董卓与袁绍、曹操等十八镇诸侯交兵不利,为避其锋,决定迁都长安,群臣苦谏若划率迁弃,百姓骚动不安,董卓大怒道:“我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无论是曹操,还是董卓,人民群众都是任人摆布、宰割的羔羊;他们哪里把“天下”“小民”的利益放在眼里。
就如竺洪波老师所说:作品把英雄人物作为自己的对象主体,把英难的奋斗从整个社会主体中凸现出来,谱写了一曲响彻人宇的英雄赞歌。三国英雄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正是人类社会阶级斗争的缩影,它属于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作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斗争在一个阶级内部的集中反映,这种斗争形式更直接地影响着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强烈地催生或是破坏了一定生产力的发展,对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抹杀的。也即是说,作品认定英雄在推动历史中的主导作用,以英雄为社会生活的核心,而暂时舍弃了英雄之外的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遵循的恰恰是一种历史的真实。因此,我以为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史观”首先不必把它等同于哲学上的历史观,作为一部英雄传记,它歌颂英难、崇拜英雄,具有强大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的喜爱。而进一步说,从一种历史观来看,“英雄史观”也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学术价值,也不能以此来作为指责、阉割作品思想性的理由。我们甚至可以不必停留在对“英雄史观”的消极辩护上,而且可以说,正是英雄主义的光芒使作品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璀灿明珠,对于评价《三国演义》的思想价值,不妨提倡一点“英雄史观”,即正面评述作品表现“英雄史观”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滚滚长江东流水,浪花淘尽英雄。英雄在三国这段历史上的作用不可磨灭。在刀光剑影、断壁残墙、千军万马之下,那种忠信仁义、生死不渝的英雄气概,又岂是卿卿我我、纸醉金迷所能比拟的?从古到今,又有多少英雄豪杰在那“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风云乱世中逐鹿
群雄,东征西讨,最终却被历史所淘汰?{曹操一个顶天立地大英雄}.
人民创造历史,英雄也创造历史,英雄创造的历史,却具有突发性和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三国演义》不愧为一步中国史亚史诗的巨作。
10级电子工程系 周光远 10102120128
篇三:《曹操》
曹操作为反面形象,由来已久,在一些魏晋小说中,已见端倪;而在《世说新语》中,曹操的反面形 象,已具雏形. 《三国志》和三国戏中的曹操形象正是从此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世说新语》中所凸现的曹操人格形象透析 摘要:对于曹操的评议,历代就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有褒有贬,有赞有骂;有的认为是拨乱治世的 英雄,有的则认为是篡位自立的奸臣;有的认为是安邦国的一代文人英豪,有的认为是误国伤民的历 史罪人. 《世说新语》对曹操的评述描绘亦有本身的特点.本文从《世说》诸门中涉操的诸篇进行逐 条分析, 对《世说》中所表现的曹操形象给予正确的评定,得出在当时社会下按照当时的评判标准下, 曹操不失为一代英雄豪杰的结论. 关键词: 《世说新语》曹操 人格 英雄形象 透析{曹操一个顶天立地大英雄}.一,鄙薄的出身和自小英雄气概的外溢 曹操出身低微, 其祖曹腾为东汉恒帝宫中宦官, 其父曹嵩是腾之养子, 原出夏侯氏家( 司马彪 《续 汉书》 范晔《后汉书》). , 在魏晋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出身乃是关系人的一生命运的大事. 门阀世族掌握社会机器的运转, 妒贤嫉能,任人唯亲,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 假使出身在一个白衣部族或中下阶层, 即使以后功名成就, 功高盖世, 也洗涤不了家族所遗传的血统, 被当时的社会所鄙视. 在《世说新语》(以下称《世说》)"方正门"第二篇中,宗承对曹操的态度,是当世人们对血缘 出身的一个侧面折射.在《世说》中引《楚国先贤传》曰:"宗承字世林.""父贤,有美誉."亦 见其也非出自门阀显贵,只是一闲雅名士之后只是"少而修德雅正,确然不群,征而不就",在当时 颇有盛名.