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高级中学校园网
目录
前言
一、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二、课程目标
三、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四、学校校本课程设置
五、学校校本课程实施
六、学校校本课程评价
七、学校校本课程管理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大团高级中学2020学年度校本课程计划
大团高级中学创建于1944年,1978年批准为南汇县重点中学,2002年9月通过择地新建,改为高级中学。学校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现有教学班30个,在籍学生 1152人。现有任课教师116名,其中高级教师34名,约占29%,中级教师42名,约占35%;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5名,约占21%。
自1982以来,学校12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上海市安全文明学校,上海市卫生工作先进集体、上海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首批上海市中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上海市普教系统德育先进单位等称号。学校是上海市海洋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十一五”实践基地、上海市创造教育学会创造教育实验基地。2020年南汇并入浦东新区,与临港新城毗近。
一、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一)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精神,我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以学校校本课程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二)对学校准备的分析
1、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办学理念:崇尚“仁爱、笃学、尚美”,努力建设“让每位师生成人成才、成功成器”的高效能的、有文化自觉的现代学校。
学校使命:让师生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学校背景分析
学校SWOT分析表
因素
S(优势)
W(劣势)
O(机会)
T(威胁)
地理环境
●紧靠大团古镇,与临港新城毗邻;
●交通便利,S2贯通西东、S1501贯通南北;
●所在大团镇,各类教育集中,医院、银行等齐全,社区成熟;
●面对东海。
●两翼发展强势,学校所处中间的大团镇发展相对滞后
●划归浦东新区学校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
临港新城的崛起,有利提升学校的品牌
●学校是上海市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受到海洋管理部门的关注,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建设
●优质生源存在向原县城靠拢的趋势,又有向浦东新区流动的趋势,学校生源面临质量下降的可能
硬件设备
●学校设备较齐全,运动场地达标
●教育信息化水平较高
●海洋展览有特色
●图书馆藏书不尽如人意
●实验室设备较齐全但应用效率不高
●校园一卡通、网上选课和评价实现数字化校园管理。
●推进校园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空间大
●网络资源的开发
教师资源
●教师敬业精神强,工作勤奋
●涌现出了一批区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
●缺少市级特级教师,部分学科缺少有影响的骨干教师(把关教师)
●教学方式传统
●结构性缺编;
●青年教师的发展潜力大,尤其是近五年引进的教师
●后备力量强
●人事制度改革影响师资的调整;
●整体超编,结构性缺编的现象短期难以改变;
学生状况
德智体美、个性、潜能
●纯朴懂礼貌
●兴趣较广泛、活动能力强
●学习基础较好
●学习动机、习惯不佳,自主学习、管理能力弱
●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偏科严重
●学习方式传统
●创新能力不足
●差异性带来的选择性、个性化成长
●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应试教育压力的加大
家长配合
●家长关注度高
●对学校工作支持配合
●学习成绩期望值高,过份关注分数
●家校沟通教育机会提高
●对学校素质教育的举措不理解
社区参与
●社区与学校关系较密切,参与学校活动,有利于学校发展
●需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资源与实践基地的建设
●社区如何参与学校的发展
●提供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社区的社会教育责任
二、课程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仁爱、笃学、尚美”
培养具有丰富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有所长,体格健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优秀中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师发展目标:“有追求、善学习、能合作”
——师德高尚有追求、素养良好善学习、教艺精湛能合作
师德高尚有追求:强调“爱心与责任”;教师能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端正从教态度,提升价值追求,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知识当作人生乐趣。
素养良好善学习:崇尚“笃学与反思”“教师能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用先进的方法、现代的理念来教书育人,让学生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教艺精湛能合作:倡导“自主与合作”,教师能在自身精益求精的基础上,主动发挥个性特长,发扬团队精神,集中大家的智慧,共享优质的资源,创建共赢的局面,逐步形成合作共进的教研氛围。
三、学校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一)学校校本课程整体框架
基础型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 (必修课程)
学科类拓展课程——学科拓展科目 (限定选修课程)
(语、数、英、加一学科、海洋科普类)
科学素养科目 长课程:学期
短课程:讲座式
拓展型课程 综合类拓展课题 (自主选修)
人文素养科目 长课程
短课程
主题教育活动
实践类拓展课程 (必修课程)
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社团活动 (自主选修)
研究型课程:海洋科普小课题
图1. 学校校本课程整体框架图
(二)学校校本课程解析
1、学校校本课程子课程目标
