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高中生作文 > 高一作文

拿来主义,鲁迅

admin 高一作文 2020-04-23 01:22:18 拿来主义主义

篇一:《鲁迅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

年级:高一 人教版必修四

课时:2

教学目的:

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思路明确:先破后立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

第一课时:(内容提示:送去主义的本质与危害)

一、导入

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是我国近一百年来一直面临的问题,大家知道我国最早对待外国文化采取什么态度吗?

——闭关锁国

我国是不是一直以来都这样呢?举佛教为例,佛教发源于印度,在中国为本土所包容,最后在我国成为了流传最广和历史最悠久的宗教之一。中华文化曾经充满了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而现在我们却面临着文化上的困境。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了解面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二、整体感知{拿来主义,鲁迅}.

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这个词在哪一段才正式出现?

——第五段

我们发现作者在第五段才正式开始论述拿来主义的,在论述拿来主义之前,作者先提出了什么主义?

——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对这两个主义的态度是?

——反对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 作者先破后立,前半部分着力批判“送去主义”,破得彻底,然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就立得鲜明。

板书: 闭关主义{拿来主义,鲁迅}.

(破)

(立)

为什么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要先批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第一部分,1——4段。

文章解析:

第一部分(1——6段)批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提出拿来主义。

阅读1——3段,领会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因为这正是当时广泛流行的错误思潮。

鲁迅先提出了清政府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称之为“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这是一种固步自封和盲目排外。而被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开始变成了“送去主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我们通过第一段的三个例子来体会“送去主义”的本质。 三个例子:

送古董去巴黎展览

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

送梅兰芳博士去苏联,以催进象征主义

“别的且不说罢”提示我们什么?

——除了学艺方面,还有其他更多方面。

——作者把“送去主义”限定在文化领域,论述范围的明确,增添了揭露的深刻性。

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送古董,送古画新画?什么叫“发扬国光”?为什么要给外国展示我们的这些东西?

——为了获得西方各国的认可。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为什么我们还要把京剧送出去?

举例:实际上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存在。比如我们我们多次在维也纳举办的的音乐会。为什么中国要做这种事情?

——这是一种文化上的不自信,文化上的自卑心理。

小结:

闭关主义:文化上的盲目排外

送去主义的本质:文化上的保守和不自信

第一段最后一句“活人替代了古董,也可以算的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是真正的进步吗? ——反语,揭示了我么文化上的窘境,由送古董古画到送人,急于证明和表现恰说明了极度的自卑和无所适从。

第二段,按照交往原则,我们不能只是送去,还应该拿来。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那么一味送去的结果会怎样呢?我们来解读第三段。{拿来主义,鲁迅}.

作者用尼采的例子说明了“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会导致什么下场?

——尼采自诩为太阳,最终发了疯。中国的一味送去主义最终也是行不通的。以尼采的例子打比方,这种论证方法我们叫做类比论证。

为了进一步说明,作者又举了煤的例子。我们知道煤作为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也是。总有一天会走向僵化和消亡。所以,我们应该给后代留一点“礼品”——我们这一代人在文化上的创造。不然,“当我们拿不出东西来”的时候,“只好磕头讨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残羹冷炙是什么意思?

——吃剩的饭菜

比如几百年之后煤资源的枯竭,最后只能希求别国的施舍。“磕头讨喜”形象地活化出一味送去的严重后果,自身的贫乏和衰弱,文化上失去自主权和辨别力,处于被动接受的可悲境地。

小结:送去主义的危害:自身的文化贫乏

(4——6段)

第四段作者给我们区分了“抛来”和“抛给”,二者有何区别?

抛来——无意识

抛给——有意识,称之为“送来”。

作者把“抛给”西方各国给我们“送来”了哪些东西?

德国的废枪炮

法国的香粉

美国的电影

日本的各种小东西

我们把这种有意识地送来的东西称之为文化侵略。

在此基础上作者区分了“送来”和“拿来”

送来——被动接受

拿来——主动获取

这种送来的现象到现在依然存在,比如美国的大片在我国的繁荣,而国产电影则前途堪忧。 我们要做的应该是积极地向美国电影学习,然后制作出真正好的本国电影,使之和外国电影进行抗衡,成为我们自身的文化主流。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拿来主义,鲁迅}.

小结:如何提出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都不好,所以要拿来。先破后立。

作业:预习课文7——10段,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课时2:{拿来主义,鲁迅}.

(二)(7——10)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做才是拿来主义?

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的时候区分了“拿来”和“送来”,相对于“送来”的被迫接受,和没有选择,所有拿来应该是主动获取,有自己的选择。

所以拿来的定义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为了解释拿来主义,作者选取了“大宅子”这一事物进行比喻,“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或者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通过三种对待“大宅子”的不同态度,形象地揭示了对待外国文化或者传统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有哪三种人?

—— 对待大宅子的态度 对待文化遗产态度

(1)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 逃避主义

(2)勃然大怒,一把火烧光——昏蛋 全盘否定 虚无主义

(3)—羡慕宅子旧主人,欣然接受一切——废物 全盘肯定

作者先批评了这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然后才提出拿来主义该怎么做。这又是先破后立。继续以之前的大宅子作为比喻,作者告诉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是:

——首先拿来,然后占有,挑选。不是一位逃避,不敢接触,更不是一味肯定或者否定,而是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这个标准是什么呢?作者以大宅子里面的各种物品为例进行说明。这种比喻方法我们称之为博喻。可以使论述化繁为简,使论述更为精辟。

物品 处理方式 文化遗产{拿来主义,鲁迅}.

鱼翅—— 吃掉 精华

鸦片—— 送药房 精华与糟粕并存

烟枪和烟灯—— 博物馆 糟粕

姨太太 走散 糟粕

标准——是否有益,实用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小结: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占有,挑选

比喻论证

三、(10)段,总结。

重申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的意义?

——创新

《<木刻纪程>·小引》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有创新才有发展,才有进步。

怎样才能做到拿来主义?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鲁迅对文学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加以总结。

小结:鲁迅杂文的特点

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鲜明对比,反衬,说服力、感染力

幽默犀利的语言

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和第三题。

篇二:《拿来主义 鲁迅》

正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来形容中国印刷工业的发展模式是再恰当不过的。不光从国外“拿来”,相互之间也在“拿来”。“拿来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之一,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盲目地“拿来”甚至粗制滥造是极不应该的。有些企业还将这部分仿造的半成品推入国际市场,以其“先进”的技术、低廉的价格向市场推广,不久便因为质量问题败下阵来。这就是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失败的一个原因:当我们的产品还不够成熟或者说品牌的内涵还不够充分的时候。

“拿来”必须有用。“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要有选择地“拿”。我们确实需要的,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益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绝不能抱着“外国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这就要求去“拿”的人具有识别真伪好坏的能力,能把“拿来”的高科技、先进经验学到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高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而青少年一代就承担着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鲁迅的思想博大精深,而“拿来主义”的思想蕴含与当前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恰切地联系起来,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正确理解改革开放形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定义:

谓吸收外来事物的长处为我所用。

版权声明

本站文章收集于互联网,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章仅供学习观摩,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tuxing@rediffmail.com,我们将及时处理。本文地址:http://www.15033.cn/gaozhong/gyzw/230866.html

中学网 - 让教育更简单

http://www.15033.cn/

蜀ICP备19007375号

Powered By 中学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