曹操少年时前去拜会,"屡拜其门,不能得言".甚至操做出无赖之势,"乃伺承起,往 要之, 捉手请交, "而"承拒而不纳. "其原因不过是操出身低微下贱, 于是宗承便"而甚薄其为人". 试想假如曹操是出自名门显贵世家,拥有所谓良好的门阀上品的高贵血统,宗承还敢不接纳吗?这还 不算,及至操作司空"总朝政时",问宗"可以交末",宗承犹曰"松柏之志犹存".可见当时的家 庭出身对一个人事业及生活的影响是多么的关键. 曹操的英雄奋斗史,可以说全是一个由个人奋斗出来的结果,他没有刘备"汉室后裔那样的帝王 血统",亦没有"父兄三代基业"孙权那样深厚实力,亦没有袁氏兄弟那样祖传殷实的家业.所有的 只是一腔建功立业的热血和高人一等的智谋.在当时汉末群雄并起并讲求出身门第的等级社会里,通 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亦然出类拔萃的成为一代霸主枭雄. 在屡被骂为"阉人之后"的唾液中,摈弃家庭门第观念,奋而力争终达三足鼎立中举足轻重的一 鼎,从而可知,曹操的成功历程,所遭受的挫折和困难要比同
时代称霸的孙权,刘备,袁氏兄弟等多 人要大得多. 下面再来浅谈一下少年时便才溢出众的曹操. 在摒弃了门第观念之后,曹操在少年时便出落的出类拔萃,智勇双全,才艺外溢,且有史记载. 如《世说》"假谲"门首篇中,写曹操少时与袁绍"好为游侠".及至"观人新婚",而"抽刃却新 妇".在新妇家人追逐之下,迷失道路堕入荆棘之中,袁绍又不能动弹时,操大喊"偷儿在此",而使 袁绍"慌迫自掷出,遂以自免". 或许本篇中作者是对曹操少年言行上诡计多端的贬斥,但其在危险窘 境中的所表现出来的智谋却不能不为我们所赞叹. 最早对曹操能力的发现者,应该是汉末儒学大家兼人物评品大师的乔玄.在《世说》"识鉴"门 首篇中,曹少时见乔玄,乔对其的评价是"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梳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是乱世
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据《续汉书》评乔玄是:"玄字公 祖,梁国睢阳人.少治《礼》及《严氏春秋》,累迁尚书令.玄严明有才略,长于知人."乔玄是当 时一代儒家大师,又是知名评论家,能给操如此恰当的评价,一则显示出玄的高超的学问和相人术;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操在少年时便崭露头角,锋芒渐露.操少时便英雄之气外溢,才使乔玄在其事迹及 骨相学上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曹操自小受"党人"的教育模式,向宦官,阉党开刀,向大权灼手可惹的"十常侍"之首的张让 挑衅,小时即以"击蛟"而盛名乡里.并且操与乔玄身世极为相似,几乎可以称为一个由时代造就的 两个完全可以替换的人物,其自身成长经过和发展历程也与乔玄极为相似. 比如乔玄少时治 《礼》 学, 《严氏春秋》 ;曹操幼时明古学,18 岁居孝廉.玄是良史,以刚猛著称于世;操打击巫祠,抨击宦官, 阉党.乔玄对对隐士进行批评,提倡入世为官;操亦反对隐逸倡导入世.玄镇压叛乱,镇压少数民族 起义而成名; 操以镇压黄巾军起义而起家,受封洛阳北部尉. 玄为人独立,不惧时风, 且"长于知人"; 操亦是屡屡举荐人才,发布"求贤令",唯才是举.玄性刚烈,无大体,然谦俭下士;操亦如此,甚 至赤脚而迎接谋士邴原. 再者,"操虽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姿".(《世说》引《魏氏春秋》) 从自身经历,并从盛传当时的骨相学出发,乔玄对操有一个正确的评介"天下方乱,群雄虎争, 梳而理之,非君乎"的正确评价. 乔玄又恐自己威望不足于把操推扬出名,建议曹操找当时的评议之士许邵,许靖二处士,二处士 给操"治世之能臣,乱石之奸雄"的誉号. 二,英雄霸气之逐渐充囊过程 随着战争经历的磨练和人际关系协调的需要,曹操在战略上,策略上,用人上以及为人处事上逐 渐走向成熟,也完成了从一个武士到一个英雄的脱胎转变,成为影响一个时代
之枭雄.所以,当曹操雄 视天下之时说:"假使天下无有孤,当不时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时,是具有着深刻内在的原因的. 曹操能成为一代之英豪或一代之枭雄, 是时代的必然,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当时那个动乱的, 黑暗的,草菅人命的,杀人如麻的社会里,必然要出来一个豪杰亦或枭雄来维持当时的正义和社会秩 序,扭正历史发展的车轮.以操的低微的出身,多厉磨难,艰辛奋斗的历程,个人的品格及行事方式, 联系整个历史现实,于是社会选择了曹操.曹操也没让整个社会失望,虽然没有完全统一中原的的霸 业,但促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结束了汉末动乱黑暗的病态社会,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三国鼎足时期. 