学校的校本课程,文义上涉及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狭义上重点在拓展型与研究型课程建设中。
基础型课程
学校把国家课程作为基础型课程,结合我校生源基础,在教法学法上实施改革,在校本化的推究中,夯实基础,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要求。
必修课程
基础型课型
图2.基础型课程框架图
拓展型课程
学校的拓展型课程,在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在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上作进一步拓展。
拓展型课程
实践类拓展课程
综合类拓展课程
学科类拓展课程
图3.拓展型课程框架图
研究型课程
学校的研究型课程,旨在进一步夯实基础,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分析问题、解放问题的科研精神。
研究型课程
必修课程
个体独立型课程
小组合作课程
指定课程
图4.研究型课程框架图
2、特色课程
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为海洋科普教育。学校依托海洋科普基地,对学生开展海洋教育,让学生认识海洋、了解海洋,树立强烈的海洋意识,营造海洋教育氛围。
海洋科普教育关注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志存高远。通过对国家领海和主权、海洋污染、海洋资源等的现状了解,例如近期大连渤海湾原油泄漏事件的了解,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立志报国的思想。同时,它也是促使学生在提升自我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基础上对兴趣、潜能的激发。
海洋科普基地锻炼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基地筹建受到海洋局等多个单位的关注,不仅每年有专家和专业人员到科普基地为同学们开设科普讲座,并且他们每年向基地资助一定“小课题”资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科学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
凸显学校海洋科普教育特色能够成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理想的载体,也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有机依托。海洋文化、海洋精神为基础型课程提供丰富的实例与背景,有助于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依托海洋局的资源资料优势,又可为拓展型课程提供广阔的舞台,进而也为研究型课程提供众多课题,为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作有效的指导。海洋科普教育特色可以与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三)学校校本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校校本课程应遵循以下几大原则,即:
发展性原则。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更好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校本课程评价的根本性原则。
拓展性原则。学校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要与基础型学科的教学密切相关但又超越通常的学科课程教学。
科学性原则。学校校本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要体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理科类的校本课程要尽量体现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与趋势,文科类的校本课程要体现文化性、社会性。
适用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在难度上不能超越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广泛性原则。只要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评审,教师可以选择认为合适的任何内容用来设计校本课程。
动态性原则。学校的校本课程是动态滚动发展的,根据各方面的反映,每年都进行校本课程目录的重新修订,新的、成熟的校本课程不断加入,一些不受学生欢迎或准备不足、教学效果不好的校本课程将谈出。
除了以上原则外,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自己独特的亮点。
(1)三个“基本课型”。基础、拓展、研究并置,以稳固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为核心。
(2)两个“设置平台”。一是设置教与学的电子平台,通过制作电子课件与编制“学案”,促进教与学行为转变,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二是设置供学生使用的实践活动平台,以期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3)一个“海洋教育”特色。
(4)“动态开放模式”。学校有海洋科普展示厅,可供学生参观,资料经常更换。学校图书馆专辟海洋文化的图书专柜,可供师生借阅。学校邀请专家、学者做海洋科普的专题报告。体现课内课外动态开放的特色。
说明:(1)“海洋教育”特色作为课程建设的平台,具体分为四个圈:⑴基础型课程中作学科渗透 ,以激活、夯实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为主。⑵拓展型课程中构成系列,综合类按科学与人文分类式不分类,按海洋资源、海洋事业、极地考察等内容,形成年级序列,归必修课程,此外学科的拓展则以贴近学科及教学内容为原则,分成序列。⑶研究型课型以学生小课题研究为核心,由专家、教师课余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由学生选修。⑷以“海洋之星”社团建设为主线,形成海洋科普系列社团,侧重网页设计、影像编辑,海洋考察等相关活动。
(2)教与学的电子平台。具体分为三个圈:⑴综合各优秀教师经验的课件,即学案课件,可供学生自学。⑵教师授课自制课件系列,即教案课件,供上课用。⑶学校提供的海洋教育的资料平台,供师生教与学使用。
(3)实践活动贯穿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四)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行动策略
学校课程建设不仅自身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它必须与整个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成为学校发展整个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为此,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行动策略,拟为四个层次来表述。
