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鱼的种类
一,鲤鱼
别名李拐子,体型短粗,吻朝下,似亲嘴状,唇厚,两根须,尾鳍红色,又叫红尾,分布范围广,底层鱼类,食性杂,食量大,有拱泥觅食的习惯。胆小,警惕性高,力大而持久,遇到危险会钻入泥沙中个,体大的咬钩后会打桩,手感如同“挂底”。
二,草鱼
俗名草根,鲩鱼,混子。体长,圆筒状,鳞片较大,以草为主要食物,故称草鱼。头稍扁,口呈弧形,上颌较长,背黑腹白,腹部无鳞,中下层鱼类,喜温,爆发力强,咬钩后会拼命往障碍物里窜,垂钓季节以夏天最好。
三,鲫鱼
体型较小故称瓜子鲫,分布范围最广,能适应各种劣质水域,耐低氧,食性杂,一年四季都能觅食,喜群聚,背部明显隆起,体扁平,两侧对称有条黑线。好动,生长速度慢,吃食自上而下俯冲,体态优雅,素有翩翩君子之美誉。
四,青鱼
也叫青鲩,乌青,螺蛳青。底层淡水鱼,体长,前部呈圆筒状,后侧扁,口呈弧形,下颌稍短,背黑腹白,跟草鱼相似。主要以河蚌,螺蛳为食,肉食性鱼类。体型大,耐力强,垂钓多以螺蛳为饵料。
五,鲢鱼
别名白鲢,鲢子。头大口阔体侧扁,眼睛小,尾呈叉状,鳞片细小,银白色,喜温,上层鱼类,以水表浮游生物及藻类为食,性情活泼,经常会跳跃出水面,群聚而行。
六,鳙鱼
别称花鲢,大头鱼,胖头,有的地方叫雄鱼。体型跟白鲢相似,口宽且上翘,喜温,性情温和,以浮游生物,藻类为食,能净化水质,有水中“清道夫”的称呼。最适宜的水温在25℃以上,其胆有降压作用,常用于医学临床。
七,翘嘴
翘嘴鱼学名翘嘴红鲌,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其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8℃,撮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最佳生长水温18-30℃;繁殖水温20-32℃,噘嘴鲢子适应性与抗病力极强。
八,黄颡鱼
别名较多,如黄辣丁,黄骨鱼,黄鸭叫,昂刺鱼。头大且扁,口裂有齿,四对须,鳍锯齿状,坚硬,体呈黄色,肉食性鱼类。喜黑畏光,经常在夜间捕食,以小虫,小鱼,小虾为食,生长速度较慢。
九,鳡鱼
俗称黄钻,大口鳡,水老虎。体细长,呈筒状,头尖吻尖,下咽有齿,末端有钩。鳞片细小,背灰腹白,活动能力强,食量大,性情凶猛喜食活物,故用假饵诱钓十分奏效。
十,鲶鱼
又叫胡子鲶,塘虱。无鳞,体表光滑多黏液,头扁口阔,幼鱼3对须,成鱼后1对会退化,多生活在污浊的环境中,眼睛小,怕光,视觉差,靠嗅觉和触须猎食,昼伏夜出,以小鱼,贝类等小动物为食,喜腥,咬钩挣扎时会翻滚。
十一,黑鱼
别称乌鳢,乌鱼,蛇头鱼。头尾相称,鳞黑有斑点花纹。有舌、齿。体长,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吻短圆钝,口大,下颌突出。生性凶猛,肉食性鱼类。
十二,鳊鱼
别名鲂鱼,武昌鱼,团头鲂。体高侧扁,呈菱形,头小嘴小,体呈青灰色,鳍灰色,主要以草,澡类为食,中型鱼类。生长速度快,最大可达6~10斤。
十三,罗非鱼
也叫非洲鲫鱼,底栖群居,胆大而具有攻击性,背鳍多刺,大多以植物为主要食物,适宜水温在22~35℃,是一种广盐性鱼类,海,淡水都能生存。耐低氧。
十四,中华鲟
别称鲟鱼,潭龙,鲟鲨,鳇鱼。体长,两端尖细,腹平直,头呈三角形,吻尖而长,口下位,凸出,能伸缩,2对短须,背部青灰,灰褐或灰黄色,至腹部逐渐过渡到黄白色,体态威猛,个体硕大,寿命较长,底栖鱼类,主要以动物为食,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已濒临灭绝。20世纪70年代,长江野生繁殖群体有1万余尾,80年代葛洲坝截流骤减到2176尾,2000年仅有363尾,2010年只剩57尾,2013年后专家未监测到产卵,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华鲟面临灭绝,目前我们所见的均属人工繁殖的。