在《世说》中对曹操英雄人物形象刻画的仅有"识鉴"门第三篇和"容止"门首篇两条,但仅仅 是这两篇,就把曹操英雄形象描写的淋漓尽致谓,刻画精微. 在"容止"门首篇中,曹操会见匈奴使者,"自以形陋,不足以雄运国,使崔季圭代."而自己 "捉到立床头."这个李代桃僵的障眼法只是一个小伎俩,蒙不过真正相士的目光,而恰恰匈奴使者 即是一位高雅相士,"然床头捉刀之人,此乃英雄也."可见此事曹操已有了一股王者之风,霸者之 势,英雄的气概是掩不了的.至此时,操则真正走向成熟,成为一代之英豪. 其中,"认鉴"门第二篇,对曹操的知人论事也有少许描述.操向新投靠来的谋士裴潜询问对手 刘备的为人处事,抑或是说刘表的为人处事,用以打探对手的虚实.此时的曹操已不是平叛黄巾起义 时的愣头武将,亦不是任人宰割的吴下阿瞒,而是出落为掌握天下兵马大权的一代英豪.所以,在行 为方式上不仅要像吕布一样勇,更要学会诸葛亮的智.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本篇中可 以看出曹操已经成为一个思虑全备,智勇双全的将将之才. 在当今,无论是评传曹操为英雄,为豪侠,为能臣,或为奸雄,为枭雄,甚至"窃国之奸贼", 但其在中国历史上之重要地位是抹煞不了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评传英雄之标准,就魏晋之英雄 评定准则来看,操能够以己身之力,运用智谋,成就一代霸业,"英雄"之号应当之无愧. 在古代典籍中,是如此对英雄定义的. "英"之为"草木之花",为阴; "雄"则为"鸟之父", 属阳."英雄"搭配,是运用道德标准与杰,豪等形容出类拔萃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相互排列,来突
出某人的才能. 逐渐形成"万人为英, 千人为俊, 百人为豪, 十人为杰"的比拟格式, 随后"英""雄" 乃为组合为一词,来描述圣,贤者的地位.至汉末社会大动荡,"礼","道"丧失,"圣","贤" 概念亦受到冲击,道德观念沦丧,颓废,天命观念淡薄并被质疑."礼","道","义"来衡量英 雄的道德标准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时代需要有能力的"能人"来治理社会,更需要
以一种全新 的模式来诠释英雄概念,也即能用武力,智谋来使社会和平稳定,而行为方式上未必一定遵循"先贤 之道".这些治世之能人拿这种"全新模式来诠释的英雄概念"来评判时,当之"英雄"称号无愧. 在"识鉴"门首篇中乔玄对曹操的评价就是用这种全新的目光做出的. 在当时"治乱"之际, 汉末封建社会淤积的各种矛盾达到一个临界点, 人民生活悲苦, 天灾人怨, 门阀贵族垄断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人才的压抑,有深厚治世才能的党人的闲置清议,社会动乱掀起 世族阶层重新洗牌的各种潜在特征初露端倪,一切矛盾一触即发. 在这历史关头,恰恰是曹操的挺身而出,振臂高挥,迁都邺下,形成新的政治,文化中心,使得 汉末这个动荡的" 政治"加"文化"的主体社会得到理顺和调谐,利用手中权势成功的化解了各种 危机和矛盾. 可以说是历史创造了曹操,选择了曹操,亦可以说是曹操再造了历史,于是社会把以新概念诠释 下的"英雄"桂冠抛给了曹操. 如果说前面《世说》中各门观点表明曹操是一个大英雄,大豪杰,政治家,军事家,那么在"捷 悟"门前四篇则更加突出的表现出了曹操的伟大智慧和学识才能, 不用操一篇文章即把操高深的文学 素养和智慧的谋略方式溢于言外, 深刻的刻画并展示了操作为魏晋中文人亦或更恰切的称"文豪"的 一面. 信笔写一"阔"字,落笔书一"酥"字,即将自己意愿完全表达;简洁,但很深奥,非一般文人 能解;在思腑曹娥碑文字时,亦巧解"绝妙好辞"的谜面;并巧利用废品(竹片) ,变之为宝(椑楯) . 或许这四篇本意在展示曹操之才不及杨修的才智,但却从侧面突凸显出曹操本人高超的悟解力,深奥 的智慧和丰厚的文学素养.我们不可否认在这四点上表面所显示的操处处不及杨修,但是有一点我们 也不能忽视了,操之身份是一宰相,是一元帅,是一谋略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综合体,而杨修只是 魏晋千千万万恃才放旷,傲世清议的文人之一,与操则是万万不能相提并论. 操不仅自己是一个大文豪,并且凭势权利在自己的身边形成了一个大文学团体(邺下文人集团) , 并以己身参与其中,进行文学创造活动.其自身文学成就影响了一个时代,为建安风骨的形成做出了 巨大贡献. 并以己身影响了两个儿子——植, 形成了魏晋六朝时期两个文化家族中的杰出的一门. 丕, (另一家是南朝萧梁家族) .另外,很爱惜有才之士,对所有归附文人皆是不计前嫌,进行良好安置. 并且礼贤下士,求才若渴,发布"求贤令". 曹操的一生几乎全部是在争战中度过, 长期的军旅和政治生活不仅没有使其单纯化为一员单纯的 武将,进而丰富了他的创作体裁,写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篇章,这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孙权,刘 备,袁氏兄