第一层级:以海洋普及教育为学校文化背景,秉承“成人成才,成功成器”的办学理念,“尊重、合作、服务”的管理理念,承担让每位学生“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升,人格不断完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办学使命。
第二层级:(1)构建学校德育操作体系,营造“追求大气、崇尚宽容、注重合作、富于奉献”为特性的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相适应的氛围。(2)构建学校课程体系,让海洋普及教育渗透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之中,务必做到:实在有效,不摆“花架子”;开放深入,不“蜻蜒点水”;持续有序,不“浅尝辄止”。
第三层级:师资建设、学业评价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三步齐抓。师资建设:抓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抓自觉渗透海洋意识。学业评价建设:抓课程建设评价,抓各学科渗透海洋文化精神是否有序,抓课堂教学特色与基础,抓学生学业水平发展状况。管理制度建设:抓适应海洋文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抓程序管理的反馈机制。探索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
第四层级:聚焦课堂、学生。
四、学校校本课程设置
课程
领域
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型
研究型课程
学科
拓展
领域拓展
社团活动
综合拓展
语言文字学习领域
语文
阅读与写作
高一
高二
高三
英语
外语
口语
高一
高二
高三
自然科学学习领域
数学
数学思维方法与应用
高一
高二
高三
物理
物理理念与应用
高一
高二
高三
化学
化学理念与应用
高一
高二
高三
生物
生物
进化
高中
地理
地理
演变
高中
社会科学学习领域
思想
政治
社会
政治
高中
历史
综合
高中
技术学习领域
劳动
技术
高一
高二
信息
技术
高三
艺术学习领域
艺术
高一
高二
高三
体育与健身
体育
高一
高二
高三
五、学校校本课程实施
(一)教材匹配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因此,教材编制原则应当考虑学科特点、教师水平、学生可接受性、可操作性(如长课程、短课程)。对于拓展型课程还要考虑课程的高度选择性。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渠道挖掘教材资源: 1、自编教材;2、选编教材;3、选用优秀教材;4、拓宽现有教材。教材编制时要注明科目名称、科目描述、教学对象、课程目标、学时安排、具体内容、评价方式和参考资料。
(二)课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主要任务是启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好思想、人员、组织、教学的准备工作:
A、制订方案、健全制度;
B、评估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重点;
C、教务处发放校本课程申请表和参考选题;
D、教师确定校本课程选题,申请表交教务处;
E、教务处选配校本课程教师;
F、教师挖掘教材资源,选择或编写教材。
2、实施阶段
A、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由、自主选择课程;
B、统计学生选课情况,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
C、教务处确定校本课程的形式,开课设节:
D、教师制订学期计划,上交教务处检查;
E、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F、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研讨教材教学策略,提高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
G、定期检查、记录、测试,反馈实验情况,对出现问题进行调查与诊断;
H、教师按学期对教材内容、教材的使用、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评价。
3、总结阶段
A、教师整理好讲义和全部实验材料;
B、教师写出校本课程分析报告,进行反思性评价;
C、教务处发放学生问卷,对教师进行评价。
六、学校校本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对于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学校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内容丰富性和手段多样性。
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体会。
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组织与学习环境。
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校本课程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二)课程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
1.评价内容
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由四部分组成: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评价;课程开设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效果评价。四个评价部分分别在课程质量的四个控制点进行,通过控制对课程实施全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障。
A、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的意义,开设课程的必要性、现实性和可能性,通过该课程希望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些课程目标与大团中学培养目标的一致程度,课程目标实现的基础,课程大纲的科学性、适用性、时代性等。
B、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主要判断教师开设课程的准备程度,包括教师个人的知识准备、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组织与教学安排、实验参观调查等。以课程计划、教学设计、讲义等为主要标志性信息。
C、课程实施过程评价。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对学生进行随堂问卷调查等。
D、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课程实施以后是否达到了原来设计的教育目标,还存在哪些偏差,为此下一轮应当如何改革等。收集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考试完以后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征询专家、同行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意见等。
2. 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A、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
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用于校本课程的立项,只有通过该项评价的校本课程才能获得正式的立项,只有通过立项评审的校本课程才能列入学校校本课程计划。
指标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4分
3分
2分
1分
A1
课程设计的先进性,开设本课程的意义
课程目标清晰,反映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显著作用
课程目标清晰,基本体现当代科技与社会发展趋势,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课程目标基本清晰,课程内容合理,对学生发展能有一定促进
课程目标不清晰;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对学生发展作用不大
A2
课程的拓展性,课程目标与大团中学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国家课程计划基本要求之上进行了拓展深化,体现了本校的培养目标
在国家课程基本要求上有一定拓展,基本体现了本校的培养目标
是国家课程的延伸而不是拓展,某些方面体现了本校培养目标
仅仅是国家课程教学的延续,不能体现本校的培养目标
A3
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改革思想、整体课程改革要求的相容性
课程充分体现了西中课程改革的思想,完全符合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的要求
课程设计体现了西中课程改革思想,与学校整体课程计划基本符合,但还存在些微偏差
课程设计思想与学校课程改革思想有一定差异,与学校课程总体安排有些冲突
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思想冲突;或者与学校整体课程计划相矛盾
A4
课程设计与学校课程平台设置的一致性,课程的完整性
是学校课程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其他课程没有冲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与培养目标
符合学校课程模块的要求,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还有所欠缺,或者存在与其他课程协调的问题
符合学校课程模块的要求,但内容结构不完整,与学校其他课程有明显交叉或冲突
不符合学校课程模块要求,或者课程会对学校其他课程目标造成负面影响
A5
课程计划的科学性、适用性
课程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结构清晰,呈现形式与学生发展水平相适应
课程内容选择基本科学合理、结构清晰,课程呈现形式基本与学生发展水平和特点相适应
课程内容结构不尽合理,课程内容的呈现不太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课程内容结构缺乏逻辑性或完整性,与学生现阶段发展水平脱节
A6
是否具有开设课程的条件和基础
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生知识准备、学校现有的条件均完全支持课程的开设
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生知识准备、学校现有的条件中尚有部分欠缺,但有可行的解决方案
课程开设基础与条件中有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但可以预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
课程设计中存在近期无法克服的困难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A7
该课程内容是否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
课程内容与 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情境、家庭生活息息相关。
课程内容部分和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情境、家庭生活相关,其余脱离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仍有解决的方案。
课程内容与 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情境、家庭生活基本没有关联。
课程内容与 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情境、家庭生活完全没有联系。
注: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评分解释:得分超过21分的通过立项(含21分)
得分高于18分、低于21分(含18分)的可以继续修改
不够18分的直接否决
B、课程准备与投入评价
课程准备与课程投入评价是为校本课程开设服务的,这是开课的必备条件,立项的校本课程只有通过此项评价才能被正式排入学生选课表中供学生选择。
指标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4分
3分
2分
1分
B1
教师的知识基础与师资准备情况
教师的知识基础完全能胜任本课程的教学,有开设本课程的经验;借助校外专家的已经落实,合作教师已经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本校教师的知识基础基本可以胜任,但没有该课程的授课经验,主要依靠校外专家的课程专家基本落实,本校合作教师有了初步的准备
本校教师目前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需要继续学习,主要依靠校外专家的课程专家尚未落实,本校合作教师准备不充分
本校无法找到合适的教师担任该课程的教学,校外落实相应的专家也比较困难
B2
教学材料准备的准备情况
教师系统全面掌握了本领域的知识,课程计划完整、成熟,教材或讲义已经可以使用
教师全面掌握了本领域的知识,课程计划基本完整成熟,教材或讲义等教学材料基本准备完毕
教师基本掌握了本领域知识,课程计划还在修改,教材或讲义尚处于编写或选择中
教师部分掌握本领域的知识,没有完整的课程计划,没有相应的教材或讲义
B3
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准备情况
有完整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安排,有明确且成熟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案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安排已经确定,尚需要继续完善,有学生成绩评价办法
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只有初步考虑,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正在酝酿中
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与教学组织安排,没有形成学生成绩评价的办法