弟,刘表,司马氏家族中没有出现,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如此杰出的人物还是甚为罕见,操 完全可称为"文豪加英雄"般历史人物. 曹操是一位文人英雄,但在汉末魏晋那个动乱交杂的年代,要保持着良好的节操即或要保全性命, 就不得不奸诈一些.在"假谲"门第二,三篇中,写出曹氏假寐以杀人之事,看似描绘出操之奸诈的 性格,事实上也确实表现了一些奸诈的信息.但是在读到"假谲"门第四条,我们便欣然可知,操以 前的举动其实是事出有因. 因有了第四篇中的危险经历, 所以才有了第二, 三篇中假寐持剑杀人行为. 在魏晋那个求功利的黑暗年代,使士刺客身份如牛毛,且不说张良的雇士袭击秦耳,操自己也曾 持匕首刺杀董卓,且操自己被袭的经历就数不枚举.比如第三篇所说的袁绍差人的刺杀. 所以,在当时要保住自己的性命, 要想有一番作为,就不得不奸诈, 换句话说不奸诈就活不下去. 可是说是时代或者是时世培养了曹操的奸诈. 操在少年时曾说:"宁叫天下人负我,不让我负天下人";乔玄(刘昭)也曾评价操是"乱世之奸 雄,治世之能臣".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在那个时代,一个出身宦官家庭的下贱子弟要如
此一番作为,这些做法也就无可厚非了. 先秦即有庄子妻亡而击鼓而歌,稍后又有魏晋风流中的"任性情"的放诞的,真情直露的,一切 随己愿的表达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大丈夫做事不顾小节.所以,曹操的这些事件和做法在当时的大环 境下也实是事出无奈,亦或事出有因,亦或英雄品质中的奸诈谋略成份.跟时代是戚戚相关的. 所以,在"贪猖"门首篇中,操先畜养培训一来代替有一技之长的爱妾,所表现的不仅仅是 "诈",更有"智"的成份. "言语"门第 8 条中,对真正有才之士的尊敬,表现出了知错能改,礼贤下士,又从侧面表现操 性格中的豁达和成就一代霸业所贵有的用人之策. 其中,在"夙惠"门第二篇中,妻何晏之母后,欲以晏为己子,但晏本人不愿,在宫内划出"何 氏之庐也",从中可以看出操之豁达,不愿强人所难,另一面,又可看出操之内心童趣爱心的一面. 在"轻诋"门中第 11 条,恒公以操杀青牛例来惩懈,敢于向自己权威的挑衅者袁虎.在当时那 个从自傲,以己为大的社会里,很少有人赞誉别人.而恒公以操例训斥袁虎,亦能从一个方面可以看 出是对操行事上的赞誉和附和. 在"或溺"门首篇中,操大破邺城,但姿色稍艳的袁熙之妻被五宫中郎抢先得去,即曰"今年破 贼,正为奴",破一城只为一妇人,看似笑话,或是以为曹操的轻言寡语,其实反过来想为什么不一 定是真的呢,"率性情而自然",把真情流露出来,或许在破邺之前已有了霸占曹熙之妻之意了.再 者,操终究是一武人般的文人政治家,摆脱文人气概,尽显武夫脾性,操此
篇四:《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 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 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是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
但只从曹操的一个方面去评价曹操,这样不行。曹操在历史上有他不好的一面,但他也为国家奉献过,他也有丰功伟绩。他讨董卓,统一北方所有军阀,使得北方在三国时期得以太平,而且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为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三国动乱时期,才人辈出,战乱不断。袁绍掌握青、冀、幽、并四州,雄霸河北,气势强劲,孙策占据江东,如果没有曹操这个人,不知当时会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那么就会加剧当时的战乱。
别人怎么看曹操我不管,曹操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的诗歌,还有他的智谋,都让我钦佩。“驾六龙,乘风而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就体现了他想一统天下的野心。“周公吐脯,天下归心。”这说明他希望天下的人才都为他所用。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有气势。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就能说明曹操有常人不能有的智谋。望梅止渴,表现了曹操的聪明才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大军,这说明曹操能征善战。赤壁之战虽然败了,但是他能很快的稳住军心,这说明他治军有方。在关键时刻他知道休养生息,这说明他能审时度势。但是,我不可否认,曹操在历史上有过暴行,他曾以为父曹嵩报仇为由,屠杀徐州和从雍州、凉州逃难过来的手无寸铁的百姓十几万,“泗水为之不流。” 战争是残忍,而百姓是无辜的,他们不应该成为军阀之间征战的牺牲品。曹操的此举确实为他在后人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形象,也在自己心中留了阴影。对于曹操是政治家这一点,我觉得有些不对,他屠杀百姓十几万,这点说明他不是真正的一个政治家。{曹操一个顶天立地大英雄}.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乃真英雄也!他大气、深沉、豁达、豪爽、洒脱、风趣、机敏、随和、诡谲、狡诈、冷酷、残忍,实在是一个极为丰富、多面,极有个性又极富戏据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坦诚的一面。他的奸与诚统一于“雄”,他的善与恶也统一于“雄”。