B4
教育教学设施的准备情况
教育教学设施使用已经落实
教育教学设施的使用基本落实
教育教学设施有初步打算
教育教学设施还没有安排
注: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评分解释:
得分达到14分(含14分)以上的可以列入学校校本课程目录
得分12-14(含12分)分以上的安排准备时间后可以列入学校校本课程目录
得分在10-12分(含10分)经过修改和进一步的准备后可以申请重新评价
得分少于10分的原则上不能列入当年的学校校本课程开课目录
C、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校本课程教学的评价,这样的实施过程包括了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环节(比如参观、实验等均包括在内),评价集中在教师“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在校本课程投入和准备一定的情况下,影响教师“教”的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影响学生校本课程“学”的主要是学习情趣、课程教学与学生经验、体验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管理激励等。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对教师校本课程教学工作的考核。
指标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4分
3分
2分
1分
C1
教师的教学态度
对课程教学有很强的责任心,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教学,能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反映而不断改变教学,教学计划得到认真执行
对课程教学具有教强的责任心,能够认真组织教学,注意听取学生意见,能够保证教学时间、完成计划的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一般,基本能够认真组织教学,有时能主动改进教学方法,基本能够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
课程教学的责任心不够,缺乏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学失误较多,无法保证课程大纲得到全面执行
C2
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了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技巧运用娴熟,能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方法基本适当,教学技巧运用不够娴熟,能有意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能根据学生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基本能调动学生兴趣,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教学参与
教学方法呆板,与课程的针对性不强,较少运用教学技巧,教学手段单一,学生较少参与,兴趣不高,不能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没有参与,经常是教师自顾自地教学,学生明显不满
C3
是否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合理适度的分级教学目标,着眼于不同水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挖掘学生潜能。
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了模糊梯度的教学目标,能够使大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挖掘自身潜能。
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基本上没有设定梯度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找到自身最近发展区。
对所有学习水平的学生设置相同的教学目标,假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同一水平上,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消化不良”。
C4
课堂教学状况观察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积极,探究气氛浓厚,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兴趣,参与度高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有一定互动,能够共同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基本没有学生做其他事情
课堂教学气氛有些沉闷,师生互动少,部分学生做其他事情,学生基本没有积极的探究
课堂沉闷、没有师生互动、没有探究,半数以上学生不能集中精力于教学中
C5
课堂角色观察
课堂中真正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起组织引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心情愉悦。
课堂气氛较活跃,教师基本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大部分学生心情愉悦,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师没有真正体现主导作用,主要时间在讲授课文,仅有少部分学生认真听讲,对教师提问有所回应。
课堂成为教师“一言堂”,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讲课讲到口干舌燥,学生却昏昏欲睡。
C6
学生对课程实施的评价
学生调查对课程的评价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向其他同学推荐该课程
学生调查对课程评价较高,但学生评价意见有分歧,部分学生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
学生调查对该课程评价较低,极少由学生给出高的评价,极少由学生愿意向同学推荐该课程
学生调查评价很差,而且意见比较一致,没有学生愿意主动向要好同学推荐该课程
注:1、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2、虽然此项评价指标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我们还是建议采用听课(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和学生问卷调查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评价,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可以与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结合在一起进行评价。
评分解释:
得分达到或超过18分的为“教学实施优秀”(含18分)
得分超过15分,不满18分为“教学实施良好”(含15分)
得分超过9分,不满15分的为“教学实施合格”(含9分)
得分低于9分的为“教学实施不合格”
D、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主要是了解校本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大团中学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评价需要与校本课程设计的目标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学校校本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潜能,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拓展,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主要是评价本门校本课程的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满意度、其他方面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等。
指标
评价标准及其得分
4分
3分
2分
1分
D1
本门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
完全达到了课程大纲所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部分方面甚至超过了预设目标
基本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标,部分目标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目标的总体达成质量较高
多数课程目标已经实现,部分目标未能达到,或者教学目标达成的质量不高
勉强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实施效果与原来的计划目标差异较大
D2
后续探究性问题的形成与发展
大多数学生在本门课程提出了探究性的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一定数量的课题进入后续研究性学习
较多的学生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但只有很少形成后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部分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基本没有形成后续的研究性课题
个别学生提出了探究性问题、完成了探究性作业,没有形成后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
D3
学生的满意度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85%以上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70%以上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不高于5%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50%以上的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不超过10%
学生调查问卷表明,学生对本课程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低于50%,或非常不满意的高于10%
D4
教务管理部门了解的学生和家长反映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很高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好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差
D5
通行教师对课程本身及其课程实施效果的看法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很高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好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一般
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较差
注:1、评分可以选用两个等级之间,采用小数点后1位
2、D3的问卷程度指标包括: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3、D4、D5是综合性的指标,数据来源于另外的评价,因此在实施中需要配套采用其他的评价方式或评价表,建立另外的一些指标哦概括性问题。
评分解释:
得分达到或超过18分的为优秀
得分高于14分、低于18分的为良好
得分高于9分,低于14分的为合格
得分低于9分的为不合格
(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
1.学生评价
学生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也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有三“注重”。
1、注重过程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之一。
2、注重多元
多元评价就是要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鼓励并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指导教师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切实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尊重学生的特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成果,采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注重反思
评价不是为了分等级,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投入对问题讨论,在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学习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为,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2.教师评价
教师校本课程参与工作是教师的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标准是: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业务档案。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
教师学期综合得分为A-E项的综合加权平均分。
A——自评分
B——年级考核组评分(年级组长、备课组长)
C——学生评价分(每班抽取优生、中生、后进生进行评价,取平均分)
D——教导处教学常规工作评价分