曹操就是曹操,他从不隐藏自己想一统天下的野心。一直以来,世人都知道曹公想统一天下,成就霸业。天下贤士都去投靠,赤壁之战时,曹操拥有水陆两军百万,良将千员,谋士就更不用说了。
这就是曹操。遇事审慎,临危不乱,且多有决绝之举。初平元春正月,袁绍等官员连兵讨伐董卓。曹操在丹阳招幕兵丁四千余参战。走到龙亢发生兵变,叛卒火烧曹操帐篷。仓促之间,曹操沉毅冷静,敏锐决断,手持利刀奋杀数十人,镇定了局势。
这就是曹操。胸襟博大,乐观宏达,且多在危难之中见精神。胜不骄,败
不馁是他勇武气质的又一大特色。征乌桓迷走沙漠生死攸关,唯曹操能想出使将士望梅止渴而战胜自我脱离险境的妙策。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乐观精神正是玉成一世英雄的根基。赤壁大战,曹氏惨败,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将帅之风范,笑指江山,畅言地利,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曹操的鸿鹄之志。{曹操一个顶天立地大英雄}.
这就是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和融合。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又是非法理性的独断专制残酷无情。曹操渴仰贤才,广纳善良,不止一次地下过招贤令、求言令,确实给当时人妖莫辨的污浊社会吹进一股清新之风,让有报复于天下的能人才俊看到了一线希望。曹操用人唯才,对蔡瑁张允卖主求荣,一时利用,但心中早有处置;而对张辽等人的弃暗投明,他慧眼识才,对其重用;更在晚年时期重用司马懿。曹操广屯田,修水利,倡节俭,轻徭薄赋,抑制豪强,为天下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无意义的军阀倾轧又惨杀了大批降卒和劳力,更深地加重了百姓的痛苦,阻滞了社会的进步。
这就是曹操。曹操多才多艺,不仅在军事上是一个统帅,在文学、音乐等等艺术方面也多有自己的创见。曹操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先头兵,他应该有一个辉煌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充实的圆满的,但是他矛盾的本性决定了他在关键问题上决断的底气不足。当时的天下大势,的确需要曹操来作一个果决地亮像,倘若果真如此,后来的历史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曹操却没有这一点真勇敢,他是牢牢立足于旧基础上的花朵,徒有灿烂之色,根子却是腐朽的。所以,曹操的鞭挞宇内只不过是清扫历史殿堂的必然行为,他本人充其量不过是个尽责的“佣人”,一个新旧中接力长跑时期转换过程持第二棒的中间接手而已。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三分天下有其一,关东义士首起兵。屯田数载就黎明,官渡一站挫傲军。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千古霸业传百世,唯有英雄堪比君。”曹公啊曹公,你走了,你在人们心中确实一个纷争,你留给世人的有事一个接一个的迷。可悲啊!可叹啊!
篇五:《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一说到曹操,我们自然会想到:“宁可我负天下人,勿令天下人负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等等的语句。曹操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就是一个大奸贼,大坏蛋,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其实,人们对曹操的了解是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获得的。那么,历史上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人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30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