E——教学成果评价分
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七、学校校本课程管理
(一)组织保障
1.成立学校校本课程领导小组
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
2.成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负责组织落实、协调、检查校本课程进行中的事务性工作。
3.日常管理机构
(1)教务处
A、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课时计划,加强校本课程师资管理,指导各年级组、备课组制定实施计划。
B、落实各班指导学生了解各门学科,并做好学生选课,以便于对全校校本课程进行规划。
C、根据计划安排校本课程的课时和教学(活动)场所。
D、加强对每位教师开设课程的指导与测评,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
E、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2)年级组、班主任和上课教师
A、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日常管理,协助教务处做好课程的实施、评价认定工作。
B、对学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
C、指导学生进行校本课程的申报,组织学生按照要求上课。
D、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为课程管理提供依据。
E、联系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以促进课程全力的形成。
(3)教研组
A、根据学校的整体安排,协助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制定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对教师进行指导,确保完成学校课和管理的各项要求。
C、及时反映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教师的教学需求。
(二)制度保障
确定以下制度:大团高级中学校本课程计划,教学管理条例等。
(三)设备与经费保障
1.加强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等设施的建设,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学校投入一定的专项经费,保证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3.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附件一
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高二)年级拓展课安排 2020年9月
上课时间:每周周二、三第八节
上课地点
分类
内容
编号
课程名称
执教老师
第一轮(周二)
第一轮(周三)
高一
(学科)
高二
(活动)
高一
(活动)
高二
(学科)
学科类
学科拓展
1
中国海权与中国未来、奇妙的海洋生物世界
张兆英、秦芬
1班
1班
1班
1班
2
《论语》教会我们快乐生活
刘满海
2班
2班
2班
2班
3
初高中数学内容衔接
李 青
3班
3班
3班
3班
4
数学创新题赏析
潘慧红
4班
4班
4班
4班
5
非谓语动词学习难点
朱明华
5班
5班
5班
5班
6
海洋文化与海洋维权
金 杰
6班
6班
6班
6班
7
海洋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5至
18世纪的中西方
董海红
7班
7班
7班
7班
8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
瞿玉珍
8班
8班
8班
8班
9
高中化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杨 燕
9班
9班
9班
9班
10
穿越时空的历史人物之一李鸿章
钱洪海
10班
10班
10班
10班
活动类
特长培养
11
素描基础 (高二)
顾春燕
美术室
美术室
12
书法基础 (高一)
张才飞
美术室
美术室
13
体育特长训练 高三
张 晓
操场
操场
操场
操场
14
羽毛球基础 高一
张春明
体育馆
体育馆
15
定向越野 高二
王明安
操场
操场
16
Flash动画制作(高一)
郁盛艳
电脑房2
电脑房2
社团活动
17
合唱队(高一)
陈芳芳、严强
音乐室
音乐室
18
铜管乐队(高二为主)
严强、陈芳芳
体育馆
体育馆
科普活动
注:1、请班主任通知已报名参加书法、声乐基础、铜管乐队、体育特长类的学生到指定地点上课。上课时间、地点如有变化请任课教师提前通知学生。
2、任课教师每节课必须点名,每轮2节课结束后将点名本按序交下一位上课教师,学期结束最后一位上课教师将记录本交教务处。
附件二
2020年上海市大团高级中学专题教育活动一览表
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教育活动
主 题
成人教育,侧重于养成教育
成才教育,侧重于成长动力教育
成器教育,侧重于价值观教育
教
育
目
标
引导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学习动机,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引导学生不怕困难,学习认真刻苦。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做学习的表率;引导学生负责任、讲诚信、有教养,人格完善。
分年级
教育内容
军事训练(入学教育)
“行为规范”主题教育课
参观上海禁毒馆
消防安全疏散演习
学农活动
“学习动力”主题教育课
参观七宝古镇
感恩教育
学工活动
“社会责任”主题教育课
十八岁成人仪式
高三毕业典礼
学 校
教育内容
红五月歌会
迎国庆诗歌朗诵赛
元旦迎新(器乐演奏或师生同乐)文艺汇演
校园十佳歌手评比活动
校园十佳好人好事评选活动
附件三
2020年大团高级中学学生社团一览表
序号
社团名称
社长姓名
社团类别
成立时间
指导老师
1
海洋之星
倪思唯
综合类
2020.4
刘涛、崔蓉蓉
2
朝阳社
黄涛
志愿服务类
2004.9
刘晓娜
3
炫音社
杨斐
文艺类
2001.4
方炯、王华琴
4
心灵之约
周宇华
社会实践类
2001.3
王建影
5
毓秀社
蒋智怡
文艺类
2020
陈方芳
6
枫怡文艺社
唐荣华
文艺类
2020
顾春燕
7
T-Fly篮球设
顾磊磊
体育类
2020
潘君
8
动漫社
张佳英
文艺类
2020
张才飞
9
玩舞社
唐董万
文艺类
2020
徐美琳
附件四
上海市大团高级中学海洋科普小课题研究一览表
课题名称
参加学生名单
指导老师
南汇滨海公园潮间带生物生态调查
方 春(女) 潘春荣(男)
彭佳伟(男)黄佳雯(女)
孙亚伟(市海洋局)
马建芳
南汇区水产品市场贝类赤潮毒素调查与评价
蔡 峰(男)郑晶晶(女)
黄利伟(男)刘 勇(男)
刘材材(市海洋局)
马建芳
海雾对东海大桥安全运行影响分析
刘 庆(男)王佳伟(男)
王宇雯(女)唐宇航(男)
周晓英(市海洋局)
刘晓娜
南汇临港新城滴水湖富营养化状况分析及对策
李佩红(女)吴 俊(男)
祝 剑(男)龚赵玉(男)
龚婉卿(市海洋局)
童海英
南汇沿海风暴特征分析及海洋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王 振(男)顾玲齐(女)许妍慧(女)李 婧(女)
龚茂珣(市海洋局)
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